雁去衡阳(六)
日子重新被粘稠的沉默和中药味浸泡。等待,成了一种无声的熬煎。
王建国不再去出摊。菜市场那个修鞋的摊位空着,老赵来看过两次,叹着气,留下几句苍白的安慰,捎来一点菜。王建国只是点头,浑浊的眼睛望着门外,没什么焦距。
李桂兰的情况更糟了些。她时而清醒,抓着那封信念叨那孩子,时而又陷入一种呆滞的状态,对着墙上那件王瑶小时候的旧毛衣,一坐就是半天,手指无意识地捻着毛线头。那碗凉透的刀削面最终被王建国默默倒掉,洗碗的时候,他的手在水槽里停了很久,水流冲过指缝,冰冷刺骨。
他们像两段被遗忘在岸边的枯木,在潮水退去后,裸露着,等待着下一次或许永远不会来的潮汐。
第三天下午,天气阴沉得厉害,闷雷在云层里滚动。王建国正扶着李桂兰喝下半碗粥,桌上的旧手机突然响了。铃声尖锐,划破了屋里的死寂。
王建国手一抖,勺子磕在碗沿上,发出清脆的响声。他几乎是扑过去,抓起那台老旧的诺基亚。屏幕上跳动着一个陌生的本地号码。
他的心跳猛地擂鼓一样撞起来,手指僵硬地按了接听键,声音发颤:“喂?”
“是王建国先生吗?”电话那头是一个陌生的男声,语调平稳,带着公事公办的清晰。
“是,我是。”王建国握紧了手机,指节泛白。李桂兰也抬起头,混浊的眼睛死死盯着他,呼吸屏住了。
“我们这里是侨务办公室。接到相关转介,关于您查询您女儿王瑶在纽约的情况。”
王建国只觉得一股血冲上头顶,耳朵里嗡嗡作响。“……诶,是,是!有消息了吗?她怎么样?”
那边的声音停顿了一下,像是翻阅什么材料,然后继续传来,依旧平稳,却透出一种谨慎:“我们通过驻纽约总领馆的联系渠道,根据您提供的地址,进行了一些了解。”
王建国大气不敢出,另一只手无意识地抓紧了桌沿。
“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是,您女儿王瑶女士确实在该地址居住。她的身份是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的副教授。这一点是确认的。”
副教授……王建国脑子里闪过这个陌生的头衔,却丝毫冲不散那沉重的焦虑。“她人呢?她好不好?平安吗?”
电话那头又停顿了几秒,这短暂的沉默让王建国的心几乎跳出嗓子眼。
“王先生,”那边的声音压低了一些,语速放缓,似乎字斟句酌,“领馆方面的同事反馈,他们未能直接与王瑶女士通话或见面。但是,通过社区和一些……间接渠道,了解到一些信息。”
王建国感觉喉咙被什么东西死死扼住了。
“反馈显示,王瑶女士的丈夫,是一位名叫戴维·陈(David Chen)的美籍华裔人士。据一些邻居反映,该住户……家庭氛围似乎较为紧张。有过……噪音扰邻的记录,疑似家庭纠纷。但具体细节,无人知晓,也无人介入。”
每一个字,都像冰锥,狠狠扎进王建国的耳朵里。
戴维·陈。家庭纠纷。噪音扰邻。
那歪歪扭扭的铅笔字——“爸爸打她”——得到了冰冷而模糊的印证。
“那……那孩子呢?”王建国声音嘶哑得几乎破裂,“有没有一个孩子?多大?男孩女孩?”
“……关于孩子,目前没有确切信息。邻居提到似乎有儿童居住,但具体情况不明。”
王建国的心沉了下去,又因为那“似乎”而揪得更紧。
“王先生,”电话那头的声音带上了一丝告诫的意味,“目前了解到的情况非常有限,而且属于第三方信息,无法完全核实。您女儿的家庭情况属于个人隐私范畴,领馆方面不便,也无法进一步深入调查或干预,除非当事人主动求助或事件升级到法律层面。这一点,希望您能理解。”
理解?王建国只觉得一股冰冷的绝望顺着脊椎爬上来。他理解了。他理解了他们得到的,只是一个被官方渠道谨慎证实了的、最糟糕的猜测。他理解了,他们被一堵叫做“隐私”和“管辖权”的高墙,彻底挡在了外面。
“我们……我们能做什么?”他几乎是凭着本能问出这句话,声音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哀恳。
“目前……建议您保持沟通渠道畅通。如果王瑶女士再次联系您,您可以尝试表达关心,鼓励她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寻求当地的法律或社区援助。或者,如果您实在担心,也可以尝试通过正规法律途径,委托美国的律师进行了解,但这涉及跨国司法,过程会非常复杂和漫长。”
官方的话术,严谨,冰冷,无懈可击,却也……毫无用处。
电话那头又说了几句程式化的安慰话,便挂断了。
嘟—嘟—嘟—
忙音在死寂的屋里显得格外刺耳。
王建国还保持着接电话的姿势,手机紧紧贴在耳边,像是要抓住那已经消失的声音里最后一点虚无的希望。
李桂兰挣扎着站起来,踉跄地扑到他面前,枯瘦的手抓住他的胳膊,指甲几乎掐进他肉里:“怎么说?那边怎么说?瑶瑶怎么样了?啊?”
