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总像汴京春日里的风,来得悄无声息又迅疾。
前几日沈清晏刚过了六岁生辰,粉雕玉琢的小人儿,转眼就到了能掰着手指算父亲归期的年纪。
只可惜生辰那日,沈慧照正以开封府判官之职查曹御史家的旧案,在府衙连轴转了小半月,终究没能赶回来陪他点长命灯、切寿糕。
这几日清晏便总蔫蔫的,抱着父亲年前送的那只桃木鸢,整日坐在廊下望着府门,连平日里最爱的糖画递到跟前,也只是摇着头推开。
沈老夫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每日都让厨房做些他爱吃的荷花酥,可再好的点心,也难哄回孩子眼底那点盼父亲归家的亮意。
沈府后宅的 “晚香园” 里,秋日的墨菊开得正盛,金黄的花瓣沾着晨露,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风一吹,细碎的花瓣便落在铺着青石的小径上。
沈老夫人斜倚在铺着枣红锦垫的楠木躺椅上,手里捻着串包浆醇厚的老沉香佛珠,指腹反复摩挲着圆润的珠粒。
目光落在廊下站着的沈慧照夫妇身上,语气里带着几分压不住的气愤:“那‘万寿贡品’案,本是转运使司的差事。
转运使掌一路财赋、贡品调度,周转运使怎的平白就转到了开封府?
再者说,贡品采买的文书核验归礼部管,他们倒好,出了岔子就往后缩,恁的让你这个判官来扛!这不是明摆着把难题往你身上推么?”
沈慧照刚从开封府回来,石青色的官袍还带着些晨间的凉气,领口处甚至还沾着些案牍的墨痕。
他闻言躬身行了一礼,声音温和却难掩连日操劳的疲惫:“祖母莫气,是陛下觉得前番结案太仓促,处处透着蹊跷。
只是永宁侯府与转运使司素有往来,说起来,永宁侯还是孙儿的连襟,朝中若让转运司自查,既怕落‘以权谋私’的话柄,更怕咱们沈家因这层亲缘被牵扯进去。
开封府本就掌京师刑狱,又与礼部、转运司无直接隶属,才让咱们接下这案子。
孙儿知道此事棘手,一边是朝廷律法,一边是沾亲带故的侯府,稍有不慎。
不仅案子查不清,还可能连累全家,可君命难违,也只能硬接下来。”
一旁的好德闻言,指尖轻轻攥了攥衣角,上前提起锡壶给沈老夫人续茶时。
声音多了几分复杂:“祖母,三哥这话在理。前几日我去侯府看望五妹妹,还见她为商户掺假的事愁眉不展,说侯府只是‘举荐商户’,没料到会出这岔子。
说侯府若真被牵连,日后在京里都抬不起头。可如今案子查到这份上,若真牵扯出侯府,我这做姐姐的难做人,三哥查案也会被人说‘徇私’。
可若不查,又对不起朝廷托付,更没法对那些被蒙骗的百姓交代。毕竟贡品掺假,最后损害的还是寻常人家的利益。”
说起这层亲缘,沈老夫人的更难掩怨气,佛珠在指间转得更快:“唉!怎么偏偏是你五妹妹家?
这层关系一摆,慧照查也不是,不查也不是。查狠了,亲戚情分就断了,你五妹妹往后在侯府的日子也难。
查松了,又对不起头上的乌纱帽,若被御史参一本‘徇私枉法’,咱们沈家几代人的名声都要毁了。
若真因这案子惹上麻烦,咱们沈家可怎么好?”
好德见老夫人忧心,垂着眼讷讷道:“祖母说得是,五妹妹也急这事,前几日托我问三哥,能不能先查商户是否私动了手脚。
她说侯府当初验过样品,如今掺假的贡品差太多,许是运输时被换了货,只是没凭据,不敢对外说,怕落‘推责’的话柄。”
这时,丫鬟端着茶盘上前,奉上刚烹好的龙井贡芽。
好德接过茶盏,先给沈慧照斟了一杯,指尖触到他微凉的手,语气不自觉多了几分郑重:“父亲如今是礼部祠部郎中,专管贡品采买的文书审定,可知永宁侯府举荐商户时,有没有留下什么不合规的痕迹?
