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真小(九)
信达集团大楼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林晓站在大厅里,调整着西装领口。一周的思考后,她决定亲自来回复张总的邀请——不是通过电话或邮件,而是当面解释她的选择。
电梯直达28层总裁办公室。张总,一位五十多岁的精瘦男人,从宽大的办公桌后起身迎接:林晓!好久不见。
寒暄过后,林晓直奔主题:张总,关于财务总监的职位,我很荣幸,但无法接受全职工作。
张总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是因为薪水问题?我们可以再谈。
不,薪水很优厚。林晓打开随身的文件夹,但我有另一个提案。
她推过一份精心准备的方案——以高级顾问身份,每周工作两天,负责关键项目审计和财务规划,远程完成大部分工作,年薪按比例调整为二十五万。
这样我能兼顾另一项重要事业。林晓补充道,没有具体说明是写作。
张总翻阅方案,眉头渐渐舒展:很专业的规划...但为什么不全职?以你的能力,五年内可以做到合伙人。
林晓深吸一口气:因为我发现,人生不只有一条路。她第一次在职场中如此坦诚,我需要时间写作,经营书店...过一种更平衡的生活。
写作?张总挑眉,你是指...
文学创作。我的短篇即将在《都市文学》发表。说出这句话时,林晓感到一种奇特的骄傲——不是作为会计师,而是作为作家的自豪。
出乎意料的是,张总笑了起来:有意思!我妻子是文学博士,总说商业人士缺乏艺术修养。他再次审视方案,好吧,顾问模式我们可以尝试。但有个条件——
什么条件?
每年为我们高管举办两次数字与艺术讲座,分享你如何平衡左右脑。张总眨眨眼,这也算企业文化投资。
林晓松了口气,欣然同意。离开大楼时,阳光似乎更明媚了。她掏出手机,给许明远发消息:搞定!顾问合同,年薪25万,外加特别讲座。
许明远秒回:就知道你能创造奇迹!等你回来庆祝。
回书店的路上,林晓脚步轻快。这个解决方案比她想象的更好——保留专业收入,又不牺牲写作时间。更重要的是,她证明了自己可以不走非此即彼的极端,而是开创属于自己的中间道路。
书店门口,一个熟悉的身影让林晓停下脚步——张成。他拄着拐杖,脸上还有未完全消退的淤青,看起来比上次见面憔悴许多。
晓晓。他声音沙哑,能谈谈吗?
林晓下意识地后退一步:如果是关于钱...
不,不是钱。张成从背包里取出一个布包裹,整理东西时发现的,觉得应该还给你。
林晓接过包裹,小心地打开——是一本手工装订的诗集,封面用娟秀的字迹写着《春日札记》,作者林雪华。她母亲的名字。
这是...
你妈妈的创作。结婚时她送给我们,你忘了吗?张成苦笑,我翻了一下...写得很好。原来你文学天赋是有遗传的。
林晓翻开泛黄的内页,熟悉的字迹跃入眼帘。这些诗她从未见过,充满细腻的观察和压抑的情感。一首题为《数字囚徒》的小诗尤其触动她:
账本里的春天/被借方贷方分割/我藏起的诗稿/在计算器下喘息...
谢谢。林晓轻声说,突然理解了母亲为何总是对她放弃文学选择会计感到遗憾。
张成点点头,转身要走,又停下:对了...恭喜你的小说发表。大学时我就知道你有才华。
林晓惊讶地看着他:你怎么知道...
许明远发的朋友圈。张成扯出一个笑容,世界真小,是吧?
他拄着拐杖慢慢走远,背影在阳光下显得异常孤单。林晓捧着母亲的诗集,心中五味杂陈。七年的婚姻,她与张成最终以这种方式和解——不是作为夫妻,而是两个终于互相理解的陌生人。
书店门被推开,许明远探头出来:看到张成了,他...
