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袄里的三十年(四)
王恒宇终究没能留在城里的医院。王红旗抱着那件旧棉袄,像抱着最后通牒的令牌,逼着儿子儿媳签了字。救护车顶着还未化尽的残雪,一路颠簸,将那个浑身插满管子、只剩微弱呼吸的老人,送回了黄土沟壑深处的老家县城医院。
县医院的条件简陋,走廊里弥漫着消毒水和陈旧墙体混合的沉闷气味。病房是八人间,拥挤嘈杂。王恒宇的病床靠着窗,窗外是光秃秃的杨树枝桠和远处灰蒙蒙的、贫瘠的山梁。王红旗就在床边支了张窄窄的折叠行军床,日夜守着。她拒绝了女儿们要轮流陪护的提议,只让她们有空送些换洗衣物和饭食。
“你爸……得我看着。”她的话不多,语气平淡,眼神却像生了根,牢牢扎在王恒宇灰败的脸上。
那件旧棉袄,被她叠得整整齐齐,放在王恒宇枕头边,挨着他花白的鬓角。粗糙的布料,粗粝的补丁,在洁白却陈旧的病房里,显得格格不入,又像一件沉默的镇物。
王恒宇大部分时间都昏睡着,偶尔被剧烈的咳嗽或疼痛折磨得短暂清醒,眼神浑浊涣散,认不清人,嘴里发出模糊的呓语。只有王红旗凑近他耳边,一遍遍低唤“恒宇”,那浑浊的眼睛才会极其艰难地聚焦片刻,嘴唇蠕动着,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只化作一丝微弱的气息,或者一滴混浊的泪水,从眼角慢慢滑落,渗进枕巾里。
“恒宇,咱回家了……回咱自己的地方了……”王红旗用温热的毛巾,极其轻柔地擦拭着他枯槁的脸颊和干裂的嘴唇,动作小心翼翼,像擦拭一件易碎的瓷器。她的声音低低的,带着一种催眠般的安抚,“你看,你的羊,我都托隔壁老李头喂着呢……开春,等地化了冻,我回去把咱那几亩地也拾掇起来……你想吃啥?我给你熬点小米粥?稠稠的,上面一层油皮儿……”
她絮絮叨叨地说着些最寻常的、属于他们那个破败院落的琐事。窗外的风掠过枯枝,发出呜呜的声响。病房里其他病人的呻吟、家属的交谈、护士推着治疗车走过的轮子声,都成了模糊的背景音。王红旗的世界,仿佛只剩下这张病床,这个油尽灯枯的老人,和枕边那件沉默的旧棉袄。
王继业来过几次。第一次来,是开着锃亮的轿车,带着大包小包的营养品。他穿着笔挺的羊毛大衣,站在充斥着病气和贫穷气息的病房门口,显得格外突兀。他皱着眉,看着拥挤的环境,看着父亲枯槁的模样,看着母亲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旧棉袄(她进城时的新衣服早不知丢哪里去了),再看看枕边那件刺眼的“破棉袄”,脸上是毫不掩饰的嫌弃和焦躁。
“妈,这条件……太差了!要不还是……”他试图开口。
王红旗连眼皮都没抬,只专注地用棉签沾着温水,湿润王恒宇干裂的嘴唇。“这里挺好,离咱家近。”她的声音平静无波。
王继业碰了个软钉子,讪讪地放下东西,待了不到半小时,就被一通工作电话叫走了。后来几次,他停留的时间更短,带来的东西也越来越敷衍,脸上那份焦躁渐渐被一种更深沉的、难以言说的情绪取代。他看着母亲日复一日地守在病床前,像守着一段行将熄灭的烛火,看着她用粗糙的手给父亲擦身、喂水、处理秽物,看着她抱着那件旧棉袄在行军床上蜷缩着打个盹……一种陌生而沉重的感觉,像冰冷的藤蔓,悄悄缠上了他曾经坚硬的心房。
一天傍晚,王继业又来了。这次他没带东西,只穿着一身半旧的羽绒服,脸上带着长途开车后的疲惫。病房里很安静,王恒宇又陷入了昏睡。王红旗正坐在小凳子上,就着床头柜昏暗的灯光,费力地缝补着王恒宇一件旧棉毛衫的破洞。她的老花镜滑到了鼻尖,眯着眼睛,手指被针扎了一下,渗出血珠,她只是放在嘴里吮了吮,又继续。
