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归途如-《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

  慕尼黑的晚春,空气中弥漫着丁香和菩提树的混合香气,阳光和煦,天空呈现出一种近乎透明的蓝。凌空的博士后生涯,在这片宁静而富有学术气息的氛围中,缓缓走向尾声。两年的时光,如同多瑙河的流水,既承载了独在异乡的沉思与磨砺,也映照了学术上的突破与成长,更见证了他与苏暮雨之间那份跨越山海的感情,如何在一封封书信、一次次视频、一场场深度共读中,沉淀得愈发坚韧而明亮。

  “‘归期’将至:整理、告别与收获的沉淀”

  随着回国的日期确定在六月初,凌空的生活进入了另一种节奏——一种带着收获意味的整理与告别。他花了几个周末的时间,有条不紊地整理这两年在异国他乡积累的一切。

  书桌上,厚厚的硬皮笔记本里记录着密密麻麻的公式推导和灵感碎片;笔记本电脑里,分门别类的文件夹存放着从开题报告到最终论文的所有版本,以及那些运行了无数次的仿真实验数据。他将核心的研究资料仔细备份到多个移动硬盘中,这是他将要带回去的、最宝贵的学术行囊。

  除了这些无形的知识财富,还有那些承载着记忆的实物。那个在圣诞集市上,和苏暮雨一起挑选的、有着憨厚笑容的胡桃夹子小木雕;那几张在阿尔卑斯雪山脚下,用手机拍下的、背景纯净如童话世界的合影,被他打印出来,小心地夹在书里;一个印着慕尼黑城市徽章的啤酒杯,是实验室同事们送的临别礼物;还有那一沓沓苏暮雨从国内寄来的、带着她清秀字迹和淡淡香气的信件,每一封他都反复阅读过,边角已微微起毛。这些物件,被他一件件拿起,擦拭,然后用软布仔细包裹,放入行李箱的角落。它们不仅是纪念品,更是他这段独特生命历程的锚点,提醒着他曾在这里生活、思考、爱过。

  告别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他与导师施密特教授预约了一次最终的一对一汇报。在教授那间堆满书籍和论文、充满了咖啡与旧纸张混合气味的办公室里,凌空清晰地阐述了他博士后工作的完整成果、未尽之处以及对未来的思考。施密特教授一如既往地沉默聆听着,手指偶尔在桌面上轻敲,只有在关键处才会提出一两个切中要害的问题。汇报结束,教授点了点头,灰色的眼睛里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赞许。

  “凌,”他难得地用了比较温和的语气,“你的工作,尤其是在群体元认知的数学建模与韧性分析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你带来的东方思维中的整体视角,与我们的严谨体系结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实验室的门始终为你敞开,期待你在新的岗位上延续这里的探索精神。”

  这份来自以严苛和简洁着称的学者的肯定,让凌空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两年的所有挑灯夜战、所有苦思冥想,都在这一刻得到了最高级别的认可。

  实验室的同僚们则在市区一家传统的巴伐利亚餐厅为他举办了一场温馨而热闹的送别派对。长条木桌上摆满了烤猪肘、白香肠和巨大的椒盐卷饼,金黄的啤酒在硕大的玻璃杯里荡漾。来自意大利的卢卡带来了他妻子亲手烤的杏仁脆饼,拍着凌空的肩膀说:“嘿,兄弟,以后来罗马找我!保证带你吃最好的披萨!” 来自印度的维杰克则分享了他珍藏的玛萨拉香料茶粉,热情地邀请凌空将来一定要去体验印度的“混乱与生机”。大家回忆起一起攻克技术难题的日夜,分享着各自的文化趣事和未来计划,笑声和祝福声交织在一起。这份跨越国籍和文化背景的友谊,如同慕尼黑夏日的阳光,温暖而明亮,成为他海外经历中另一笔无法用价值衡量的宝贵财富。

