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明对星衍盘的初步掌控和对圣心诀的深入修炼,如同在暗夜中摸索前行时,终于窥见了一丝微光。虽然过程伴随着邪念反噬的风险与精神耗尽的疲惫,但那种力量逐渐增强、对自身及周围环境感知越发清晰的感觉,让他沉迷其中,甘之如饴。
周大伯的伤势恢复更是肉眼可见。他已经能不用搀扶,自己在屋里缓慢踱步,虽然时间不能太长,但气色红润,眼神也恢复了往日的锐利,只是更加内敛深沉。他开始更多地指导张启明如何将圣心诀的能量与一些基础的拳脚功夫结合,不再局限于理论。
“劲是‘整’劲,力从地起,发于腰,传于肩,至于肘,达于手。圣心诀的生机能量,便是最好的润滑和增幅。你试着将能量沉入丹田,含而不发,行走坐卧皆保持此态,便是最初的‘筑基’。”周大伯一边缓慢地演示着一个简单的撑掌动作,一边讲解。
张启明凝神模仿,引导着体内那缕温凉的生机能量沉入小腹,顿时感觉身体重心更加沉稳,仿佛与脚下大地连接更加紧密。他尝试着推出一掌,虽然没有动用全力,却也能听到细微的破风声,力道和速度都比之前强了不少。
“妙!”周大伯眼中露出赞许之色,“你天赋极佳,悟性也高,更难得的是心性坚韧,遭此大变还能沉下心来修炼。假以时日,成就必不可限量。”
得到周大伯的肯定,张启明心中振奋。但他不敢有丝毫松懈,因为他能感觉到,易中海的耐心似乎正在被逐渐消磨。
这位一大爷,就像一头经验丰富的老猎豹,始终保持着距离,却从未停止过观察。他不再频繁地前来“探望”,但张启明总能偶尔在院子的角落、窗口,感受到那道深沉而审视的目光。这种无声的压力,比许大茂那种咋咋呼呼的挑衅更让人心悸。
张启明和周大伯暗中商议,觉得不能再被动等待。必须主动做点什么,进一步打消易中海的疑虑,或者说,给他一个能说得过去的“解释”。
机会来自一次街道组织的义务劳动,清理附近一条废弃的沟渠。劳动间隙,张启明“无意中”与几位见多识广的老工人聊起天,言语间透露出自己老家在北方一个极其偏僻的山村,村里有位赤脚医生,医术古怪却有效,尤其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和陈年旧伤,自己小时候体弱多病,跟着学了点皮毛,但也只记得些方子和手法,原理一概不知。他还“感慨”地说,那位老医生脾气古怪,从不外传,自己也是因为救命之恩才得了点真传,后来老家遭灾,老医生恐怕也凶多吉少了。
这番半真半假、夹杂着大量模糊细节和“失传”设定的说辞,经由那几个老工人的嘴,很快就在附近几个胡同传开了。自然也传到了易中海的耳朵里。
这天夜里,万籁俱寂,只有蝈蝈在墙角不知疲倦地鸣叫。张启明刚结束一轮修炼,正准备歇息,忽然,门外传来了沉稳而熟悉的敲门声。
咚,咚咚。
是易中海!
张启明心中猛地一紧,与炕上已然惊醒的周大伯对视一眼。周大伯迅速闭上眼睛,调整呼吸,恢复到那种重伤未愈、气息微弱的状态。
张启明平复了一下呼吸,脸上露出刚被吵醒的惺忪模样,打开门:“一大爷?这么晚了,您……?”
门外,易中海披着外套,手里提着一个小布袋,面色平静,眼神却比以往更加深邃,仿佛能看透人心。
“睡不着,过来看看你叔。顺便给你带了点红糖,补气血的。”易中海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份量。他不等张启明邀请,便很自然地迈步进了屋。
目光如同探照灯般扫过小屋。地面干净,物品简陋却有序,炕上的周大伯依旧“昏迷”,但脸色似乎比之前又好了一点。最后,他的目光落在了张启明脸上,仔细打量着。
张启明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笼罩下来,比面对血尸时更让人紧张。他努力维持着表情的自然,接过布袋,低声道谢:“让一大爷您费心了……”
易中海摆摆手,走到炕边,仔细看了看周大伯,甚至伸出手,似乎想再次探探脉搏。
张启明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周大伯的脉搏如今强健了不少,与昏迷状态截然不同!
就在易中海的手指即将触碰到周大伯手腕的瞬间,周大伯似乎被惊动,极其“艰难”地、微弱地咳嗽了两声,眼皮颤抖着,仿佛想要睁开却又无力做到,喉咙里发出模糊的呻吟。
易中海的手顿住了,收了回来。他盯着周大伯看了几秒,然后缓缓转过身,目光重新锁定张启明。
“启明啊,”他开口,语气平淡,却字字千钧,“你是个聪明孩子。有些话,我就不绕弯子了。”
张启明屏住呼吸:“一大爷,您说。”
“你们叔侄俩,来院里也有些日子了。”易中海缓缓道,“你勤快,懂事,还救了槐花,这些,院里人都看在眼里。按理说,我不该再多问。”
他话锋一转,眼神陡然变得锐利:“但是,你这身‘医术’,还有你叔这恢复的速度……实在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外面有些传言,说你是跟什么古怪郎中学的艺……这话,你信吗?”