毕竟是五妹妹夫家,若能找到‘侯府不知情、是商户私自行骗’的证据,既能还侯府清白,也能让三哥查案少些顾虑,不用总在‘亲缘’和‘律法’中间为难。”
沈父沈敬之刚进园就听见这话,身上还带着礼部衙署的书卷气,袖口沾着些朱砂印泥的痕迹。
他放缓脚步走到廊下,先对着沈老夫人躬身行了一礼,再转向好德与沈慧照,语气沉得厉害:“我刚从衙署回来,永宁侯府举荐那三家金陵商户时,递的‘举荐帖’上盖了侯府印,还附了‘担保文书’,按规矩。
侯府举荐商户需经礼部二次核验,核验时要比对商户资质与样品,可周转运使却直接跳过了这一步,让商户入了选。
如今商户掺假被拘,侯府的‘担保文书’就是烫手山芋,若查不出是商户伪造资质骗了侯府,那侯府‘失察担保’的罪是跑不了的。
更麻烦的是,我已让礼部检法文字调出了去年的贡品采买名册与资质文书。
发现那三家商户的‘入贡资质帖’有伪造痕迹,文书上的‘礼部祠部印’比制式印鉴小了半分,边缘还缺了个角,显然是假的。”
沈老夫人听到 “伪造印鉴”,猛地坐直身子,佛珠差点从手里滑落:“伪造礼部印鉴?
这可是掉脑袋的罪!若真跟你五妹妹家有关,咱们沈家就算有十张嘴也说不清!敬之,你在礼部多年,就没什么办法能查清这假印是谁刻的?
慧照,你查案时可得千万小心,别被人当枪使,把咱们也拖进这浑水里!”
沈父叹了口气,目光落在沈慧照身上,语气里满是凝重:“我正让检法文字顺着‘伪造印鉴的材质、刻工’查,若能找到刻假印的匠人。
或许能证明是商户私刻印鉴骗了侯府,减轻侯府的罪责。
毕竟侯府跟咱家是连襟,能保则保,可若真查出来是侯府授意,那谁也保不住,只能求陛下秉公处置。
慧照,你记着,查案时既要避嫌,又不能徇私,每一步都得留下凭据,免得日后被人反咬一口。”
前几日沈清晏刚过了六岁生辰,粉雕玉琢的小人儿,转眼就到了能掰着手指算父亲归期的年纪。
只可惜生辰那日,沈慧照正以开封府判官之职查曹御史家的旧案,在府衙连轴转了小半月,终究没能赶回来陪他点长命灯、切寿糕。
这几日清晏便总蔫蔫的,抱着父亲年前送的那只桃木鸢,整日坐在廊下望着府门,连平日里最爱的糖画递到跟前,也只是摇着头推开。
沈老夫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每日都让厨房做些他爱吃的荷花酥,可再好的点心,也难哄回孩子眼底那点盼父亲归家的亮意。
沈府后宅的 “晚香园” 里,秋日的墨菊开得正盛,金黄的花瓣沾着晨露,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风一吹,细碎的花瓣便落在铺着青石的小径上。
沈老夫人斜倚在铺着枣红锦垫的楠木躺椅上,手里捻着串包浆醇厚的老沉香佛珠,指腹反复摩挲着圆润的珠粒。
目光落在廊下站着的沈慧照夫妇身上,语气里带着几分压不住的气愤:“那‘万寿贡品’案,本是转运使司的差事。
转运使掌一路财赋、贡品调度,周转运使怎的平白就转到了开封府?
再者说,贡品采买的文书核验归礼部管,他们倒好,出了岔子就往后缩,恁的让你这个判官来扛!这不是明摆着把难题往你身上推么?”
