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方舟切入了通往“逆熵核心”坐标的超空间航道。与以往任何一次跃迁都不同,这次的航程异常“寂静”。舷窗外不再是流光溢彩的隧道,而是一种近乎绝对的黑暗,仿佛连时空本身都被某种力量稀释、抽空,只剩下方舟引擎低沉的轰鸣,如同在真空中敲响的丧钟,孤独地回荡在虚无里。
这是一种令人窒息的寂静,一种暴风雨来临前,连空气都凝固的极致压抑。没有星辰,没有参照物,只有导航屏幕上那个不断跳动的、象征着死亡倒计时的坐标距离在无情地缩减。
然而,在这外部的死寂之下,星火方舟的内部,却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如火如荼的“技术爆发”和“最终准备”。
艾娃博士领导的科学团队,几乎是不眠不休地投入工作。凯恩苏醒后提供的关于高维空间结构、能量微观操控的更深层理论,与之前“忆痕水晶”自主释放的知识碎片,以及从那个“文明卵壳”能量源中逆向工程得到的高效约束技术,如同几股原本平行的溪流,在极限压力的催化下,竟奇迹般地开始交汇、融合。
“船长!我们改进了护盾发生器!基于凯恩先生的‘意识共鸣场’理论和能量源的约束技术,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护盾强度提升300%!但只能维持极短时间,并且会对舰体结构造成巨大负荷!”一个年轻的科学家兴奋地汇报,眼圈乌黑,但眼神灼亮。
“引擎团队报告!我们优化了超空间引擎的谐振频率,利用水晶碎片中的某个奇异算法,航速可以再提升15%!但稳定性……无法保证,可能随时会脱离超空间。”
“武器系统!我们尝试将那种‘信息残留’的某种特性与现有能量武器结合……理论上可以产生一种针对高维结构的‘侵蚀’效果!但只是理论,从未测试过!”
一个个突破性的、却又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的“黑科技”被从实验室中紧急推出。没有时间进行充分的测试和验证,每一个改进都像是在走钢丝,是将方舟本就脆弱的系统推向更危险的临界点。但在“终极一战”的背景下,所有对风险的恐惧都被对力量的渴望压倒。他们需要每一分可能的力量,去撬动那看似不可撼动的命运齿轮。
李斯特船长穿梭在各个部门之间,批准着这些疯狂的方案。他的脸色比以往更加严峻,每一次签字,都感觉像是在签署一份份加速死亡的同意书。但他别无选择。他看到了船员眼中那种近乎燃烧的专注,那是一种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只为终极目标而战的纯粹光芒。这种光芒,支撑着他们,也灼烧着他。
与此同时,对凯恩和“忆痕水晶”的监控也达到了极致。凯恩似乎完全配合,甚至主动提供了更多关于“逆熵核心”周边可能遇到的空间现象和防御机制的信息,其详尽程度令人心惊,也让人更加怀疑他真正的身份和目的。而那枚水晶,在凯恩苏醒后变得异常“温顺”,再也没有发生自主的信息泄露,仿佛之前的爆发只是一次意外。
但这种“正常”,反而让李斯特更加不安。他总觉得,凯恩平静的表面下,隐藏着某种更深沉的、即将爆发的风暴。他就像一个站在舞台边缘的报幕员,冷静地看着演员们走向既定的高潮,而他自己,似乎也扮演着某个关键角色。
航程在绝对的寂静与内部的极限压榨中持续。方舟就像一颗被点燃了引信、义无反顾射向目标的炸弹,内部充满了不稳定的能量和决绝的意志。
……
维度夹缝中,“观察者”的镜面贪婪地记录着星火方舟内部发生的一切。
冰冷的数据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刷新、存储:
“目标单位进入最终航程。外部环境:高维静默区,符合预期。内部状态:技术突破呈爆发式增长,风险耐受度急剧升高,群体进入‘极限创新’模式。”
“记录目标科技树融合路径:变量‘凯恩’知识 变量‘水晶’碎片 资源点技术 = 非稳定高能应用。该路径对文明短期潜力激发的数据极具价值。”
“变量‘凯恩’行为模式:高度配合,信息提供主动且精准。其最终意图与目标单位行动目标吻合度持续分析中。”
“目标单位整体情绪指数:悲壮、决绝、高度专注,恐惧感被强烈目标感压制。符合‘终极压力’下的理想实验反应。”
“预计接触‘逆熵核心’外围防御圈时间: 7标准单位。所有观测单元进入最高灵敏度状态。”
