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扩大雇佣-《太后穿成傻丫头后》

  三十罐“凝玉膏”的订单,如同投入平静池塘的巨石,不仅在小院核心团队中激起了昂扬的斗志,其扩散的涟漪,也开始悄然改变着白石村部分村民的生活轨迹。

  秘密工坊内核心的蒸馏、精油提纯与凝玉膏的最终乳化灌装,自然牢牢掌握在沈清徽与周瑾手中,不容外人窥探。但前期大量的原料预处理工作,以及后期非核心的包装、贴标等工序,所需的人力已然超出了王婆子、周瑾加上偶尔帮忙的短工所能承受的极限。

  “姑娘,光是这三十罐凝玉膏所需的艾草,挑拣、清洗、阴干,就是个大工程!更别说还有薄荷和其他准备试制的花草。”王婆子拿着周瑾列出的物料清单,眉头拧成了疙瘩,“光靠咱们几个,累死也赶不出啊!而且周先生那边,也不能总被这些杂事分了心神。”

  沈清徽对此早有预料。她站在小院中,目光扫过院外那片在晨曦中苏醒的村落,心中已有定计。

  “既然人力不足,那便雇人。”她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但需有章法。”

  她将王婆子与周瑾唤至跟前,详细部署:“雇佣范围可扩大,但须遵循几个原则。”

  “其一,工序分拆,核心保密。采摘、清洗、晾晒、粗加工、以及最后的包装贴标,这些非核心环节,可以交由村民完成。但每道工序需分开,指定不同的人负责,且严禁他们互相打探、串联工序。尤其是包装环节,必须在指定区域内完成,由王婆婆或我亲自监督,绝不允许任何人将完整的包装材料带出。”

  “其二,择优录用,恩威并施。”沈清徽目光沉静,“优先选择那些之前与我们合作良好、家境确实困难、品性老实敦厚的农户。工钱可按日结算,略高于镇上短工的市价,但要明确规矩——签订短工契约,严守保密,不得窥探主家私密,违者重罚并永不录用。”

  “其三,利益均沾,巩固根基。”她看向王婆子,“此次雇佣,不仅是解决我们的人手问题,更是借此机会,让更多村民从我们的发展中受益。让他们看到,跟着我们,有实实在在的好处可得。如此,我们在村里的根基才能越发稳固。”

  王婆子听得两眼放光,连连点头:“丫头你这法子好!既解决了人手,又卖了人情,还立了规矩!老婆子我这就去办!”

  周瑾也深感赞同:“姑娘思虑周详。如此安排,既能保障核心技艺不泄,又能惠及乡里,调动人力,实乃良策。”

  计议已定,王婆子立刻行动起来。她并未大张旗鼓,而是如同往常串门一般,先去了那几户之前就签订种植协议、关系最紧密的农户家。

  “赵家的,李家嫂子,”王婆子笑眯眯地,压低了声音,“跟你们说个好事儿。姑娘接了县城大单子,需要些人手帮忙处理草药,工钱日结,一天这个数!”她比划了一个让那两家婆娘眼睛瞬间亮起来的数字,“就是活儿有些杂,要细心,还得守规矩,不能到处瞎打听。你们两家人口多,手脚也麻利,愿不愿来?”

  “愿意!当然愿意!”赵家媳妇激动地差点跳起来,“王婆婆,您和沈姑娘有啥活儿,尽管吩咐!我们肯定好好干,绝不多嘴多舌!”

  李家婆娘也忙不迭地点头:“就是就是!沈姑娘是咱家的大恩人,能给她帮忙,是咱们的福气!”

  有了这两家作为基础,王婆子又陆续找了几户在村里口碑不错、家境贫寒的人家。消息如同长了翅膀,很快在相熟的几户人家中传开——沈姑娘那里有活计,工钱给得厚道,就是规矩严些。

  很快,小院外便聚集了七八个忐忑又期待的村民,有男有女,大多是妇人。他们穿着打补丁但浆洗干净的衣裳,眼神中带着对银钱的渴望,以及对沈清徽这位愈发神秘的“东家”的敬畏。

  沈清徽并未亲自出面,由王婆子负责筛选和训话。

  王婆子站在院门口,叉着腰,脸上带着平日里少见的严肃:“都听好了!姑娘心善,给大家伙儿找条挣钱的路子!但咱们这儿的规矩,也得先说在前头!”

  “第一,叫你们干啥就干啥,不该问的别问,不该看的别看!”

  “第二,手脚干净,不许夹带!”

  “第三,各自干各自的活儿,不许串岗,不许瞎打听!”

  “违反了任何一条,立马结账走人,往后再也别想踏进这院子半步!都听明白了没有?”

  “明白了!”村民们齐声应道,声音带着几分紧张。

  接着,王婆子根据周瑾的要求,将人手分派开来。

  两名手脚最麻利、也被王婆子私下考验过口风的妇人,被带进院内指定的区域,负责最重要也最需要耐心的艾草、薄荷的精细挑拣与清洗,她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后续精油的品质。

  三四名男子和一名健壮的妇人,被安排在院外通风处搭建的临时棚子里,负责将清洗好的草药进行晾晒、翻动,以及一些搬运的重体力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另外两人,则是在王婆子的亲自监督下,在另一间收拾出来的厢房内,学习如何将沈清徽和周瑾灌装好的凝玉膏,贴上特制的“清徽阁”标签,装入定制的锦盒中。每一个动作,都在王婆子锐利的目光下完成。

  工作分配下去,小院内外顿时呈现出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

  院内,负责清洗的妇人低声交流着哪种艾草品质更好;院外,晾晒的汉子们小心地翻动着草药,生怕损坏了这些“金贵”的物什;包装的厢房里,更是寂静无声,只有小心翼翼的封装声。

  沈清徽偶尔会走出房门,静静地观察一会儿。她看到那些村民脸上认真而珍惜的神情,看到他们因为能获得这份远超田间劳作收入的工钱而流露出的喜悦,心中微微颔首。

  “林三叔,”她走到正在小心翻动薄荷的男子面前,随手拿起一片薄荷叶看了看,“今日的薄荷,品相不错,辛苦了。”

  那被称作林三叔的老实汉子受宠若惊,搓着手,黝黑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不辛苦,不辛苦!姑娘给的工钱厚道,俺们肯定把活儿干好!”

  她又走到包装的厢房外,透过窗棂,看到里面的人正一丝不苟地操作,王婆子在一旁虎视眈眈,便放心地离开。

  扩大雇佣的效果立竿见影。原本堆积如山的原料,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处理妥当,为秘密工坊的持续运转提供了充足的“弹药”。而参与其中的村民,每日拿到沉甸甸的铜钱时,脸上都笑开了花,对沈清徽的感激与信服,也更深了一层。

  “还是沈姑娘仁义啊!”

  “可不是嘛,这工钱,比去镇上扛包强多了!”

  “好好干,说不定以后还有这样的好事儿!”

  这些议论,通过王婆子的耳朵,悄然传回小院。

  沈清徽知道,她播下的种子,正在这片土地上悄然生根发芽。惠及乡里,不仅仅是施舍,更是通过利益共享,将更多人绑上自己的战车,构筑起一道无形却坚固的基本盘。

  这为她接下来可能要面对的更大风浪,积蓄着宝贵的民心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