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补贴(一)(519)-《荷叶闲客中短篇小说选集四》

  看不见的补贴(一)

  中秋家宴上,李明看着表妹林静被七大姑八大姨围在中间,介绍对象的人络绎不绝。

  “小静啊,张阿姨单位新来了个小伙子,也是公务员,房车都有,明天见个面?”

  “李叔叔同事的儿子,国外留学回来的,现在在银行工作,一表人才!”

  “我这边有个大学教授,刚三十五,条件特别好!”

  而被互联网大厂以年薪五十六万招回来的李明,独自坐在角落剥橘子,无人问津。

  母亲凑过来,低声说:“你看你表妹,月薪才四千多,门槛都快被踏平了。你年薪五六十万,连个对象都找不着,怎么回事啊?”

  李明苦笑,没接话。他刚付了这座城市一套房的首付,月供两万五,手上的项目却已经传出裁员风声。这个中秋,他带回家的除了月饼,还有隐忧。

  饭后,长辈们又开始谈论起“理想职业排行榜”。

  “还是公务员最好,”大伯抿了一口茶,“稳定,有地位,福利好。你看小静,才工作三年,已经准备买车了。”

  李明忍不住插话:“可是静静基本工资就四千多,我一个月是她一年的——”

  “你懂什么!”二姨打断他,“公务员的工资那是基本,还有绩效工资、下乡补助、油补、餐补、职务津贴呢!过年过节发消费券、慰问金,虽然有的后来取消了,但加起来也不少!最重要的是稳定,不像你们互联网,今天挣六十万,明天可能就失业了。”

  林静在一旁尴尬地笑笑:“也没那么好啦...”

  李明没再争辩,心里却不服气。他盘算着,就算表妹所有补贴加起来,能有多少?还能比他这实打实的年薪更强?

  回城后,李明决定亲自探究公务员收入的“秘密”。恰巧公司项目调整,他被暂时闲置,有了更多空闲时间。他开始以“关心表妹终身大事”为借口,接近林静的生活。

  第一个发现是在一个周五晚上。李明约林静吃饭,她却说单位有活动。

  “什么活动?”

  “青年联谊,局里和医院合作的。”

  “你们公务员连对象都包分配?”李明开玩笑。

  “不是啦,”林静无奈道,“就是提供个平台,反正免费的,去认识点人也没坏处。”

  后来李明才知道,这种活动几乎是公务员系统的常态。体制内的年轻人被精心组织起来,跨单位、跨系统交流,成功率远高于市场上的相亲软件。

  第二个发现是在陪林静看车时。她看中了一款十五万的车,轻松付了首付。

  “你哪来这么多存款?”李明惊讶地问。

  “平时开销少啊,”林静数着手指,“单位有食堂,一顿饭两三块;交通有补贴;宿舍一个月才三百;过年过节发的购物卡够买日用品了。工资基本都能存下来。”

  李明算了一下自己的开销:房租八千,外卖一顿五十起步,交通每月一千五,还有各种为了维持“精英形象”的消费——高级健身房会员、咖啡、名牌西装...他赚得多,花得更多。

  第三次冲击是陪林静回乡参加一个亲戚的婚礼。当介绍人喊出“这位是水利局的林静同志”时,全场目光的尊敬程度让李明震惊。几个做生意的亲戚年收入可能是林静的十倍,但受到的关注远不及她。

  “为什么大家都...”李明悄悄问母亲。

  母亲低声道:“公务员代表的是稳定和权力,做生意今年赚明年赔,谁能说得准?再说了,办个事还得求人帮忙呢。”

  最让李明心态失衡的是在一次家庭聚会上,一位长辈直接说:“李明赚钱是多,但互联网是吃青春饭的。你看那些三十五岁被优化的,多惨!小静虽然现在挣得少,但是越来越好的,退休了更是比企业强太多。”

  那天晚上,李明失眠了。他第一次开始认真思考“价值”和“价格”的区别。他的年薪是表妹的十倍,但社会对他的估值似乎远不如她。

  转机出现在十一月。李明所在的项目组被整体裁撤,虽然他因为年资高被调到一个边缘部门,但年薪直接打了七折。更可怕的是,行业寒冬突然降临,各大厂都在缩编,他连跳槽的机会都没有。

  与此同时,林静的生活却迎来了上升期。她被提拔为副科长,虽然工资只涨了几百块,但各种补贴增加了,单位还即将分一套过渡性住房。

  “其实就是宿舍好一点的版本,”林静向李明解释,“但租金只有市场的三分之一。”

  李明强颜欢笑:“恭喜啊。”

  真正让李明改变想法的是父亲突然住院。医院床位紧张,排队要等一个月。全家急得团团转,最后是林静通过单位同事的关系,联系上了医院的管理层,第二天就安排了床位。

  “静静,这次真多亏你了。”李明由衷地说。

  “没什么,正好认识人而已。”林静轻描淡写。

  那一刻,李明明白了二姨说的“福利”不仅仅是钱,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安全网。他的高薪在真正的事故面前毫无作用,而表妹的中等收入却连接着一张强大的关系网和资源体系。

  寒冬腊月,李明接到最后通牒——要么接受外派到偏远省份,要么拿补偿走人。他选择了后者,揣着三个月的工资补偿,第一次感受到了失业的恐慌。

  失业第三周,李明不得已开始投简历。但市场极其冷淡,大部分公司只招初级岗位。他的资历太高,要价也不低,处于尴尬的高不成低不就状态。

  除夕夜,全家团圆。李明强打精神,却掩不住失落。

  “明明,工作怎么样了?”酒过三巡,大伯问道。

  “还在看机会。”李明简短回答。

  “要我说,当初就不该去什么互联网,看起来钱多,一点都不稳。”二姨又开始了,“你看静静,今年年终奖虽然不多,但明年初又要调薪了,听说还要增加什么...”

  “二姨,”林静突然打断,“其实我们没外面想的那么好。”

  桌上安静下来。林静深吸一口气,说道:“我每个月到手就五千出头,车贷要还三年。每天各种会议、文件、巡查,下乡有时候连续几周不能回家。上次防汛,我一个月没休息,全部在一线。那些补贴是真的,但也是辛苦钱。”

  她转向李明:“哥,我其实一直很羡慕你。你一年挣的我五年都挣不到,见过的世面比我多得多。我们系统里,很多人一辈子就看到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没什么成长空间。你虽然现在遇到困难,但你的能力和经验都在,迟早会重新起来的。”

  李明愣住了,他从未听过表妹说这些话。

  饭后,林静和李明在阳台看烟花。林静轻声说:“哥,我知道大家老拿我们比较,你不舒服。但其实每种选择都有代价。我们单位的张姐,工作了二十年,现在每月到手也就七千多,饿不死也富不了。那种‘一杯茶一张报纸’的日子早就是老黄历了,现在忙得要死,上升空间却有限。”

  “那你为什么还...”李明问。

  “因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