王继业默默地站在门口看了很久。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给母亲佝偻的背影镀上了一层黯淡的金边,也照亮了她鬓角刺眼的白发和那件搭在膝盖上的、同样布满补丁的旧棉袄。那画面,像一把生锈的钝刀,在他心上来回割锯。
他喉头滚动了一下,极其缓慢地、无声地走进了病房。他没有打扰母亲,目光落在了父亲枕边那件叠放整齐的旧棉袄上。鬼使神差地,他伸出了手,指尖触碰到那粗糙冰冷的布料。一种难以言喻的、混合着尘埃、汗味、阳光和某种陈旧岁月的复杂气息,瞬间涌入鼻腔。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抚过上面一道粗粝的、歪歪扭扭的补丁。记忆的闸门被猛地撞开——他仿佛看到许多年前,油灯昏黄的光晕下,母亲低着头,笨拙地缝补着这件棉袄。父亲蹲在门槛上抽烟,烟锅里的火光明明灭灭,映着他沉默而专注的侧脸。小小的自己趴在炕沿,好奇地看着母亲一针一线……那时的冬天真冷啊,可这件破棉袄裹在身上,竟也暖烘烘的……
“你爸……那年冬天,就是穿着这件袄,把你从县医院拉回来的……”王红旗不知何时停下了针线,抬起头,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了什么,“路上雪那么厚,板车陷住了……他怕冻着你,就把袄脱下来裹着你,自己穿着单衣推车……到家,人都冻僵了,嘴唇乌紫,半天说不出话……”
王红旗的声音平静地叙述着,没有控诉,没有煽情,却像沉重的鼓点,一下下敲在王继业的心上。他抚摸着棉袄的手指僵住了,指尖下的补丁仿佛有了温度,灼烧着他的皮肤。他猛地缩回手,像被烫到一般。巨大的酸楚和一种迟来的、排山倒海的愧疚感瞬间淹没了他!他踉跄一步,膝盖一软,“扑通”一声,重重地跪倒在冰冷的水泥地上!
额头抵着父亲病床冰凉的铁架边缘,肩膀无法抑制地剧烈耸动起来。没有声音,只有压抑到极致的、如同困兽般的粗重喘息和滚烫的泪水汹涌而出,迅速浸湿了地面。
王红旗静静地看着跪在地上的儿子,看着他宽阔的肩膀在无声的哭泣中颤抖。她没有去扶他,也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将手中缝补好的旧棉毛衫叠好,轻轻放在王恒宇的枕边,挨着那件旧棉袄。然后,她继续拿起针线,缝补另一件衣服的破口。昏暗的灯光下,一针,一线,动作缓慢而坚定。病房里只剩下她穿针引线的细微声响,和儿子压抑的呜咽。
日子在煎熬中一天天滑向年关。王恒宇的情况时好时坏,如同风中残烛。医生说,脏器衰竭不可逆,全靠一口气硬撑着,能熬过这个冬天就是奇迹。
腊月二十三,小年。两个女儿带着丈夫孩子回来了,挤在狭小的病房里。孩子们带来了一点生气,但很快被病房里沉重的气氛压得安静下来。大家围着王恒宇的病床,说着些吉利话,王恒宇偶尔睁开浑浊的眼,茫然地看一圈,又疲惫地闭上。
傍晚,人渐渐散了。王红旗打来热水,准备给王恒宇擦身。她拧干毛巾,掀开被子一角,动作轻柔地擦拭着他枯瘦的手臂。昏睡中的王恒宇忽然剧烈地咳嗽起来,身体痛苦地蜷缩,咳得撕心裂肺,脸色憋得紫红。王红旗慌忙放下毛巾,拍着他的背,扶他侧身。
一阵剧烈的呛咳后,王恒宇急促地喘息着,竟缓缓地睁开了眼睛。这一次,他的眼神不再涣散,反而有了一种奇异的、回光返照般的清明。他的目光缓缓扫过简陋的病房,掠过窗外沉沉的暮色,最终,极其缓慢地、准确地,落在了王红旗布满忧虑和疲惫的脸上。
他的嘴唇艰难地蠕动着,发出极其微弱、含混不清的气音。
王红旗连忙俯下身,耳朵凑近他的唇边:“恒宇?你说啥?慢点说……”
“……红……旗……”王恒宇的喉咙里挤出两个模糊的音节,像砂纸摩擦,却清晰地钻进了王红旗的耳朵。
王红旗浑身一震,眼泪瞬间涌了上来:“哎!我在呢!恒宇,我在呢!”
