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荫凉(三)
知了不知疲倦地嘶鸣,又将滚烫的声浪泼满了城市。又是一个盛夏。阳光白得刺眼,空气仿佛凝固的胶质,灼烤着每一寸裸露的皮肤。老柳树的叶子也蔫蔫地垂着,只有那片熟悉的树荫下,我的冰柜再次发出了低沉而熟悉的嗡鸣。酸梅汤、柠檬水、冰砖,老伙计们悉数归位,瓶壁凝结着细密的水珠,像在无声地宣告:夏天,又属于这里了不同的是我。初三的暑假,我站在这里,是平行班里那个用冰柜丈量暑假长度的女孩。高一的暑假,我依然站在这里,冰柜还是那个冰柜,但身份已然不同——我穿着省重点高中尖子班的夏季校服短袖,胸前的校徽在树荫的光斑下,偶尔闪过一点内敛的光。
寒假后那次关键的选拔考,我冲进了年级尖子班。没有锣鼓喧天,只有成绩单上那个挪动了位置的名字,和父亲在晚饭时多给我夹的一筷子菜。尖子班的日子像坐上了一列高速行驶的夜行火车,窗外风景模糊,唯有车厢内灯光明亮刺眼,照着一道道深奥难解的习题。我的名字,稳稳地停在了成绩单中部,不前不后,像一枚沉静安放的棋子。没有一飞冲天的神话,只有日复一日的紧跟、消化、追赶。课业压力像无形的潮水,时刻拍打着堤岸,周末的冷饮摊,成了我短暂探出水面呼吸的浮岛。
冰柜的冷气丝丝缕缕地溢散,带来短暂的清凉。我熟练地招呼着顾客,动作比去年更利落,笑容里也褪去了些许青涩,多了份沉静的笃定。间隙里,目光扫过摊开在折叠凳上的高一物理预习资料。尖子班的提前预习任务早已发下,那些复杂的公式和概念,如同蛰伏在夏日热浪里的怪兽。我利用每一个空档,眼神如鹰隼般掠过字句,大脑高速运转,捕捉着逻辑的链条。顾客挑选冰砖的几秒钟,足够我在脑中默记一个定理;等待付款的片刻,一个抽象的物理模型或许就在心底悄然搭建。汗水顺着额角滑下,滴在书页上,迅速晕开一小片深色,又被热浪舔舐干净。这方寸树荫,是我两个世界的交汇点,一边是市井烟火,一边是知识深潭,我用一种近乎本能的专注,在两者间无缝切换。
中考放榜那天,空气热得能拧出水。我没有守在电脑前焦灼地刷新,依旧推着冰柜,来到了老柳树下。冰柜的嗡鸣声成了最好的背景音,掩盖了心底那根绷紧的弦。手机在围裙口袋里震动起来,是父亲打来的,声音带着强压的激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闺女……出来了!省重点!尖子班!咱学校……第二名!” 电话那头,母亲抑制不住的抽泣声隐约传来。
我的手正握着冰凉的酸梅汤瓶身,指尖感受到那沁骨的凉意,一直蔓延到手臂,再缓缓注入心脏,将胸腔里瞬间腾起的热浪奇异地中和了。第二名。省重点。尖子班。这几个词像滚烫的烙印,清晰地印在脑海里。没有尖叫,没有跳起来,我只是下意识地将手中的酸梅汤稳稳地递给等待的顾客,声音平稳如常:“您的酸梅汤,拿好。” 收钱,找零,动作没有一丝紊乱。铁盒里传来硬币落下的清脆声响,叮叮当当,敲打在炽热的空气里,也敲打在我刚刚被巨大喜悦冲刷过的心岸上,留下一种奇异的、踏实的回音。
树荫边缘的光斑晃动了一下。晓雯站在那里,像一片骤然失去水分的叶子。她手里也捏着一张薄薄的纸,指关节用力到发白。阳光照在她脸上,却显出一种灰败的颜色。她考上了高中,一所普通的学校,普通班。这个结果,似乎抽走了她身上最后一点支撑的气力。
