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棋逢对手-《太后穿成傻丫头后》

  周瑾带回的“东西已呈送,静候佳音”的消息,并未让沈清徽放松心神。她深知,对于谢长渊这等人物,简单的“收下”远非承诺,甚至可能石沉大海。真正的考验,在于对方后续的反应。

  果然,次日午后,悦来客栈的房门被敲响。来的并非锦绣阁的伙计,而是昨日见过的那位钱管事本人。他态度依旧客气,却明显多了几分公事公办的审慎。

  “周公子,”钱管事开门见山,递上一封密封的信函,“这是我家东家阅过贵方物品与文书后,命我转交的。东家言,贵方之物确有不凡之处,然合作之事,关乎重大,尚有几个疑问,需请贵方解惑。”

  周瑾心中一动,沉稳地接过信函:“有劳钱管事亲自跑一趟。不知谢公子有何疑问,晚辈若能解答,定不藏私。”

  钱管事却微微摇头:“东家之意,已尽书于此。公子看过便知。东家还言,若贵方答案能令人满意,他可拨冗一见。” 说完,他便拱手告辞,并未留下任何套近乎的余地。

  周瑾关上门,深吸一口气,拆开信函。信纸是上好的薛涛笺,带着淡淡松墨香气,上面的字迹与意向书上沈清徽的字截然不同,是另一种风格的行书,潇洒飘逸,却又在转折处暗藏锋锐,一如信中的内容。

  信中没有寒暄,直接列出了三个问题,措辞精准,直指核心:

  其一,质之恒。 “凝玉膏”效验卓着,然此效可持否?批量制作,品质如一乎?可有标准之法以衡之,确保百罐如一,千罐无差?

  其二,源之固。 意向书提及“独家供货”,然原料来源可稳?若依山野,四季轮转,天时难测;若赖种植,周期漫长,易生变故。何以保证源源不绝,不为人所制?

  其三,名之立。 “清徽阁”名不见经传,凭何取信于高端客群?十两之价,非仅在于物,更在于“值”。此“值”除物本身外,故事、格调、身份认同,何以赋予?若遇仿冒诋毁,何以自处?

  每一个问题,都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清徽阁”目前最核心、也最脆弱的命门。这绝非普通商贾能提出的问题,其眼光之毒辣,格局之深远,令周瑾瞬间冷汗涔涔。他仿佛能看到那位未曾谋面的谢公子,正隔着信纸,用那双深邃的凤眸,冷静地审视着他们看似完美计划下的每一个潜在风险。

  周瑾不敢怠慢,立刻带着信函返回了沈清徽等人暂居的小院。

  沈清徽仔细阅信,脸上非但没有被质疑的愠怒,反而缓缓露出一丝激赏的笑意。“好!问得好!”她指尖轻点信纸,“句句切中要害,字字直指根本。这位谢公子,果然非池中之物。他不是在拒绝,而是在……评估。评估我们是否值得他冒险合作,评估我们是否拥有与他野心匹配的能力。”

  王婆子凑过来,听着周瑾复述问题,急得直搓手:“这……这问题也忒刁钻了!品质稳定、原料不断、名声打响……这哪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

  “正因不易,方能显出他的分量。”沈清徽已然冷静下来,眸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他提出的,正是任何一个志在长远的品牌必须解决的问题。若我等连这些问题都思考不清,无法给出令他信服的答案,那合作不提也罢。”

  她当即吩咐:“取纸笔来。”

  在王婆子和周瑾专注的目光下,沈清徽略一沉吟,便开始挥毫作答。她没有回避任何一个问题的尖锐性,而是以同样清晰、有力且极具前瞻性的思路,逐一回应:

  关于质之恒: 她提出建立“标准化工艺流程”与“品质管控节点”。详细阐述了从原料筛选、预处理、核心萃取(暗示自有独特工艺)、到乳化灌装每一步的关键参数与检验标准,并提出可随货提供“批次标识”,承诺品质不符可退换。虽未明说蒸馏器,但“核心工艺独有、参数严格保密”等表述,已暗示技术壁垒。