“……回……家……”王恒宇的目光越过她,仿佛穿透了病房的墙壁,望向了某个遥远的地方,那眼神里充满了孩子般的渴望和急切,“……羊……该……喂了……地……要……上冻了……回……”
他的声音越来越微弱,眼神里的清明也像退潮般迅速消散,只剩下无尽的疲惫和浑浊。
王红旗的眼泪大颗大颗砸在王恒宇枯槁的手背上。她紧紧握住那只冰冷的手,用力点头,声音哽咽却无比清晰:“好!好!咱回家!明天!明天咱就回家!回家喂羊!回家看地!啊?你等着!咱回家!”
王恒宇似乎听到了,浑浊的眼睛里最后一点微光闪了闪,嘴角极其微弱地向上牵动了一下,像是一个凝固的、满足的弧度。随即,他沉重的眼皮缓缓阖上,呼吸变得微弱而悠长,再次陷入了深沉的昏睡。
王红旗握着丈夫的手,久久没有松开。她抬起头,布满泪痕的脸上,是一种近乎悲壮的决绝。她看向一直沉默守在旁边的王继业和两个女儿,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听见了没?你爸要回家。明天,咱就回家。”
“妈!爸这情况,怎么能……”大女儿急了。
“回!”王红旗斩钉截铁地打断她,目光扫过儿女们惊愕的脸,“抬,也要把他抬回去!回咱自己的炕头!让他看着咱的院子,听着咱的羊叫!死,也得死在咱自己的窝里!”
她说完,不再看任何人,只是更紧地攥着王恒宇的手,目光重新落回丈夫沉睡的脸上,眼神温柔得像要滴出水来,又带着一种磐石般的坚定。她腾出另一只手,将枕边那件旧棉袄拿过来,小心翼翼地展开,轻轻覆盖在王恒宇盖着的被子上,让那粗糙的、带着补丁的布料,紧挨着他枯瘦的身体。
夜色,像浓稠的墨汁,彻底淹没了县城。窗外零星亮起了灯火,远处传来零星的鞭炮声。病房里一片死寂,只有监护仪器发出单调而微弱的“滴滴”声,如同生命最后的倒计时。
王红旗枯坐在行军床上,怀里紧紧抱着一个褪了色的、印着“XX储蓄所”字样的硬壳存折本。她布满老茧的手指,一遍遍摩挲着存折封面上凸起的烫金字迹。昏黄的床头灯,将她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墙壁上,拉得又细又长,像一尊凝固的雕塑。
存折是白天她让大女儿悄悄从家里带出来的。里面是她和王恒宇这大半辈子,从牙缝里一分一分抠出来的积蓄。数字不大,浸透了土地的血汗和岁月的风霜。这是他们预备着养老、或者应付个灾病的最后底气,也是她此刻唯一的依仗。
她翻开存折,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她歪歪扭扭记下的几个重要日子和数字:哪年卖粮得了多少钱,哪年卖了猪,哪年女儿寄回来多少……指尖划过那些模糊的字迹,仿佛也划过了那些被贫困和辛劳填满的、沉默的岁月。她的目光落在最后一笔存款记录上,那还是王继业刚工作时,寄回来让他们“买点好的”的钱。她没舍得花,存了起来。
泪水无声地滑落,滴在存折发黄的内页上,洇开一小片深色的水渍。她抱着这本沉甸甸的存折,如同抱着她和王恒宇风雨飘摇一生最后的证明,也抱着一个妻子,能给予垂危丈夫最后的、微薄的尊严和承诺——让他回到那片生养他们的土地,在自己的屋檐下,走完最后一程。
王恒宇终究没能留在城里的医院。王红旗抱着那件旧棉袄,像抱着最后通牒的令牌,逼着儿子儿媳签了字。救护车顶着还未化尽的残雪,一路颠簸,将那个浑身插满管子、只剩微弱呼吸的老人,送回了黄土沟壑深处的老家县城医院。
