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百一十章 月下苦读迎首测 榜前争鸣显峥嵘
充实而规律的书院生活,如岳麓山间的溪流,潺潺流淌,转眼便是一个多月过去。随着学习的深入,书院的气氛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轻松惬意的适应期已过,空气中开始弥漫起一种无形的压力——入学后的第一次正式学业测试,即将来临。
测试的消息,是由周大儒在一次讲课后宣布的。内容涵盖近月所学的经义、史论,并有一道策问题,旨在考察学子们的理解深度、融会贯通能力以及经世致用之才。更重要的是,周大儒明确告知,此次测试将进行排名,并张榜公布。
“排名”二字,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学子们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岳麓书院汇聚了湖广乃至周边行省的青年才俊,谁不是心高气傲、饱含期许?即便嘴上不说,内心也绝不愿落于人后,更遑论排名垫底,那将是何等难堪。一股暗自较劲、奋发作息的氛围,在书院中悄然形成。
测试前夜, 月华如水,洒在静谧的书院。大多数斋舍的窗户都透出明亮的灯光,映照着学子们伏案苦读的身影。
陈彦的斋舍内,灯火通明。他并未像往常一样早早休息,而是将本月所学的笔记、讲义重新梳理了一遍,又将几处疑难之处反复揣摩。书案上,摊开着《春秋》和相关的集注,旁边是写满批注的稿纸。他虽然对自己有信心,但也深知书院藏龙卧虎,不敢有丝毫懈怠。这次测试,不仅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某种程度上,也是入院后第一次同场竞技,关乎颜面与声誉。
“咚咚咚”,轻轻的敲门声响起。
“彦弟,睡了吗?”是赵修远的声音。
“师兄请进。”陈彦起身开门。
只见赵修远和柳云卿一同走了进来,两人脸上都带着些许疲惫,但眼神中却毫无睡意。赵修远手里还拿着一卷书,柳云卿则提着一小壶热茶。
“看来我们都一样,睡不着啊。”赵修远苦笑着将书放在桌上,“这《春秋》微言大义,实在是艰深,尤其是那几处‘弑君’‘奔莒’的笔法,越想越觉得含义复杂,心里没底。”
柳云卿给三人各倒了一杯热茶,叹道:“是啊,还有那道关于漕运改革的策问题,涉及钱粮、河道、吏治,千头万绪,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新策,谈何容易。我翻了不少书,总觉得思路不畅。”
陈彦请二人坐下,将自已梳理的笔记推过去,说道:“师兄,云卿兄不必过于焦虑。《春秋》重在体会其褒贬之意,不必过于拘泥字句。我方才将几处关键事件的不同注解对比了一番,或许有些心得,我们可以一同参详。至于漕运之策,关键在于‘通’与‘节’二字,既要保障漕粮畅通,又需节省民力国力,或可从改进运输工具、优化河道管理、严查贪腐等方面入手……”
三人围坐在一起,就着昏黄的灯光和温热的茶水,开始讨论起来。你一言我一语,时而争辩,时而附和,相互启发,互相补充。寂静的夜晚,只有他们低低的讨论声和窗外偶尔传来的虫鸣。在这种思想的碰撞中,原本模糊的概念渐渐清晰,堵塞的思路豁然开朗。紧张的情绪,在彼此的鼓励和智慧的交流中,也渐渐化为了应对挑战的勇气。
“听彦弟一席话,茅塞顿开!”赵修远抚掌笑道,“心里总算踏实了些。”
柳云卿也舒展了眉头:“多谢陈兄指点,这策问的思路也明晰多了。”
陈彦笑道:“二位兄台过谦了,与你们讨论,我也受益匪浅。时辰不早,我们还是早些休息,养足精神,明日方能从容应对。”
送走二人,陈彦吹熄灯火,躺在床上。月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他心中一片宁静,对明天的测试,充满了期待而非恐惧。
翌日,测试在忠孝廉节堂进行。
气氛庄重肃穆。学子们按号入座,书案上已备好试卷和草稿纸。周大儒和几位助教亲自监考,目光如炬,扫视全场。
钟声响起,试卷发下。众人凝神屏息,迅速浏览题目,随后便是一片沙沙的落笔声。