王建国缓缓放下手机,手臂沉重得抬不起来。他看着妻子那张被恐惧和期盼扭曲的脸,嘴唇动了动,却发不出声音。
窗外,酝酿已久的闷雷终于炸响,轰隆一声,惨白的光瞬间照亮屋内,映出两张惨淡如纸、写满无望的脸。
大雨,瓢泼而下。
日子重新被粘稠的沉默和中药味浸泡。等待,成了一种无声的熬煎。
王建国不再去出摊。菜市场那个修鞋的摊位空着,老赵来看过两次,叹着气,留下几句苍白的安慰,捎来一点菜。王建国只是点头,浑浊的眼睛望着门外,没什么焦距。
李桂兰的情况更糟了些。她时而清醒,抓着那封信念叨那孩子,时而又陷入一种呆滞的状态,对着墙上那件王瑶小时候的旧毛衣,一坐就是半天,手指无意识地捻着毛线头。那碗凉透的刀削面最终被王建国默默倒掉,洗碗的时候,他的手在水槽里停了很久,水流冲过指缝,冰冷刺骨。
他们像两段被遗忘在岸边的枯木,在潮水退去后,裸露着,等待着下一次或许永远不会来的潮汐。
第三天下午,天气阴沉得厉害,闷雷在云层里滚动。王建国正扶着李桂兰喝下半碗粥,桌上的旧手机突然响了。铃声尖锐,划破了屋里的死寂。
王建国手一抖,勺子磕在碗沿上,发出清脆的响声。他几乎是扑过去,抓起那台老旧的诺基亚。屏幕上跳动着一个陌生的本地号码。
他的心跳猛地擂鼓一样撞起来,手指僵硬地按了接听键,声音发颤:“喂?”
“是王建国先生吗?”电话那头是一个陌生的男声,语调平稳,带着公事公办的清晰。
“是,我是。”王建国握紧了手机,指节泛白。李桂兰也抬起头,混浊的眼睛死死盯着他,呼吸屏住了。
“我们这里是侨务办公室。接到相关转介,关于您查询您女儿王瑶在纽约的情况。”
王建国只觉得一股血冲上头顶,耳朵里嗡嗡作响。“……诶,是,是!有消息了吗?她怎么样?”
那边的声音停顿了一下,像是翻阅什么材料,然后继续传来,依旧平稳,却透出一种谨慎:“我们通过驻纽约总领馆的联系渠道,根据您提供的地址,进行了一些了解。”
王建国大气不敢出,另一只手无意识地抓紧了桌沿。
“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是,您女儿王瑶女士确实在该地址居住。她的身份是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的副教授。这一点是确认的。”
副教授……王建国脑子里闪过这个陌生的头衔,却丝毫冲不散那沉重的焦虑。“她人呢?她好不好?平安吗?”
电话那头又停顿了几秒,这短暂的沉默让王建国的心几乎跳出嗓子眼。
“王先生,”那边的声音压低了一些,语速放缓,似乎字斟句酌,“领馆方面的同事反馈,他们未能直接与王瑶女士通话或见面。但是,通过社区和一些……间接渠道,了解到一些信息。”
王建国感觉喉咙被什么东西死死扼住了。
“反馈显示,王瑶女士的丈夫,是一位名叫戴维·陈(David Chen)的美籍华裔人士。据一些邻居反映,该住户……家庭氛围似乎较为紧张。有过……噪音扰邻的记录,疑似家庭纠纷。但具体细节,无人知晓,也无人介入。”
每一个字,都像冰锥,狠狠扎进王建国的耳朵里。
戴维·陈。家庭纠纷。噪音扰邻。
那歪歪扭扭的铅笔字——“爸爸打她”——得到了冰冷而模糊的印证。
“那……那孩子呢?”王建国声音嘶哑得几乎破裂,“有没有一个孩子?多大?男孩女孩?”
“……关于孩子,目前没有确切信息。邻居提到似乎有儿童居住,但具体情况不明。”
王建国的心沉了下去,又因为那“似乎”而揪得更紧。
“王先生,”电话那头的声音带上了一丝告诫的意味,“目前了解到的情况非常有限,而且属于第三方信息,无法完全核实。您女儿的家庭情况属于个人隐私范畴,领馆方面不便,也无法进一步深入调查或干预,除非当事人主动求助或事件升级到法律层面。这一点,希望您能理解。”
理解?王建国只觉得一股冰冷的绝望顺着脊椎爬上来。他理解了。他理解了他们得到的,只是一个被官方渠道谨慎证实了的、最糟糕的猜测。他理解了,他们被一堵叫做“隐私”和“管辖权”的高墙,彻底挡在了外面。
“我们……我们能做什么?”他几乎是凭着本能问出这句话,声音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哀恳。
“目前……建议您保持沟通渠道畅通。如果王瑶女士再次联系您,您可以尝试表达关心,鼓励她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寻求当地的法律或社区援助。或者,如果您实在担心,也可以尝试通过正规法律途径,委托美国的律师进行了解,但这涉及跨国司法,过程会非常复杂和漫长。”
官方的话术,严谨,冰冷,无懈可击,却也……毫无用处。
电话那头又说了几句程式化的安慰话,便挂断了。
嘟—嘟—嘟—
忙音在死寂的屋里显得格外刺耳。
王建国还保持着接电话的姿势,手机紧紧贴在耳边,像是要抓住那已经消失的声音里最后一点虚无的希望。
李桂兰挣扎着站起来,踉跄地扑到他面前,枯瘦的手抓住他的胳膊,指甲几乎掐进他肉里:“怎么说?那边怎么说?瑶瑶怎么样了?啊?”
王建国缓缓放下手机,手臂沉重得抬不起来。他看着妻子那张被恐惧和期盼扭曲的脸,嘴唇动了动,却发不出声音。
窗外,酝酿已久的闷雷终于炸响,轰隆一声,惨白的光瞬间照亮屋内,映出两张惨淡如纸、写满无望的脸。
大雨,瓢泼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