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百一十二章 月夜畅谈惊同窗 恩师远来慰离情
那日藏书阁与山长欧阳文敬的一番奇遇,以及那张可直通观澜阁的名帖,被陈彦小心地珍藏起来,并未对外宣扬。他知道,这份机缘来之不易,更应沉心静气,将其转化为求学路上真正的助力,而非炫耀的谈资。
然而,当晚他回到斋舍时,还是被细心的赵修远看出了些许端倪。
夜色已深,岳麓山沉浸在静谧之中,唯有虫鸣唧唧,更显幽深。陈彦推开斋舍的门,发现赵修远并未睡下,而是就着油灯,在翻阅日间的笔记,似乎在等他。
“彦弟,今日怎地回来得这般晚?可是在藏书阁觅得了什么宝贝,竟忘了时辰?”赵修远放下书卷,关切地问道,眼中带着一丝好奇。他知道陈彦素有晚归读书的习惯,但今日似乎格外迟些。
陈彦脱下外衫,挂好,脸上不由露出一丝难以完全掩饰的复杂神色,有偶遇的惊喜,有授业的感慨,更有被认可的温暖。他走到桌边,给自己倒了杯温水,沉吟片刻,觉得此事无需也不必对亦师亦友的赵修远隐瞒,便简略地将下午在藏书阁如何偶遇那位垂钓老翁,如何应其请求讲解“鸡兔同笼”的新解法,以及最后老者表明身份乃是山长欧阳文敬,并赠予名帖之事,娓娓道来。
他讲述得平静,但其中的情节——溪边钓翁竟是山长、因算题结缘、深入讲解方程思想、获赠可直通观澜阁的名帖——每一样都足以让赵修远震惊不已。
果然,随着陈彦的叙述,赵修远脸上的表情从好奇,变为惊讶,再到震惊,最后已是目瞪口呆。他手中的茶杯差点滑落,连忙扶住,声音都提高了八度:“什……什么?!彦弟,你……你是说,下午在藏书阁指点你……不,是与你探讨算题的那位老先生,就是欧阳山长?!而且……他还给了你名帖,许你随时可去观澜阁请教?!”
这消息太过震撼。欧阳山长学问渊博,德高望重,但平日深居简出,除了重要的讲会和仪式,寻常学子难得一见,更不用说得到他亲自指点并授予如此特权了。这简直是书院中无数学子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机缘!
陈彦点点头,从怀中取出那张素雅的名帖,递给赵修远看:“确实如此。山长为人亲和,虚怀若谷,对算学一道颇有兴趣,我不过是侥幸所知略合其意罢了。”
赵修远接过名帖,借着灯光仔细观看,触手微韧的笺纸,清峻的“欧阳文敬”四字,边缘淡雅的云纹,无不昭示着这份信物的非凡。他反复看了几遍,才小心翼翼地递还给陈彦,长长吐出一口气,脸上满是不可思议和由衷的羡慕:“彦弟啊彦弟!你这运气……不,这岂止是运气!这是你的才学得到了山长的认可啊!‘鸡兔同笼’那般难题,你竟有新颖妙法解之,引得山长都虚心求教……了不得!真是了不得!”他用力拍着陈彦的肩膀,既是激动,也是为好友感到无比高兴,“日后有山长亲自指点,你的学问必将一日千里!真是羡煞为兄了!”
正说着,隔壁的柳云卿似乎听到动静,也披衣过来询问。赵修远迫不及待地将这惊人的消息分享给他。柳云卿闻听,亦是惊得半晌说不出话来,看向陈彦的目光中,敬佩之色更浓,连连道贺:“陈兄大才,竟能得山长如此青眼,实乃我辈楷模!恭喜陈兄!”