陈彦沉心静气,先快速通览全卷。经义题果然涉及《春秋》笔法,要求结合具体史事阐发“尊王攘夷”大义;史论题则要求评述秦汉郡县制与分封制之得失;策问题正是昨晚讨论的漕运改革。题目有深度,有广度,确实考验真才实学。
他略一思索,便有了腹稿。首先解答经义题,他并未简单复述经典,而是结合近期所学,从历史背景、人物心理、事件影响等多角度分析《春秋》的记载为何如此简略而寓意深远,阐述其“微言大义”对维护礼乐秩序的重要性,论述严谨,引证恰当。解答史论题时,他客观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弊,指出二者并非绝对对立,后世演变实为利弊权衡与时代选择的结果,体现了辩证的历史观。最后的策问题,他综合昨晚讨论的要点,提出了“改漕船以省运力、疏河道以增效率、严考成以杜贪墨、酌折色以苏民困”等数条具体建议,条理清晰,务实可行。
整个答题过程,陈彦笔走龙蛇,文思泉涌,将一个月来的所学所思,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
两日后, 测试结果张榜公布。榜文贴在书院讲堂外的照壁上。
一大早,照壁前就围满了焦急等待的学子。当执事将红榜贴上时,人群立刻骚动起来,纷纷踮脚伸颈,寻找自己的名字和位次。
“看到了!我在第十八名!”有学子欣喜地喊道。
“唉,我在五十七名,还需努力啊……”也有学子黯然叹息。
赵修远挤到前面,仔细寻找,很快脸上露出了笑容:“第十五名!尚可,尚可!”他松了口气,这个排名在百余名学子中已属上乘,符合他的预期。
柳云卿也找到了自己的名字:“第二十五名!”他眼中闪过一抹喜色,对于出身寒微、基础相对薄弱的他来说,能跻身前三十,已是极大的鼓励,证明他的努力没有白费。
最后,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红榜的最顶端。那里,赫然写着:
“甲辰年岳麓书院首测,第一名:陈彦(清河县)”
“果然是陈彦!”
“小三元名不虚传!”
“经义、史论、策问皆评为上上等,真是厉害!”
人群中响起一片赞叹和议论声。羡慕、敬佩、乃至一丝不易察觉的嫉妒,种种目光投向了站在人群外围,神色平静的陈彦。
陈彦看着榜首自己的名字,心中并无太多波澜,更多的是一种踏实感。这次测试,验证了他的学习方法和努力方向是正确的。他走到赵修远和柳云卿身边,拱手笑道:“恭喜师兄,恭喜云卿兄,取得佳绩!”
赵修远拍拍他的肩膀,由衷赞道:“彦弟,你是真才实学,这第一名,实至名归!”
柳云卿也诚恳地说:“陈兄才识渊博,我等还需向你多多请教。”
首测夺魁, 让陈彦在岳麓书院中声名鹊起。原本一些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学子,如今都对他刮目相看。不少人也开始主动与他交往。
课后闲暇,常有一些学子前来与陈彦讨论学问。其中有出身长沙府世家、风度翩翩的周文博,他学识渊博,尤精礼制;有来自湘西、性格豪爽直率的李茂才,他关心民瘼,对实务有独到见解;还有性情温和、刻苦踏实的寒门学子数人。大家聚在斋舍、亭中或林下,或辩经析义,或纵论古今,或探讨时政。
陈彦并不藏私,总是坦诚地分享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虚心听取他人的观点。他的论述往往能切中要害,视角新颖,令人信服;而他谦和的态度,也让人如沐春风。在这种交流中,他不仅巩固了所学,也汲取了他人之长,视野更加开阔。赵修远和柳云卿也常参与其中,几人形成了一个以学问相交、互相砥砺的小小圈子,书院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陈彦知道,学海无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在这千年学府中,能与这些优秀的同窗一起切磋学问,共同进步,实在是人生一大乐事。首测的佳绩,是一个肯定,更是一个新的起点。前方的路还很长,他需要继续保持谦逊,脚踏实地,在这片学术的沃土中深深扎根,努力生长。
------
(第一百一十章 完)
