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后的驱蚊香与面脂,如同经过精心打磨的璞玉,终于绽放出应有的光华。王婆子那张巧嘴,加上张寡妇等人在邻里间“无意”的夸赞,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颗颗石子,涟漪迅速扩散开来。
“招娣丫头做的那驱蚊香,点了真没蚊子!比烧艾草强多了!”
“她那面脂抹着也舒坦,不像猪油膏子糊得慌,润得很!”
“就是东西不多,听说做起来可费事了……”
口碑在底层民众中最质朴也最有效的方式口耳相传,效果远超任何刻意的宣传。很快,不仅是与沈清徽相熟的几人,连村里其他妇人、甚至一些心思活络的汉子,都开始打听这两样新奇又实用的物件。
王婆子再次登门时,脸上已不再是试用阶段的兴奋,而是带着一种被需求追逐的、幸福的烦恼。
“招娣!我的好丫头!你可真是神了!”她一进门就拉着沈清徽的手,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发尖,“那驱蚊香和面脂,火了!彻底火了!这几天,我家门槛都快被踏破了!张家媳妇想要两盘香,李家婆婆要一罐膏,连里正夫人都悄悄打发人来问了一句!都催着我赶紧找你多拿点货呢!”
她眼巴巴地看着沈清徽,仿佛看着一座移动的金山:“丫头,咱们这次能做多少?婆婆我保证,有多少都能给你卖出去!”
面对王婆子灼热的目光和外界汹涌的需求,沈清徽脸上却不见丝毫急躁与狂喜。她给王婆子倒了碗水,语气依旧温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冷静:“婆婆,您先别急。您也说了,这东西做起来费事。”
她轻轻叹了口气,秀眉微蹙,恰到好处地流露出几分“力不从心”:“那驱蚊香的草药,要选特定的时辰采摘,药效才足;捣碎、和料、塑形,每一步都马虎不得,火候、力道差了,效果就天差地别。那面脂更是如此,花汁萃取不易,与油脂融合的时机更是关键,稍有不慎,整锅就废了。我如今又要顾着茶叶,实在是……分身乏术,产量有限得很。”
这番话半真半假,既强调了制作的艰辛与独特性,又为控制产量找到了合情合理的借口。
王婆子一听,高涨的情绪像是被泼了盆冷水,但很快又转化为更深的渴望:“那……那眼下能拿出多少?”
沈清徽沉吟片刻,仿佛在内心艰难地计算,然后才开口道:“这样吧,驱蚊香,这个月最多只能再拿出三十盘。面脂,只有十五罐。实在是极限了。”
这个数量,相较于潜在的需求,简直是杯水车薪。
王婆子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终还是咽了回去。她明白,这东西如今是独一份,主动权完全在沈清徽手里。
“不过,”沈清徽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东西少,规矩就得立起来。婆婆,您回去可以告诉那些想要的人,就说此物制作极其艰难,每月产量不定,但必然有限。此次放出的这些,需提前预定,先到先得,售完即止。价格嘛……驱蚊香就定五文钱一盘,面脂定二十文一罐。”
这个价格,相较于成本,利润空间已然不小,但放在其显着的效果和“独家”的光环下,又显得并非不可接受,尤其是在供不应求的背景下。
王婆子迅速在心里盘算了一下,虽然量少,但利润可观,而且越是难买,想要的人就越多!她立刻领会了沈清徽的意图,这是要吊足大家的胃口啊!
“懂!婆婆懂!这就叫‘物以稀为贵’!”王婆子拍着大腿,脸上的烦恼一扫而空,重新被精明和兴奋取代,“我这就去放话!让她们抢破头去!”
王婆子风风火火地走了,带着沈清徽赋予她的“限量预售”策略和那点可怜的配额。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白石村乃至邻近村落。
“听说了吗?林招娣做的驱蚊香和面脂,这个月就只剩三十盘和十五罐了!”
“还得预定?先到先得?”
“哎呀!我得赶紧去找王婆子订一盘香!去年夏天可被蚊子咬惨了!”
“那面脂我也想要一罐,就是有点贵……”
“贵?效果好就行!晚了可就没了!”
