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日与周瑾在工坊内定下研发“自动控温装置”的方略,沈清徽便将此事列为技术攻坚的首要任务。然而,她深知,任何超越时代的创新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那日她基于前世见识提出的蒸汽反馈构想,虽指明了方向,但具体的实现路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无一不是横亘在前的难关。
周瑾已连续两日将自己关在工坊旁临时辟出的“设计间”内,地上铺满了演算的草纸,上面画满了各种齿轮、连杆、活塞的草图,时而奋笔疾书,时而抱臂沉思,茶饭都有些不思。
沈清徽没有去打扰他。她明白,对于周瑾这等技术天才,最需要的往往不是具体的指点,而是不受干扰的思考空间和关键时刻的点拨。她如同一个耐心的猎手,等待着最佳的介入时机。
这日午后,她巡视完香膏的灌装流程,信步来到设计间外,透过半开的门扉,看到周瑾正对着一堆凌乱的图纸摇头叹息,脸上是难以掩饰的疲惫与焦躁。
“还是不行……”周瑾喃喃自语,用炭笔狠狠划掉一处设计,“蒸汽驱动力道难以精确控制,要么反应迟钝,要么过于猛烈,无法实现平稳调节。密封也是问题,活动部件一多,泄漏点便随之增加……”
沈清徽静静听着,心中了然。她知道,周瑾遇到了思维瓶颈。他陷入了具体结构的泥沼,试图用现有的、熟悉的零件去拼凑一个全新的系统,却忽略了从原理层面进行更高维度的思考。
她没有立刻进去,而是转身回到了自己的书房。她需要给他一件东西,一件能打破他思维定势、让他看到另一种可能性的“钥匙”。
她铺开一张质地中等的宣纸——这一次,她用了里正所赠的文具,以示对此事的郑重。她没有使用炭笔,而是选了一支小楷狼毫,蘸取浓墨。笔尖落纸,不再是随意勾勒的草图,而是极其精准、规范的设计图。
她绘制的是另一套装置。并非之前回忆中那超越时代的水车,而是一套结构相对简单,但原理极为精妙的气压平衡式自动补水阀。这套装置用于连接冷却水缸,利用浮球的浮力变化,通过杠杆机构控制进水阀门的开合,从而自动维持冷却水位的恒定。
这个装置,看似与“自动控温”不直接相关,但其核心——利用被控对象自身的物理变化(水位)作为反馈信号,通过机械联动实现自动调节——正是解决蒸汽控温难题的另一条思路,一种更直观、更易于实现的“自动化”启蒙。
她画得极其细致,每一个部件的形状、尺寸、公差配合都标注得清清楚楚,甚至连杠杆的比例、浮球的材质密度都做了备注。图纸规范、清晰,透着一股冰冷的、属于工业时代的严谨美感。
图成,墨迹未干,她便将其轻轻卷起,用一根丝线系好。
她亲自拿着图纸,走向设计间。
周瑾仍埋首于凌乱的草纸中,并未察觉她的到来。
沈清徽没有出声,只是轻轻地将那卷图纸放在了他桌案的一角,压在一堆废稿之上。然后,她便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如同未曾来过。
周瑾又演算了小半个时辰,始终觉得思路滞涩,烦躁地揉了揉额角,准备将桌上的废稿清理一下。就在这时,他看到了那卷陌生的、系着丝线的纸卷。
他微微一怔,这不是他的东西。谁放在这里的?
带着疑惑,他解开了丝线。
图纸缓缓展开。
起初,他以为是沈清徽又给了他什么新的香料配方或是包装设计。但下一刻,他的目光便被图纸上的内容牢牢吸住。
“这是……?”他低声惊呼。
那是一个他从未见过的、精巧绝伦的机械结构!用于自动维持水位?
他的心跳骤然加速,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作为一个对机械极度痴迷的人,他几乎是瞬间就理解了这套装置的工作原理!浮球、杠杆、阀门……每一个部件都如此简单,组合起来却实现了如此神奇的效果!
“利用水位变化自身,驱动机构,实现自动补水……自反馈……自调节……”他喃喃着,眼中爆发出璀璨的光芒!
这原理!这思路!
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他脑海中因困于蒸汽直接驱动而缠绕多日的迷雾!
为什么一定要执着于用难以掌控的蒸汽压力去直接驱动风门或燃料阀呢?为什么不能像这个补水阀一样,寻找一个更稳定、更易于测量的中间变量作为反馈信号?