县医院的条件简陋,走廊里弥漫着消毒水和陈旧墙体混合的沉闷气味。病房是八人间,拥挤嘈杂。王恒宇的病床靠着窗,窗外是光秃秃的杨树枝桠和远处灰蒙蒙的、贫瘠的山梁。王红旗就在床边支了张窄窄的折叠行军床,日夜守着。她拒绝了女儿们要轮流陪护的提议,只让她们有空送些换洗衣物和饭食。
“你爸……得我看着。”她的话不多,语气平淡,眼神却像生了根,牢牢扎在王恒宇灰败的脸上。
那件旧棉袄,被她叠得整整齐齐,放在王恒宇枕头边,挨着他花白的鬓角。粗糙的布料,粗粝的补丁,在洁白却陈旧的病房里,显得格格不入,又像一件沉默的镇物。
王恒宇大部分时间都昏睡着,偶尔被剧烈的咳嗽或疼痛折磨得短暂清醒,眼神浑浊涣散,认不清人,嘴里发出模糊的呓语。只有王红旗凑近他耳边,一遍遍低唤“恒宇”,那浑浊的眼睛才会极其艰难地聚焦片刻,嘴唇蠕动着,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只化作一丝微弱的气息,或者一滴混浊的泪水,从眼角慢慢滑落,渗进枕巾里。
“恒宇,咱回家了……回咱自己的地方了……”王红旗用温热的毛巾,极其轻柔地擦拭着他枯槁的脸颊和干裂的嘴唇,动作小心翼翼,像擦拭一件易碎的瓷器。她的声音低低的,带着一种催眠般的安抚,“你看,你的羊,我都托隔壁老李头喂着呢……开春,等地化了冻,我回去把咱那几亩地也拾掇起来……你想吃啥?我给你熬点小米粥?稠稠的,上面一层油皮儿……”
她絮絮叨叨地说着些最寻常的、属于他们那个破败院落的琐事。窗外的风掠过枯枝,发出呜呜的声响。病房里其他病人的呻吟、家属的交谈、护士推着治疗车走过的轮子声,都成了模糊的背景音。王红旗的世界,仿佛只剩下这张病床,这个油尽灯枯的老人,和枕边那件沉默的旧棉袄。
王继业来过几次。第一次来,是开着锃亮的轿车,带着大包小包的营养品。他穿着笔挺的羊毛大衣,站在充斥着病气和贫穷气息的病房门口,显得格外突兀。他皱着眉,看着拥挤的环境,看着父亲枯槁的模样,看着母亲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旧棉袄(她进城时的新衣服早不知丢哪里去了),再看看枕边那件刺眼的“破棉袄”,脸上是毫不掩饰的嫌弃和焦躁。
“妈,这条件……太差了!要不还是……”他试图开口。
王红旗连眼皮都没抬,只专注地用棉签沾着温水,湿润王恒宇干裂的嘴唇。“这里挺好,离咱家近。”她的声音平静无波。
王继业碰了个软钉子,讪讪地放下东西,待了不到半小时,就被一通工作电话叫走了。后来几次,他停留的时间更短,带来的东西也越来越敷衍,脸上那份焦躁渐渐被一种更深沉的、难以言说的情绪取代。他看着母亲日复一日地守在病床前,像守着一段行将熄灭的烛火,看着她用粗糙的手给父亲擦身、喂水、处理秽物,看着她抱着那件旧棉袄在行军床上蜷缩着打个盹……一种陌生而沉重的感觉,像冰冷的藤蔓,悄悄缠上了他曾经坚硬的心房。
一天傍晚,王继业又来了。这次他没带东西,只穿着一身半旧的羽绒服,脸上带着长途开车后的疲惫。病房里很安静,王恒宇又陷入了昏睡。王红旗正坐在小凳子上,就着床头柜昏暗的灯光,费力地缝补着王恒宇一件旧棉毛衫的破洞。她的老花镜滑到了鼻尖,眯着眼睛,手指被针扎了一下,渗出血珠,她只是放在嘴里吮了吮,又继续。
王继业默默地站在门口看了很久。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给母亲佝偻的背影镀上了一层黯淡的金边,也照亮了她鬓角刺眼的白发和那件搭在膝盖上的、同样布满补丁的旧棉袄。那画面,像一把生锈的钝刀,在他心上来回割锯。