一时间,王婆子家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妇人们揣着铜钱,围着她七嘴八舌,都想抢先预定一份。原本可能还在犹豫的人,听到“限量”、“预售”的字眼,生怕错过,也纷纷加入了抢购的行列。那区区三十盘驱蚊香和十五罐面脂,瞬间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身份仿佛也水涨船高。
王婆子严格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则,登记收钱,营造出一种紧张热烈的抢购氛围。拿到预定凭证的人欢天喜地,仿佛捡了宝;没抢到的人则懊恼不已,连连追问下次什么时候有。
这股“饥饿”的风潮,甚至隐隐盖过了之前茶叶带来的影响。因为这两样东西,更贴近日常生活,需求更为普遍和迫切。
小院内,沈清徽听着陈砺带回的关于外界抢购盛况的描述,神色平静无波。她正在不紧不慢地制作着那“限量”的驱蚊香和面脂,动作精准而稳定,并没有因为外界的渴求而加快分毫。
“主子,为何不多做一些?以我们的能力,产量远不止于此。”陈砺看着那些在主子手中诞生的、被外界疯狂追逐的物件,忍不住问道。他并非质疑,只是不解。
沈清徽停下手中的动作,抬眼看他,目光深邃:“陈砺,你要记住,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人们往往不会珍惜。唯有让他们感受到‘难得’,他们才会趋之若鹜,才会觉得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
她拿起一盘刚刚阴干定型的驱蚊香,淡淡道:“我们控制的,不仅仅是产量,更是人心。当所有人都认为此物难得,需要争抢时,它本身的价值,便在无形中被抬高了。今日他们为抢到一盘香而欣喜,明日便会自发地去宣扬它的好处,吸引更多人来争抢下一批。如此循环,我们的东西,便永远不愁卖,价格也能稳居高位。”
她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冷冽:“而且,树大招风。茶叶已然引人注目,若这两样利民之物我们再大量倾销,赚得盆满钵满,你猜,李地主那样的人,会坐视多久?”
陈砺恍然,心中对主子的敬佩更深一层。主子所思所虑,远非眼前之利,而是长远的布局与安危。
熟练运用“饥饿营销”策略,沈清徽不仅成功地将新品的价值最大化,吊足了市场胃口,营造出供不应求的火爆局面,更是在这看似简单的商业手段背后,隐藏着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和未雨绸缪的风险规避。
看着桌上那区区几十份即将交付的“限量”新品,沈清徽的唇角,勾起一抹一切尽在掌握的弧度。
欲望,是最好的催化剂。
而她,已然深谙此道。
“招娣丫头做的那驱蚊香,点了真没蚊子!比烧艾草强多了!”
“她那面脂抹着也舒坦,不像猪油膏子糊得慌,润得很!”
“就是东西不多,听说做起来可费事了……”
口碑在底层民众中最质朴也最有效的方式口耳相传,效果远超任何刻意的宣传。很快,不仅是与沈清徽相熟的几人,连村里其他妇人、甚至一些心思活络的汉子,都开始打听这两样新奇又实用的物件。
王婆子再次登门时,脸上已不再是试用阶段的兴奋,而是带着一种被需求追逐的、幸福的烦恼。
“招娣!我的好丫头!你可真是神了!”她一进门就拉着沈清徽的手,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发尖,“那驱蚊香和面脂,火了!彻底火了!这几天,我家门槛都快被踏破了!张家媳妇想要两盘香,李家婆婆要一罐膏,连里正夫人都悄悄打发人来问了一句!都催着我赶紧找你多拿点货呢!”
她眼巴巴地看着沈清徽,仿佛看着一座移动的金山:“丫头,咱们这次能做多少?婆婆我保证,有多少都能给你卖出去!”
面对王婆子灼热的目光和外界汹涌的需求,沈清徽脸上却不见丝毫急躁与狂喜。她给王婆子倒了碗水,语气依旧温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冷静:“婆婆,您先别急。您也说了,这东西做起来费事。”
她轻轻叹了口气,秀眉微蹙,恰到好处地流露出几分“力不从心”:“那驱蚊香的草药,要选特定的时辰采摘,药效才足;捣碎、和料、塑形,每一步都马虎不得,火候、力道差了,效果就天差地别。那面脂更是如此,花汁萃取不易,与油脂融合的时机更是关键,稍有不慎,整锅就废了。我如今又要顾着茶叶,实在是……分身乏术,产量有限得很。”
这番话半真半假,既强调了制作的艰辛与独特性,又为控制产量找到了合情合理的借口。
王婆子一听,高涨的情绪像是被泼了盆冷水,但很快又转化为更深的渴望:“那……那眼下能拿出多少?”