------
第一百一十章 月下苦读迎首测 榜前争鸣显峥嵘
充实而规律的书院生活,如岳麓山间的溪流,潺潺流淌,转眼便是一个多月过去。随着学习的深入,书院的气氛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轻松惬意的适应期已过,空气中开始弥漫起一种无形的压力——入学后的第一次正式学业测试,即将来临。
测试的消息,是由周大儒在一次讲课后宣布的。内容涵盖近月所学的经义、史论,并有一道策问题,旨在考察学子们的理解深度、融会贯通能力以及经世致用之才。更重要的是,周大儒明确告知,此次测试将进行排名,并张榜公布。
“排名”二字,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学子们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岳麓书院汇聚了湖广乃至周边行省的青年才俊,谁不是心高气傲、饱含期许?即便嘴上不说,内心也绝不愿落于人后,更遑论排名垫底,那将是何等难堪。一股暗自较劲、奋发作息的氛围,在书院中悄然形成。
测试前夜, 月华如水,洒在静谧的书院。大多数斋舍的窗户都透出明亮的灯光,映照着学子们伏案苦读的身影。
陈彦的斋舍内,灯火通明。他并未像往常一样早早休息,而是将本月所学的笔记、讲义重新梳理了一遍,又将几处疑难之处反复揣摩。书案上,摊开着《春秋》和相关的集注,旁边是写满批注的稿纸。他虽然对自己有信心,但也深知书院藏龙卧虎,不敢有丝毫懈怠。这次测试,不仅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某种程度上,也是入院后第一次同场竞技,关乎颜面与声誉。
“咚咚咚”,轻轻的敲门声响起。
“彦弟,睡了吗?”是赵修远的声音。
“师兄请进。”陈彦起身开门。
只见赵修远和柳云卿一同走了进来,两人脸上都带着些许疲惫,但眼神中却毫无睡意。赵修远手里还拿着一卷书,柳云卿则提着一小壶热茶。
“看来我们都一样,睡不着啊。”赵修远苦笑着将书放在桌上,“这《春秋》微言大义,实在是艰深,尤其是那几处‘弑君’‘奔莒’的笔法,越想越觉得含义复杂,心里没底。”
柳云卿给三人各倒了一杯热茶,叹道:“是啊,还有那道关于漕运改革的策问题,涉及钱粮、河道、吏治,千头万绪,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新策,谈何容易。我翻了不少书,总觉得思路不畅。”
陈彦请二人坐下,将自已梳理的笔记推过去,说道:“师兄,云卿兄不必过于焦虑。《春秋》重在体会其褒贬之意,不必过于拘泥字句。我方才将几处关键事件的不同注解对比了一番,或许有些心得,我们可以一同参详。至于漕运之策,关键在于‘通’与‘节’二字,既要保障漕粮畅通,又需节省民力国力,或可从改进运输工具、优化河道管理、严查贪腐等方面入手……”
三人围坐在一起,就着昏黄的灯光和温热的茶水,开始讨论起来。你一言我一语,时而争辩,时而附和,相互启发,互相补充。寂静的夜晚,只有他们低低的讨论声和窗外偶尔传来的虫鸣。在这种思想的碰撞中,原本模糊的概念渐渐清晰,堵塞的思路豁然开朗。紧张的情绪,在彼此的鼓励和智慧的交流中,也渐渐化为了应对挑战的勇气。
“听彦弟一席话,茅塞顿开!”赵修远抚掌笑道,“心里总算踏实了些。”
柳云卿也舒展了眉头:“多谢陈兄指点,这策问的思路也明晰多了。”
陈彦笑道:“二位兄台过谦了,与你们讨论,我也受益匪浅。时辰不早,我们还是早些休息,养足精神,明日方能从容应对。”
送走二人,陈彦吹熄灯火,躺在床上。月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他心中一片宁静,对明天的测试,充满了期待而非恐惧。
翌日,测试在忠孝廉节堂进行。
气氛庄重肃穆。学子们按号入座,书案上已备好试卷和草稿纸。周大儒和几位助教亲自监考,目光如炬,扫视全场。
钟声响起,试卷发下。众人凝神屏息,迅速浏览题目,随后便是一片沙沙的落笔声。
陈彦沉心静气,先快速通览全卷。经义题果然涉及《春秋》笔法,要求结合具体史事阐发“尊王攘夷”大义;史论题则要求评述秦汉郡县制与分封制之得失;策问题正是昨晚讨论的漕运改革。题目有深度,有广度,确实考验真才实学。