他喉头滚动了一下,极其缓慢地、无声地走进了病房。他没有打扰母亲,目光落在了父亲枕边那件叠放整齐的旧棉袄上。鬼使神差地,他伸出了手,指尖触碰到那粗糙冰冷的布料。一种难以言喻的、混合着尘埃、汗味、阳光和某种陈旧岁月的复杂气息,瞬间涌入鼻腔。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抚过上面一道粗粝的、歪歪扭扭的补丁。记忆的闸门被猛地撞开——他仿佛看到许多年前,油灯昏黄的光晕下,母亲低着头,笨拙地缝补着这件棉袄。父亲蹲在门槛上抽烟,烟锅里的火光明明灭灭,映着他沉默而专注的侧脸。小小的自己趴在炕沿,好奇地看着母亲一针一线……那时的冬天真冷啊,可这件破棉袄裹在身上,竟也暖烘烘的……
“你爸……那年冬天,就是穿着这件袄,把你从县医院拉回来的……”王红旗不知何时停下了针线,抬起头,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了什么,“路上雪那么厚,板车陷住了……他怕冻着你,就把袄脱下来裹着你,自己穿着单衣推车……到家,人都冻僵了,嘴唇乌紫,半天说不出话……”
王红旗的声音平静地叙述着,没有控诉,没有煽情,却像沉重的鼓点,一下下敲在王继业的心上。他抚摸着棉袄的手指僵住了,指尖下的补丁仿佛有了温度,灼烧着他的皮肤。他猛地缩回手,像被烫到一般。巨大的酸楚和一种迟来的、排山倒海的愧疚感瞬间淹没了他!他踉跄一步,膝盖一软,“扑通”一声,重重地跪倒在冰冷的水泥地上!
额头抵着父亲病床冰凉的铁架边缘,肩膀无法抑制地剧烈耸动起来。没有声音,只有压抑到极致的、如同困兽般的粗重喘息和滚烫的泪水汹涌而出,迅速浸湿了地面。
王红旗静静地看着跪在地上的儿子,看着他宽阔的肩膀在无声的哭泣中颤抖。她没有去扶他,也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将手中缝补好的旧棉毛衫叠好,轻轻放在王恒宇的枕边,挨着那件旧棉袄。然后,她继续拿起针线,缝补另一件衣服的破口。昏暗的灯光下,一针,一线,动作缓慢而坚定。病房里只剩下她穿针引线的细微声响,和儿子压抑的呜咽。
日子在煎熬中一天天滑向年关。王恒宇的情况时好时坏,如同风中残烛。医生说,脏器衰竭不可逆,全靠一口气硬撑着,能熬过这个冬天就是奇迹。
腊月二十三,小年。两个女儿带着丈夫孩子回来了,挤在狭小的病房里。孩子们带来了一点生气,但很快被病房里沉重的气氛压得安静下来。大家围着王恒宇的病床,说着些吉利话,王恒宇偶尔睁开浑浊的眼,茫然地看一圈,又疲惫地闭上。
傍晚,人渐渐散了。王红旗打来热水,准备给王恒宇擦身。她拧干毛巾,掀开被子一角,动作轻柔地擦拭着他枯瘦的手臂。昏睡中的王恒宇忽然剧烈地咳嗽起来,身体痛苦地蜷缩,咳得撕心裂肺,脸色憋得紫红。王红旗慌忙放下毛巾,拍着他的背,扶他侧身。
一阵剧烈的呛咳后,王恒宇急促地喘息着,竟缓缓地睁开了眼睛。这一次,他的眼神不再涣散,反而有了一种奇异的、回光返照般的清明。他的目光缓缓扫过简陋的病房,掠过窗外沉沉的暮色,最终,极其缓慢地、准确地,落在了王红旗布满忧虑和疲惫的脸上。
他的嘴唇艰难地蠕动着,发出极其微弱、含混不清的气音。
王红旗连忙俯下身,耳朵凑近他的唇边:“恒宇?你说啥?慢点说……”
“……红……旗……”王恒宇的喉咙里挤出两个模糊的音节,像砂纸摩擦,却清晰地钻进了王红旗的耳朵。
王红旗浑身一震,眼泪瞬间涌了上来:“哎!我在呢!恒宇,我在呢!”
