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漫过南陆渡口的石阶,林野蹲在码头的青石板上,用指尖蹭了蹭砖缝里的沙——那是去年涨潮时留下的,混着点细碎的贝壳,在阳光下泛着珍珠似的光。他手里攥着半块昨天没吃完的糖饼,糖霜潮了,黏在掌心,倒像块天然的印泥。
“你看这砖缝。”林野抬头时,阿砚正抱着个粗陶瓮走来,瓮口用红布封着,布角绣着的莲蓬图案被海水泡得发深,“去年记‘北漠沙棘蜜’那页,你说墨迹总晕开,就是这码头的潮气在捣鬼。”
阿砚把陶瓮放在石阶上,弯腰去看林野指的砖缝:“这沙里有海盐,吸墨得很。上次带的北漠松烟墨,遇着这潮气,写出来的字跟洇了水的云似的,倒比刻意做的飞白还自然。”他突然笑了,“昨儿李丫头说,她奶奶年轻时跟你太爷爷换过砚台,就是用这渡口的细沙磨的石坯,说磨出来的砚台‘吃墨不挑笔’。”
林野想起账册里夹着的那张泛黄的纸条,上面用炭笔写着“沙砚一方,换东陆徽墨三两”,字迹被海水浸得有些模糊,却透着股笃定。他摸出随身携带的刻刀,在砖缝里挖了点沙,摊在掌心搓了搓:“这沙细得像筛过的面粉,混点糯米汁夯成砚台,说不定真能锁住墨。”
“何止能锁墨。”阿砚掀开陶瓮的红布,里面是半瓮新采的海菜,碧绿水嫩,根须上还挂着星星点点的沙粒,“李丫头她娘说,用这沙砚写账,墨迹干了之后,对着光看能瞧见细沙的闪光,就像把当日的日头、海风都封在了字里。以后再翻账册,不用看日期,光看字里的沙光,就知道是晴天还是阴天。”
正说着,渡口的老艄公正蹲在船尾补网,听见这话便接了茬:“可不是嘛!当年你太爷爷用这沙砚写的货单,我还见过一张,‘东陆绸缎二十匹,换南陆珍珠百颗’,那‘颗’字最后一笔带了点沙粒,摸上去糙糙的,就像珍珠在纸上滚过似的。”他补网的梭子穿来穿去,渔网的网眼漏下细碎的阳光,落在林野摊开的账册上,正好照在“南陆珍珠”那行字上,墨迹里果然嵌着些几乎看不见的亮星。
林野突然来了兴致,从账册里抽出张空白纸,又从陶瓮里捏了点带沙的海菜汁,用指尖蘸着在纸上写字。海菜汁绿莹莹的,混着沙粒划过纸面,留下道带着粗粝感的痕迹,倒像用竹笔写的隶书。“这样记‘海菜十斤’,是不是比墨笔更像回事?”
阿砚凑过来看,突然指着纸角:“你看!沙粒聚在字尾,像不像船锚的钩子?”果然,那道绿痕的末端,几粒细沙凝成个小小的弯钩,真有几分锚链的模样。
老艄公补完最后一针网,把梭子往腰上一别:“这就叫‘字带船痕’。当年跑船的,哪个账册上没几道这样的痕?风浪大的时候,墨汁晃得没法写,就用海水混着船底的沙写,字歪歪扭扭的,可谁也不会记错——那是真刀真枪跟海浪抢出来的数。”
林野把那张写着“海菜十斤”的纸夹进账册,指尖抚过纸页上凹凸的沙痕,突然觉得,这账册早就不是冰冷的数字堆,倒像条航船,每一页都载着当日的风、当时的沙,还有那些握着笔的人手心的温度。他抬头望向远处的海平面,朝阳正从浪尖跳出来,把海水染成金红色,阿砚已经提着陶瓮往李丫头家去了,红布封条在风里飘着,像面小小的旗。
“走了!”阿砚在巷口招手,“李丫头她娘说,把沙砚的方子记下来,以后教给来渡口的每个商人,让他们都带点‘船痕’回去!”
