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王奶奶的土豆田
仓库后的空地还留着推土机碾过的辙痕,深褐色的泥土里混着碎砖和铁锈。林夏蹲下身,指尖插进潮湿的土块时,突然触到一点柔嫩的绿——不是野草,是豆瓣大小的新芽,顶着层薄土,像个怯生生的问号。
“这是……”她猛地抬头,张凯正扛着块破木板走来,想遮住这片空地免得被巡逻队发现。听到动静,他手里的木板“咚”地砸在地上,眼睛瞪得溜圆:“土豆?”
王奶奶的土豆种明明被推土机碾成了泥,怎么会冒出芽来?林夏扒开周围的土,更多新芽钻了出来,细细的根须缠着半块没被压碎的种薯,皮上还留着牙印——像是什么动物啃过,却没把它彻底嚼烂。
“是老鼠。”张凯突然笑了,指了指墙角的鼠洞,“上次烧仓库时,我看见老鼠叼着种薯往洞里跑,当时还骂它们添乱。”他蹲下来,小心翼翼地把压在芽上的碎砖挪开,“没想到倒是帮了我们。”
林夏摸出健康手环,调到土壤检测模式。探针插进地里的瞬间,屏幕上跳出一串数据:氮含量2.3%,钾含量1.8%,还有一项未知成分被标记为“特殊有机物”。她皱起眉,这组数据太眼熟了——和上次在规则组内部食堂偷拍到的蔬菜检测报告几乎一致。
“这土有问题。”她把屏幕转向张凯,“你看这个‘特殊有机物’,规则组的蔬菜里也有,他们说是‘进口肥料’,但我查过,根本没有这种成分的登记记录。”
张凯突然想起什么,往仓库跑的动作差点扯到腿伤。他抱来个落满灰尘的铁盒,里面是王奶奶生前记的农活账,某一页用铅笔写着:“3月12日,规则组来换肥料,说能让土豆长得快,换走了两袋红薯干。”旁边画着个歪歪扭扭的瓶子,标签上的符号和林夏在冷库看到的天平标记一模一样。
“他们早就知道这里有种土豆。”林夏的后背泛起寒意,“王奶奶说过,这地以前是她的菜园,种了三十年。规则组用‘特殊肥料’换她的粮食,根本是在监视她。”
这时,健康手环突然发出轻微的嗡鸣,未知成分的检测结果跳了出来:“检测到微量生长激素及利尿剂代谢物,来源:人工合成肥料。”
利尿剂——林夏的指尖猛地收紧。小陈的日记里写过,规则组在营养剂里掺利尿剂让人体重骤降,现在又把含相同成分的肥料用到土豆上?她突然想起那些新芽的样子,明明才冒头,根茎却异常粗壮,像是被催着长大。
“他们在试验。”张凯的声音发沉,他捡起块带肥斑的土块,“用肥料催熟作物,同时让吃这些作物的人体重下降。王奶奶的土豆没被烧干净,正好成了他们的试验田。”
这话像块冰塞进林夏的领口。她想起王奶奶临终前说的“稳定期饿不死人,只要敢种”,老人或许早就知道肥料有问题,才故意把种薯藏在红薯窖,又让老鼠叼去仓库后的空地——那是规则组眼皮子底下最危险的地方,反而成了种子最后的避难所。
傍晚时,小李带着几个幸存者偷偷来帮忙。他们用破布遮住新芽,又在周围种上野蒿做掩护,张凯则把健康手环改装成简易监测仪,挂在竹竿上盯着数据。林夏坐在土埂上,看着夕阳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突然觉得这不是幻想里的共享厨房,是比那更实在的东西——在被规则掐住喉咙的日子里,用泥土和种子攥住的生机。
“快看!”小李突然喊起来,监测仪上的曲线开始波动,“有巡逻队过来了!”