陈彦被两人说得有些不好意思,谦逊道:“师兄,云卿兄过誉了。山长厚爱,是勉励,更是鞭策。我等正当更加勤勉,方不负韶华。此事还望二位兄台暂且保密,勿要外传为好。”
赵修远和柳云卿自是明白其中道理,纷纷点头应承。这一夜,三人都有些兴奋,畅谈至深夜,话题自然离不开博学而平易近人的欧阳山长,以及对未来学业的憧憬。
时光荏苒,又过了旬日。 书院的生活规律而充实,晨读、听讲、自习、副修,循环往复。陈彦将那份机缘深藏于心,学习更加刻苦,尤其在经史策问之余,也有意翻阅一些算学典籍,自觉思路开阔不少。
这日午后,阳光正好,正是练习骑术的时间。书院后山的跑马场上,草色微黄,秋风送爽。陈彦正驾驭着他那匹名为“十年”的滇马,进行着小跑和转向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和训练,“十年”已与他颇为默契,步伐稳健,反应灵敏。陈彦控缰驰骋,感受着耳畔呼啸的风声和马蹄踏地的节奏,只觉得心胸开阔,多日伏案苦读的疲惫一扫而空。
石头也在一旁,骑着一匹书院提供的更为温顺的老马,努力地跟着练习。他虽然拳脚功夫不错,但骑马还是新手,动作略显笨拙,但神情专注,学得十分认真。
就在这时,一名书院的青衣管事快步从场边走来,来到陈彦马前,躬身行礼道:“陈相公,打扰了。书院门外有一位道长,自称姓清,说是从清河县而来,特来寻您。”
“道长?姓清?清河县?”陈彦闻言,先是一怔,随即心中猛地涌起一股巨大的惊喜和暖流!他立刻勒住马缰,“十年”乖巧地停下脚步。能被称为“清”道长的,除了他的恩师,教授他武艺养生之道的清尘道长,还能有谁?
“是家师!定是家师来了!”陈彦激动地对石头说道,随即利落地翻身下马,将缰绳交给跑过来的马夫,对管事拱手道:“有劳管事通传,我这就去迎接!”
他顾不上换下骑术服,只匆匆整理了一下衣冠,便带着同样一脸惊喜和期待的石头,快步向书院大门走去。一路上,他的心怦怦直跳,离家数月,对亲人和师长的思念瞬间涌上心头。师父怎么会突然来长沙?是家中有什么事吗?还是单纯来看望自己?种种猜测交织,脚步不由得更快了。
来到书院气势恢宏的大门外, 只见青石铺就的广场上,一位身着青色道袍、须发皆白、面容清癯、身姿挺拔如松的老者,正负手而立,静静地望着岳麓山的苍翠景色。他道袍洁净,步履云鞋,手持一柄拂尘,身旁放着一个不大的青布包袱和几个扎好的包裹,虽风尘仆仆,却气度超然,与周遭喧嚣的市井气息格格不入,仿佛一位画中仙人偶然临凡。
不是清尘道长,又是谁?
“师父!”陈彦眼眶一热,快步上前,走到清尘道长面前,撩起衣袍,便要行跪拜大礼。
清尘道长闻声转过身,看到陈彦,眼中闪过一丝温和的笑意,拂尘轻轻一拂,一股柔和的气劲已然托住了陈彦,让他拜不下去。“呵呵,彦儿,不必多礼。数月不见,身子骨倒是更结实了些,看来未曾荒废功课。”道长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和清越,带着让人心安的力量。
陈彦顺势起身,激动地看着师父:“师父,您怎么来了?路途遥远,您一路辛苦!家中一切可好?”他一边问,一边示意石头赶紧接过道长身边的行李。
石头也连忙上前,恭敬地行礼:“石头拜见道长爷爷!”然后小心翼翼地拿起包袱和包裹,入手沉甸甸的,不知装了些什么。
清尘道长捋须微笑,目光慈祥地打量着陈彦:“家中一切都好,你无需挂念。你祖父、父母及诸位亲人,都十分惦念你。此次为师前来,一是受你家人所托,给你带些衣物和家乡吃食;二来嘛,”道长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寥落,随即化为淡然,“为师在观中清修日久,静极思动,也想着出来走走,看看你这小子在名满天下的岳麓书院,过得如何,学问可有进益。”
原来如此!陈彦心中感动,知道家人时刻牵挂着自己,而师父也是关心自己,才不辞辛劳,远道而来。他连忙道:“有劳师父奔波!弟子在书院一切安好,学业也未敢懈怠。师父快请随弟子进书院歇息,喝杯热茶,慢慢叙话。”
清尘道长却摆摆手,看了看威严的书院大门,笑道:“方外之人,就不进去打扰这文华圣地了。为师已在山下寻了一处清净的道观挂单,暂作落脚之处。今日前来,就是将你家人所托之物送到,看看你安好,便放心了。”
说着,他指了指石头拿着的那些包裹:“这些是你母亲和祖母亲手为你缝制的秋冬衣物,还有一些你爱吃的家乡腊味、酱菜和点心。你祖母念叨着,怕你在这南方之地吃不惯,特意让你母亲多准备了些。你母亲还做了几双新鞋,嘱咐你读书辛苦,要注意脚底保暖……”
