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85 狂热》的销量真够疯狂-《华娱:5岁出道,养活整个公司》

  12 月的羊城本应浸在微凉的冬意里,可这天的太阳却像错拿了盛夏的剧本,把柏油路晒得泛出热气,连穿短袖都嫌闷。

  羊城新世代影音公司的玻璃门刚被保洁阿姨擦得发亮,阳光透进来,在地板上投出长条光斑,空气中还飘着淡淡的消毒水味 —— 为了迎接《时代周刊》记者杜鲁门?康纳利,整个公司从走廊到会客室都收拾得一丝不苟,连墙角堆着的《85 狂热》磁带箱,都码得像块方方正正的积木。

  杜鲁门?康纳利走进会客室时,手指还无意识地扯了扯西装领口。

  这位号称 “中国通” 的美国记者,来之前做足了功课:龙国年轻一代的艺人,大多带着对欧美媒体的敬畏,说话谨慎得像怕踩碎玻璃。可当他目光落在沙发上的少年身上时,眉头却悄悄皱了下。

  那就是李默然。16 岁的少年穿了件简单的白衬衫,袖口随意卷到小臂,露出半截手腕,坐姿也不局促,反而单手撑着沙发扶手,指尖轻轻敲着扶手边缘,眼神清亮地看过来,没有丝毫他预想中的 “敬畏”—— 既不像怕 “山姆大叔” 的厉害,也不像被《时代周刊》的名头镇住。

  杜鲁门心里嘀咕:是这孩子太年轻,不懂行?还是龙国的年轻人,已经和传闻里不一样了?

  “你好,李默然小朋友。” 杜鲁门拉开对面的椅子坐下,从公文包里掏出笔记本,钢笔帽 “咔嗒” 一声扣在桌上,语气里带着几分长辈式的居高临下。

  话音刚落,李默然挑了下眉,身子微微前倾:“叫我默然就行了,‘小朋友’就免了。大家都是掏出来做事的,论荔枝,你未必有我的大。”

  这话像颗小石子扔进平静的水里。旁边坐着的公司经理李强,刚端起茶杯要抿一口,闻言猛地呛了下,茶水差点洒在裤腿上。

  副经理叶爱民更夸张,嘴里的茶直接含在喉咙里,憋得脸颊发红,只能赶紧低头咳嗽,用茶杯挡住脸。

  会客室里其他几位合作单位的领导,也瞬间交换了个古怪的眼神 —— 有人嘴角绷着,像是在憋笑。

  有人则悄悄瞪了李默然一眼,显然觉得这孩子太冲,怕得罪了国际记者。

  杜鲁门愣了两秒,钢笔停在笔记本上空:“啊?什么意思?” 他没听懂这绕弯子的话,只觉得少年的语气带着股莫名的底气。

  李默然却没再解释,往后靠回沙发里,指尖依然轻轻敲着扶手:“没什么,你接着采访吧。” 那淡定的样子,仿佛刚才只是随口说了句天气,倒让杜鲁门心里的疑惑更重了。

  他清了清嗓子,翻开笔记本,找回记者的专业感:“那我们开始。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唱歌的?”

  “5 年前。” 李默然答得干脆,像是在说 “今天吃了米饭” 一样平常。

  “当时发行的第一张音乐专辑,卖了多少盒磁带?” 杜鲁门追问,笔尖在纸上悬着,等着记录一个他预想中 “符合新人身份” 的数字 —— 或许几万,最多十几万?

  可李默然却挠了挠头,一脸坦然:“忘了。不过后来每段时间,都有经销商过来要货,具体数没记。”

  他是真没撒谎,对他来说,销量数字远不如新写的旋律有意思,谁会没事把几年前的卖货数刻在脑子里?

  杜鲁门的笔尖顿了下,语气里带上了点难以置信:“那么重要的事,你都能忘记?” 在欧美乐坛,歌手对自己的销量比记生日还清楚,这龙国少年居然说 “忘了”?

  李默然抬眼看向他,眼神里带着点反问的笑意:“3 年前的圣诞节,你出门时身上带了多少钱?”

  杜鲁门愣了,下意识地回想 ——3 年前的圣诞节?他可能在纽约的餐厅和朋友吃饭,也可能在赶采访,谁会记得当天带了多少钱?“这我哪记得?”

  “呵呵,” 李默然笑了声,声音清脆,“所以呀,你 3 年前的小事记不住,我 5 年前的销量,为什么就该记住?”

  这话堵得杜鲁门没话说,他看着少年坦然的眼神,突然觉得自己刚才的质疑有点多余。

  他咳嗽了一声,翻过笔记本一页,语气缓和了些:“抱歉,是我的问题。那《85 狂热》这张专辑,是你发行的第几张?”

  “第十一张。”

  杜鲁门的笔尖又顿了下 —— 他做的功课里,只查到李默然近三年的四张专辑,没想到居然已经发行了十一张?

  他压下惊讶,继续问道:“你知道吗?《85 狂热》在欧美很火。” 他故意停顿了下,等着看少年露出惊喜或激动的表情。

  可李默然只是眨了眨眼:“没听说过。”

  这下轮到杜鲁门震惊了。他忍不住坐直了身子,语速都快了些:“你居然没听说?虽然这张专辑里都是中文歌,但在德国,连续 4 周登顶单曲榜,现在还在榜单前十里;英国排名第四,销量突破 25 万张,已经拿到了银唱片认证;法国、南非、澳大利亚等 15 个国家,都登上过榜首。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卖了 1000 万张唱片了。”

  他特意加重了 “1000 万张” 这个数字,眼神紧紧盯着李默然,等着看他的反应。

  可李默然却皱了下眉,反问:“张?不是盒?”

