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未销毁的名单
冷库的钢筋骨架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张凯用撬棍撬开第三块变形的铁板时,指尖突然触到一片柔软——不是预想中的冰块,而是叠得整整齐齐的帆布。林夏打着手电凑过去,光柱刺破黑暗,照亮了帆布上的暗红色印记,像极了干涸的血迹。
“小心点。”她按住张凯的手,从帆布边缘抽出一张泛黄的纸。纸上的字迹被水浸泡过,晕成一片模糊的蓝,但“潜在清除名单”几个黑体字依旧狰狞。张凯的呼吸猛地顿住——名单最上面那行,阿杰的名字被红笔圈了三圈,旁边用小字标着“其父代码未清除,需重点监控”。
“这是……”林夏的手电光扫过名单,心脏像被一只冰冷的手攥住。16岁以下的名字占了满满两页,每个名字后面都跟着一串数字,她认出那是手环的初始激活码。最末页粘着张撕下来的日历,某一天被画了个鲜红的叉,日期正是阿杰的16岁生日。
“他们早就计划好了。”张凯的声音发颤,他翻到名单背面,“豁免权取消预案”几个字被利器划得破烂不堪,但下面的条款依然清晰:“16岁以下豁免权将于第四次规则日起正式取消,此前需完成‘潜在风险者’登记,未登记者直接转入强制减重程序。”
林夏突然想起阿杰父亲的日记。某一页写着“代码留有后门,可护他到16岁”,当时她以为只是父亲的私心,现在才明白,那是用命换来的缓冲期。她指尖抚过阿杰名字旁的红圈,墨迹下隐约能看到另一层字迹,用铅笔写的“勿信”,和日记里的笔迹一模一样。
“还有这个。”张凯从帆布夹层里抽出个塑封袋,里面装着枚生锈的徽章,上面刻着“规则组技术科”。徽章背面贴着张便签,是阿杰父亲的字迹:“名单副本藏于冷库3区,原始代码在缝纫机底线轴。”
“缝纫机……”林夏猛地抬头,张凯父亲那台老式缝纫机,他们一直当工具箱用,底线轴里的线早就被拆光了。她突然想起张凯说过,那台机器总有点卡线,每次穿线都要对着某个角度拧三下。
这时,远处传来巡逻车的引擎声。张凯迅速把名单塞进防水袋,和徽章一起塞进林夏的背包:“你带回去,我引开他们。”他扯下外套蒙住头,捡起块石头砸向相反方向的铁桶,哐当声在空旷的废墟里格外刺耳。
林夏猫着腰钻进通风管道,背包里的名单硌着后背,像一块滚烫的烙铁。管道外,巡逻队的呵斥声、张凯故意发出的挑衅声混在一起,她突然明白阿杰父亲为什么要藏这份名单——不是为了泄愤,而是为了让孩子们知道,他们从出生起就被标上了待清除的记号,反抗不是叛逆,是求生。
爬出通风口时,林夏的裤腿被划开了道口子,血珠渗出来,和名单上的暗红印记几乎融为一体。她摸出手机想给阿杰发消息,却发现信号被屏蔽了。抬头望,社区的方向亮着成片的绿灯,那是稳定期的标识,可此刻在她眼里,倒像无数只监视的眼睛。
回到仓库时,阿杰正蹲在缝纫机前发呆。林夏把防水袋递给他,他拆开的瞬间,脸色“唰”地白了。“我就知道……”他声音发飘,手指抚过自己的名字,“我爸失踪前,总让我背一串数字,说关键时刻能保命,原来就是这个名单的解锁码。”
他突然抓起螺丝刀,对着缝纫机底线轴拧了三下。“咔嗒”一声轻响,轴芯弹了出来,里面裹着卷细如发丝的铜线,缠着块指甲盖大的芯片。“这才是原始代码。”阿杰的手抖得厉害,“我爸说,这代码能让所有16岁以下的手环暂时失灵,躲过强制登记。”
林夏看着芯片上闪烁的微光,突然想起冷库名单上的红叉。还有三天就是阿杰的生日,也是第四次规则日。他们以为的缓冲期,其实是规则组算好的倒计时,而这份没被销毁的名单,就是催命符——也是他们唯一的武器。
“不能让他们知道你有这个。”林夏把芯片塞进阿杰的衣领,“明天起,你假装什么都不知道,该上学上学,该登记登记。”她指了指名单上的其他名字,“我们得把这些孩子都找到,在规则日之前激活代码。”
阿杰点点头,把名单塞进灶膛。火苗舔舐着纸张,那些被红笔圈过的名字在火光中扭曲、蜷曲,最后化为灰烬。但林夏知道,它们没消失。那些名字刻在芯片里,刻在阿杰颤抖的指尖上,刻在每个即将迎来16岁生日的少年骨血里。
深夜的仓库格外安静,只有缝纫机的齿轮偶尔发出轻微的转动声,像在倒数。林夏望着窗外巡逻车的灯光,突然很想知道,那些制定规则的人,在写下“潜在清除”四个字时,会不会想起自己也曾是个16岁的少年。
灶膛的余烬里,一片没烧透的纸片飘落在地,上面依稀能看到“赵小宇”三个字,旁边标着“已登记,减重额度15斤”。林夏捡起纸片,认出那是赵爷爷的孙子,今天下午刚去规则中心做了登记。