她看到了我胸前的校徽,也看到了我平静递出饮料的手。目光相接,她眼中翻涌着极其复杂的东西——难以置信、失落、不甘,还有一种被彻底击垮后的茫然。她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最终一个字也没能吐出。她猛地转过身,几乎是踉跄着,逃离了这片树荫,逃离了冰柜的嗡鸣,逃离了我平静的目光。那背影单薄得像一张纸,仿佛随时会被这灼热的风吹散。
我收回目光,轻轻吸了一口气。空气里混合着酸梅汤的清冽、阳光的焦灼和青草被晒干的气息。我蹲下身,打开冰柜,取出一块新的冰砖,填补刚才卖掉的位置。冰块的寒气扑在脸上,带来清醒的刺痛。省重点的尖子班,那是另一片更高、更陡峭的山崖。我知道,那里面不会有老柳树慷慨的荫蔽,不会有冰柜熟悉的嗡鸣作为背景。那里只有更凛冽的风,更坚硬的岩石,需要更纯粹的专注和更持久的攀登。
冰柜的指示灯幽幽地亮着,压缩机低沉地嗡鸣,像一颗不知疲倦的心脏在夏日里搏动。我抚摸着它冰凉光滑的外壳,感受着那熟悉的震动从掌心传递上来。这声音,这触感,贯穿了我两个截然不同的夏天。它见证过汗水滴落草地的咸涩,也映照过成绩单上名字挪动的微光。它曾是我在平行班仰望时脚下的一方实地,如今,又成了我迈向更高处时,回望来路的温暖坐标。
树影在热风中摇曳,蝉鸣依旧喧嚣。我拧开一瓶自己冰镇的柠檬水,喝了一大口,冰凉的酸涩直冲喉咙,瞬间驱散了喉咙口的燥热。这味道如此熟悉,又如此充满力量。抬起头,目光越过公园的围栏,仿佛已经看到了省重点那陌生而肃穆的校门。没有不安,只有一种沉静的确认——那方寸树荫下练就的筋骨,那冰与火交替淬炼出的心性,足以支撑我,走向任何一片需要开拓的荫凉。冰柜嗡鸣,如同夏日的战鼓,为新的征程,悄然擂响。(完)
知了不知疲倦地嘶鸣,又将滚烫的声浪泼满了城市。又是一个盛夏。阳光白得刺眼,空气仿佛凝固的胶质,灼烤着每一寸裸露的皮肤。老柳树的叶子也蔫蔫地垂着,只有那片熟悉的树荫下,我的冰柜再次发出了低沉而熟悉的嗡鸣。酸梅汤、柠檬水、冰砖,老伙计们悉数归位,瓶壁凝结着细密的水珠,像在无声地宣告:夏天,又属于这里了不同的是我。初三的暑假,我站在这里,是平行班里那个用冰柜丈量暑假长度的女孩。高一的暑假,我依然站在这里,冰柜还是那个冰柜,但身份已然不同——我穿着省重点高中尖子班的夏季校服短袖,胸前的校徽在树荫的光斑下,偶尔闪过一点内敛的光。
寒假后那次关键的选拔考,我冲进了年级尖子班。没有锣鼓喧天,只有成绩单上那个挪动了位置的名字,和父亲在晚饭时多给我夹的一筷子菜。尖子班的日子像坐上了一列高速行驶的夜行火车,窗外风景模糊,唯有车厢内灯光明亮刺眼,照着一道道深奥难解的习题。我的名字,稳稳地停在了成绩单中部,不前不后,像一枚沉静安放的棋子。没有一飞冲天的神话,只有日复一日的紧跟、消化、追赶。课业压力像无形的潮水,时刻拍打着堤岸,周末的冷饮摊,成了我短暂探出水面呼吸的浮岛。
冰柜的冷气丝丝缕缕地溢散,带来短暂的清凉。我熟练地招呼着顾客,动作比去年更利落,笑容里也褪去了些许青涩,多了份沉静的笃定。间隙里,目光扫过摊开在折叠凳上的高一物理预习资料。尖子班的提前预习任务早已发下,那些复杂的公式和概念,如同蛰伏在夏日热浪里的怪兽。我利用每一个空档,眼神如鹰隼般掠过字句,大脑高速运转,捕捉着逻辑的链条。顾客挑选冰砖的几秒钟,足够我在脑中默记一个定理;等待付款的片刻,一个抽象的物理模型或许就在心底悄然搭建。汗水顺着额角滑下,滴在书页上,迅速晕开一小片深色,又被热浪舔舐干净。这方寸树荫,是我两个世界的交汇点,一边是市井烟火,一边是知识深潭,我用一种近乎本能的专注,在两者间无缝切换。
