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用歌词传达情感-《娱乐:截胡少女杨蜜,她要到底》

  但总觉得还差了点什么,具体差在哪,她也说不清。

  只是隐约觉得现在不是合适的时机。

  至于为什么不合适,她自己也没想明白。

  目前她只想在娱乐圈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其他事情都可以先放一放。

  孙祺开车不快,但夜晚路况不错,不到三十分钟就到了杨密家楼下。

  杨密还有些意犹未尽,但还是解开安全带下了车。

  孙祺坐在车里隔着车窗叮嘱:“把大衣穿上,别着凉了。

  就不送你上去了,到家发个短信。”

  “知道了,退下吧。”杨密潇洒地挥挥手,转身走进小区。

  杨密的父亲是警察出身,这一带都是家属院,治安很好,孙祺也就没送她进去。

  他在路边等了一会儿,收到短信后才驾车离开。

  随着《那些年》上映第十天,今年贺岁档的重头戏——张艺谋导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正式上映。

  这部片子孙祺前世看过。

  说实话,画面确实精美。

  金光闪闪的服饰,漫山遍野的菊花,浓墨重彩的视觉风格延续了导演一贯的风格。

  上千名少女穿着唐装走在花海宫城中的场景,美得让人惊叹。

  影片还汇集了周润发、巩俐、刘烨、周杰伦等众多明星,演技与人气兼具,阵容堪称豪华。

  但老问题依旧存在:剧情薄弱。

  各种情节安排不仅俗套,还让人莫名其妙,全程充满疑问。

  皇帝为何要杀害皇后?

  皇后为何与大皇子私通?

  二皇子就这样轻易被杀?

  类似的问题数不胜数。

  不过在孙祺看来,只看视觉效果也值得。

  尽管有诸多不足,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当下难得的华语大片。

  首映当天,《那些年》便斩获1500万元票房,严重压缩了同期影片的排片空间,自身排片率被中影压至20%,《云水谣》更是低至个位数。

  虽然《那些年》口碑与成绩都不错,但在这样的时代,面对张国师这样的导演,任何电影都只能让步。

  孙祺对此也无能为力。

  影片上映首日,口碑出人意料地不错,不知是否是新画面公司有意引导所致。

  孙祺看完后颇为佩服——影评纷纷称赞该片体现了第五代导演的艺术追求,服装道具精美还原历史氛围,剧情冲突明显,深入探讨人性与伦理的冲突。

  更被称作展现新时代反抗精神的作品,蕴含对父权制度的批判和女性意识的觉醒。

  这些评价有问题吗?孙祺反复回味剧情,觉得确实没有破绽。

  但控评难以长久。

  第二天,口碑急转直下,观众的眼睛终究是雪亮的,再多宣传也无法挽回局面。

  此时,《那些年》评分仍保持在8.0以上,在贺岁档中堪称“独苗”。

  大量失望的观众开始重看《那些年》,使该片在上映十余天后,次周末竟出现逆势回升。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游泳——最终,《那些年》以6800万总票房再次震撼行业。

  结算时,因2006年数字电影尚未普及,中影的数字代理费制度还未推行。

  扣除3.3%的电影税和5%的专项基金后,可分账票房约为6200万。

  影院与院线拿走57%,发行方与制片方共分43%。

  青年电影制片厂与孙祺工作室共获得1800余万元,各自分得900万。

  相比总票房虽大幅缩水,但这是国内分账的常态——影院院线始终占大头,制片方只分到一小部分。

  而采用最高分账模式的中影集团,此次发行赚得盆满钵满。

  除了院线票房,电影还有后续的播放与版权收益,这部分收入虽缓慢但稳定,不容忽视,只是短期内难以统计。

  有些电影票房**,但版权收入可观——若只靠票房,恐怕多数电影公司早已难以为继。

  此外,电影带来的影响力也难以用金钱衡量。

  比如孙祺,如今找上门的剧组多得接不过来,更有品牌纷纷邀请他代言和广告。

  而“神仙姐姐”刘一非则更为突出:女演员在时尚和广告领域本身就更具优势,一部电影让她身价倍增,代言费和广告报价至少翻了一番。

  这正是电影带来的隐性价值。

  如果从导演身份来看,比如孙祺再筹备新项目,投资方必然会蜂拥而至,根本不用担心资金问题。

  然而孙祺此刻却有些犹豫——北影中文系的姜主任突然递给他一个剧本,他正纠结:是接拍电视剧,还是自己执导电影?