张凯立刻放倒竹竿,所有人都蹲进野蒿丛。两个穿黑制服的人踢着土块走过,其中一个啐了口唾沫:“头说这破地不用管,反正种啥都长不起来。”另一个冷笑:“就算长起来又怎样?肥料里的东西,吃了照样掉秤。”
脚步声远了,林夏才敢喘口气。她摸出手机,翻到之前偷拍的规则组内部食堂照片——餐桌上的土豆又大又圆,和王奶奶种的品种一模一样。原来那些人早就有“自留地”,用安全肥料种作物自己吃,却把带利尿剂的肥料抛给居民,一边让他们饿肚子,一边用“体重不达标”的罪名剥夺他们的增重期资格。
夜里,林夏被一阵窸窣声惊醒。她摸到仓库门口,看见张凯蹲在土豆田边,手里捏着王奶奶的旧锄头,正往土里埋什么。走近了才发现,是他从父亲遗物里翻出的一包菜种,标签都泛黄了,写着“非转基因,自然生长”。
“我爸说过,好种子不用靠肥料。”张凯的动作很轻,像在对土地许愿,“当年粮食危机,他就是靠这些种子在防空洞种出菜,才没让我们饿死。”
林夏蹲下来,和他一起埋种。泥土的腥气混着草香钻进鼻孔,她突然明白,王奶奶留下的不只是土豆种,是“敢种”的勇气——在规则组用肥料和数据编织的牢笼里,把种子埋进土里的动作,本身就是一种反抗。
监测仪的屏幕在黑暗中亮着,利尿剂代谢物的数值还在缓慢爬升,但新埋下的菜种周围,已经有细小的根须开始试探着伸展。林夏轻轻盖上最后一捧土,觉得这夜好像没那么冷了。
凌晨时分,林夏被监测仪的警报惊醒。屏幕上的曲线陡然飙升,显示有大量“特殊肥料”被泼在土豆田边缘,而巡逻队的脚步声,正从仓库外由远及近。张凯抓起锄头挡在田前,小李则拽着林夏往通风口跑:“你们带种子走,我来引开他们!”
仓库后的空地还留着推土机碾过的辙痕,深褐色的泥土里混着碎砖和铁锈。林夏蹲下身,指尖插进潮湿的土块时,突然触到一点柔嫩的绿——不是野草,是豆瓣大小的新芽,顶着层薄土,像个怯生生的问号。
“这是……”她猛地抬头,张凯正扛着块破木板走来,想遮住这片空地免得被巡逻队发现。听到动静,他手里的木板“咚”地砸在地上,眼睛瞪得溜圆:“土豆?”
王奶奶的土豆种明明被推土机碾成了泥,怎么会冒出芽来?林夏扒开周围的土,更多新芽钻了出来,细细的根须缠着半块没被压碎的种薯,皮上还留着牙印——像是什么动物啃过,却没把它彻底嚼烂。
“是老鼠。”张凯突然笑了,指了指墙角的鼠洞,“上次烧仓库时,我看见老鼠叼着种薯往洞里跑,当时还骂它们添乱。”他蹲下来,小心翼翼地把压在芽上的碎砖挪开,“没想到倒是帮了我们。”
林夏摸出健康手环,调到土壤检测模式。探针插进地里的瞬间,屏幕上跳出一串数据:氮含量2.3%,钾含量1.8%,还有一项未知成分被标记为“特殊有机物”。她皱起眉,这组数据太眼熟了——和上次在规则组内部食堂偷拍到的蔬菜检测报告几乎一致。
“这土有问题。”她把屏幕转向张凯,“你看这个‘特殊有机物’,规则组的蔬菜里也有,他们说是‘进口肥料’,但我查过,根本没有这种成分的登记记录。”
张凯突然想起什么,往仓库跑的动作差点扯到腿伤。他抱来个落满灰尘的铁盒,里面是王奶奶生前记的农活账,某一页用铅笔写着:“3月12日,规则组来换肥料,说能让土豆长得快,换走了两袋红薯干。”旁边画着个歪歪扭扭的瓶子,标签上的符号和林夏在冷库看到的天平标记一模一样。