冷库的钢筋骨架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张凯用撬棍撬开第三块变形的铁板时,指尖突然触到一片柔软——不是预想中的冰块,而是叠得整整齐齐的帆布。林夏打着手电凑过去,光柱刺破黑暗,照亮了帆布上的暗红色印记,像极了干涸的血迹。
“小心点。”她按住张凯的手,从帆布边缘抽出一张泛黄的纸。纸上的字迹被水浸泡过,晕成一片模糊的蓝,但“潜在清除名单”几个黑体字依旧狰狞。张凯的呼吸猛地顿住——名单最上面那行,阿杰的名字被红笔圈了三圈,旁边用小字标着“其父代码未清除,需重点监控”。
“这是……”林夏的手电光扫过名单,心脏像被一只冰冷的手攥住。16岁以下的名字占了满满两页,每个名字后面都跟着一串数字,她认出那是手环的初始激活码。最末页粘着张撕下来的日历,某一天被画了个鲜红的叉,日期正是阿杰的16岁生日。
“他们早就计划好了。”张凯的声音发颤,他翻到名单背面,“豁免权取消预案”几个字被利器划得破烂不堪,但下面的条款依然清晰:“16岁以下豁免权将于第四次规则日起正式取消,此前需完成‘潜在风险者’登记,未登记者直接转入强制减重程序。”
林夏突然想起阿杰父亲的日记。某一页写着“代码留有后门,可护他到16岁”,当时她以为只是父亲的私心,现在才明白,那是用命换来的缓冲期。她指尖抚过阿杰名字旁的红圈,墨迹下隐约能看到另一层字迹,用铅笔写的“勿信”,和日记里的笔迹一模一样。
“还有这个。”张凯从帆布夹层里抽出个塑封袋,里面装着枚生锈的徽章,上面刻着“规则组技术科”。徽章背面贴着张便签,是阿杰父亲的字迹:“名单副本藏于冷库3区,原始代码在缝纫机底线轴。”
“缝纫机……”林夏猛地抬头,张凯父亲那台老式缝纫机,他们一直当工具箱用,底线轴里的线早就被拆光了。她突然想起张凯说过,那台机器总有点卡线,每次穿线都要对着某个角度拧三下。
这时,远处传来巡逻车的引擎声。张凯迅速把名单塞进防水袋,和徽章一起塞进林夏的背包:“你带回去,我引开他们。”他扯下外套蒙住头,捡起块石头砸向相反方向的铁桶,哐当声在空旷的废墟里格外刺耳。
林夏猫着腰钻进通风管道,背包里的名单硌着后背,像一块滚烫的烙铁。管道外,巡逻队的呵斥声、张凯故意发出的挑衅声混在一起,她突然明白阿杰父亲为什么要藏这份名单——不是为了泄愤,而是为了让孩子们知道,他们从出生起就被标上了待清除的记号,反抗不是叛逆,是求生。
爬出通风口时,林夏的裤腿被划开了道口子,血珠渗出来,和名单上的暗红印记几乎融为一体。她摸出手机想给阿杰发消息,却发现信号被屏蔽了。抬头望,社区的方向亮着成片的绿灯,那是稳定期的标识,可此刻在她眼里,倒像无数只监视的眼睛。
回到仓库时,阿杰正蹲在缝纫机前发呆。林夏把防水袋递给他,他拆开的瞬间,脸色“唰”地白了。“我就知道……”他声音发飘,手指抚过自己的名字,“我爸失踪前,总让我背一串数字,说关键时刻能保命,原来就是这个名单的解锁码。”
他突然抓起螺丝刀,对着缝纫机底线轴拧了三下。“咔嗒”一声轻响,轴芯弹了出来,里面裹着卷细如发丝的铜线,缠着块指甲盖大的芯片。“这才是原始代码。”阿杰的手抖得厉害,“我爸说,这代码能让所有16岁以下的手环暂时失灵,躲过强制登记。”
林夏看着芯片上闪烁的微光,突然想起冷库名单上的红叉。还有三天就是阿杰的生日,也是第四次规则日。他们以为的缓冲期,其实是规则组算好的倒计时,而这份没被销毁的名单,就是催命符——也是他们唯一的武器。
“不能让他们知道你有这个。”林夏把芯片塞进阿杰的衣领,“明天起,你假装什么都不知道,该上学上学,该登记登记。”她指了指名单上的其他名字,“我们得把这些孩子都找到,在规则日之前激活代码。”
阿杰点点头,把名单塞进灶膛。火苗舔舐着纸张,那些被红笔圈过的名字在火光中扭曲、蜷曲,最后化为灰烬。但林夏知道,它们没消失。那些名字刻在芯片里,刻在阿杰颤抖的指尖上,刻在每个即将迎来16岁生日的少年骨血里。
深夜的仓库格外安静,只有缝纫机的齿轮偶尔发出轻微的转动声,像在倒数。林夏望着窗外巡逻车的灯光,突然很想知道,那些制定规则的人,在写下“潜在清除”四个字时,会不会想起自己也曾是个16岁的少年。
灶膛的余烬里,一片没烧透的纸片飘落在地,上面依稀能看到“赵小宇”三个字,旁边标着“已登记,减重额度15斤”。林夏捡起纸片,认出那是赵爷爷的孙子,今天下午刚去规则中心做了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