听着师父娓娓道来这些家常的叮嘱,看着那些饱含深情的包裹,陈彦的眼圈不禁微微发红。儿行千里母担忧,这些看似寻常的物品,承载的是家人无尽的思念和关爱。
“多谢师父!也请师父回去后,代弟子叩谢祖父、父母及各位亲人,告诉他们彦儿一切安好,定会努力求学,不负期望!”陈彦声音有些哽咽。
清尘道长点点头,又道:“此外,你父亲还让我带话,说家中你不必操心,银钱用度若有不敷,可随时写信回家。你三叔也托我问你好,让你专心读书。”
一桩桩,一件件,琐碎而温暖的牵挂,通过师父的口,传递到陈彦心中,让他在这秋意渐浓的异乡,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
师徒二人又站在门外叙谈了片刻,陈彦简要说了说书院的生活、学业的情况,也提到了结识的新同窗和欧阳山长的偶遇(略去了名帖细节)。清尘道长静静听着,不时颔首,眼中满是欣慰。
看看日头偏西,清尘道长道:“好了,见到你安好,为师便放心了。东西既已送到,话也带到,为师便回去了。你安心读书,但切记,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莫要只顾埋头经史,荒废了强身健体之本。若有闲暇,可来山下‘云栖观’寻我。”
陈彦知道师父性情喜静,不喜应酬,便不再强留,恭敬应道:“弟子谨记师父教诲!定会抽空前去探望师父。”
清尘道长含笑点头,又勉励了陈彦几句,便拂尘一摆,飘然转身,步履从容地向着下山的路走去。青色的道袍在秋风中微微拂动,背影很快消失在苍茫的山色之中。
陈彦和石头站在书院门口,久久注视着师父离去的方向,直到那身影完全看不见,才依依不舍地收回目光。
“少爷,老爷对您可真好!这么远还派师父来看您!”石头抱着沉甸甸的包裹,憨厚地笑道。
陈彦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感动与不舍,点了点头:“是啊,家人情深。”他看着那些包裹,仿佛看到了母亲灯下缝衣的身影,祖母灶前忙碌的情景,父亲殷切的目光……一股强大的力量充盈在心间。
“走吧,石头,我们回去。”陈彦转身,迈着坚定的步伐,再次走进岳麓书院的大门。他知道,带着这份深厚的关爱与期望,他在求学之路上的每一步,都将走得更加踏实、更有力量。
------
(第一百一十二章 完)
------
第一百一十二章 月夜畅谈惊同窗 恩师远来慰离情
那日藏书阁与山长欧阳文敬的一番奇遇,以及那张可直通观澜阁的名帖,被陈彦小心地珍藏起来,并未对外宣扬。他知道,这份机缘来之不易,更应沉心静气,将其转化为求学路上真正的助力,而非炫耀的谈资。
然而,当晚他回到斋舍时,还是被细心的赵修远看出了些许端倪。
夜色已深,岳麓山沉浸在静谧之中,唯有虫鸣唧唧,更显幽深。陈彦推开斋舍的门,发现赵修远并未睡下,而是就着油灯,在翻阅日间的笔记,似乎在等他。
“彦弟,今日怎地回来得这般晚?可是在藏书阁觅得了什么宝贝,竟忘了时辰?”赵修远放下书卷,关切地问道,眼中带着一丝好奇。他知道陈彦素有晚归读书的习惯,但今日似乎格外迟些。
陈彦脱下外衫,挂好,脸上不由露出一丝难以完全掩饰的复杂神色,有偶遇的惊喜,有授业的感慨,更有被认可的温暖。他走到桌边,给自己倒了杯温水,沉吟片刻,觉得此事无需也不必对亦师亦友的赵修远隐瞒,便简略地将下午在藏书阁如何偶遇那位垂钓老翁,如何应其请求讲解“鸡兔同笼”的新解法,以及最后老者表明身份乃是山长欧阳文敬,并赠予名帖之事,娓娓道来。
他讲述得平静,但其中的情节——溪边钓翁竟是山长、因算题结缘、深入讲解方程思想、获赠可直通观澜阁的名帖——每一样都足以让赵修远震惊不已。
果然,随着陈彦的叙述,赵修远脸上的表情从好奇,变为惊讶,再到震惊,最后已是目瞪口呆。他手中的茶杯差点滑落,连忙扶住,声音都提高了八度:“什……什么?!彦弟,你……你是说,下午在藏书阁指点你……不,是与你探讨算题的那位老先生,就是欧阳山长?!而且……他还给了你名帖,许你随时可去观澜阁请教?!”
这消息太过震撼。欧阳山长学问渊博,德高望重,但平日深居简出,除了重要的讲会和仪式,寻常学子难得一见,更不用说得到他亲自指点并授予如此特权了。这简直是书院中无数学子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机缘!
