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鹰与风筝(七)
六月的阳光将画室的木地板晒得发烫。周雪跪坐在地上,周围散落着几十张水彩纸,每一张都画着绽放的花朵——由数学公式变形而成的花朵。泰勒级数展开化作层层叠叠的玫瑰花瓣,斐波那契螺旋线勾勒出向日葵的种子排列,就连最枯燥的二次函数也变成了风中摇曳的野花。
《数学之花》第37号完成。周雪在右下角签上日期,揉了揉发酸的手腕。这套系列创作始于林阳归队前的建议:把你最怕的东西变成最美的艺术。
书桌上的日历显示,距离高考还有三天。过去三个月,她的文化课模拟成绩从352分稳步提升到402分,数学单科从72分涨到95分。这个分数,已经超过了清华美院历年录取线。
小雪,休息会儿吧。周文娟轻轻推开门,端着一盘切好的水果,你哥来电话了。
林阳归队后,每周日的通话成了家里的固定仪式。周雪小跑着接过手机,听到哥哥熟悉的声音:大艺术家,准备好了吗?
周雪重重点头,尽管对方看不见,我把所有公式都画成花了,现在闭上眼睛就能它们。
电话那头传来林阳的笑声:我就知道你能行。对了,我寄了个快递,应该明天到。
是什么?
军事机密。林阳模仿教官的严肃语气,随即又笑了,考完再看。记住,无论结果如何,你已经是我的骄傲。
挂断电话,周雪发现妈妈正翻看她的《数学之花》系列,眼神柔软。
真美。周文娟轻声说,我从没想过数学可以这样...生动。
周雪坐到妈妈身边,拿起一块苹果:因为我遇到了好老师。许老师、爸爸、哥哥...还有你,妈妈。
周文娟的眼圈突然红了。这一年多来,她从严厉的监督者变成了默默的支持者,这个转变不仅解放了女儿,也解放了她自己。上周,她的一篇题为《风筝与线》的散文被《家庭教育》杂志刊登,讲述的正是她和周雪的这段经历。
妈,你又在写新文章吗?周雪注意到妈妈手指上的墨水渍。
周文娟不好意思地把手藏到背后:就随便记点东西...你高考那几天,我想写写陪考感受。
林建军的声音从厨房传来:两位才女,吃饭了!
晚餐是林建军特制的状元及第粥——他开玩笑说从现在开始,每顿饭都要讨个好彩头。饭桌上,三人讨论着高考期间的安排:周文娟请假全程陪考,林建军负责营养餐,考试间隙周雪可以在附近宾馆休息。
阳阳说他寄了东西来?林建军盛着粥问道。
明天到。周雪咬着筷子尖,神神秘秘的,不肯说是什么。
第二天下午,快递果然到了。是一个扁平的军用包裹,拆开后是一套迷彩图案的文具——铅笔、橡皮、尺子,甚至还有一张迷彩桌布。
你哥说考场如战场。周文娟读着附带的纸条,这是他用的战术文具,祝妹妹旗开得胜。
周雪把迷彩铅笔贴在胸口,仿佛能从中汲取哥哥的力量。
高考三天,长沙持续高温。周雪穿着轻便的棉麻衣裙,带着林阳送的战术文具走进考场。每场考试前,她都会摸摸口袋里那片晒干的向日葵花瓣——从哥哥带她去的那片向日葵田摘回来的。
数学卷子发下来时,她深吸一口气,先浏览了一遍大题。那些曾经令她恐惧的符号和公式,现在在她眼中都有了生命——立体几何是绽放的金属花,概率统计是飞舞的蒲公英,函数图像是起伏的山脉...她的笔尖在纸上流畅移动,偶尔停顿,就会想起《数学之花》系列中的对应图案。
最后一科结束的铃声响起时,周雪平静地收拾好文具。走出考场,热浪和闪光灯一起扑面而来。她眯起眼睛,在人群中寻找妈妈的身影。
周文娟举着遮阳伞冲过来,没有问考得怎么样,只是紧紧抱住女儿:辛苦了,我们回家。
接下来的两周,周雪几乎整天泡在画室里,把高考期间积攒的灵感全部倾泻到纸上。她画考场窗外的梧桐树影,画监考老师严肃却偶尔走神的表情,甚至画自己答题时紧绷的指关节...这些速写后来编成了《高考日记》系列,成为她第一本正式作品集的压轴部分。
六月二十五日,高考成绩公布。全家屏息围在电脑前,周雪输入准考证号时,手指抖得几乎按不对键盘。
页面刷新的一瞬间,林建军猛地站起来,椅子地倒地:421分!