比如……冷凝器的出水温度?
如果能在冷凝器出口设置一个对温度敏感的元件(例如利用双金属片的热胀冷缩),将温度变化转化为微小的位移,再通过一套放大机构,去控制灶膛的进风量……
一个全新的、更加可行的技术路径,在他脑海中瞬间清晰起来!
他猛地站起身,因为激动,身体都有些微微颤抖。他紧紧攥着那张气压平衡补水阀的图纸,仿佛握着无价之宝。
这图纸,不仅仅是一个巧妙的装置,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是打破他技术桎梏的钥匙!
他终于明白,沈清徽之前提出的“蒸汽自控”构想,其核心精髓在于“反馈”与“自动”的理念,而非拘泥于具体的实现形式。而她此刻送来的这张图,正是用一种更直观的方式,向他揭示了这种理念的另一种应用!
这种举重若轻的点拨,这种对技术原理深刻理解后信手拈来的变通,让他对沈清徽的佩服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之前所有的疲惫、焦躁瞬间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汹涌澎湃的灵感和迫不及待想要验证新方案的冲动!
他再也坐不住了,拿着那张图纸,几乎是冲出了设计间,直奔沈清徽所在的书房。
“沈姑娘!”
他推开书房的门,声音因激动而略显沙哑,脸上因兴奋而泛着红光。
沈清徽正坐在窗边看书,闻声抬起头,看到周瑾的模样,心中已了然。她放下书卷,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意:“周先生,看来是有所得了?”
周瑾将手中的图纸恭敬地放在书桌上,语气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振奋与折服:“姑娘大才!属下愚钝,困于表象多日,得此图点拨,方如梦初醒!这‘反馈调节’之理,才是关键!属下已想到利用冷凝器出口温度作为控制信号的替代方案,可行性大增!”
他指着图纸,语速飞快地阐述着自己的新构想,眼中燃烧着炽热的求知火焰。
沈清徽静静地听着,不时点头,偶尔提出一两个关键问题,引导他思考得更深入、更全面。
看着周瑾重新焕发的神采和更加开阔的技术思路,她知道,这一次,不仅仅是解决了一个具体的技术难题。
她真正地,为这位才华横溢却曾困于方寸的伙伴,推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门。而这扇门的开启,将使他们这个小小的团队,在未来走得更远。
周瑾已连续两日将自己关在工坊旁临时辟出的“设计间”内,地上铺满了演算的草纸,上面画满了各种齿轮、连杆、活塞的草图,时而奋笔疾书,时而抱臂沉思,茶饭都有些不思。
沈清徽没有去打扰他。她明白,对于周瑾这等技术天才,最需要的往往不是具体的指点,而是不受干扰的思考空间和关键时刻的点拨。她如同一个耐心的猎手,等待着最佳的介入时机。
这日午后,她巡视完香膏的灌装流程,信步来到设计间外,透过半开的门扉,看到周瑾正对着一堆凌乱的图纸摇头叹息,脸上是难以掩饰的疲惫与焦躁。
“还是不行……”周瑾喃喃自语,用炭笔狠狠划掉一处设计,“蒸汽驱动力道难以精确控制,要么反应迟钝,要么过于猛烈,无法实现平稳调节。密封也是问题,活动部件一多,泄漏点便随之增加……”
沈清徽静静听着,心中了然。她知道,周瑾遇到了思维瓶颈。他陷入了具体结构的泥沼,试图用现有的、熟悉的零件去拼凑一个全新的系统,却忽略了从原理层面进行更高维度的思考。
她没有立刻进去,而是转身回到了自己的书房。她需要给他一件东西,一件能打破他思维定势、让他看到另一种可能性的“钥匙”。
她铺开一张质地中等的宣纸——这一次,她用了里正所赠的文具,以示对此事的郑重。她没有使用炭笔,而是选了一支小楷狼毫,蘸取浓墨。笔尖落纸,不再是随意勾勒的草图,而是极其精准、规范的设计图。
她绘制的是另一套装置。并非之前回忆中那超越时代的水车,而是一套结构相对简单,但原理极为精妙的气压平衡式自动补水阀。这套装置用于连接冷却水缸,利用浮球的浮力变化,通过杠杆机构控制进水阀门的开合,从而自动维持冷却水位的恒定。
这个装置,看似与“自动控温”不直接相关,但其核心——利用被控对象自身的物理变化(水位)作为反馈信号,通过机械联动实现自动调节——正是解决蒸汽控温难题的另一条思路,一种更直观、更易于实现的“自动化”启蒙。
她画得极其细致,每一个部件的形状、尺寸、公差配合都标注得清清楚楚,甚至连杠杆的比例、浮球的材质密度都做了备注。图纸规范、清晰,透着一股冰冷的、属于工业时代的严谨美感。
图成,墨迹未干,她便将其轻轻卷起,用一根丝线系好。
她亲自拿着图纸,走向设计间。
周瑾仍埋首于凌乱的草纸中,并未察觉她的到来。
沈清徽没有出声,只是轻轻地将那卷图纸放在了他桌案的一角,压在一堆废稿之上。然后,她便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如同未曾来过。
周瑾又演算了小半个时辰,始终觉得思路滞涩,烦躁地揉了揉额角,准备将桌上的废稿清理一下。就在这时,他看到了那卷陌生的、系着丝线的纸卷。
他微微一怔,这不是他的东西。谁放在这里的?