来还这个。林晓举起诗集,我妈妈写的,我都不知道她还作诗。
许明远接过翻了翻,眼睛亮起来:很美...有种被困住的渴望。现在我知道你的才华从哪来了。
他们一起回到阁楼,仔细阅读母亲的诗集。林晓发现许多诗都写于她小时候,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个被家庭和生计困住的女性灵魂。最后一页夹着一张照片——年轻的母亲站在大学文学社的牌子前,身边是几个笑容灿烂的年轻人。
她从来没告诉我她参加过文学社...林晓喃喃道。
许明远轻轻搂住她的肩膀:也许她不想给你压力,或者...不想让你看到她未完成的梦想。
这个发现像一束光照进林晓的记忆。母亲对她写作的鼓励,对会计专业的保留态度,突然都有了新的意义。她拿起手机,拨通了母亲的电话。
妈,我找到了你的诗集...
电话那头沉默良久,然后是母亲哽咽的声音:你还留着啊...那些都是年轻时的胡写...
很美,真的。林晓真诚地说,尤其是《数字囚徒》,我现在完全懂那种感觉了。
母女俩聊了很久,关于诗歌,关于梦想,关于生活中不得不做的妥协。挂断电话后,林晓发现许明远正在书架前整理一堆文件。
这是什么?
出版社的回复。许明远的声音有些颤抖,他们想出版父亲的手稿...但有个条件。
什么条件?
要我写一篇后记,讲述父亲与书店的故事。许明远苦笑,问题是,我根本不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我们很少交流。
林晓握住他的手:但你继承了他的书店,他的梦想。这比言语更有力量。
许明远沉思片刻,突然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相册:也许...这些能给我灵感。
相册里是书店的老照片——开业时的剪彩,许父站在柜台后的严肃表情,小许明远在角落看书的侧影。翻到最后,他们发现一封信夹在封底,信封上写着致我的儿子。
许明远双手微颤地打开信。信中,许父坦承自己不善表达,但为儿子接手书店感到骄傲。书店不仅是生意,他写道,更是守护故事的地方。现在,轮到你来守护了。
他为你骄傲。林晓轻声说。
许明远眼眶发红:我希望他知道...我也为他骄傲。
这一刻,林晓看到了许明远脆弱的一面——那个渴望父亲认可的小男孩仍然活在他心里。她默默抱住他,让他在自己肩头静静流泪。
傍晚,他们决定提前打烊,专心整理许父的遗稿和照片。林晓负责分类,许明远则开始构思后记。工作到一半,许明远突然问:你妈妈的诗...考虑过出版吗?
林晓摇头:她可能不愿意...
问问看吧。也许你们可以合出一本书,母女作家的那种。许明远建议,书店可以举办首发式。
这个想法让林晓心头一暖。她再次给母亲发信息,委婉地提出这个建议。出乎意料的是,母亲回复很快:如果你愿意帮我整理...可以试试。
就这样,一个家庭文学项目悄然成形——许明远编辑父亲的手稿,林晓和母亲整理诗集。在这个过程里,两代人的隔阂渐渐消融,未说出口的爱通过文字传递。
夜深了,林晓伸了个懒腰:该休息了。明天还要搬房间呢。
按照约定,她今天正式从阁楼搬到二楼许明远隔壁的房间。虽然两人已经亲密无间,但她仍希望保留自己的空间,许明远完全理解这种需要。
新房间比阁楼宽敞,有一扇面向街道的窗户和一个小书桌。许明远已经帮她把书和写作资料搬了下来,整齐地摆在书架上。
还缺什么吗?他站在门口问。
林晓环顾四周:很完美。她顿了顿,就是有点舍不得阁楼...