沈慧照刚从开封府回来,石青色的官袍还带着些晨间的凉气,领口处甚至还沾着些案牍的墨痕。
他闻言躬身行了一礼,声音温和却难掩连日操劳的疲惫:“祖母莫气,是陛下觉得前番结案太仓促,处处透着蹊跷。
只是永宁侯府与转运使司素有往来,说起来,永宁侯还是孙儿的连襟,朝中若让转运司自查,既怕落‘以权谋私’的话柄,更怕咱们沈家因这层亲缘被牵扯进去。
开封府本就掌京师刑狱,又与礼部、转运司无直接隶属,才让咱们接下这案子。
孙儿知道此事棘手,一边是朝廷律法,一边是沾亲带故的侯府,稍有不慎。
不仅案子查不清,还可能连累全家,可君命难违,也只能硬接下来。”
一旁的好德闻言,指尖轻轻攥了攥衣角,上前提起锡壶给沈老夫人续茶时。
声音多了几分复杂:“祖母,三哥这话在理。前几日我去侯府看望五妹妹,还见她为商户掺假的事愁眉不展,说侯府只是‘举荐商户’,没料到会出这岔子。
说侯府若真被牵连,日后在京里都抬不起头。可如今案子查到这份上,若真牵扯出侯府,我这做姐姐的难做人,三哥查案也会被人说‘徇私’。
可若不查,又对不起朝廷托付,更没法对那些被蒙骗的百姓交代。毕竟贡品掺假,最后损害的还是寻常人家的利益。”
说起这层亲缘,沈老夫人的更难掩怨气,佛珠在指间转得更快:“唉!怎么偏偏是你五妹妹家?
这层关系一摆,慧照查也不是,不查也不是。查狠了,亲戚情分就断了,你五妹妹往后在侯府的日子也难。
查松了,又对不起头上的乌纱帽,若被御史参一本‘徇私枉法’,咱们沈家几代人的名声都要毁了。
若真因这案子惹上麻烦,咱们沈家可怎么好?”
好德见老夫人忧心,垂着眼讷讷道:“祖母说得是,五妹妹也急这事,前几日托我问三哥,能不能先查商户是否私动了手脚。
她说侯府当初验过样品,如今掺假的贡品差太多,许是运输时被换了货,只是没凭据,不敢对外说,怕落‘推责’的话柄。”
这时,丫鬟端着茶盘上前,奉上刚烹好的龙井贡芽。
好德接过茶盏,先给沈慧照斟了一杯,指尖触到他微凉的手,语气不自觉多了几分郑重:“父亲如今是礼部祠部郎中,专管贡品采买的文书审定,可知永宁侯府举荐商户时,有没有留下什么不合规的痕迹?
毕竟是五妹妹夫家,若能找到‘侯府不知情、是商户私自行骗’的证据,既能还侯府清白,也能让三哥查案少些顾虑,不用总在‘亲缘’和‘律法’中间为难。”
沈父沈敬之刚进园就听见这话,身上还带着礼部衙署的书卷气,袖口沾着些朱砂印泥的痕迹。
他放缓脚步走到廊下,先对着沈老夫人躬身行了一礼,再转向好德与沈慧照,语气沉得厉害:“我刚从衙署回来,永宁侯府举荐那三家金陵商户时,递的‘举荐帖’上盖了侯府印,还附了‘担保文书’,按规矩。
侯府举荐商户需经礼部二次核验,核验时要比对商户资质与样品,可周转运使却直接跳过了这一步,让商户入了选。
如今商户掺假被拘,侯府的‘担保文书’就是烫手山芋,若查不出是商户伪造资质骗了侯府,那侯府‘失察担保’的罪是跑不了的。
更麻烦的是,我已让礼部检法文字调出了去年的贡品采买名册与资质文书。
发现那三家商户的‘入贡资质帖’有伪造痕迹,文书上的‘礼部祠部印’比制式印鉴小了半分,边缘还缺了个角,显然是假的。”
沈老夫人听到 “伪造印鉴”,猛地坐直身子,佛珠差点从手里滑落:“伪造礼部印鉴?
这可是掉脑袋的罪!若真跟你五妹妹家有关,咱们沈家就算有十张嘴也说不清!敬之,你在礼部多年,就没什么办法能查清这假印是谁刻的?
慧照,你查案时可得千万小心,别被人当枪使,把咱们也拖进这浑水里!”
沈父叹了口气,目光落在沈慧照身上,语气里满是凝重:“我正让检法文字顺着‘伪造印鉴的材质、刻工’查,若能找到刻假印的匠人。
或许能证明是商户私刻印鉴骗了侯府,减轻侯府的罪责。
毕竟侯府跟咱家是连襟,能保则保,可若真查出来是侯府授意,那谁也保不住,只能求陛下秉公处置。
慧照,你记着,查案时既要避嫌,又不能徇私,每一步都得留下凭据,免得日后被人反咬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