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元买不到的铃声(三)
林小雨开始着手整理老周的账本。她买来一本崭新的笔记本,将那些模糊的铅笔字迹重新誊写,按日期和借款人分类。过程中,她发现老周的记账方式极其简单,只有借款日期、姓名和金额,几乎没有还款记录。
“周师傅,这位‘李大妈’借了三百元,是做什么用的?”林小雨指着其中一笔较大的借款问。
老周正低头给一双皮鞋上线,闻言抬头眯眼想了想:“哦,李家媳妇啊。她儿子去年考上大学,差点学费,我凑了点。”
“那她还了吗?”
老周摇摇头:“不急,孩子毕业工作了自然就还了。”
林小雨叹了口气,继续往下整理。越是整理,她越是惊讶于老周的热心肠。小到几十元的药费,大到上千元的应急款,老周几乎有求必应。而借出去的钱,大多像扔进河里的石子,不见回响。
“总共五千七百多元呢。”清点完毕,林小雨把数字给老周看。
老周只是笑笑:“大家都不容易。”
那天下午,林小雨做了一个决定。她根据账本上的信息,开始逐个拜访借款人。
第一家是卖菜的张阿姨。听说林小雨的来意,她的脸立刻拉了下来:
“周师傅都没催,你一个外人来要什么账?再说,就那么点钱,周师傅都不介意...”
林小雨不卑不亢:“周师傅自己都靠修鞋为生,这些年借出去的钱是他一两年的收入。他不好意思催,但我能。”
张阿姨嘟囔了几句,最终还是不情愿地掏出一百元:“先这些,剩下的以后再说。”
首战告捷,林小雨信心倍增。然而接下来的几家就没这么顺利了。有人直接关门拒客,有人声称早已还钱,还有人反问:“周师傅派你来的?他怎么会做这种事?”
一天奔波下来,林小雨只收回不到五百元。傍晚,她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修鞋摊,不知如何向老周交代。
老周正在收摊,看见林小雨沮丧的表情,反而笑了:“碰壁了吧?早跟你说过,大家都不容易。”
“可是他们明明有能力还钱!”林小雨忍不住提高声音,“卖水果的老王,摊位上一天流水都不少;开小卖部的刘婶,店里顾客不断...他们只是觉得您好欺负!”
老周默默卷起遮阳棚,没有反驳。
第二天,林小雨改变了策略。她不再直接要钱,而是带着账本,挨家挨户地聊天,了解每个人的实际情况。
她发现,卖菜张阿姨的丈夫卧病在床,医药费确实不菲;开小卖部的刘婶儿子在读研究生,学费生活费压力很大;就连看上去生意不错的水果摊老王,也刚刚因为进货失误赔了一笔钱,正在发愁房租...
傍晚,林小雨把这些情况告诉老周。老周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
“所以我就在想,”林小雨越说越兴奋,“也许我们可以换个方式,不是直接要钱,而是想办法帮大家增加收入,这样他们就有能力还钱了。”
老周眼睛一亮:“怎么增加?”
林小雨拿出手机,点开几个页面:“你看,现在很多人网上买菜买水果,我们可以帮大家在平台上注册店铺;还有,我发现咱们这儿老手艺人多,编织的篮子、做的酱菜都特别好,可以包装成特产...”
老周听得入神,不时提问。那一刻,林小雨仿佛回到了公司的策划会议,只是这次,她的方案不是为了公司利润,而是为了帮助一群真实的人。
说干就干。林小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开始在各大平台注册店铺。她请老周出面,因为街坊邻居更信任他。
“李家媳妇,小雨说能在网上帮你卖菜,你每天多准备些新鲜蔬菜,拍照发给她。”
“老王,你的水果品相好,小雨说可以做成礼盒,卖价能高不少。”
“刘婶,你做的酱菜是一绝,小雨说要给你申请什么...食品认证?”