它仍然是你的写作空间。许明远微笑,只是睡觉在这里。
这个安排恰到好处——亲密但有界限,正适合他们现阶段的关系。林晓感激许明远的理解和尊重,这在她与张成的婚姻中是从未有过的。
睡前,林晓坐在新书桌前,翻开母亲的《春日札记》,尝试写一篇读后感。文字流畅地涌出,她惊讶地发现自己的风格不知不觉中融合了母亲的抒情和会计师的严谨——一种独特的文学声音正在形成。
第二天清晨,林晓被阳光和咖啡香气唤醒。她穿着睡衣下楼,发现许明远已经准备好早餐,正在接电话。
是的,可以安排签售...不,两位作者...对,母女诗人...他朝林晓眨眨眼,继续通话,书店地下室正在改造,但一楼空间足够...
挂断电话后,他兴奋地宣布:《都市文化周刊》想专访你和阿姨,关于母女诗人的话题!
林晓差点打翻咖啡:什么?我还没开始写自己的诗集呢!
但他们已经看中了你发表在杂志上的小说和阿姨的诗。许明远递给她一份传真,这是采访提纲。
林晓浏览着问题,心跳加速——关于文学传承,关于职业与梦想的平衡,关于母女关系...这些都是她正在亲身经历的。
我有点害怕...她承认道。
许明远握住她的手:害怕是好事,说明你在做真正重要的事。
这句话像一盏灯,照亮了林晓心中的不确定。是啊,如果一切都轻松简单,那还叫什么成长和突破?
早餐后,林晓给母亲打电话商量采访的事。出乎意料的是,母亲比她还紧张:我都几十年没发表作品了...说什么好呢?
就说真话。林晓鼓励道,关于您如何平衡家庭和创作,如何...默默守护自己的梦想。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就像我现在支持你一样?
是的,妈妈。就像这样。
挂断电话,林晓站在书店中央,阳光透过玻璃门洒进来,照亮每一本书、每一寸空间。这里不再只是一个避难所,而成为了她新生活的起点——写作、爱情、家庭,所有碎片都在这里找到了它们的位置。
世界真小,小到所有迷失的终将重逢,所有沉默的终将发声。而她,林晓,终于准备好成为这个故事的主角,而非旁观者。
信达集团大楼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林晓站在大厅里,调整着西装领口。一周的思考后,她决定亲自来回复张总的邀请——不是通过电话或邮件,而是当面解释她的选择。
电梯直达28层总裁办公室。张总,一位五十多岁的精瘦男人,从宽大的办公桌后起身迎接:林晓!好久不见。
寒暄过后,林晓直奔主题:张总,关于财务总监的职位,我很荣幸,但无法接受全职工作。
张总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是因为薪水问题?我们可以再谈。
不,薪水很优厚。林晓打开随身的文件夹,但我有另一个提案。
她推过一份精心准备的方案——以高级顾问身份,每周工作两天,负责关键项目审计和财务规划,远程完成大部分工作,年薪按比例调整为二十五万。
这样我能兼顾另一项重要事业。林晓补充道,没有具体说明是写作。
张总翻阅方案,眉头渐渐舒展:很专业的规划...但为什么不全职?以你的能力,五年内可以做到合伙人。
林晓深吸一口气:因为我发现,人生不只有一条路。她第一次在职场中如此坦诚,我需要时间写作,经营书店...过一种更平衡的生活。
写作?张总挑眉,你是指...
文学创作。我的短篇即将在《都市文学》发表。说出这句话时,林晓感到一种奇特的骄傲——不是作为会计师,而是作为作家的自豪。
出乎意料的是,张总笑了起来:有意思!我妻子是文学博士,总说商业人士缺乏艺术修养。他再次审视方案,好吧,顾问模式我们可以尝试。但有个条件——
什么条件?