来了!果然来了!张启明心脏狂跳,但面上却露出恰到好处的茫然和一丝委屈:“一大爷,我……我说的都是实话啊!那位老医生是有点怪,但他真的是用那些方子和手法救了不少人……我叔也是靠这个才撑过来的……至于为什么好得快,也许……也许是首都的水土养人?或者是我叔命不该绝?”他故意将原因归结于玄乎的运气和模糊的“土方”,这是最难以证实也难以证伪的。
易中海静静地看着他,没有说话,那眼神仿佛在衡量他话里的真假。
屋里陷入了令人窒息的沉默。只有油灯灯芯偶尔爆开的噼啪声,和周大伯刻意压抑的、微弱的呼吸声。
张启明能感觉到自己的后背渗出冷汗,但他强迫自己与易中海对视,眼神努力保持清澈和坦诚,甚至带着一点因为被怀疑而应有的难过。
良久,易中海才缓缓开口,语气依旧听不出喜怒:“水土养人……命不该绝……呵呵,或许吧。”
他踱了一步,靠近那张破桌子,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这年头,安稳比什么都重要。院里经不起折腾,我也希望院里每个人都清清白白,安安分分。”
他的目光再次落在张启明身上,带着一种沉重的告诫:“你的本事,用在正道上,是好事。但切记,不要惹麻烦,不要做任何出格的事。否则,就算我肯信你,厂里、街道、乃至更高层……也不会容情。明白吗?”
这是警告,也是最後的通牒。
张启明重重地点点头,语气坚定:“一大爷,我明白!您放心,我和我叔就想安安稳稳过日子,绝不给院里惹一点麻烦!”
“希望如此。”易中海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仿佛要将他彻底看穿,“好了,不早了,歇着吧。”
说完,他转身向外走去。
张启明连忙送他出门,看着他高大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中,这才长长地、无声地吁出一口大气,感觉双腿都有些发软。
关上门,背靠着门板,心脏仍在怦怦狂跳。
“他并未全信。”炕上,周大伯睁开了眼睛,目光清明,哪里还有半分昏沉,“只是暂时找不到证据,又碍于你救了贾家孩子,不好强行发作。但他这番话,已是最后的警告。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张启明抹了把额头的冷汗,点了点头。易中海就像一座沉默的火山,表面的平静下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和不确定性。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必须更快!更快地提升实力,更快地找到出路!
他看向窗外漆黑的夜空,眼神变得无比坚定。这场在1965年四合院中的潜伏与修炼,已经到了最关键也是最危险的时刻。
周大伯的伤势恢复更是肉眼可见。他已经能不用搀扶,自己在屋里缓慢踱步,虽然时间不能太长,但气色红润,眼神也恢复了往日的锐利,只是更加内敛深沉。他开始更多地指导张启明如何将圣心诀的能量与一些基础的拳脚功夫结合,不再局限于理论。
“劲是‘整’劲,力从地起,发于腰,传于肩,至于肘,达于手。圣心诀的生机能量,便是最好的润滑和增幅。你试着将能量沉入丹田,含而不发,行走坐卧皆保持此态,便是最初的‘筑基’。”周大伯一边缓慢地演示着一个简单的撑掌动作,一边讲解。
张启明凝神模仿,引导着体内那缕温凉的生机能量沉入小腹,顿时感觉身体重心更加沉稳,仿佛与脚下大地连接更加紧密。他尝试着推出一掌,虽然没有动用全力,却也能听到细微的破风声,力道和速度都比之前强了不少。
“妙!”周大伯眼中露出赞许之色,“你天赋极佳,悟性也高,更难得的是心性坚韧,遭此大变还能沉下心来修炼。假以时日,成就必不可限量。”
得到周大伯的肯定,张启明心中振奋。但他不敢有丝毫松懈,因为他能感觉到,易中海的耐心似乎正在被逐渐消磨。
这位一大爷,就像一头经验丰富的老猎豹,始终保持着距离,却从未停止过观察。他不再频繁地前来“探望”,但张启明总能偶尔在院子的角落、窗口,感受到那道深沉而审视的目光。这种无声的压力,比许大茂那种咋咋呼呼的挑衅更让人心悸。
张启明和周大伯暗中商议,觉得不能再被动等待。必须主动做点什么,进一步打消易中海的疑虑,或者说,给他一个能说得过去的“解释”。
机会来自一次街道组织的义务劳动,清理附近一条废弃的沟渠。劳动间隙,张启明“无意中”与几位见多识广的老工人聊起天,言语间透露出自己老家在北方一个极其偏僻的山村,村里有位赤脚医生,医术古怪却有效,尤其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和陈年旧伤,自己小时候体弱多病,跟着学了点皮毛,但也只记得些方子和手法,原理一概不知。他还“感慨”地说,那位老医生脾气古怪,从不外传,自己也是因为救命之恩才得了点真传,后来老家遭灾,老医生恐怕也凶多吉少了。
这番半真半假、夹杂着大量模糊细节和“失传”设定的说辞,经由那几个老工人的嘴,很快就在附近几个胡同传开了。自然也传到了易中海的耳朵里。
这天夜里,万籁俱寂,只有蝈蝈在墙角不知疲倦地鸣叫。张启明刚结束一轮修炼,正准备歇息,忽然,门外传来了沉稳而熟悉的敲门声。
咚,咚咚。
是易中海!
