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红馆夜宴-《华娱:5岁出道,养活整个公司》

  1 月 30 日的香江,年味已在街巷间悄然漫溢。

  暮色像一块浸了墨的绒布,从维多利亚港的方向缓缓铺过来,将尖沙咀的霓虹晕染得愈发柔暖 —— 红磡体育馆外的梳士巴利道上,红灯笼早已挂在了路灯杆上,风一吹,灯笼穗子轻轻晃着,映得来往人影都沾了几分喜庆。

  这里早已不是寻常的夜晚街道。人潮从各个方向涌来,像被磁石吸引的铁屑,朝着 “红磡体育馆” 那几个亮着暖黄灯光的大字汇聚。

  穿米白色羽绒服的女孩们互相帮对方整理着胸前的应援牌,牌上 “默仔” 两个字用粉钻镶了边,在路灯下闪着细碎的光。

  戴毛线帽的男孩们揣着刚买的荧光棒,时不时捏一下,听那 “咔嗒” 声,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热闹预热。

  还有一对白发夫妇,手里攥着折叠椅,说是女儿在外地抢了票,让他们来替她 “感受下年轻人的热闹”,老先生还特意把票根夹在钱包最外层,怕被风吹跑。

  街边的小贩也凑着这份热闹。推着铁皮车卖鱼蛋的阿婆,汤锅里的热气裹着咖喱香飘得很远,不少粉丝边排队边捧着纸碗吃,辣得吸着气也舍不得放下。

  偶尔有汽车驶过,司机也会放慢速度,看着窗外攒动的人影笑 —— 谁都知道,今晚的红馆,要装下一场不一样的热闹。

  走进红馆的瞬间,喧嚣被一道无形的屏障滤去了几分。

  穿深绿色制服的工作人员举着荧光指示牌,声音温和却清晰:“A 区的朋友往左手边,B 区请走中间通道,小心台阶哦。”

  观众们攥着票根,低头对着座位号找方向,偶尔有人走错排,邻座的陌生人会笑着指一指:“姑娘,你是前一排的,我这是 12 排。”

  找到座位的人坐下后,第一件事大多是调试荧光棒 —— 有的拧开开关试了试亮度,有的把荧光棒弯成圈戴在手腕上,还有人拿出相机,对着舞台的方向预拍几张,想看看角度好不好。

  场馆内的灯光渐渐暗了下来。起初只是顶部的大灯一点点调暗,像夕阳慢慢沉到地平线以下,原本此起彼伏的说话声、笑声也跟着轻了,最后化作一片细碎的呼吸声。

  所有人的目光都朝着中央的四面台望去,那里此刻还是一片模糊的影子,只有几排灯架的轮廓在昏暗中隐约可见。

  突然,全场的灯光彻底熄灭。

  一秒的寂静后,先是零星的荧光棒亮了起来 —— 粉的、蓝的、黄的,像春天里刚冒头的小花,接着,更多的荧光棒被点亮,从场馆的一楼蔓延到二楼,再到三楼的看台。

  有人举着 “李默然” 的灯牌,白色的光在荧光海里格外醒目;有小孩被家长举过头顶,手里的荧光棒晃得像颗小流星;还有人把荧光棒摆成心形,对着舞台的方向轻轻摇晃。

  “哗 ——” 的欢呼声突然炸响,像潮水从四面八方涌来,撞在红馆的穹顶上,又反弹回来,裹着每个人的耳朵。

  有人踮着脚喊 “默仔!”,有人用力挥着手,手臂酸了也不肯放下;还有人跟着身边的人一起拍手,掌声和欢呼声混在一起,震得地面都好像在轻轻震动。

  舞台的灯光终于亮了。

  没有复杂的升降机械,也没有花里胡哨的背景板,只有中央一个圆形的白色舞台,周围绕着几排彩色的灯架 —— 红的、蓝的、黄的,像一串被拉长的彩虹。

  一束暖黄色的追光从顶部落下来,刚好罩住那个站在舞台中央的身影:橘色的亮色夹克,拉链拉到胸口,露出里面白色的 T 恤;浅蓝色的牛仔裤,裤脚卷到脚踝,露出白色的板鞋;头发是清爽的短发,额前的碎发被风吹得轻轻晃着。

  是李默然。

  他朝着四面的观众席分别鞠了一躬,腰弯得很实诚,抬头时,嘴角带着少年气的笑,眼睛在追光下亮得像星星。

  台下的欢呼声又高了一层,有人喊 “默仔看这里!”,他真的转过头,朝着那个方向挥了挥手,惹得那边的粉丝尖叫着跳起来。

  音乐前奏突然响了起来。电子琴的旋律轻快得像蹦跳的小鹿,紧接着,架子鼓的节奏敲了起来,“咚、咚、咚”,每一下都踩在人心尖上。熟悉的旋律 —— 是《路灯下的小姑娘》!

  台下瞬间沸腾了。穿米白羽绒服的女孩立刻站起来,跟着节奏拍手;戴毛线帽的男孩扯着嗓子跟着唱,声音有点跑调也不在意。

  就连那对白发夫妇,也跟着轻轻晃起了脑袋,老太太还凑在老先生耳边说:“这歌我听过,收音机里常放。”

  李默然的声音响了起来。清亮,带着点少年人特有的沙哑,像初春的风,吹过冻了一冬的树枝,又暖又有劲儿。

  “亲爱的小妹妹,请你不要不要哭泣……” 他握着话筒,脚步轻轻晃着,橘色的夹克在追光下晃得像团小太阳。

  唱到副歌时,他朝着东边的观众席走了几步,追光也跟着他移动,东边的观众立刻伸出手,像是想碰到他的衣角。

  他又转向西边,西边的欢呼声立刻盖过了东边,有人举着荧光棒递到前排,希望他能看到。

  他的舞蹈很利落,没有太多复杂的动作,却透着灵动。滑步时,白色的板鞋在舞台上蹭出轻轻的声响;手臂抬起时,像鸟儿展开翅膀,舒展又自然;转身时,夹克的衣角飞起来,露出里面 T 恤上小小的笑脸图案。

  他偶尔会对着观众席眨一下眼睛,或者比个 “V” 字手势,每一个小动作都能引发一阵新的尖叫。

  台下的荧光棒随着歌声起伏,像一条流动的光河。

  粉色的光、蓝色的光、黄色的光混在一起,从舞台的这边流到那边,再绕着场馆转一圈,黑暗中,无数的光点在动,像天上的星星落进了红馆。

  有人把荧光棒举过头顶,跟着节奏左右摇摆;有人和身边的陌生人手拉手,一起唱着 “让我带你带你回去”。

  一首歌结束,李默然喘了口气,拿起旁边的矿泉水喝了一口,瓶盖拧开时,台下有人喊 “默仔慢点喝!”,他对着那个方向笑了笑,说 “谢谢”,声音带着点喘,却更显真实。

  接着,《青春舞曲》《外婆的澎湖湾》《踏浪》…… 一首接一首,快歌时,他会带动观众一起跳,双手举过头顶,跟着节奏拍手。

  慢歌时,他会坐在舞台边缘,双腿悬空,轻声唱着,台下的观众也跟着安静下来,只有荧光棒在轻轻摇晃,像一片温柔的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