他略一思索,便有了腹稿。首先解答经义题,他并未简单复述经典,而是结合近期所学,从历史背景、人物心理、事件影响等多角度分析《春秋》的记载为何如此简略而寓意深远,阐述其“微言大义”对维护礼乐秩序的重要性,论述严谨,引证恰当。解答史论题时,他客观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弊,指出二者并非绝对对立,后世演变实为利弊权衡与时代选择的结果,体现了辩证的历史观。最后的策问题,他综合昨晚讨论的要点,提出了“改漕船以省运力、疏河道以增效率、严考成以杜贪墨、酌折色以苏民困”等数条具体建议,条理清晰,务实可行。
整个答题过程,陈彦笔走龙蛇,文思泉涌,将一个月来的所学所思,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
两日后, 测试结果张榜公布。榜文贴在书院讲堂外的照壁上。
一大早,照壁前就围满了焦急等待的学子。当执事将红榜贴上时,人群立刻骚动起来,纷纷踮脚伸颈,寻找自己的名字和位次。
“看到了!我在第十八名!”有学子欣喜地喊道。
“唉,我在五十七名,还需努力啊……”也有学子黯然叹息。
赵修远挤到前面,仔细寻找,很快脸上露出了笑容:“第十五名!尚可,尚可!”他松了口气,这个排名在百余名学子中已属上乘,符合他的预期。
柳云卿也找到了自己的名字:“第二十五名!”他眼中闪过一抹喜色,对于出身寒微、基础相对薄弱的他来说,能跻身前三十,已是极大的鼓励,证明他的努力没有白费。
最后,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红榜的最顶端。那里,赫然写着:
“甲辰年岳麓书院首测,第一名:陈彦(清河县)”
“果然是陈彦!”
“小三元名不虚传!”
“经义、史论、策问皆评为上上等,真是厉害!”
人群中响起一片赞叹和议论声。羡慕、敬佩、乃至一丝不易察觉的嫉妒,种种目光投向了站在人群外围,神色平静的陈彦。
陈彦看着榜首自己的名字,心中并无太多波澜,更多的是一种踏实感。这次测试,验证了他的学习方法和努力方向是正确的。他走到赵修远和柳云卿身边,拱手笑道:“恭喜师兄,恭喜云卿兄,取得佳绩!”
赵修远拍拍他的肩膀,由衷赞道:“彦弟,你是真才实学,这第一名,实至名归!”
柳云卿也诚恳地说:“陈兄才识渊博,我等还需向你多多请教。”
首测夺魁, 让陈彦在岳麓书院中声名鹊起。原本一些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学子,如今都对他刮目相看。不少人也开始主动与他交往。
课后闲暇,常有一些学子前来与陈彦讨论学问。其中有出身长沙府世家、风度翩翩的周文博,他学识渊博,尤精礼制;有来自湘西、性格豪爽直率的李茂才,他关心民瘼,对实务有独到见解;还有性情温和、刻苦踏实的寒门学子数人。大家聚在斋舍、亭中或林下,或辩经析义,或纵论古今,或探讨时政。
陈彦并不藏私,总是坦诚地分享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虚心听取他人的观点。他的论述往往能切中要害,视角新颖,令人信服;而他谦和的态度,也让人如沐春风。在这种交流中,他不仅巩固了所学,也汲取了他人之长,视野更加开阔。赵修远和柳云卿也常参与其中,几人形成了一个以学问相交、互相砥砺的小小圈子,书院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陈彦知道,学海无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在这千年学府中,能与这些优秀的同窗一起切磋学问,共同进步,实在是人生一大乐事。首测的佳绩,是一个肯定,更是一个新的起点。前方的路还很长,他需要继续保持谦逊,脚踏实地,在这片学术的沃土中深深扎根,努力生长。
------
(第一百一十章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