陈彦点点头,从怀中取出那张素雅的名帖,递给赵修远看:“确实如此。山长为人亲和,虚怀若谷,对算学一道颇有兴趣,我不过是侥幸所知略合其意罢了。”
赵修远接过名帖,借着灯光仔细观看,触手微韧的笺纸,清峻的“欧阳文敬”四字,边缘淡雅的云纹,无不昭示着这份信物的非凡。他反复看了几遍,才小心翼翼地递还给陈彦,长长吐出一口气,脸上满是不可思议和由衷的羡慕:“彦弟啊彦弟!你这运气……不,这岂止是运气!这是你的才学得到了山长的认可啊!‘鸡兔同笼’那般难题,你竟有新颖妙法解之,引得山长都虚心求教……了不得!真是了不得!”他用力拍着陈彦的肩膀,既是激动,也是为好友感到无比高兴,“日后有山长亲自指点,你的学问必将一日千里!真是羡煞为兄了!”
正说着,隔壁的柳云卿似乎听到动静,也披衣过来询问。赵修远迫不及待地将这惊人的消息分享给他。柳云卿闻听,亦是惊得半晌说不出话来,看向陈彦的目光中,敬佩之色更浓,连连道贺:“陈兄大才,竟能得山长如此青眼,实乃我辈楷模!恭喜陈兄!”
陈彦被两人说得有些不好意思,谦逊道:“师兄,云卿兄过誉了。山长厚爱,是勉励,更是鞭策。我等正当更加勤勉,方不负韶华。此事还望二位兄台暂且保密,勿要外传为好。”
赵修远和柳云卿自是明白其中道理,纷纷点头应承。这一夜,三人都有些兴奋,畅谈至深夜,话题自然离不开博学而平易近人的欧阳山长,以及对未来学业的憧憬。
时光荏苒,又过了旬日。 书院的生活规律而充实,晨读、听讲、自习、副修,循环往复。陈彦将那份机缘深藏于心,学习更加刻苦,尤其在经史策问之余,也有意翻阅一些算学典籍,自觉思路开阔不少。
这日午后,阳光正好,正是练习骑术的时间。书院后山的跑马场上,草色微黄,秋风送爽。陈彦正驾驭着他那匹名为“十年”的滇马,进行着小跑和转向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和训练,“十年”已与他颇为默契,步伐稳健,反应灵敏。陈彦控缰驰骋,感受着耳畔呼啸的风声和马蹄踏地的节奏,只觉得心胸开阔,多日伏案苦读的疲惫一扫而空。
石头也在一旁,骑着一匹书院提供的更为温顺的老马,努力地跟着练习。他虽然拳脚功夫不错,但骑马还是新手,动作略显笨拙,但神情专注,学得十分认真。
就在这时,一名书院的青衣管事快步从场边走来,来到陈彦马前,躬身行礼道:“陈相公,打扰了。书院门外有一位道长,自称姓清,说是从清河县而来,特来寻您。”
“道长?姓清?清河县?”陈彦闻言,先是一怔,随即心中猛地涌起一股巨大的惊喜和暖流!他立刻勒住马缰,“十年”乖巧地停下脚步。能被称为“清”道长的,除了他的恩师,教授他武艺养生之道的清尘道长,还能有谁?
“是家师!定是家师来了!”陈彦激动地对石头说道,随即利落地翻身下马,将缰绳交给跑过来的马夫,对管事拱手道:“有劳管事通传,我这就去迎接!”
他顾不上换下骑术服,只匆匆整理了一下衣冠,便带着同样一脸惊喜和期待的石头,快步向书院大门走去。一路上,他的心怦怦直跳,离家数月,对亲人和师长的思念瞬间涌上心头。师父怎么会突然来长沙?是家中有什么事吗?还是单纯来看望自己?种种猜测交织,脚步不由得更快了。
来到书院气势恢宏的大门外, 只见青石铺就的广场上,一位身着青色道袍、须发皆白、面容清癯、身姿挺拔如松的老者,正负手而立,静静地望着岳麓山的苍翠景色。他道袍洁净,步履云鞋,手持一柄拂尘,身旁放着一个不大的青布包袱和几个扎好的包裹,虽风尘仆仆,却气度超然,与周遭喧嚣的市井气息格格不入,仿佛一位画中仙人偶然临凡。
不是清尘道长,又是谁?