老周一家家走访,转达林小雨的建议。起初大家将信将疑,但看到老周都这么热心,也就勉强同意了。
林小雨则发挥她在市场推广方面的专长,为每家每户设计不同的销售策略。她教年轻人如何拍照修图,如何写产品描述;帮老年人联系快递公司,谈下优惠价格。
忙碌中,林小雨几乎忘记了自己失业的烦恼。她白天在修鞋摊旁用笔记本电脑工作,晚上回家继续处理订单。老周的小摊成了临时的“社区电商办公室”,附近的孩子都好奇地围观看热闹。
一周后,第一笔线上订单来了——有人订购了张阿姨的新鲜蔬菜和刘婶的酱菜组合。
发货那天,整个社区都沸腾了。大家像过节一样,精心打包产品,老周还特意在每个包裹里放了一张手写祝福卡。
渐渐地,订单越来越多。附近居民发现这些农家产品物美价廉,口碑一传十,十传百。一个月后,不少商户的销售额翻了一番。
一天傍晚,张阿姨特意来到修鞋摊,塞给老周一个信封:“周师傅,这是欠您的钱,连本带利。多亏您和小雨姑娘,现在我家菜摊生意好多了!”
老周推辞不过,只好收下。随后几天,陆续有人来还钱,有的还带来了自家做的点心、新织的毛衣表示感谢。
老周把这些都记在新账本上,不过这次,记的是人情账。
林小雨看着这一切,心里有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比她之前拿下大项目、拿到高额奖金时更充实,更真切。
一个雨天的午后,修鞋摊没什么顾客。老周忽然问林小雨:“你以后有什么打算?”
林小雨愣住了。这些日子她全心投入社区的事,几乎忘了自己还需要找工作谋生。
“我不知道,”她老实说,“或许还是得回城里找工作。”
老周点点头,没说什么,继续手上的活计。
雨声淅沥,敲打着遮阳棚。林小雨看着老周专注的侧脸,忽然问:“周师傅,您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我们非亲非故的。”
老周放下手中的鞋,望向河面:“那天下雨,我看见你在河边站了很久。不是不小心滑下去的,对吧?”
林小雨低下头,默认了。
“我年轻时也觉得走投无路过。”老周缓缓说,“后来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活着就像修鞋,再破的鞋也能修补,补好了还能走很远的路。”
他拿起一只鞋底磨穿了的旧皮鞋:“你看这鞋,主人舍不得扔,说明它一定走过很重要的路。你的路还长着呢。”
林小雨眼眶发热。这时,她的智能手机响起——是一家之前面试过的公司打来的,通知她被录用了,职位和薪水都比之前更好。
挂掉电话,林小雨却没有预期中的兴奋。她看着摊位上那部老年机,忽然问:“周师傅,如果我留下来帮大家继续做电商,您觉得能成吗?”
老周笑了,眼角的皱纹像绽放的菊花:“你不是已经在做了吗?”
雨停了,阳光穿过云层,洒在湿漉漉的街道上。林小雨拿起那部老年机,第一次主动拨出了一个电话——打给那家录取她的公司,婉拒了工作机会。
通话结束后,她发现老周正看着她,眼中有关切,更有理解。
“想好了?”老周问。
林小雨点头:“修鞋摊比写字台更适合我。”
就在这时,她的智能手机又响了。这次是一条银行短信通知——她收到了一笔两万元的转账,附言是:“谢谢救命之恩”。
林小雨愣住了,随即想起一个月前的那篇报道。看来,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人记得善良的价值。
她把短信给老周看。老周眯眼看了一会儿,摇摇头:“这钱不能要。”
“为什么?也许是哪个看了报道的好心人...”
“救命不是买卖,”老周坚定地说,“那天我救你,就没图什么回报。”
林小雨思考片刻,忽然有了主意:“那如果我们用这笔钱成立一个社区互助基金,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呢?”
老周这才露出笑容:“这个主意好。”
夕阳西下,两人开始收摊。林小雨熟练地卷起遮阳棚,老周整理工具。配合默契,像一对真正的师徒。
收摊后,林小雨没有立即离开。她站在河边,看着夕阳下的河水,想起一个月前自己站在这里时的绝望。如今,同样的河水,却泛着金色的波光,美得令人心醉。
老周走过来,递给她一个纸包:“回家路上吃,刘婶刚送的烙饼。”
林小雨接过饼,香气扑鼻。她忽然想起老周讲过的那个故事——四十年前,也是一个捡破烂的老人,分给他半块烙饼。
如今,这温暖的善意,完成了它的又一个轮回。
“周师傅,”林小雨轻声说,“明天我早点来,有几个平台的订单要处理。”
老周点头,眼中满是欣慰。
走在回家的路上,林小雨的手机响了——是那部老年机。特殊的铃声在暮色中格外清脆,引得路人纷纷侧目。
但她一点也不觉得尴尬。因为这个铃声提醒她:有些价值,远超金钱所能衡量;有些声音,值得被认真倾听。
而这,是两百元买不到的铃声。
林小雨开始着手整理老周的账本。她买来一本崭新的笔记本,将那些模糊的铅笔字迹重新誊写,按日期和借款人分类。过程中,她发现老周的记账方式极其简单,只有借款日期、姓名和金额,几乎没有还款记录。
“周师傅,这位‘李大妈’借了三百元,是做什么用的?”林小雨指着其中一笔较大的借款问。
老周正低头给一双皮鞋上线,闻言抬头眯眼想了想:“哦,李家媳妇啊。她儿子去年考上大学,差点学费,我凑了点。”
“那她还了吗?”