每年为我们高管举办两次数字与艺术讲座,分享你如何平衡左右脑。张总眨眨眼,这也算企业文化投资。
林晓松了口气,欣然同意。离开大楼时,阳光似乎更明媚了。她掏出手机,给许明远发消息:搞定!顾问合同,年薪25万,外加特别讲座。
许明远秒回:就知道你能创造奇迹!等你回来庆祝。
回书店的路上,林晓脚步轻快。这个解决方案比她想象的更好——保留专业收入,又不牺牲写作时间。更重要的是,她证明了自己可以不走非此即彼的极端,而是开创属于自己的中间道路。
书店门口,一个熟悉的身影让林晓停下脚步——张成。他拄着拐杖,脸上还有未完全消退的淤青,看起来比上次见面憔悴许多。
晓晓。他声音沙哑,能谈谈吗?
林晓下意识地后退一步:如果是关于钱...
不,不是钱。张成从背包里取出一个布包裹,整理东西时发现的,觉得应该还给你。
林晓接过包裹,小心地打开——是一本手工装订的诗集,封面用娟秀的字迹写着《春日札记》,作者林雪华。她母亲的名字。
这是...
你妈妈的创作。结婚时她送给我们,你忘了吗?张成苦笑,我翻了一下...写得很好。原来你文学天赋是有遗传的。
林晓翻开泛黄的内页,熟悉的字迹跃入眼帘。这些诗她从未见过,充满细腻的观察和压抑的情感。一首题为《数字囚徒》的小诗尤其触动她:
账本里的春天/被借方贷方分割/我藏起的诗稿/在计算器下喘息...
谢谢。林晓轻声说,突然理解了母亲为何总是对她放弃文学选择会计感到遗憾。
张成点点头,转身要走,又停下:对了...恭喜你的小说发表。大学时我就知道你有才华。
林晓惊讶地看着他:你怎么知道...
许明远发的朋友圈。张成扯出一个笑容,世界真小,是吧?
他拄着拐杖慢慢走远,背影在阳光下显得异常孤单。林晓捧着母亲的诗集,心中五味杂陈。七年的婚姻,她与张成最终以这种方式和解——不是作为夫妻,而是两个终于互相理解的陌生人。
书店门被推开,许明远探头出来:看到张成了,他...
来还这个。林晓举起诗集,我妈妈写的,我都不知道她还作诗。
许明远接过翻了翻,眼睛亮起来:很美...有种被困住的渴望。现在我知道你的才华从哪来了。
他们一起回到阁楼,仔细阅读母亲的诗集。林晓发现许多诗都写于她小时候,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个被家庭和生计困住的女性灵魂。最后一页夹着一张照片——年轻的母亲站在大学文学社的牌子前,身边是几个笑容灿烂的年轻人。
她从来没告诉我她参加过文学社...林晓喃喃道。
许明远轻轻搂住她的肩膀:也许她不想给你压力,或者...不想让你看到她未完成的梦想。
这个发现像一束光照进林晓的记忆。母亲对她写作的鼓励,对会计专业的保留态度,突然都有了新的意义。她拿起手机,拨通了母亲的电话。
妈,我找到了你的诗集...
电话那头沉默良久,然后是母亲哽咽的声音:你还留着啊...那些都是年轻时的胡写...
很美,真的。林晓真诚地说,尤其是《数字囚徒》,我现在完全懂那种感觉了。
母女俩聊了很久,关于诗歌,关于梦想,关于生活中不得不做的妥协。挂断电话后,林晓发现许明远正在书架前整理一堆文件。
这是什么?
出版社的回复。许明远的声音有些颤抖,他们想出版父亲的手稿...但有个条件。
什么条件?
要我写一篇后记,讲述父亲与书店的故事。许明远苦笑,问题是,我根本不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我们很少交流。
林晓握住他的手:但你继承了他的书店,他的梦想。这比言语更有力量。
许明远沉思片刻,突然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相册:也许...这些能给我灵感。
相册里是书店的老照片——开业时的剪彩,许父站在柜台后的严肃表情,小许明远在角落看书的侧影。翻到最后,他们发现一封信夹在封底,信封上写着致我的儿子。
许明远双手微颤地打开信。信中,许父坦承自己不善表达,但为儿子接手书店感到骄傲。书店不仅是生意,他写道,更是守护故事的地方。现在,轮到你来守护了。
他为你骄傲。林晓轻声说。
许明远眼眶发红:我希望他知道...我也为他骄傲。
这一刻,林晓看到了许明远脆弱的一面——那个渴望父亲认可的小男孩仍然活在他心里。她默默抱住他,让他在自己肩头静静流泪。
傍晚,他们决定提前打烊,专心整理许父的遗稿和照片。林晓负责分类,许明远则开始构思后记。工作到一半,许明远突然问:你妈妈的诗...考虑过出版吗?