  【技能面板提示:国际科研合作经历圆满结束。‘跨文化沟通’熟练度大幅提升,经验 50。‘独立研究能力’熟练度提升,经验 30。‘学术韧性’隐性提升。当前等级:跨文化沟通(精通 75/500),独立研究能力(精通 180/500)。综合学术素养与全球视野得到显着拓展。】

  “‘接机’的团圆:熟悉的风景与安定的归属”

  当航班终于穿越云层,平稳地降落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那宽阔的跑道上,凌空透过舷窗,看着外面熟悉的汉字标识、熟悉的机场廊桥以及远处熟悉的天际线轮廓,一种难以言喻的踏实感与归属感,如同温润的水流,瞬间漫过全身。两年了,七百多个日夜,他终于回来了。

  办理入境手续,提取行李,随着人流走向国际到达出口。心脏在胸腔里沉稳而有力地跳动着,带着一丝久别重逢的急切。刚走出自动门,他的目光几乎瞬间就锁定了那个在接机人群中最亮眼的身影。

  苏暮雨穿着一袭淡绿色的及膝连衣裙,外搭一件米白色的轻薄开衫,脚上是舒适的低跟凉鞋,比两年前更多了几分职场女性的干练与沉淀下来的优雅。她正微微踮着脚,目光急切地在出口处搜寻着。当她的视线与凌空交汇的刹那,仿佛有星光在她眼中骤然点亮,脸上绽放出的笑容,比机场大厅里所有的灯光都要璀璨。她用力地挥动着右手,左手则不自觉地捂住了嘴,似乎想压住那即将溢出的激动。

  没有激动的奔跑,也没有夸张的呼喊,他们只是隔着几步的距离,加快了脚步,然后自然而然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这个拥抱,比在慕尼黑机场那一次冬日相聚,少了几分激动不安,多了几分尘埃落定的安心与深沉的归属感。凌空的手臂环住她的腰背,感受到她真实的温度和微微的颤抖;苏暮雨的脸埋在他胸前,贪婪地呼吸着那混合着淡淡洗衣液清香和长途飞行气息的、独属于他的味道。

  “欢迎回家。”她的声音透过衣料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却无比清晰。

  “嗯,我回来了。”凌空收紧手臂,下颌轻轻抵着她的发顶,声音低沉而稳定,心中被一种巨大的、平静的幸福所充满。所有的漂泊感,在这一刻,彻底消散。

  在他们身后不远处,凌爸爸凌妈妈,以及苏爸爸苏妈妈也都来了,四位老人站在一起,看着相拥的两人,脸上洋溢着无法抑制的欣慰和喜悦笑容。凌妈妈甚至悄悄抹了抹眼角。家的温暖,亲人的等候,瞬间驱散了凌空跨越洲际飞行的所有疲惫。

  “‘新巢’的营造:选址、规划与共同的期待”

  凌空回国后的首要大事,自然是安定下来,并与苏暮雨开始共同规划未来。他没有选择回到熟悉的飞云县小城,也没有立刻接受北京某个顶尖高校抛来的极具诱惑力的橄榄枝,而是几乎毫不犹豫地将目光投向了苏暮雨工作和发展的城市——上海。这里不仅有他深爱的恋人,也有更多与他“分布式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群体智能”研究方向高度契合的顶尖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能为他的学术生涯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在苏暮雨的提前考察和帮助下,他们很快在离她公司通勤方便、同时又靠近地铁线的一个不算太新的小区里,租下了一套面积适中的两居室公寓。房子是南北通透的户型,客厅带着一个视野开阔的阳台,阳光可以毫无遮挡地洒进来。最重要的是,这是他们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共同拥有的“家”,是他们结束漫长异地恋,开启人生新篇章的起点。

  接下来的日子,充满了忙碌而甜蜜的“筑巢”气息。他们一起逛遍了附近的家居市场和线上平台,兴致勃勃地挑选着每一件家具和软装。凌空偏好简洁、线条利落、功能至上的现代风格,倾向于选择黑、白、灰等基础色调;而苏暮雨则更倾心于能营造温暖氛围的原木元素、柔软布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