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大秦:我的青蛙能穿越》

  在白起与赵括之间,有一座由白起神力凝聚的沙盘。

  长平关、故关、空仓岭、百里石墙等险关要隘与后方营垒细致呈现。

  二人于此沙盘推演,重现长平之战。

  然而!

  白起为了让赵括心服口服,并未直接统率秦军。

  而是与赵括交换了身份。

  如今,白起成为赵军统帅,赵括则执掌秦军。

  白起的用意十分明确:既然你赵括认为长平之败并非你个人过错,而是秦赵两国国力悬殊所致,

  那么,我便用弱小的赵国,去击败强大的秦国,以此证明——问题出在你身上,而非其他借口。

  关于长平之战,双方的兵力部署、战术计谋,二人皆了然于心。

  此时,胜负的关键便取决于主帅的运筹帷幄。

  要想不被对方所制,必须拿出新的策略。

  整整三天三夜过去了。

  赵括双目赤红,满脸震惊。

  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统领的秦军,被白起指挥的赵军打得溃不成军。

  “为什么?”

  “怎么会这样?”

  他愣住了,呆呆地望着沙盘。

  他不理解,为何会有一支赵军突袭他的后方,切断粮道;

  而他设下的包围圈,在白起的调度之下,竟如漏网般毫无作用。

  “你输了。”

  白起暗暗松了一口气。

  尽管胜得艰难,但终究是他赢了。

  他望向赵括——此人确有才能,只是缺乏实战经验。

  秦国信奉“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即便是皇子从军,也不能直接担任将军,而必须从一名普通士兵做起。

  当然,上官的照拂在所难免,升迁也会更快些。

  但真正关键的,是那些经历的积累。

  而其他六国的将领呢?

  大多由诸侯王公担任,缺乏基层经验。

  他们通晓兵法,却不懂用兵之道。

  赵括,便是其中的典型。

  他在上长平战场之前,从未打过仗,却要统领四十万大军,这无异于自寻死路。

  白起三十岁时,凭借函谷关大败六国联军而一战成名。

  但在此之前,他已从军十五六年,历经大小战事不下二十场。

  这些经验的积累至关重要。

  他比赵括更清楚军队中官兵的心态。

  即便赵括经历过一次长平之战,仍远远不够。

  他身上的弱点依然存在。

  “秦赵长平之战到了后期,赵国支撑不住,而秦国,其实也快撑不下去了。”

  “正因如此,双方才会换将。”

  “兵法有云:十则围之。

  然而秦赵两军兵力相当。”

  “就算秦军占了地利,此刻也像一张薄皮的馕,内馅鼓胀,一触即溃。”

  “所以只要一点被击穿,整个包围圈便会瓦解,甚至引发连锁溃败!”

  “你带兵突围、想要撕开裂口的思路没错,只是执行上出了偏差。”

  白起的话,简单来说便是:设想虽好,却难实现。

  赵括久久凝视沙盘,心绪难平。

  他抬头问道:“那支袭我粮道的赵军,究竟从何而来?”

  白起答:“我早料你会学我战术,迂回包抄我后方。”

  “因此你调兵时,我也遣一支精锐化整为零,反向穿插至你后方!”

  “人数不过三千,却足以牵制十倍兵力,为我突围争取时间。”

  赵括哑口无言。

  “你可服气?”

  白起问。

  赵括沉默。

  其实他心里已服。

  白起战术神出鬼没,正奇相生,随机应变,诡变无穷。

  这已超越他所学的兵法范畴。

  以他现今能力,确实胜不过白起。

  但认输便意味着降秦。

  赵国虽亡,可白起曾坑杀四十万赵卒。

  若他投敌,如何面对那些殉国将士?

  “我——不服!”

  赵括咬牙道:“再战一局!我执赵,你执秦。

  若你再胜,我依约而行!”

  两日后。

  赵括双目通红喊道:“你使诈!不服,再来!”

  一旁观战的鬼将低声议论。

  “武安君不愧军神,不论执赵掌秦,皆碾压赵括啊!”

  “呵,输不起就耍赖,果真是赵人传统!”

  “技不如人,偏瘾头不小!”

  “又弱又爱玩!”

  这是秦将的嘲讽。

  赵将怒目而视。

  “瞪什么?不服气?生前能揍你们,做鬼照样收拾你们!”

  “单挑啊!”

  赵将气得发抖。

  “来啊!谁怕谁?”

  片刻后。

  一群秦将围着赵将群殴。

  赵将被打得阴气四溢,鼻青脸肿。

  “呸!说好的单挑呢?”

  “是单挑啊——我们单挑你们一群!”

  “老秦人向来公战勇猛,私斗?谁跟你讲规矩!”

  “当年六国合纵‘单挑’秦国时,可曾喊过不公平?”

  “揍!服不服!”