“……回……家……”王恒宇的目光越过她,仿佛穿透了病房的墙壁,望向了某个遥远的地方,那眼神里充满了孩子般的渴望和急切,“……羊……该……喂了……地……要……上冻了……回……”
他的声音越来越微弱,眼神里的清明也像退潮般迅速消散,只剩下无尽的疲惫和浑浊。
王红旗的眼泪大颗大颗砸在王恒宇枯槁的手背上。她紧紧握住那只冰冷的手,用力点头,声音哽咽却无比清晰:“好!好!咱回家!明天!明天咱就回家!回家喂羊!回家看地!啊?你等着!咱回家!”
王恒宇似乎听到了,浑浊的眼睛里最后一点微光闪了闪,嘴角极其微弱地向上牵动了一下,像是一个凝固的、满足的弧度。随即,他沉重的眼皮缓缓阖上,呼吸变得微弱而悠长,再次陷入了深沉的昏睡。
王红旗握着丈夫的手,久久没有松开。她抬起头,布满泪痕的脸上,是一种近乎悲壮的决绝。她看向一直沉默守在旁边的王继业和两个女儿,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听见了没?你爸要回家。明天,咱就回家。”
“妈!爸这情况,怎么能……”大女儿急了。
“回!”王红旗斩钉截铁地打断她,目光扫过儿女们惊愕的脸,“抬,也要把他抬回去!回咱自己的炕头!让他看着咱的院子,听着咱的羊叫!死,也得死在咱自己的窝里!”
她说完,不再看任何人,只是更紧地攥着王恒宇的手,目光重新落回丈夫沉睡的脸上,眼神温柔得像要滴出水来,又带着一种磐石般的坚定。她腾出另一只手,将枕边那件旧棉袄拿过来,小心翼翼地展开,轻轻覆盖在王恒宇盖着的被子上,让那粗糙的、带着补丁的布料,紧挨着他枯瘦的身体。
夜色,像浓稠的墨汁,彻底淹没了县城。窗外零星亮起了灯火,远处传来零星的鞭炮声。病房里一片死寂,只有监护仪器发出单调而微弱的“滴滴”声,如同生命最后的倒计时。
王红旗枯坐在行军床上,怀里紧紧抱着一个褪了色的、印着“XX储蓄所”字样的硬壳存折本。她布满老茧的手指,一遍遍摩挲着存折封面上凸起的烫金字迹。昏黄的床头灯,将她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墙壁上,拉得又细又长,像一尊凝固的雕塑。
存折是白天她让大女儿悄悄从家里带出来的。里面是她和王恒宇这大半辈子,从牙缝里一分一分抠出来的积蓄。数字不大,浸透了土地的血汗和岁月的风霜。这是他们预备着养老、或者应付个灾病的最后底气,也是她此刻唯一的依仗。
她翻开存折,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她歪歪扭扭记下的几个重要日子和数字:哪年卖粮得了多少钱,哪年卖了猪,哪年女儿寄回来多少……指尖划过那些模糊的字迹,仿佛也划过了那些被贫困和辛劳填满的、沉默的岁月。她的目光落在最后一笔存款记录上,那还是王继业刚工作时,寄回来让他们“买点好的”的钱。她没舍得花,存了起来。
泪水无声地滑落,滴在存折发黄的内页上,洇开一小片深色的水渍。她抱着这本沉甸甸的存折,如同抱着她和王恒宇风雨飘摇一生最后的证明,也抱着一个妻子,能给予垂危丈夫最后的、微薄的尊严和承诺——让他回到那片生养他们的土地,在自己的屋檐下,走完最后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