老周摇摇头:“不急,孩子毕业工作了自然就还了。”
林小雨叹了口气,继续往下整理。越是整理,她越是惊讶于老周的热心肠。小到几十元的药费,大到上千元的应急款,老周几乎有求必应。而借出去的钱,大多像扔进河里的石子,不见回响。
“总共五千七百多元呢。”清点完毕,林小雨把数字给老周看。
老周只是笑笑:“大家都不容易。”
那天下午,林小雨做了一个决定。她根据账本上的信息,开始逐个拜访借款人。
第一家是卖菜的张阿姨。听说林小雨的来意,她的脸立刻拉了下来:
“周师傅都没催,你一个外人来要什么账?再说,就那么点钱,周师傅都不介意...”
林小雨不卑不亢:“周师傅自己都靠修鞋为生,这些年借出去的钱是他一两年的收入。他不好意思催,但我能。”
张阿姨嘟囔了几句,最终还是不情愿地掏出一百元:“先这些,剩下的以后再说。”
首战告捷,林小雨信心倍增。然而接下来的几家就没这么顺利了。有人直接关门拒客,有人声称早已还钱,还有人反问:“周师傅派你来的?他怎么会做这种事?”
一天奔波下来,林小雨只收回不到五百元。傍晚,她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修鞋摊,不知如何向老周交代。
老周正在收摊,看见林小雨沮丧的表情,反而笑了:“碰壁了吧?早跟你说过,大家都不容易。”
“可是他们明明有能力还钱!”林小雨忍不住提高声音,“卖水果的老王,摊位上一天流水都不少;开小卖部的刘婶,店里顾客不断...他们只是觉得您好欺负!”
老周默默卷起遮阳棚,没有反驳。
第二天,林小雨改变了策略。她不再直接要钱,而是带着账本,挨家挨户地聊天,了解每个人的实际情况。
她发现,卖菜张阿姨的丈夫卧病在床,医药费确实不菲;开小卖部的刘婶儿子在读研究生,学费生活费压力很大;就连看上去生意不错的水果摊老王,也刚刚因为进货失误赔了一笔钱,正在发愁房租...
傍晚,林小雨把这些情况告诉老周。老周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
“所以我就在想,”林小雨越说越兴奋,“也许我们可以换个方式,不是直接要钱,而是想办法帮大家增加收入,这样他们就有能力还钱了。”
老周眼睛一亮:“怎么增加?”
林小雨拿出手机,点开几个页面:“你看,现在很多人网上买菜买水果,我们可以帮大家在平台上注册店铺;还有,我发现咱们这儿老手艺人多,编织的篮子、做的酱菜都特别好,可以包装成特产...”
老周听得入神,不时提问。那一刻,林小雨仿佛回到了公司的策划会议,只是这次,她的方案不是为了公司利润,而是为了帮助一群真实的人。
说干就干。林小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开始在各大平台注册店铺。她请老周出面,因为街坊邻居更信任他。
“李家媳妇,小雨说能在网上帮你卖菜,你每天多准备些新鲜蔬菜,拍照发给她。”
“老王,你的水果品相好,小雨说可以做成礼盒,卖价能高不少。”
“刘婶,你做的酱菜是一绝,小雨说要给你申请什么...食品认证?”
