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谢家资本的涟漪-《太后穿成傻丫头后》

  谢家前期五万两白银的注入,如同在已蓄满水的水库中又开了闸,澎湃的能量沿着既定的沟渠奔涌而出,浸润着清徽工坊的每一寸肌理。与月前那笔巨款初到时引发的震撼与狂喜不同,此刻的工坊,展现出的是一种更为沉稳、有序的吸收与转化。

  扩建工地的喧嚣已成为白石村新的背景音。周瑾几乎长在了工地上,原本略显单薄的书生身形,在这些日子的奔波与督工中,竟也结实了几分。他不再是空有图纸的理论家,而是能将每一个数据、每一处结构落实到砖石之间的实干者。

  “这里!预留的通风管道必须严格按照图纸来,差一寸都不行!”他指着即将封顶的原料仓库墙体,对领队的老师傅强调,声音因连日呼喊略带沙哑,却异常坚定。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他坚持所有建材都用最好的,施工标准也提到了最高。

  老师傅抹了把汗,笑道:“周总监,您就放一百个心吧!东家给的钱足,材料好,弟兄们干活也舍得下力气!保管给您建得比县城里的库房还结实!”

  不远处,新组建的“清徽物流队”正在进行日常操练。二十匹高头大马精神抖擞,十辆定制马车整齐排列。陈砺负手立于队前,面容冷峻。

  “列队!检查车驾!”他一声令下,队员们迅速行动,检查马匹鞍辔、车辆轮轴、货物捆扎,动作干净利落。这些原本多是农户出身的汉子,在严格的训练和优渥待遇(工分远高于普通雇工)的激励下,已初步有了专业队伍的雏形。

  “报告陈总管!三号车左后轮毂有细微裂纹!”一名队员高声汇报。

  陈砺上前亲自查验,点头:“发现及时,记嘉奖一次。立刻更换备用轮毂,不得延误下次出车。”

  “是!”

  高效、严谨、反应迅速,这便是陈砺为工坊打造的物流命脉。这支队伍不仅承担着原料输入与成品输出的重任,更兼具了护卫职能,是工坊伸向外界的触角与铠甲。

  王婆子这边,则沉浸在“花钱”的幸福烦恼中。与州府大商行的长期供货协议已步入正轨,优质原料源源不断运来。她如今操心的是如何将这些好东西,更合理地分配到各个生产环节,以及利用工坊日益增长的需求,巩固和拓展她那张“人情网”。

  “下河村的水生,这次帮咱们从南边弄来的这批桂皮,品质极佳,价格也比市面低半成,”王婆子拿着样品,向沈清徽汇报,“他私下求我,想让他家小子也进咱们物流队,哪怕先从学徒做起。”

  沈清徽查看了一下桂皮,香气浓郁,质地坚实,确是上品。“可。物流队正值用人之际,陈砺那边也需可靠人手。你考察一下那孩子品性,若尚可,便让陈砺安排。”她顿了顿,补充道,“此类人情往来,你需把握好度,既要让人看到替工坊办事的好处,亦不可让队伍良莠不齐。”

  “老婆子晓得!”王婆子连忙应下,“定把这事儿办得妥帖,既不亏待了出力的人,也绝不让歪瓜裂枣进来坏了规矩!”

  资本的效应远不止于此。随着仓库扩建接近尾声,物流能力提升,原料品质升级,周瑾主导的技术研发也进入了快车道。

  他的“研发小组”如今鸟枪换炮,不仅有了独立的、更加宽敞明亮的工坊,还添置了不少之前只能想想的特殊工具和器皿。阿吉和木根两个助手,在他的指导下,进步神速。

  “姑娘,您看,”周瑾难掩兴奋地向沈清徽展示新成果,“这是利用新到的岭南椰油和茉莉花蜡,结合改进后的乳化工艺,试制出的‘茉莉润手霜’,质地更轻薄,吸收更快,香气也更清雅持久。成本虽比之前的凝玉膏基底略高,但若定位中端,利润空间依然可观。”

  他又指向另一排小陶罐:“这是按您之前提示,添加了微量珍珠粉和蜂王浆的‘滋养版凝玉膏’,初步试用,滋润提亮效果似乎更胜一筹,适合作为更高端的礼品装。”

  沈清徽仔细查看了样品,又试用了一下润手霜,点了点头:“不错。新品研发要紧跟市场需求,形成梯度。高端产品维持品牌形象和利润,中端和亲民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你可着手制定详细的生产工艺和标准,待新仓库和生产线就位,便可择机推出。”

  “是!”周瑾干劲十足,仿佛有使不完的精力。充足的资金和支持,让他能将无数构想付诸实践,这种成就感,远非昔日闭门造车可比。

  然而,资本的注入也像一面放大镜,映照出更远处的波澜。

  这一日,王婆子脚步匆匆地来到书房,脸上带着一丝忧虑:“东家,县城那边,咱们工坊联络处的院子,按谢公子的意思已经物色好了,地段不错,就是……价钱比预想的要高上三成。而且,房主似乎有些犹豫,像是……背后有人说了什么。”

  沈清徽闻言,并未惊讶。工坊如此高调地扩张,又得了谢家青眼,若无人眼红、无人暗中使绊子,反倒不正常了。

  “无妨,”她语气平静,“既是谢公子帮忙物色,他自有考量。价钱不是问题,只要地段合适。至于阻力……”她眸光微冷,“你让周瑾准备一下,三日后,带几份新品样品和工坊的详细介绍,随我去一趟县城,也该让我们的‘联络处’,正式亮亮相了。”

  王婆子眼睛一亮:“东家您要亲自去?那再好不过!有您坐镇,看哪些牛鬼蛇神还敢作怪!”

  沈清徽走到窗边,望着工坊外那条通往县城的蜿蜒土路。资本的浪潮已然掀起,她不仅要借势而行,更要在这浪潮中,主动为自己,为清徽工坊,搏击出更广阔的天空。李地主的阴影尚未完全散去,县城的水,或许更深。但这正是她所期待的——舞台越大,方能展翅越高。

  她在日记中写道:

  “谢资已化砖石车马,工坊根基日固。周瑾之技,王婆之网,陈砺之盾,皆因资本而活。然外力终是借势,内功方为根本。县城设点,非仅为销货,乃是亮剑,探路,亦是为将来可能之风雨,预设前哨。棋局渐广,落子当更慎,然心向之处,纵有荆棘,亦当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