  “当然是张,” 杜鲁门解释道,“我们欧美市场主要算黑胶唱片的销量,按‘张’算。你们龙国是按磁带的‘盒’来算?”

  “对,” 李默然点头,“因为黑胶唱片机太贵了,国内没多少人买得起,所以我们主要卖磁带。《85 狂热》的磁带,差不多卖了 3000 万盒。”

  “3000 万盒!” 杜鲁门猛地提高了音量,钢笔 “啪嗒” 一声掉在笔记本上,墨水晕开一小片黑渍。

  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1000 万张黑胶已经是欧美一线歌手的成绩,3000 万盒磁带?这是什么概念?

  旁边的叶爱民见杜鲁门反应太大,赶紧接过话头,语气尽量平和:“杜鲁门先生,其实这 3000 万盒,还有个背景 —— 目前我们国家,能买得起录音机的家庭,大概只有 3000 万户。”

  “你的意思是……” 杜鲁门的眼睛瞪圆了,“买得起录音机的人,几乎每人都买了一盒?”

  叶爱民笑着点头:“差不多是这个情况。”

  杜鲁门拿起钢笔,手都有点发颤,在笔记本上飞快地写着:“那总销量加起来,就是 4000 万张了!在我们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的白金唱片认证只要 25 万张,你的这张专辑,起码达到 160 个白金唱片的标准了!”

  他说到最后,语气里已经带上了明显的敬佩 —— 要知道,就算是欧美最火的歌手,能拿到 20 个白金唱片都算顶尖,160 个?这简直是个奇迹。

  会客室里的其他领导,也忍不住小声议论起来。刚才还觉得李默然太冲的人,此刻看着少年的眼神里,满是惊叹 —— 这么小的年纪,居然能创下这么惊人的成绩,难怪他有底气不卑不亢。

  杜鲁门平复了好一会儿,才继续提问,语气比之前郑重了许多:“还有个问题想请教你。据我了解,你有部分歌曲是翻唱其他歌手的作品,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

  这个问题其实带着点试探 —— 欧美乐坛对翻唱很敏感,他想看看李默然怎么回应。

  李默然却没回避,坦诚地说:“我觉得翻唱没问题,但前提是尊重创作人。只要原创作者愿意授权,我也愿意按规定支付版权费,双方达成共识,那就没什么问题。而且我现在也在努力练习写歌,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自己的原创作品。”

  他的话既实在又坦荡,杜鲁门听了,心里的最后一点疑虑也消失了。他又翻了一页笔记本,眼神里带着好奇:“说到原创,有个问题我特别想知道。《路灯下的小姑娘》这首歌,完全是你一个人作词、作曲、编曲完成的,对吧?你今年好像才 16 岁,这么年轻,怎么能写出这么好听、这么有感染力的歌?能和我说说创作过程吗?”

  这个问题问出来,会客室里的所有人都安静下来,连李强和叶爱民都看向李默然 —— 他们也很好奇,这首火遍国内外的歌,到底是怎么来的。

  李默然想了想,语气依旧平静:“其实也没什么复杂的过程。就是某天晚上,我在窗边看书,突然就有了一段旋律,然后顺着旋律往下写,歌词和编曲也跟着出来了。只能说是天赋吧,这玩意儿真没什么捷径可走,有灵感了就抓住,没灵感的时候,再怎么逼自己也没用。”

  他说得轻描淡写,可听的人却都惊呆了。

  杜鲁门看着眼前的少年,突然觉得之前的 “中国通” 认知,好像被彻底推翻了 —— 这个 16 岁的龙国少年,不仅有惊人的销量成绩,还有着远超同龄人的从容和天赋,他身上没有丝毫浮躁,反而带着一种对音乐纯粹的热爱。

  杜鲁门合上笔记本,站起身,主动伸出手:“非常感谢你接受我的采访,默然。今天的对话,让我收获很大。”

  李默然也站起来,和他握了握手,手劲不大,却很有力:“不客气。”

  采访结束时,窗外的太阳已经西斜,反常的高温终于降了些。

  杜鲁门走出影音公司,手里紧紧攥着笔记本,心里却在翻涌 —— 他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采访,没想到却挖到了一个真正的音乐天才。

  他已经开始在心里构思报道的标题了:《龙国少年李默然:用天赋征服世界的音乐奇迹》。

  会客室里,李强拍了拍李默然的肩膀,笑着说:“好小子,刚才真是太给我们公司长脸了!”

  叶爱民也点头:“没想到你面对《时代周刊》的记者,也能这么从容,厉害!”

  李默然却只是笑了笑,拿起桌上的一盒《85 狂热》磁带,指尖摩挲着封面:“我只是实话实说而已。”

  阳光透过玻璃门,落在少年的身上,给他的白衬衫镀上了一层暖光。

  这个创造了音乐奇迹的少年,好像从来没把成绩当回事 —— 对他来说,下一首好歌,永远比过去的销量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