  2006年,京城电影学院出品的《送你一朵小红花》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奖项和票房上都取得了成功。

  参与制作的师生也因此在业内崭露头角。

  中文系主任姜为或许是出于羡慕,又或是想再次证明自己,忽然动了重新执导的想法。

  这并非姜为第一次当导演。

  早在2003年,他便以编剧身份执导了《沉默的证人》。

  这部作品聚焦犯罪心理学,主打悬疑探案,是国内同类题材的开创者,业内普遍看好。

  但播出后收视率一般,属于“叫好不叫座”。

  可能是因为在2003年,观众对这类沉重、烧脑的犯罪题材接受度还不够,加上审核过程一波三折,拖了一年多才播出,最终只勉强回本。

  姜为反思后认为,问题主要在于题材和剧情——犯罪心理学对于当时观众来说太过前卫。

  那几年仍是古装剧和苦情戏的天下,他的选题本身就不占优势。

  另外,剧情基调过于压抑,整体风格阴沉,影响了观感,因此反响并不理想。

  这次,姜为依然打算从电视剧入手,继续选择他熟悉的悬疑类型。

  不过他吸取了之前的经验,在保留悬疑核心的同时,会在故事背景和人物设定上进行巧妙包装,以吸引观众。

  能与悬疑元素结合的题材,除了罪案,似乎只有谍战。

  姜为在专心创作的同时,也在寻找合适的文学作品进行改编。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虽然进展不大,但他意外发现了一部令他满意的短篇小说——作家龙一于2006年发表的谍战小说《潜伏》。

  原着与后来广为人知的电视剧版本有很大不同。

  作为一篇万余字的短篇小说,《潜伏》讲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我方地下工作者余则成奉命潜入敌特机关天津站,担任少校副官兼机要室主任的故事。

  为了完成任务,组织安排他与性格直爽的女游击队员翠平假扮夫妻。

  余则成表面沉稳内敛,内心却充满胆识,而翠平来自乡间,性格耿直,不懂变通。

  两人因出身和经历不同,相处两年中不断产生矛盾,但在一次次误解与冲突中逐渐理解彼此,最终产生了真挚的感情。

  这个故事充满戏剧性,也富有时代感,背景符合一直受欢迎的抗战题材。

  姜为非常喜爱这部小说,立刻决定将其改编。

  然而当他联系作者时,才得知原着的改编权已经被孙祺的工作室抢先买下。

  那个曾在学校会议室自信推荐剧本的年轻人,再次引起姜为的注意。

  当孙祺接到姜为电话时,他正在王敬天的录音棚——也就是现在的音乐工作室。

  他的第二张专辑首月销量刚刚公布:总共卖出了50万张。

  这个数字几乎接近他第一张专辑的总销量。

  销量增长不仅因为与电影《那些年》的联合宣传,更因为专辑中的每首歌都是精心挑选的经典。

  开篇曲目《为你写诗》就是其中之一。

  “爱情,既奇妙又让人着迷。”短短两句歌词,道出了爱情的本质。

  很多人觉得这首歌旋律简单、歌词直白,像是口水歌。

  但孙祺认为,越简单越见功力。

  动人的旋律和简练的歌词,恰好表达了恋爱中最真实的情感。

  “在爱情面前,谁都会变得天真。”

  第二首是《愿得一人心》。

  “只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背后却蕴含巨大的勇气。

  歌词通俗,旋律优美,孙祺将古典诗词的意境融入流行唱法,唱出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也传达了男女之间真挚的期待。

  整首歌中有“人生若只如初见”的遗憾,有“长逝入君怀”的伤感,也有“白头不相离”的誓言。

  字里行间的情感,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歌一经推出,便成为情歌爱好者的必听之作。

  第三首是《我的歌声里》。

  这首歌原本是由光头沫唱红的。

  虽然人争议不断,但歌曲确实出色,原版女声演绎同样动人。

  它讲述的是对失去爱情的怀念与遗憾。

  爱情就这样悄然离开,

  却又真实地存在过,

  存在于梦的角落、心的深处,

  也存在于我的歌声里。

  这是一首抒情歌曲,贴近生活,情感丰富。

  整首歌情绪层层递进,在未来的回望中怀念过去,在成长之后为从前落泪。

  孙祺选择这首歌来表达情伤主题,初听或许平淡,但越听越有味道,每一遍都能感受到不同的感受。

  第四首是《李白》。

  必须承认,这也是一首口水歌。

  但孙祺一直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