带着疑惑,他解开了丝线。
图纸缓缓展开。
起初,他以为是沈清徽又给了他什么新的香料配方或是包装设计。但下一刻,他的目光便被图纸上的内容牢牢吸住。
“这是……?”他低声惊呼。
那是一个他从未见过的、精巧绝伦的机械结构!用于自动维持水位?
他的心跳骤然加速,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作为一个对机械极度痴迷的人,他几乎是瞬间就理解了这套装置的工作原理!浮球、杠杆、阀门……每一个部件都如此简单,组合起来却实现了如此神奇的效果!
“利用水位变化自身,驱动机构,实现自动补水……自反馈……自调节……”他喃喃着,眼中爆发出璀璨的光芒!
这原理!这思路!
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他脑海中因困于蒸汽直接驱动而缠绕多日的迷雾!
为什么一定要执着于用难以掌控的蒸汽压力去直接驱动风门或燃料阀呢?为什么不能像这个补水阀一样,寻找一个更稳定、更易于测量的中间变量作为反馈信号?
比如……冷凝器的出水温度?
如果能在冷凝器出口设置一个对温度敏感的元件(例如利用双金属片的热胀冷缩),将温度变化转化为微小的位移,再通过一套放大机构,去控制灶膛的进风量……
一个全新的、更加可行的技术路径,在他脑海中瞬间清晰起来!
他猛地站起身,因为激动,身体都有些微微颤抖。他紧紧攥着那张气压平衡补水阀的图纸,仿佛握着无价之宝。
这图纸,不仅仅是一个巧妙的装置,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是打破他技术桎梏的钥匙!
他终于明白,沈清徽之前提出的“蒸汽自控”构想,其核心精髓在于“反馈”与“自动”的理念,而非拘泥于具体的实现形式。而她此刻送来的这张图,正是用一种更直观的方式,向他揭示了这种理念的另一种应用!
这种举重若轻的点拨,这种对技术原理深刻理解后信手拈来的变通,让他对沈清徽的佩服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之前所有的疲惫、焦躁瞬间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汹涌澎湃的灵感和迫不及待想要验证新方案的冲动!
他再也坐不住了,拿着那张图纸,几乎是冲出了设计间,直奔沈清徽所在的书房。
“沈姑娘!”
他推开书房的门,声音因激动而略显沙哑,脸上因兴奋而泛着红光。
沈清徽正坐在窗边看书,闻声抬起头,看到周瑾的模样,心中已了然。她放下书卷,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意:“周先生,看来是有所得了?”
周瑾将手中的图纸恭敬地放在书桌上,语气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振奋与折服:“姑娘大才!属下愚钝,困于表象多日,得此图点拨,方如梦初醒!这‘反馈调节’之理,才是关键!属下已想到利用冷凝器出口温度作为控制信号的替代方案,可行性大增!”
他指着图纸,语速飞快地阐述着自己的新构想,眼中燃烧着炽热的求知火焰。
沈清徽静静地听着,不时点头,偶尔提出一两个关键问题,引导他思考得更深入、更全面。
看着周瑾重新焕发的神采和更加开阔的技术思路,她知道,这一次,不仅仅是解决了一个具体的技术难题。
她真正地,为这位才华横溢却曾困于方寸的伙伴,推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门。而这扇门的开启,将使他们这个小小的团队,在未来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