沈清徽沉吟片刻,仿佛在内心艰难地计算,然后才开口道:“这样吧,驱蚊香,这个月最多只能再拿出三十盘。面脂,只有十五罐。实在是极限了。”
这个数量,相较于潜在的需求,简直是杯水车薪。
王婆子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终还是咽了回去。她明白,这东西如今是独一份,主动权完全在沈清徽手里。
“不过,”沈清徽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东西少,规矩就得立起来。婆婆,您回去可以告诉那些想要的人,就说此物制作极其艰难,每月产量不定,但必然有限。此次放出的这些,需提前预定,先到先得,售完即止。价格嘛……驱蚊香就定五文钱一盘,面脂定二十文一罐。”
这个价格,相较于成本,利润空间已然不小,但放在其显着的效果和“独家”的光环下,又显得并非不可接受,尤其是在供不应求的背景下。
王婆子迅速在心里盘算了一下,虽然量少,但利润可观,而且越是难买,想要的人就越多!她立刻领会了沈清徽的意图,这是要吊足大家的胃口啊!
“懂!婆婆懂!这就叫‘物以稀为贵’!”王婆子拍着大腿,脸上的烦恼一扫而空,重新被精明和兴奋取代,“我这就去放话!让她们抢破头去!”
王婆子风风火火地走了,带着沈清徽赋予她的“限量预售”策略和那点可怜的配额。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白石村乃至邻近村落。
“听说了吗?林招娣做的驱蚊香和面脂,这个月就只剩三十盘和十五罐了!”
“还得预定?先到先得?”
“哎呀!我得赶紧去找王婆子订一盘香!去年夏天可被蚊子咬惨了!”
“那面脂我也想要一罐,就是有点贵……”
“贵?效果好就行!晚了可就没了!”
一时间,王婆子家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妇人们揣着铜钱,围着她七嘴八舌,都想抢先预定一份。原本可能还在犹豫的人,听到“限量”、“预售”的字眼,生怕错过,也纷纷加入了抢购的行列。那区区三十盘驱蚊香和十五罐面脂,瞬间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身份仿佛也水涨船高。
王婆子严格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则,登记收钱,营造出一种紧张热烈的抢购氛围。拿到预定凭证的人欢天喜地,仿佛捡了宝;没抢到的人则懊恼不已,连连追问下次什么时候有。
这股“饥饿”的风潮,甚至隐隐盖过了之前茶叶带来的影响。因为这两样东西,更贴近日常生活,需求更为普遍和迫切。
小院内,沈清徽听着陈砺带回的关于外界抢购盛况的描述,神色平静无波。她正在不紧不慢地制作着那“限量”的驱蚊香和面脂,动作精准而稳定,并没有因为外界的渴求而加快分毫。
“主子,为何不多做一些?以我们的能力,产量远不止于此。”陈砺看着那些在主子手中诞生的、被外界疯狂追逐的物件,忍不住问道。他并非质疑,只是不解。
沈清徽停下手中的动作,抬眼看他,目光深邃:“陈砺,你要记住,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人们往往不会珍惜。唯有让他们感受到‘难得’,他们才会趋之若鹜,才会觉得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
她拿起一盘刚刚阴干定型的驱蚊香,淡淡道:“我们控制的,不仅仅是产量,更是人心。当所有人都认为此物难得,需要争抢时,它本身的价值,便在无形中被抬高了。今日他们为抢到一盘香而欣喜,明日便会自发地去宣扬它的好处,吸引更多人来争抢下一批。如此循环,我们的东西,便永远不愁卖,价格也能稳居高位。”
她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冷冽:“而且,树大招风。茶叶已然引人注目,若这两样利民之物我们再大量倾销,赚得盆满钵满,你猜,李地主那样的人,会坐视多久?”
陈砺恍然,心中对主子的敬佩更深一层。主子所思所虑,远非眼前之利,而是长远的布局与安危。
熟练运用“饥饿营销”策略,沈清徽不仅成功地将新品的价值最大化,吊足了市场胃口,营造出供不应求的火爆局面,更是在这看似简单的商业手段背后,隐藏着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和未雨绸缪的风险规避。
看着桌上那区区几十份即将交付的“限量”新品,沈清徽的唇角,勾起一抹一切尽在掌握的弧度。
欲望,是最好的催化剂。
而她,已然深谙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