“他们早就知道这里有种土豆。”林夏的后背泛起寒意,“王奶奶说过,这地以前是她的菜园,种了三十年。规则组用‘特殊肥料’换她的粮食,根本是在监视她。”
这时,健康手环突然发出轻微的嗡鸣,未知成分的检测结果跳了出来:“检测到微量生长激素及利尿剂代谢物,来源:人工合成肥料。”
利尿剂——林夏的指尖猛地收紧。小陈的日记里写过,规则组在营养剂里掺利尿剂让人体重骤降,现在又把含相同成分的肥料用到土豆上?她突然想起那些新芽的样子,明明才冒头,根茎却异常粗壮,像是被催着长大。
“他们在试验。”张凯的声音发沉,他捡起块带肥斑的土块,“用肥料催熟作物,同时让吃这些作物的人体重下降。王奶奶的土豆没被烧干净,正好成了他们的试验田。”
这话像块冰塞进林夏的领口。她想起王奶奶临终前说的“稳定期饿不死人,只要敢种”,老人或许早就知道肥料有问题,才故意把种薯藏在红薯窖,又让老鼠叼去仓库后的空地——那是规则组眼皮子底下最危险的地方,反而成了种子最后的避难所。
傍晚时,小李带着几个幸存者偷偷来帮忙。他们用破布遮住新芽,又在周围种上野蒿做掩护,张凯则把健康手环改装成简易监测仪,挂在竹竿上盯着数据。林夏坐在土埂上,看着夕阳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突然觉得这不是幻想里的共享厨房,是比那更实在的东西——在被规则掐住喉咙的日子里,用泥土和种子攥住的生机。
“快看!”小李突然喊起来,监测仪上的曲线开始波动,“有巡逻队过来了!”
张凯立刻放倒竹竿,所有人都蹲进野蒿丛。两个穿黑制服的人踢着土块走过,其中一个啐了口唾沫:“头说这破地不用管,反正种啥都长不起来。”另一个冷笑:“就算长起来又怎样?肥料里的东西,吃了照样掉秤。”
脚步声远了,林夏才敢喘口气。她摸出手机,翻到之前偷拍的规则组内部食堂照片——餐桌上的土豆又大又圆,和王奶奶种的品种一模一样。原来那些人早就有“自留地”,用安全肥料种作物自己吃,却把带利尿剂的肥料抛给居民,一边让他们饿肚子,一边用“体重不达标”的罪名剥夺他们的增重期资格。
夜里,林夏被一阵窸窣声惊醒。她摸到仓库门口,看见张凯蹲在土豆田边,手里捏着王奶奶的旧锄头,正往土里埋什么。走近了才发现,是他从父亲遗物里翻出的一包菜种,标签都泛黄了,写着“非转基因,自然生长”。
“我爸说过,好种子不用靠肥料。”张凯的动作很轻,像在对土地许愿,“当年粮食危机,他就是靠这些种子在防空洞种出菜,才没让我们饿死。”
林夏蹲下来,和他一起埋种。泥土的腥气混着草香钻进鼻孔,她突然明白,王奶奶留下的不只是土豆种,是“敢种”的勇气——在规则组用肥料和数据编织的牢笼里,把种子埋进土里的动作,本身就是一种反抗。
监测仪的屏幕在黑暗中亮着,利尿剂代谢物的数值还在缓慢爬升,但新埋下的菜种周围,已经有细小的根须开始试探着伸展。林夏轻轻盖上最后一捧土,觉得这夜好像没那么冷了。
凌晨时分,林夏被监测仪的警报惊醒。屏幕上的曲线陡然飙升,显示有大量“特殊肥料”被泼在土豆田边缘,而巡逻队的脚步声,正从仓库外由远及近。张凯抓起锄头挡在田前,小李则拽着林夏往通风口跑:“你们带种子走,我来引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