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二张专辑来袭-《华娱:5岁出道,养活整个公司》

  在东湾的音乐圈里,叶加修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创作的《乡间的小路》和《外婆的澎湖湾》,凭借质朴的歌词与灵动的旋律,宛如一阵清新的风,吹进了大众的心田,成为了校园民谣的经典之作 。

  这两首歌不仅在东湾本土广受欢迎,还在华语地区掀起了一股民谣热潮。

  某一天,工作人员急匆匆地找到叶加修,带来了一个从羊城传来的翻唱邀约。当时的音乐市场,跨区域的合作还比较少见,这个邀约显得尤为特别。

  叶加修听到 “羊城” 两个字时,不禁愣了一下,他反复确认:“你确定是羊城,而不是香江?”

  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的心里既惊讶又兴奋。惊讶的是,自己的作品竟然能吸引到远在羊城的目光;兴奋的是,这意味着自己的音乐有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当得知对方愿意支付 1 万新币(约合 500 元人民币)的版权费时,叶加修没有丝毫犹豫,果断同意了《乡间的小路》的翻唱授权。

  在那个年代,音乐版权的概念还不像现在这样深入人心,这样一笔版权费虽然不算丰厚,但已经足以证明他作品的价值。

  而且,叶加修对自己的音乐充满信心,他相信好的作品无论在何处传唱,都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不仅如此,叶加修还主动推荐了《外婆的澎湖湾》。他笑着对工作人员说:“这首歌也很适合他们翻唱,说不定能在羊城掀起一阵‘澎湖湾’的热潮呢!”

  他的积极态度,展现出对自身作品价值的清晰认知,也体现了他希望通过更多的翻唱,让自己的音乐被更多人听到的愿望。

  在交易方式上,由于当时的技术和环境限制,工作人员提出以汇款账号明细作为交易证明。叶加修虽然觉得这种方式有些简单直接,但也明白这是目前最可行的办法。

  他无奈地耸耸肩说:“说的也是,我都忘记了现在还没办法像大公司那样签订正式合同。那就这样吧,希望这次合作能顺利。”

  这次交易虽然流程简单,却为后来更规范的版权交易积累了经验,也为跨区域音乐合作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与此同时,在歌临唱片公司的办公室里,罗大右正面临着人生的重要抉择。他决定追随白月光离开这里,加入滚师,这个决定让他内心五味杂陈。

  一方面,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和心爱的人一起追逐音乐梦想;另一方面,他又对歌临唱片公司和这里的音乐伙伴们有些不舍。

  就在他准备离开之际,公司老板陈永慧带来了一个关于他新创作歌曲《童年》的版权邀约。

  罗大右听到这个消息时,十分惊讶:“这首歌才刚完成,他们是怎么知道我有写这首歌的?”

  在那个信息传播相对缓慢的时代,一首新歌的消息能这么快被外界知晓,确实有些不可思议。

  陈永慧也表示不清楚对方是如何得知的,但她告诉罗大右,香江那边有人愿意出价 1 万 T 币购买这首歌的版权。

  罗大右陷入了沉思,这首歌他原本打算给爱嘉唱,希望能成为她音乐道路上的助力。但现在,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邀约,他不得不重新考虑。

  出于对陈永慧的情面,也考虑到自己即将离开公司,罗大右最终同意出售版权。

  他对陈永慧说:“我原本打算给爱嘉唱的,既然他们都打电话到你这边了,我就给陈总个面子。”

  陈永慧微笑着回应:“呵呵,行,到时 1 万 T 币会打到你账户上。”

  然而,在陈永慧的内心深处,却对罗大右的决定有些不满。她暗自想着:“死舔狗,一点出息都没有,能追到爱嘉,我跟你姓!”

  这种内心的吐槽,从侧面反映出行业对音乐人情感抉择的复杂看法。在音乐行业里,音乐人往往需要在个人情感和事业发展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而他们的选择也常常会影响到周围的人,以及整个音乐生态的发展。

  罗大右的这次版权交易,也揭示了当时唱片公司与音乐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那个时代,唱片公司在音乐产业链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音乐人虽然拥有创作才华,但在商业运作和版权交易方面,往往缺乏足够的话语权。

  罗大右的决定,虽然是出于个人情感和对公司的考虑,但也反映出音乐人在现实面前的无奈。

  他们有时候不得不为了一些现实因素,放弃自己原本的计划,将自己的作品推向市场,以换取一定的经济回报和音乐传播的机会。

  在羊城的录音室里,一场音乐变革正在悄然酝酿。年仅五岁的李默然,宛如一颗突然闪耀的音乐新星,提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想法 —— 将《踏浪》改编为电子舞曲风格。这个提议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录音室里激起了千层浪。

  李默然虽然年纪小,但说起编曲思路来,却头头是道,条理清晰得让人难以置信。他站在那里,眼神中闪烁着自信与坚定,开始详细阐述自己的编曲构想。

  他首先提到前奏的电子鼓节奏设计,用稚嫩却又充满力量的声音说道:“前奏要以 4/4 拍的电子鼓切入,速度为 139BPM,这样才能呈现出快节奏舞曲的律动感。

  第一拍,底鼓要以四分音符重击,就像有力的心跳一样,奠定稳定的节拍。

  第二、四拍,军鼓加入,形成‘咚 - 次 - 咚 - 次’的基础节奏,让大家一听就想跟着舞动起来。”

  他一边说,一边用小手模仿着击鼓的动作,生动地演示着节奏的变化。

  接着,他又讲到十六分音符的镲片填充:“在弱拍位置,比如第二拍的后半拍,要加入高频的电子镲片,通过密集的‘嚓嚓嚓’声,增强流动感,就好像海浪不断拍打着沙滩一样。”

  他的比喻十分形象,让人仿佛真的能听到那清脆的镲片声和海浪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除了鼓点,李默然还对合成贝斯的运用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说:“要用低沉的合成贝斯以八分音符为单位,与鼓点形成错位呼应。底鼓重击时,贝斯以根音,像 C 调的 C 音,强化主和弦。

  军鼓响起时,贝斯滑动至五度音,也就是 G 音,制造和声张力。这样,歌曲的层次感就会更加丰富。”

  他的这些专业术语和精准的音乐描述,很难让人相信是出自一个五岁孩子之口。

  这种将传统民歌与现代电子舞曲元素融合的想法,在当时的音乐界堪称石破天惊。

  传统民歌通常以其质朴、纯真的风格受到人们喜爱,而电子舞曲则是充满现代感和时尚气息的音乐类型。

  李默然的提议,打破了人们对这两种音乐类型的固有认知,将它们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踏浪》这首歌曲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他的创想不仅颠覆了人们对儿童音乐能力的认知,也让在场的所有人看到了音乐创新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