周文娟一把抱住女儿,泣不成声。这个分数,远超清华美院历年录取线。周雪却出奇地平静,只是反复刷新页面,确认那个数字真的属于自己。
我要告诉哥哥。她抓起手机,却发现林阳已经发来短信:我就知道!后面跟着三个感叹号和一排烟花表情——他显然一直在等消息。
七月中旬,清华美院的录取通知书如期而至。深紫色的信封上,清华大学四个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周雪小心翼翼地拆开,录取专业绘画系几个字让她瞬间泪目。
周文娟提议全家去饭店庆祝,周雪却摇摇头:我想在家里吃,就我们三个。她顿了顿,还有哥哥。
晚餐前,周雪神秘地把父母叫到客厅。电视机上方缓缓降下一幅投影——是林阳提前录制的视频。屏幕上的他穿着笔挺的军装,背后是军校的训练场。
恭喜我妹妹考上清华美院!视频里的林阳笑容灿烂,虽然不能亲自到场,但我申请了休假,九月初送你去北京报到!
周文娟又哭又笑,林建军则对着屏幕里的儿子竖起大拇指。周雪悄悄退出客厅,回到画室,拿出那幅她秘密准备多时的作品——《根与翼》。
画中,一棵大树扎根于写满公式的土壤,枝干上栖息着两只鸟:一只是昂首挺胸的军鹰,一只是展翅欲飞的风筝鸟。树下站着三个人影,仰望着天空。整幅画用色温暖,笔触细腻,是她送给全家的礼物。
晚餐时,周雪把画放在餐桌中央。林建军开了珍藏多年的红酒,连平时不喝酒的周文娟也抿了一小杯。三人举杯,第四个杯子摆在林阳的位置上,里面是他在家时最爱的可乐。
为了小雪的清华梦。林建军声音哽咽。
为了我们家的每一个梦想。周文娟补充道,目光扫过书房里那台新买的笔记本电脑——她已经开始写第二篇散文了。
周雪看着父母眼角的皱纹和发间的银丝,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轨迹早已与这个家的每一道纹路紧密交织。那些曾经的挣扎与冲突,如今都化作了滋养彼此的养分。
为了根与翼。她轻声说,举起盛满果汁的杯子,没有根,就没有飞翔的勇气;没有飞翔,根就失去了意义。
窗外,夏夜的微风拂过梧桐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远方哥哥的祝福,又像是未来在召唤。
八月最后一周,周雪开始收拾行李。林阳来信说已经请好假,九月二日直接到北京与他们会合。周文娟买了三张高铁票,坚持要亲自送女儿入学。
妈,我自己能行的。周雪叠着衣服说。
我知道。周文娟帮女儿抚平一件衬衫的褶皱,是妈妈舍不得。
出发前一晚,全家去了周雪最
六月的阳光将画室的木地板晒得发烫。周雪跪坐在地上,周围散落着几十张水彩纸,每一张都画着绽放的花朵——由数学公式变形而成的花朵。泰勒级数展开化作层层叠叠的玫瑰花瓣,斐波那契螺旋线勾勒出向日葵的种子排列,就连最枯燥的二次函数也变成了风中摇曳的野花。
《数学之花》第37号完成。周雪在右下角签上日期,揉了揉发酸的手腕。这套系列创作始于林阳归队前的建议:把你最怕的东西变成最美的艺术。
书桌上的日历显示,距离高考还有三天。过去三个月,她的文化课模拟成绩从352分稳步提升到402分,数学单科从72分涨到95分。这个分数,已经超过了清华美院历年录取线。
小雪,休息会儿吧。周文娟轻轻推开门,端着一盘切好的水果,你哥来电话了。
林阳归队后,每周日的通话成了家里的固定仪式。周雪小跑着接过手机,听到哥哥熟悉的声音:大艺术家,准备好了吗?
周雪重重点头,尽管对方看不见,我把所有公式都画成花了,现在闭上眼睛就能它们。
电话那头传来林阳的笑声:我就知道你能行。对了,我寄了个快递,应该明天到。
是什么?
军事机密。林阳模仿教官的严肃语气,随即又笑了,考完再看。记住,无论结果如何,你已经是我的骄傲。
挂断电话,周雪发现妈妈正翻看她的《数学之花》系列,眼神柔软。
真美。周文娟轻声说,我从没想过数学可以这样...生动。
周雪坐到妈妈身边,拿起一块苹果:因为我遇到了好老师。许老师、爸爸、哥哥...还有你,妈妈。
周文娟的眼圈突然红了。这一年多来,她从严厉的监督者变成了默默的支持者,这个转变不仅解放了女儿,也解放了她自己。上周,她的一篇题为《风筝与线》的散文被《家庭教育》杂志刊登,讲述的正是她和周雪的这段经历。
妈,你又在写新文章吗?周雪注意到妈妈手指上的墨水渍。
周文娟不好意思地把手藏到背后:就随便记点东西...你高考那几天,我想写写陪考感受。
林建军的声音从厨房传来:两位才女,吃饭了!