中考放榜那天,空气热得能拧出水。我没有守在电脑前焦灼地刷新,依旧推着冰柜,来到了老柳树下。冰柜的嗡鸣声成了最好的背景音,掩盖了心底那根绷紧的弦。手机在围裙口袋里震动起来,是父亲打来的,声音带着强压的激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闺女……出来了!省重点!尖子班!咱学校……第二名!” 电话那头,母亲抑制不住的抽泣声隐约传来。
我的手正握着冰凉的酸梅汤瓶身,指尖感受到那沁骨的凉意,一直蔓延到手臂,再缓缓注入心脏,将胸腔里瞬间腾起的热浪奇异地中和了。第二名。省重点。尖子班。这几个词像滚烫的烙印,清晰地印在脑海里。没有尖叫,没有跳起来,我只是下意识地将手中的酸梅汤稳稳地递给等待的顾客,声音平稳如常:“您的酸梅汤,拿好。” 收钱,找零,动作没有一丝紊乱。铁盒里传来硬币落下的清脆声响,叮叮当当,敲打在炽热的空气里,也敲打在我刚刚被巨大喜悦冲刷过的心岸上,留下一种奇异的、踏实的回音。
树荫边缘的光斑晃动了一下。晓雯站在那里,像一片骤然失去水分的叶子。她手里也捏着一张薄薄的纸,指关节用力到发白。阳光照在她脸上,却显出一种灰败的颜色。她考上了高中,一所普通的学校,普通班。这个结果,似乎抽走了她身上最后一点支撑的气力。
她看到了我胸前的校徽,也看到了我平静递出饮料的手。目光相接,她眼中翻涌着极其复杂的东西——难以置信、失落、不甘,还有一种被彻底击垮后的茫然。她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最终一个字也没能吐出。她猛地转过身,几乎是踉跄着,逃离了这片树荫,逃离了冰柜的嗡鸣,逃离了我平静的目光。那背影单薄得像一张纸,仿佛随时会被这灼热的风吹散。
我收回目光,轻轻吸了一口气。空气里混合着酸梅汤的清冽、阳光的焦灼和青草被晒干的气息。我蹲下身,打开冰柜,取出一块新的冰砖,填补刚才卖掉的位置。冰块的寒气扑在脸上,带来清醒的刺痛。省重点的尖子班,那是另一片更高、更陡峭的山崖。我知道,那里面不会有老柳树慷慨的荫蔽,不会有冰柜熟悉的嗡鸣作为背景。那里只有更凛冽的风,更坚硬的岩石,需要更纯粹的专注和更持久的攀登。
冰柜的指示灯幽幽地亮着,压缩机低沉地嗡鸣,像一颗不知疲倦的心脏在夏日里搏动。我抚摸着它冰凉光滑的外壳,感受着那熟悉的震动从掌心传递上来。这声音,这触感,贯穿了我两个截然不同的夏天。它见证过汗水滴落草地的咸涩,也映照过成绩单上名字挪动的微光。它曾是我在平行班仰望时脚下的一方实地,如今,又成了我迈向更高处时,回望来路的温暖坐标。
树影在热风中摇曳,蝉鸣依旧喧嚣。我拧开一瓶自己冰镇的柠檬水,喝了一大口,冰凉的酸涩直冲喉咙,瞬间驱散了喉咙口的燥热。这味道如此熟悉,又如此充满力量。抬起头,目光越过公园的围栏,仿佛已经看到了省重点那陌生而肃穆的校门。没有不安,只有一种沉静的确认——那方寸树荫下练就的筋骨,那冰与火交替淬炼出的心性,足以支撑我,走向任何一片需要开拓的荫凉。冰柜嗡鸣,如同夏日的战鼓,为新的征程,悄然擂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