痊愈(一)(537)-《荷叶闲客中短篇小说选集四》

  痊愈(一)

  林静第一次在实验室晕倒时,以为自己只是太累了。

  那时她刚满三十岁,是医学院最年轻的博士后研究员,主持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验室的小辈们私下叫她“林无敌”——因为她似乎从不需要休息,总能同时处理多项工作且不出差错。

  “你需要休息,林博士。”同事李医生递给她一杯温水,“怀孕前三个月很重要。”

  林静摸着尚未隆起的小腹,笑了:“这孩子将来肯定也是个工作狂,陪我在实验室待到这么晚。”

  第二次晕倒是在解剖室。她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病床上,丈夫周明紧握着她的手,眼圈通红。

  “静静,我们有麻烦了。”神经科主任王教授拿着MRI片子,语气沉重。

  “格林-巴利综合征。”王教授指着片子上的一些区域,“妊娠期发病率虽然极低,但确实存在。你的免疫系统在攻击自己的神经系统。”

  林静作为一名医学博士,太清楚这个诊断意味着什么。

  “预后如何?”她直接问出了最专业的问题。

  “及时治疗的话,80%的患者能基本恢复。但你是孕妇,很多药物不能用...”王教授没说完,但林静已经明白了。

  病情的发展快得惊人。一周后,林静的双腿开始麻木;第十天,她无法自己站立;第二周末,除了右手还能勉强活动,她几乎全身瘫痪。

  “孩子还好吗?”这是她每天醒来问的第一个问题。

  周明总是笑着回答:“宝宝很好,很强壮。”但他眼里的血丝越来越多。

  曾经风度翩翩的建筑设计师变得不修边幅,胡子拉碴,西装皱巴巴。他辞去了重要项目的工作,请了长假,全天候守在妻子床边。

  “老公,项目怎么办?”林静有一次问他。

  周明正在为她按摩腿部肌肉,头也不抬:“你比任何项目都重要。”

  治疗费用惊人。尽管有医保,但许多特效药需要自费。林静听到周明在走廊打电话卖掉了他们的投资房,声音压得很低,但她还是听到了。

  “我们可以用我实验室的资金...”她试探着说。

  周明立刻摇头:“那是国家的科研经费,一分都不能动。”

  最艰难的是康复训练。每天周明都要抱着林静去做理疗,190斤的大男人常常累得浑身湿透。林静觉得自己成了负担,多次提出请护工,周明总是拒绝。

  “我说过要照顾你一辈子,记得吗?”婚礼上的誓言,他正在用行动兑现。

  怀孕七个月时,林静出现严重并发症,不得不进行剖宫产。儿子周念安提前来到人世,只有四斤重,像只小猫一样被放进保温箱。

  林静只看过孩子一眼——通过周明举着的手机视频。她还在重症监护室,全身插满管子。

  “他好像你。”林静微弱地说。

  周明哭得像个孩子:“不,他的坚强像你。”

  奇迹发生在产后第三周。林静发现自己的手指能轻微活动了。王教授说这是好兆头,可能是妊娠结束改变了免疫状态。

  希望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病房。

  然而就在那天下午,周明说要去交医疗费,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

  手机关机,家里无人,连他父母都不知道儿子去了哪里。仿佛人间蒸发。

  “男人都是这样,”护士们私下议论,“妻子生病时表现得情深义重,一旦确定能好转就溜之大吉。”

  林静不相信。她拒绝接受周明会抛弃她和孩子。但一天,两天,一周...现实击碎了她的希望。

  医疗费开始拖欠,医院下了最后通牒。林静不得不动用科研经费垫付,同时向学院申请提前返回工作岗位——尽管她还需要轮椅。

  学院为她调整了岗位,让她负责文献综述和数据分析,可以在家完成。母亲从老家赶来照顾孩子,一家人挤在租来的小房子里。

  夜深人静时,林静常对着结婚照发呆:“周明,你到底在哪里?为什么...”

  时间是最好的疗药。一年后,林静已经能借助拐杖短距离行走。小念安学会了叫妈妈,却不知道爸爸是什么意思。

  林静申请到了新的科研项目,关于神经再生领域的研究。工作成了她忘记痛苦的唯一方式。

  一个雨夜,林静加班整理数据时,电脑突然收到一封加密邮件。发件人匿名,内容只有一行字:

  “查看‘未完成的承诺’文件夹。”

  林静的心跳突然加速。那是周明的电脑惯用的文件夹名称!

  她颤抖着手破解了加密,最终在一个几乎遗忘的云存储账户里找到了一个视频文件。

  视频中,周明坐在一间陌生的房间里,消瘦得几乎认不出。

  “静静,如果你看到这个视频,说明我已经不能亲自告诉你了。”他深吸一口气,“我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确诊了,就在你生病后不久。基因检测显示是家族遗传,我父亲和祖父都死于此病。”

  镜头晃动了一下,周明继续说:“我们的儿子有50%的可能携带致病基因。我咨询了全球最权威的专家,现在有一种基因编辑疗法正在临床试验阶段,但需要天价费用。”

  “我选择了参加一项药物试验,为期三年,全程隔离观察,报酬足够支付孩子的基因治疗费用。如果成功,念安将永远不会得这个病;如果我失败了...”周明的声音哽咽了,“至少我试过了。”

  视频最后,周明微笑着说:“每一天我都在想你和小念安。请相信,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爱你们。”

  林静呆坐在电脑前,泪水模糊了视线。她忽然明白了一切——周明不是逃跑,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守护家庭。

  第二天,林静动用了所有学术关系,寻找那项药物试验的信息。三个月后,她终于找到了地点——瑞士一家高端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通过视频通话,林静再次见到了周明。他躺在病床上,全身接满仪器,但眼神依然明亮。

  “你怎么找到我的?”周明的声音通过语音合成器传出,已经不像他自己的。

  “我是医学博士,记得吗?”林静含着泪笑,“而且我知道,你永远不会真正离开我们。”

  周明参加的是针对ALS的基因治疗试验。虽然没能完全治愈他的疾病,但显着延缓了病情进展。更重要的是,试验报酬足够支付小念安的预防性治疗。

  一年后,周明回到国内,尽管仍需轮椅,但已经能够与家人团聚。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林静推着周明的轮椅,带着已经会跑跳的小念安在公园散步。

  “你知道吗,”林静轻声说,“当我以为你抛弃我们时,我几乎要放弃了。但后来我明白了——”

  “——真正的爱永远不会消失,”周明接过话,“它只是有时会换一种形式存在。”

  小念安跑回来,手里拿着一朵野花:“爸爸,送给你!”

  周明接过花,与林静相视而笑。他们失去了很多——健康、时间、财富,但他们守护了最珍贵的东西。

  夕阳西下,一家人的影子拉得很长,紧紧相连,仿佛再也没有什么能把他们分开。

  在医学上,痊愈意味着疾病的终结;但在爱情里,痊愈是无论健康疾病,都不离不弃的坚守。林静和周明都做到了后者,而这或许比前者更加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