晚餐是林建军特制的状元及第粥——他开玩笑说从现在开始,每顿饭都要讨个好彩头。饭桌上,三人讨论着高考期间的安排:周文娟请假全程陪考,林建军负责营养餐,考试间隙周雪可以在附近宾馆休息。
阳阳说他寄了东西来?林建军盛着粥问道。
明天到。周雪咬着筷子尖,神神秘秘的,不肯说是什么。
第二天下午,快递果然到了。是一个扁平的军用包裹,拆开后是一套迷彩图案的文具——铅笔、橡皮、尺子,甚至还有一张迷彩桌布。
你哥说考场如战场。周文娟读着附带的纸条,这是他用的战术文具,祝妹妹旗开得胜。
周雪把迷彩铅笔贴在胸口,仿佛能从中汲取哥哥的力量。
高考三天,长沙持续高温。周雪穿着轻便的棉麻衣裙,带着林阳送的战术文具走进考场。每场考试前,她都会摸摸口袋里那片晒干的向日葵花瓣——从哥哥带她去的那片向日葵田摘回来的。
数学卷子发下来时,她深吸一口气,先浏览了一遍大题。那些曾经令她恐惧的符号和公式,现在在她眼中都有了生命——立体几何是绽放的金属花,概率统计是飞舞的蒲公英,函数图像是起伏的山脉...她的笔尖在纸上流畅移动,偶尔停顿,就会想起《数学之花》系列中的对应图案。
最后一科结束的铃声响起时,周雪平静地收拾好文具。走出考场,热浪和闪光灯一起扑面而来。她眯起眼睛,在人群中寻找妈妈的身影。
周文娟举着遮阳伞冲过来,没有问考得怎么样,只是紧紧抱住女儿:辛苦了,我们回家。
接下来的两周,周雪几乎整天泡在画室里,把高考期间积攒的灵感全部倾泻到纸上。她画考场窗外的梧桐树影,画监考老师严肃却偶尔走神的表情,甚至画自己答题时紧绷的指关节...这些速写后来编成了《高考日记》系列,成为她第一本正式作品集的压轴部分。
六月二十五日,高考成绩公布。全家屏息围在电脑前,周雪输入准考证号时,手指抖得几乎按不对键盘。
页面刷新的一瞬间,林建军猛地站起来,椅子地倒地:421分!
周文娟一把抱住女儿,泣不成声。这个分数,远超清华美院历年录取线。周雪却出奇地平静,只是反复刷新页面,确认那个数字真的属于自己。
我要告诉哥哥。她抓起手机,却发现林阳已经发来短信:我就知道!后面跟着三个感叹号和一排烟花表情——他显然一直在等消息。
七月中旬,清华美院的录取通知书如期而至。深紫色的信封上,清华大学四个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周雪小心翼翼地拆开,录取专业绘画系几个字让她瞬间泪目。
周文娟提议全家去饭店庆祝,周雪却摇摇头:我想在家里吃,就我们三个。她顿了顿,还有哥哥。
晚餐前,周雪神秘地把父母叫到客厅。电视机上方缓缓降下一幅投影——是林阳提前录制的视频。屏幕上的他穿着笔挺的军装,背后是军校的训练场。
恭喜我妹妹考上清华美院!视频里的林阳笑容灿烂,虽然不能亲自到场,但我申请了休假,九月初送你去北京报到!
周文娟又哭又笑,林建军则对着屏幕里的儿子竖起大拇指。周雪悄悄退出客厅,回到画室,拿出那幅她秘密准备多时的作品——《根与翼》。
画中,一棵大树扎根于写满公式的土壤,枝干上栖息着两只鸟:一只是昂首挺胸的军鹰,一只是展翅欲飞的风筝鸟。树下站着三个人影,仰望着天空。整幅画用色温暖,笔触细腻,是她送给全家的礼物。
晚餐时,周雪把画放在餐桌中央。林建军开了珍藏多年的红酒,连平时不喝酒的周文娟也抿了一小杯。三人举杯,第四个杯子摆在林阳的位置上,里面是他在家时最爱的可乐。
为了小雪的清华梦。林建军声音哽咽。
为了我们家的每一个梦想。周文娟补充道,目光扫过书房里那台新买的笔记本电脑——她已经开始写第二篇散文了。
周雪看着父母眼角的皱纹和发间的银丝,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轨迹早已与这个家的每一道纹路紧密交织。那些曾经的挣扎与冲突,如今都化作了滋养彼此的养分。
为了根与翼。她轻声说,举起盛满果汁的杯子,没有根,就没有飞翔的勇气;没有飞翔,根就失去了意义。
窗外,夏夜的微风拂过梧桐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远方哥哥的祝福,又像是未来在召唤。
八月最后一周,周雪开始收拾行李。林阳来信说已经请好假,九月二日直接到北京与他们会合。周文娟买了三张高铁票,坚持要亲自送女儿入学。
妈,我自己能行的。周雪叠着衣服说。
我知道。周文娟帮女儿抚平一件衬衫的褶皱,是妈妈舍不得。
出发前一晚,全家去了周雪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