老周一家家走访,转达林小雨的建议。起初大家将信将疑,但看到老周都这么热心,也就勉强同意了。
林小雨则发挥她在市场推广方面的专长,为每家每户设计不同的销售策略。她教年轻人如何拍照修图,如何写产品描述;帮老年人联系快递公司,谈下优惠价格。
忙碌中,林小雨几乎忘记了自己失业的烦恼。她白天在修鞋摊旁用笔记本电脑工作,晚上回家继续处理订单。老周的小摊成了临时的“社区电商办公室”,附近的孩子都好奇地围观看热闹。
一周后,第一笔线上订单来了——有人订购了张阿姨的新鲜蔬菜和刘婶的酱菜组合。
发货那天,整个社区都沸腾了。大家像过节一样,精心打包产品,老周还特意在每个包裹里放了一张手写祝福卡。
渐渐地,订单越来越多。附近居民发现这些农家产品物美价廉,口碑一传十,十传百。一个月后,不少商户的销售额翻了一番。
一天傍晚,张阿姨特意来到修鞋摊,塞给老周一个信封:“周师傅,这是欠您的钱,连本带利。多亏您和小雨姑娘,现在我家菜摊生意好多了!”
老周推辞不过,只好收下。随后几天,陆续有人来还钱,有的还带来了自家做的点心、新织的毛衣表示感谢。
老周把这些都记在新账本上,不过这次,记的是人情账。
林小雨看着这一切,心里有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比她之前拿下大项目、拿到高额奖金时更充实,更真切。
一个雨天的午后,修鞋摊没什么顾客。老周忽然问林小雨:“你以后有什么打算?”
林小雨愣住了。这些日子她全心投入社区的事,几乎忘了自己还需要找工作谋生。
“我不知道,”她老实说,“或许还是得回城里找工作。”
老周点点头,没说什么,继续手上的活计。
雨声淅沥,敲打着遮阳棚。林小雨看着老周专注的侧脸,忽然问:“周师傅,您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我们非亲非故的。”
老周放下手中的鞋,望向河面:“那天下雨,我看见你在河边站了很久。不是不小心滑下去的,对吧?”
林小雨低下头,默认了。
“我年轻时也觉得走投无路过。”老周缓缓说,“后来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活着就像修鞋,再破的鞋也能修补,补好了还能走很远的路。”
他拿起一只鞋底磨穿了的旧皮鞋:“你看这鞋,主人舍不得扔,说明它一定走过很重要的路。你的路还长着呢。”
林小雨眼眶发热。这时,她的智能手机响起——是一家之前面试过的公司打来的,通知她被录用了,职位和薪水都比之前更好。
挂掉电话,林小雨却没有预期中的兴奋。她看着摊位上那部老年机,忽然问:“周师傅,如果我留下来帮大家继续做电商,您觉得能成吗?”
老周笑了,眼角的皱纹像绽放的菊花:“你不是已经在做了吗?”
雨停了,阳光穿过云层,洒在湿漉漉的街道上。林小雨拿起那部老年机,第一次主动拨出了一个电话——打给那家录取她的公司,婉拒了工作机会。
通话结束后,她发现老周正看着她,眼中有关切,更有理解。
“想好了?”老周问。
林小雨点头:“修鞋摊比写字台更适合我。”
就在这时,她的智能手机又响了。这次是一条银行短信通知——她收到了一笔两万元的转账,附言是:“谢谢救命之恩”。
林小雨愣住了,随即想起一个月前的那篇报道。看来,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人记得善良的价值。
她把短信给老周看。老周眯眼看了一会儿,摇摇头:“这钱不能要。”
“为什么?也许是哪个看了报道的好心人...”
“救命不是买卖,”老周坚定地说,“那天我救你,就没图什么回报。”
林小雨思考片刻,忽然有了主意:“那如果我们用这笔钱成立一个社区互助基金,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呢?”
老周这才露出笑容:“这个主意好。”
夕阳西下,两人开始收摊。林小雨熟练地卷起遮阳棚,老周整理工具。配合默契,像一对真正的师徒。
收摊后,林小雨没有立即离开。她站在河边,看着夕阳下的河水,想起一个月前自己站在这里时的绝望。如今,同样的河水,却泛着金色的波光,美得令人心醉。
老周走过来,递给她一个纸包:“回家路上吃,刘婶刚送的烙饼。”
林小雨接过饼,香气扑鼻。她忽然想起老周讲过的那个故事——四十年前,也是一个捡破烂的老人,分给他半块烙饼。
如今,这温暖的善意,完成了它的又一个轮回。
“周师傅,”林小雨轻声说,“明天我早点来,有几个平台的订单要处理。”
老周点头,眼中满是欣慰。
走在回家的路上,林小雨的手机响了——是那部老年机。特殊的铃声在暮色中格外清脆,引得路人纷纷侧目。
但她一点也不觉得尴尬。因为这个铃声提醒她:有些价值,远超金钱所能衡量;有些声音,值得被认真倾听。
而这,是两百元买不到的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