张启明心中猛地一紧,与炕上已然惊醒的周大伯对视一眼。周大伯迅速闭上眼睛,调整呼吸,恢复到那种重伤未愈、气息微弱的状态。
张启明平复了一下呼吸,脸上露出刚被吵醒的惺忪模样,打开门:“一大爷?这么晚了,您……?”
门外,易中海披着外套,手里提着一个小布袋,面色平静,眼神却比以往更加深邃,仿佛能看透人心。
“睡不着,过来看看你叔。顺便给你带了点红糖,补气血的。”易中海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份量。他不等张启明邀请,便很自然地迈步进了屋。
目光如同探照灯般扫过小屋。地面干净,物品简陋却有序,炕上的周大伯依旧“昏迷”,但脸色似乎比之前又好了一点。最后,他的目光落在了张启明脸上,仔细打量着。
张启明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笼罩下来,比面对血尸时更让人紧张。他努力维持着表情的自然,接过布袋,低声道谢:“让一大爷您费心了……”
易中海摆摆手,走到炕边,仔细看了看周大伯,甚至伸出手,似乎想再次探探脉搏。
张启明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周大伯的脉搏如今强健了不少,与昏迷状态截然不同!
就在易中海的手指即将触碰到周大伯手腕的瞬间,周大伯似乎被惊动,极其“艰难”地、微弱地咳嗽了两声,眼皮颤抖着,仿佛想要睁开却又无力做到,喉咙里发出模糊的呻吟。
易中海的手顿住了,收了回来。他盯着周大伯看了几秒,然后缓缓转过身,目光重新锁定张启明。
“启明啊,”他开口,语气平淡,却字字千钧,“你是个聪明孩子。有些话,我就不绕弯子了。”
张启明屏住呼吸:“一大爷,您说。”
“你们叔侄俩,来院里也有些日子了。”易中海缓缓道,“你勤快,懂事,还救了槐花,这些,院里人都看在眼里。按理说,我不该再多问。”
他话锋一转,眼神陡然变得锐利:“但是,你这身‘医术’,还有你叔这恢复的速度……实在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外面有些传言,说你是跟什么古怪郎中学的艺……这话,你信吗?”
来了!果然来了!张启明心脏狂跳,但面上却露出恰到好处的茫然和一丝委屈:“一大爷,我……我说的都是实话啊!那位老医生是有点怪,但他真的是用那些方子和手法救了不少人……我叔也是靠这个才撑过来的……至于为什么好得快,也许……也许是首都的水土养人?或者是我叔命不该绝?”他故意将原因归结于玄乎的运气和模糊的“土方”,这是最难以证实也难以证伪的。
易中海静静地看着他,没有说话,那眼神仿佛在衡量他话里的真假。
屋里陷入了令人窒息的沉默。只有油灯灯芯偶尔爆开的噼啪声,和周大伯刻意压抑的、微弱的呼吸声。
张启明能感觉到自己的后背渗出冷汗,但他强迫自己与易中海对视,眼神努力保持清澈和坦诚,甚至带着一点因为被怀疑而应有的难过。
良久,易中海才缓缓开口,语气依旧听不出喜怒:“水土养人……命不该绝……呵呵,或许吧。”
他踱了一步,靠近那张破桌子,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这年头,安稳比什么都重要。院里经不起折腾,我也希望院里每个人都清清白白,安安分分。”
他的目光再次落在张启明身上,带着一种沉重的告诫:“你的本事,用在正道上,是好事。但切记,不要惹麻烦,不要做任何出格的事。否则,就算我肯信你,厂里、街道、乃至更高层……也不会容情。明白吗?”
这是警告,也是最後的通牒。
张启明重重地点点头,语气坚定:“一大爷,我明白!您放心,我和我叔就想安安稳稳过日子,绝不给院里惹一点麻烦!”
“希望如此。”易中海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仿佛要将他彻底看穿,“好了,不早了,歇着吧。”
说完,他转身向外走去。
张启明连忙送他出门,看着他高大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中,这才长长地、无声地吁出一口大气,感觉双腿都有些发软。
关上门,背靠着门板,心脏仍在怦怦狂跳。
“他并未全信。”炕上,周大伯睁开了眼睛,目光清明,哪里还有半分昏沉,“只是暂时找不到证据,又碍于你救了贾家孩子,不好强行发作。但他这番话,已是最后的警告。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张启明抹了把额头的冷汗,点了点头。易中海就像一座沉默的火山,表面的平静下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和不确定性。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必须更快!更快地提升实力,更快地找到出路!
他看向窗外漆黑的夜空,眼神变得无比坚定。这场在1965年四合院中的潜伏与修炼,已经到了最关键也是最危险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