  “不服?再打!”

  沙丘。

  始皇在此已停留七天。

  原本该启程了,但始皇病势加重,无法动身。

  赵高等人只能对外宣称,始皇喜爱沙丘宫,想多住一段时间。

  这个说法倒也合理。

  始皇自十月出行,遍游楚、齐、赵等地,每处停留时间不一,比如在会稽就住了一个月。

  因此随行将士与官员并未起疑。

  宫室内,赵高盯着始皇清醒时命他写下的诏令,神色复杂。

  恐惧中,又隐隐透着野心。

  始皇帝一直未立储君。

  二十多位公子中,有望继位的不过扶苏、公子高、将闾、胡亥几人。

  赵高是胡亥的老师,自然盼望胡亥登基。

  胡亥确实希望很大。

  他聪慧机敏,善于讨好始皇,深得宠爱。

  而扶苏呢?因秉性过于刚直,屡屡顶撞始皇,被派往上郡与蒙恬为伍。

  公子高生性懦弱,早已退出争夺。

  将闾虽有心思,但出身不够。

  此行始皇带着胡亥,让赵高以为大局已定。

  谁知,此刻始皇竟要召扶苏回咸阳!

  诏书中虽未明言传位,却命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用意不言而喻——是要扶苏回去准备继位。

  一旦诏令发出,等他们返回咸阳,以扶苏的仁德声望,必然已获得冯氏等留守大臣的支持。

  于是赵高铤而走险,偷偷扣下了诏书。

  自那日后,始皇时醒时昏,弥留病榻,这才给了赵高胆量。

  正当赵高谋划下一步时,心腹来报:“李相求见!”

  赵高急忙藏好诏书,整理衣冠,神色如常道:“快请!”

  沙丘。

  年过七旬的李斯拄着拐杖,白发苍苍,缓步走入赵高所在的宫室。

  赵高已迎至门外。

  “李相。”

  他拱手施礼。

  伴君如伴虎,尤其在秦始皇这般雄主身边。

  赵高能侍奉多年,全凭善于察言观色、处事圆滑。

  “中车府令,陛下今日身体如何?”

  李斯忧心忡忡地问道。

  赵高道:“太医令还在跟前伺候,情形同前几天差不多,未见好转。”

  李斯长叹一声。

  赵高问道:“丞相到此,是有什么要紧事吗?”

  李斯道:“中车府令可曾听说咸阳那边的事?”

  “嗯?什么事?”

  赵高露出不解之色。

  这几 一心照顾始皇帝,指点胡亥,同时筹谋日后安排,对咸阳动静并未太多留意。

  始皇帝病重之后,咸阳每日送来的消息与政务,基本都由李斯处置。

  “我接到消息,数日之前,咸阳天现异象,武安君显灵,光芒照耀咸阳,百姓皆亲眼目睹!”

  “武安君?”

  赵高冷笑,“不知又是哪一路方士编造的谎话,看来之前杀得还不够多!”

  自从始皇坑杀方士之后,各地便不时流传鬼神之谶言。

  如“亡秦必胡”

  “始皇死而地分”

  “亡秦必楚”

  等等。

  每年那些假托方士之名,或与方士暗中往来的六国遗民,总要散布一些流言。

  武安君已死了五十年,岂能复活显灵?简直是骗鬼的伎俩!

  “这些人,也就骗骗几个无知庶民。”

  李斯摇头,“但这次有些不同,情形颇为蹊跷。”

  “哦?”

  李斯道:“我本来也与中车府令所想一致,但犬子、冯相,还有宫中秘信,都说是亲眼所见!”

  “亲眼所见?”

  赵高讶异。

  “不错,咸阳百姓都看见了,”

  李斯道,“如今咸阳城中,家家祭祀武安君,香火极盛。

  不止如此,天下各地,凡有武安君生祠或祭祀之地,皆有类似异象出现。”

  “而今军中将士之间,也都在传这件事!”

  李斯向外指了指,道,“已有老秦人偷偷供奉武安君,以求平安。”

  所谓老秦人,是指世代居于关中秦地之人。

  然而秦国之强,除了老秦人死战之外,也离不开外来名臣名将的辅佐。

  这是秦能吞并六国的关键。

  这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国家。

  只要你有才干,君王便不计出身,礼贤下士,委以重任。

  如卫鞅、张仪、魏冉、吕不韦、李斯等人,皆如此例。

  或许正因有这般兼容并蓄的胸襟,才能容纳六国的土地与子民。

  然而,矛盾依旧存在。

  老秦人与外来人之间,一直存有隔阂。

  像卫鞅,尽管他为秦国奠定东出之基,却并未得到当时老秦人真正的认同。

  历代秦王皆是雄才大略之主,善于将朝中暗涌引向对外征伐。

  而今四海归一,朝堂之上却多为外臣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