镜面中,代表星火方舟的光点,正坚定不移地驶向那片连“观察者”自身都需谨慎对待的宇宙禁忌之地。一场精心策划的、关于文明在绝境中绽放最后光芒的“数据盛宴”,即将达到顶峰。
这是一种令人窒息的寂静,一种暴风雨来临前,连空气都凝固的极致压抑。没有星辰,没有参照物,只有导航屏幕上那个不断跳动的、象征着死亡倒计时的坐标距离在无情地缩减。
然而,在这外部的死寂之下,星火方舟的内部,却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如火如荼的“技术爆发”和“最终准备”。
艾娃博士领导的科学团队,几乎是不眠不休地投入工作。凯恩苏醒后提供的关于高维空间结构、能量微观操控的更深层理论,与之前“忆痕水晶”自主释放的知识碎片,以及从那个“文明卵壳”能量源中逆向工程得到的高效约束技术,如同几股原本平行的溪流,在极限压力的催化下,竟奇迹般地开始交汇、融合。
“船长!我们改进了护盾发生器!基于凯恩先生的‘意识共鸣场’理论和能量源的约束技术,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护盾强度提升300%!但只能维持极短时间,并且会对舰体结构造成巨大负荷!”一个年轻的科学家兴奋地汇报,眼圈乌黑,但眼神灼亮。
“引擎团队报告!我们优化了超空间引擎的谐振频率,利用水晶碎片中的某个奇异算法,航速可以再提升15%!但稳定性……无法保证,可能随时会脱离超空间。”
“武器系统!我们尝试将那种‘信息残留’的某种特性与现有能量武器结合……理论上可以产生一种针对高维结构的‘侵蚀’效果!但只是理论,从未测试过!”
一个个突破性的、却又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的“黑科技”被从实验室中紧急推出。没有时间进行充分的测试和验证,每一个改进都像是在走钢丝,是将方舟本就脆弱的系统推向更危险的临界点。但在“终极一战”的背景下,所有对风险的恐惧都被对力量的渴望压倒。他们需要每一分可能的力量,去撬动那看似不可撼动的命运齿轮。
李斯特船长穿梭在各个部门之间,批准着这些疯狂的方案。他的脸色比以往更加严峻,每一次签字,都感觉像是在签署一份份加速死亡的同意书。但他别无选择。他看到了船员眼中那种近乎燃烧的专注,那是一种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只为终极目标而战的纯粹光芒。这种光芒,支撑着他们,也灼烧着他。
与此同时,对凯恩和“忆痕水晶”的监控也达到了极致。凯恩似乎完全配合,甚至主动提供了更多关于“逆熵核心”周边可能遇到的空间现象和防御机制的信息,其详尽程度令人心惊,也让人更加怀疑他真正的身份和目的。而那枚水晶,在凯恩苏醒后变得异常“温顺”,再也没有发生自主的信息泄露,仿佛之前的爆发只是一次意外。
但这种“正常”,反而让李斯特更加不安。他总觉得,凯恩平静的表面下,隐藏着某种更深沉的、即将爆发的风暴。他就像一个站在舞台边缘的报幕员,冷静地看着演员们走向既定的高潮,而他自己,似乎也扮演着某个关键角色。
航程在绝对的寂静与内部的极限压榨中持续。方舟就像一颗被点燃了引信、义无反顾射向目标的炸弹,内部充满了不稳定的能量和决绝的意志。
……
维度夹缝中,“观察者”的镜面贪婪地记录着星火方舟内部发生的一切。
冰冷的数据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刷新、存储:
“目标单位进入最终航程。外部环境:高维静默区,符合预期。内部状态:技术突破呈爆发式增长,风险耐受度急剧升高,群体进入‘极限创新’模式。”
“记录目标科技树融合路径:变量‘凯恩’知识 变量‘水晶’碎片 资源点技术 = 非稳定高能应用。该路径对文明短期潜力激发的数据极具价值。”
“变量‘凯恩’行为模式:高度配合,信息提供主动且精准。其最终意图与目标单位行动目标吻合度持续分析中。”
“目标单位整体情绪指数:悲壮、决绝、高度专注,恐惧感被强烈目标感压制。符合‘终极压力’下的理想实验反应。”
“预计接触‘逆熵核心’外围防御圈时间: 7标准单位。所有观测单元进入最高灵敏度状态。”
镜面中,代表星火方舟的光点,正坚定不移地驶向那片连“观察者”自身都需谨慎对待的宇宙禁忌之地。一场精心策划的、关于文明在绝境中绽放最后光芒的“数据盛宴”,即将达到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