林晓摇头:她可能不愿意...
问问看吧。也许你们可以合出一本书,母女作家的那种。许明远建议,书店可以举办首发式。
这个想法让林晓心头一暖。她再次给母亲发信息,委婉地提出这个建议。出乎意料的是,母亲回复很快:如果你愿意帮我整理...可以试试。
就这样,一个家庭文学项目悄然成形——许明远编辑父亲的手稿,林晓和母亲整理诗集。在这个过程里,两代人的隔阂渐渐消融,未说出口的爱通过文字传递。
夜深了,林晓伸了个懒腰:该休息了。明天还要搬房间呢。
按照约定,她今天正式从阁楼搬到二楼许明远隔壁的房间。虽然两人已经亲密无间,但她仍希望保留自己的空间,许明远完全理解这种需要。
新房间比阁楼宽敞,有一扇面向街道的窗户和一个小书桌。许明远已经帮她把书和写作资料搬了下来,整齐地摆在书架上。
还缺什么吗?他站在门口问。
林晓环顾四周:很完美。她顿了顿,就是有点舍不得阁楼...
它仍然是你的写作空间。许明远微笑,只是睡觉在这里。
这个安排恰到好处——亲密但有界限,正适合他们现阶段的关系。林晓感激许明远的理解和尊重,这在她与张成的婚姻中是从未有过的。
睡前,林晓坐在新书桌前,翻开母亲的《春日札记》,尝试写一篇读后感。文字流畅地涌出,她惊讶地发现自己的风格不知不觉中融合了母亲的抒情和会计师的严谨——一种独特的文学声音正在形成。
第二天清晨,林晓被阳光和咖啡香气唤醒。她穿着睡衣下楼,发现许明远已经准备好早餐,正在接电话。
是的,可以安排签售...不,两位作者...对,母女诗人...他朝林晓眨眨眼,继续通话,书店地下室正在改造,但一楼空间足够...
挂断电话后,他兴奋地宣布:《都市文化周刊》想专访你和阿姨,关于母女诗人的话题!
林晓差点打翻咖啡:什么?我还没开始写自己的诗集呢!
但他们已经看中了你发表在杂志上的小说和阿姨的诗。许明远递给她一份传真,这是采访提纲。
林晓浏览着问题,心跳加速——关于文学传承,关于职业与梦想的平衡,关于母女关系...这些都是她正在亲身经历的。
我有点害怕...她承认道。
许明远握住她的手:害怕是好事,说明你在做真正重要的事。
这句话像一盏灯,照亮了林晓心中的不确定。是啊,如果一切都轻松简单,那还叫什么成长和突破?
早餐后,林晓给母亲打电话商量采访的事。出乎意料的是,母亲比她还紧张:我都几十年没发表作品了...说什么好呢?
就说真话。林晓鼓励道,关于您如何平衡家庭和创作,如何...默默守护自己的梦想。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就像我现在支持你一样?
是的,妈妈。就像这样。
挂断电话,林晓站在书店中央,阳光透过玻璃门洒进来,照亮每一本书、每一寸空间。这里不再只是一个避难所,而成为了她新生活的起点——写作、爱情、家庭,所有碎片都在这里找到了它们的位置。
世界真小,小到所有迷失的终将重逢,所有沉默的终将发声。而她,林晓,终于准备好成为这个故事的主角,而非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