  关于源之固: 她坦然承认目前部分依赖野生采集的现状,但重点阐述了已启动的“引导种植计划”。列出了已签约农户数量、保底收购模式,以及未来扩大种植面积、优选品种、建立契约农户档案库的规划。明确表示,原料自主可控是长期目标,目前已有切实行动,并展示了逐步摆脱外部依赖的清晰路径。

  关于名之立: 这是最具挑战性的一环。沈清徽笔锋犀利地指出,“名”非凭空而来,需以“实”为基,以“势”助推。她提出三重构想:一,以极致产品力(凝玉膏及后续新品)本身说话,靠效果积累口碑;二,塑造“清徽阁”神秘高雅的品牌形象与故事(如隐士传承、宫廷遗韵等,需巧妙运作);三,借力高端渠道本身(暗示如锦绣阁)的信誉背书,实现品牌价值的初步转换。对于仿冒,她提出构建防伪标识、利用舆论反制、乃至必要时借助合作方力量进行法律层面追溯等多重手段。

  她的回答,没有浮夸的承诺,只有清晰的逻辑、具体的步骤和充满自信的规划。尤其是在品牌建设方面,那些“故事包装”、“口碑传播”、“借势赋能”等超越时代的概念,虽未详细展开,但其思路之新颖、格局之宏大,已跃然纸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写完最后一笔,沈清徽吹干墨迹,将回信交给周瑾。“便以此信,回复谢公子。”她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若他看完此信,仍觉我等不足与谋,那便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周瑾接过那薄薄几页却重若千钧的回信,心中震撼难言。姑娘的思虑,竟已深远至此!许多问题,连他都未曾想得如此透彻。他郑重地将信收好:“瑾,即刻便去。”

  当这封回信经由钱管事,再次送到谢长渊的书案上时,已是华灯初上。

  谢长渊依旧站在窗前,夜幕初临,县城灯火渐次亮起,映在他深邃的眸中,明明灭灭。他展开回信,起初神色平静,但随着阅读深入,他翻阅信纸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指尖偶尔在某个词句上停顿,凤眸之中,惊讶、审视、玩味,最终化为一种深沉的、遇到同类般的锐利光芒。

  尤其是读到关于“品牌立名”与“仿冒反制”的部分时,他唇角那抹惯常的、令人如沐春风的弧度渐渐敛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真正的、被激起了兴趣的专注。

  “标准化……契约种植……品牌故事……借势……”他低声咀嚼着这几个关键词,眼中光芒越来越盛,“好一个‘以实为基,以势助推’!好一个多重反制!此女……不,此‘隐士高人’,不仅懂物,更懂人心,懂世情,懂商道!”

  他之前的问题,是试探,是门槛。而对方的回答,不仅跨过了门槛,更在他面前展开了一幅极具诱惑力与操作性的商业蓝图。这绝不是一个困于山野的匠人能有的见识!

  谢长渊放下信纸,负手而立,望着窗外的万家灯火,久久沉默。

  棋逢对手。

  他心中第一次清晰地浮现出这四个字。

  本以为在这偏远县城,早已无人能与他在这商海博弈中激起浪花,没想到,竟从这看似不起眼的“凝玉膏”背后,嗅到了如此不凡的气息。

  他转身,对一直静候在旁的钱管事吩咐道:“明日巳时,请这位‘周公子’……不,”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意味难明的光,“备帖,以我的名义,正式邀请‘周公子’及其背后那位‘高人’,明日午时,望江楼一叙。”

  他特意强调了“高人”二字,并选择了县城最高雅的望江楼作为会面地点,其态度已然明了。

  钱管事心中一震,东家竟如此郑重?他不敢多问,连忙躬身应下:“是,东家!”

  投石问路,石已激起千层浪。

  隔空交手的第一回合,双方已展示了足以让对方重视的筹码。

  真正的面对面博弈,即将在这座临江而立的雅阁之中,拉开序幕。而这场博弈的结果,将决定“清徽阁”能否真正撬开那扇通往富贵云端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