林野应着,把账册往怀里一揣,掌心的糖饼残渣混着码头的细沙,在布衫上蹭出片淡淡的黄印。他想,等会儿磨沙砚时,得把这点糖霜也掺进去——说不定,字里能尝出点甜意呢?就像那些年太爷爷记的账,苦里带着的甜,才最让人忘不了。
“你看这砖缝。”林野抬头时,阿砚正抱着个粗陶瓮走来,瓮口用红布封着,布角绣着的莲蓬图案被海水泡得发深,“去年记‘北漠沙棘蜜’那页,你说墨迹总晕开,就是这码头的潮气在捣鬼。”
阿砚把陶瓮放在石阶上,弯腰去看林野指的砖缝:“这沙里有海盐,吸墨得很。上次带的北漠松烟墨,遇着这潮气,写出来的字跟洇了水的云似的,倒比刻意做的飞白还自然。”他突然笑了,“昨儿李丫头说,她奶奶年轻时跟你太爷爷换过砚台,就是用这渡口的细沙磨的石坯,说磨出来的砚台‘吃墨不挑笔’。”
林野想起账册里夹着的那张泛黄的纸条,上面用炭笔写着“沙砚一方,换东陆徽墨三两”,字迹被海水浸得有些模糊,却透着股笃定。他摸出随身携带的刻刀,在砖缝里挖了点沙,摊在掌心搓了搓:“这沙细得像筛过的面粉,混点糯米汁夯成砚台,说不定真能锁住墨。”
“何止能锁墨。”阿砚掀开陶瓮的红布,里面是半瓮新采的海菜,碧绿水嫩,根须上还挂着星星点点的沙粒,“李丫头她娘说,用这沙砚写账,墨迹干了之后,对着光看能瞧见细沙的闪光,就像把当日的日头、海风都封在了字里。以后再翻账册,不用看日期,光看字里的沙光,就知道是晴天还是阴天。”
正说着,渡口的老艄公正蹲在船尾补网,听见这话便接了茬:“可不是嘛!当年你太爷爷用这沙砚写的货单,我还见过一张,‘东陆绸缎二十匹,换南陆珍珠百颗’,那‘颗’字最后一笔带了点沙粒,摸上去糙糙的,就像珍珠在纸上滚过似的。”他补网的梭子穿来穿去,渔网的网眼漏下细碎的阳光,落在林野摊开的账册上,正好照在“南陆珍珠”那行字上,墨迹里果然嵌着些几乎看不见的亮星。
林野突然来了兴致,从账册里抽出张空白纸,又从陶瓮里捏了点带沙的海菜汁,用指尖蘸着在纸上写字。海菜汁绿莹莹的,混着沙粒划过纸面,留下道带着粗粝感的痕迹,倒像用竹笔写的隶书。“这样记‘海菜十斤’,是不是比墨笔更像回事?”
阿砚凑过来看,突然指着纸角:“你看!沙粒聚在字尾,像不像船锚的钩子?”果然,那道绿痕的末端,几粒细沙凝成个小小的弯钩,真有几分锚链的模样。
老艄公补完最后一针网,把梭子往腰上一别:“这就叫‘字带船痕’。当年跑船的,哪个账册上没几道这样的痕?风浪大的时候,墨汁晃得没法写,就用海水混着船底的沙写,字歪歪扭扭的,可谁也不会记错——那是真刀真枪跟海浪抢出来的数。”
林野把那张写着“海菜十斤”的纸夹进账册,指尖抚过纸页上凹凸的沙痕,突然觉得,这账册早就不是冰冷的数字堆,倒像条航船,每一页都载着当日的风、当时的沙,还有那些握着笔的人手心的温度。他抬头望向远处的海平面,朝阳正从浪尖跳出来,把海水染成金红色,阿砚已经提着陶瓮往李丫头家去了,红布封条在风里飘着,像面小小的旗。
“走了!”阿砚在巷口招手,“李丫头她娘说,把沙砚的方子记下来,以后教给来渡口的每个商人,让他们都带点‘船痕’回去!”
林野应着,把账册往怀里一揣,掌心的糖饼残渣混着码头的细沙,在布衫上蹭出片淡淡的黄印。他想,等会儿磨沙砚时,得把这点糖霜也掺进去——说不定,字里能尝出点甜意呢?就像那些年太爷爷记的账,苦里带着的甜,才最让人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