“师父!”陈彦眼眶一热,快步上前,走到清尘道长面前,撩起衣袍,便要行跪拜大礼。
清尘道长闻声转过身,看到陈彦,眼中闪过一丝温和的笑意,拂尘轻轻一拂,一股柔和的气劲已然托住了陈彦,让他拜不下去。“呵呵,彦儿,不必多礼。数月不见,身子骨倒是更结实了些,看来未曾荒废功课。”道长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和清越,带着让人心安的力量。
陈彦顺势起身,激动地看着师父:“师父,您怎么来了?路途遥远,您一路辛苦!家中一切可好?”他一边问,一边示意石头赶紧接过道长身边的行李。
石头也连忙上前,恭敬地行礼:“石头拜见道长爷爷!”然后小心翼翼地拿起包袱和包裹,入手沉甸甸的,不知装了些什么。
清尘道长捋须微笑,目光慈祥地打量着陈彦:“家中一切都好,你无需挂念。你祖父、父母及诸位亲人,都十分惦念你。此次为师前来,一是受你家人所托,给你带些衣物和家乡吃食;二来嘛,”道长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寥落,随即化为淡然,“为师在观中清修日久,静极思动,也想着出来走走,看看你这小子在名满天下的岳麓书院,过得如何,学问可有进益。”
原来如此!陈彦心中感动,知道家人时刻牵挂着自己,而师父也是关心自己,才不辞辛劳,远道而来。他连忙道:“有劳师父奔波!弟子在书院一切安好,学业也未敢懈怠。师父快请随弟子进书院歇息,喝杯热茶,慢慢叙话。”
清尘道长却摆摆手,看了看威严的书院大门,笑道:“方外之人,就不进去打扰这文华圣地了。为师已在山下寻了一处清净的道观挂单,暂作落脚之处。今日前来,就是将你家人所托之物送到,看看你安好,便放心了。”
说着,他指了指石头拿着的那些包裹:“这些是你母亲和祖母亲手为你缝制的秋冬衣物,还有一些你爱吃的家乡腊味、酱菜和点心。你祖母念叨着,怕你在这南方之地吃不惯,特意让你母亲多准备了些。你母亲还做了几双新鞋,嘱咐你读书辛苦,要注意脚底保暖……”
听着师父娓娓道来这些家常的叮嘱,看着那些饱含深情的包裹,陈彦的眼圈不禁微微发红。儿行千里母担忧,这些看似寻常的物品,承载的是家人无尽的思念和关爱。
“多谢师父!也请师父回去后,代弟子叩谢祖父、父母及各位亲人,告诉他们彦儿一切安好,定会努力求学,不负期望!”陈彦声音有些哽咽。
清尘道长点点头,又道:“此外,你父亲还让我带话,说家中你不必操心,银钱用度若有不敷,可随时写信回家。你三叔也托我问你好,让你专心读书。”
一桩桩,一件件,琐碎而温暖的牵挂,通过师父的口,传递到陈彦心中,让他在这秋意渐浓的异乡,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
师徒二人又站在门外叙谈了片刻,陈彦简要说了说书院的生活、学业的情况,也提到了结识的新同窗和欧阳山长的偶遇(略去了名帖细节)。清尘道长静静听着,不时颔首,眼中满是欣慰。
看看日头偏西,清尘道长道:“好了,见到你安好,为师便放心了。东西既已送到,话也带到,为师便回去了。你安心读书,但切记,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莫要只顾埋头经史,荒废了强身健体之本。若有闲暇,可来山下‘云栖观’寻我。”
陈彦知道师父性情喜静,不喜应酬,便不再强留,恭敬应道:“弟子谨记师父教诲!定会抽空前去探望师父。”
清尘道长含笑点头,又勉励了陈彦几句,便拂尘一摆,飘然转身,步履从容地向着下山的路走去。青色的道袍在秋风中微微拂动,背影很快消失在苍茫的山色之中。
陈彦和石头站在书院门口,久久注视着师父离去的方向,直到那身影完全看不见,才依依不舍地收回目光。
“少爷,老爷对您可真好!这么远还派师父来看您!”石头抱着沉甸甸的包裹,憨厚地笑道。
陈彦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感动与不舍,点了点头:“是啊,家人情深。”他看着那些包裹,仿佛看到了母亲灯下缝衣的身影,祖母灶前忙碌的情景,父亲殷切的目光……一股强大的力量充盈在心间。
“走吧,石头,我们回去。”陈彦转身,迈着坚定的步伐,再次走进岳麓书院的大门。他知道,带着这份深厚的关爱与期望,他在求学之路上的每一步,都将走得更加踏实、更有力量。
------
(第一百一十二章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