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司马懿被俘,拒降就戮-《特种兵魂穿诸葛,靠系统称霸三国》

  风卷着灰烬掠过宫墙,那物落入火盆的瞬间,我已抬手。

  “神机营封锁四角箭楼,无人机升空,盯死高台。”

  李铮立刻应命。两架黑色机影自侧廊腾起,悬停于高台斜上方,镜头对准司马懿所在之处。火盆余烬未熄,他仍立于栏边,袍角被风吹得微动,目光未移。

  “特战三队,从东西暗渠绕后,攀索突入。正面佯攻,盾阵推进。”

  命令传下,十二名特战队员分两路潜行。东侧沟道尚有烟气弥漫,西侧积水未退,但他们动作未停。绳索抛上高台矮墙,扣牢,借力翻上。与此同时,李铮率盾兵自玉阶正面压进,防弹盾层层推进,如墙而行。

  高台守兵仅余三十余人,皆带伤,兵器残缺。见我军逼近,一人突然扑向火盆,似要引火自焚。无人机立即投下小型灭火装置,白雾喷涌,火焰骤灭。那人滚倒在地,挣扎未起,已被两名特战队员制伏。

  台阶之上,司马懿终于动了。他缓缓后退一步,立于宫门影下,左手按在石柱上,右手垂于身侧,指节微曲。

  “活捉,不准伤他。”我站在阶下,声音不高。

  李铮带队冲上最后一级。三名特战队员从背后突入,一人锁臂,一人压肩,第三人迅速贴身控住下盘。司马懿未反抗,也未呼喊,只是身体一僵,随即任由他们按倒在地。灰袍沾尘,发带松散,一缕白发垂落额前。

  “司马仲达,束手就擒。”

  他闭眼,不语。

  押解至宫前广场时,天光已亮。临时指挥帐设于偏殿廊下,我命人撤去镣铐,赐席设案,端来清水。

  他坐于席上,双手置于膝,背脊挺直,如未俘之人。

  我入帐,立于他对面。

  “仲达智谋冠世,何苦殉一腐朽之朝?天下苍生久罹战祸,若肯助我安民,可保子孙富贵,青史留名。”

  他睁眼,目光如刃。

  “尔乃南蛮伪相,窃据正统,妄谈天命!我司马仲达生于乱世,仕于明君,死不改节。”

  我未动怒,只道:“若魏已亡,百姓何辜?”

  他闭目:“臣只知尽忠,不知其他。”

  帐内寂静。

  我起身,下令:“软禁于西偏殿,许旧仆侍奉,饮食如常,严禁羞辱。”

  三日后,我亲往探视。

  偏殿门开,老仆捧碗而出,摇头轻叹。碗中饭食未动。

  “已三日未食?”

  “是。水亦不饮。”

  我步入内室。司马懿卧于榻上,面色苍白,呼吸微弱,但衣冠齐整,发髻未乱。见我进来,他缓缓睁眼,目光依旧清明。

  “洛阳百姓,可有饿殍?”

  我答:“已开仓赈粮,三日之内,十万人得食。”

  他轻叹:“若早如此……何必刀兵?”

  我默然。

  此后两日,我每日前来,不劝降,只言时局、民生、战损数字。他偶有回应,多则一句,少则仅一瞥。

  第六日傍晚,老仆急奔而出,跪地叩首:“大人……怕是不行了。”

  我快步入内。

  司马懿已坐起,正由仆人协助整理衣冠。外袍换为魏臣朝服,腰带系紧,冠冕端正。他双手微颤,却坚持自行束发。

  “何故如此?”

  他抬头,声音极轻:“人之将死,当正衣冠,北面而终。”

  我说:“你若愿降,我可以上表请封。”

  他笑了一下,极淡:“吾不负魏,不负心,不负平生所学。”

  言罢,缓缓躺下,面朝北方,闭目。

  我立于榻前,良久未语。

  第七日清晨,老仆出殿,伏地痛哭。

  我步入,见司马懿已逝,面容安详,手交于腹,衣冠无乱。案上留一纸,墨迹淡而稳:“吾不负魏,不负心,不负平生所学。”

  我命人取黑棺,不加饰纹,仅书“魏太傅司马公之柩”八字。全军默哀半刻,不准庆功。

  李铮入报:“北门降军已整编,宫城内外肃清,仅余西坊残部互斗,未犯我军。”

  我点头,立于偏殿外廊下,望向宫门。

  风自北来,吹动檐角铜铃,一声,又一声。

  老仆跪于棺侧,以布轻拭司马懿左手,忽停手。

  那掌心有一道旧疤,横贯纹线,极深。

  他喃喃:“当年在许都,主公赐剑,他跪受而起,血染袖口……说此生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