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倒像是个朴实的农民-《娱乐:截胡少女杨蜜,她要到底》

  “你没看过《神雕》吗?”

  原来是为这个。

  孙祺松了口气,老实地摇头:“没看。”

  刘一非立刻板起脸,脸颊微微鼓起,脸上写满了“对你刚才的回答很不满意”。

  “这是你第一次演戏,怎么能不看呢?”

  孙祺心里嘀咕:前世都是跳着看的,重活一次何必再看?再说他那个角色没几集就下线了,实在没什么兴趣。

  作为演员,他对曾经演过的角色总有一种疏离感,回想起来反而觉得尴尬。

  “我那个角色戏份不多,播出时正好在拍新戏,没时间看。”

  这个理由听起来合理,却不是刘一非想要的答案。

  她依旧带着期待问道:“那你有没有关注别的?”

  别的?孙祺一想,顿时明白——她是等着被夸呢。

  他赶紧夸赞:“你演的小龙女特别出彩,那股仙气简直绝了。”

  刘一非嘴角悄悄扬起,又努力压住,生怕笑得太明显。

  “这就完了?你不是挺有才华的嘛,又会写歌又会写剧本,评价怎么这么普通?”

  看来她今天心情不错。

  孙祺看了看时间,已经到了约定的时间,不能再拖了。

  他略一思索,脱口而出:“除却卿身三尺雪,天下谁人配白衣。”

  说完也不等刘一非反应,匆匆道歉后转身走进了行政楼。

  身为一个典型的文艺女孩,刘一非自然能听懂这句带点古风的话。

  她再也忍不住,笑意绽放在脸上,一路蹦蹦跳跳地走向图书馆。

  敲门,进屋。

  孙祺立刻主动道歉。

  “主任,抱歉,迟到了一会儿。”

  王进松表面大度地说“没关系”,但接下来的一句话让孙祺心情瞬间跌落谷底。

  “你这大忙人总算有空了,再晚些,怕不是毕业大戏,而是校友聚会了。”

  孙祺连忙低头认错,不断道歉。

  “好了,谈谈毕业大戏吧,你打算怎么安排?”

  终于过了这一关,孙祺暗自松了口气,生怕这事黄了。

  之前他就提过,能和北影合作、利用学校资源,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

  孙祺迅速说出自己的计划。

  “主任,我想投资拍一部电影,作为咱们02级表演系的毕业作品,邀请师兄师姐参演,也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指导。”

  王进松早就知道孙祺的打算,心里也比较认可。

  北影的资源不是谁都能调动的,也是看中了孙祺为人可靠、背景清楚,才想拉他一把。

  “别的先不说,剧本呢?题材是什么?”

  对此孙祺早有准备,从包里拿出一本崭新的书,连塑封都没拆。

  王进松接过一看。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一眼看去就是青春题材。

  孙祺认真介绍道:

  “主任,这是我写的小说,刚出版,属于少男少女的青春题材。

  我想把它改编成剧本,您先看看?”

  王进松听完,挑了挑眉,有些意外地看了孙祺一眼。

  这小子之前写的《送你一朵小红花》剧本质量不错,没想到才过了半年,又写出了一部新作品。

  心里虽然惊讶,但表面上依旧保持镇定。

  “嗯,我先看看。”

  他拆开包装,翻阅起来。

  书的开头第一句话是:

  “青春是一场大雨。

  即使感冒了,也还想再淋一次。”

  这句话瞬间让人回到青春岁月,代入感很强。

  整本书篇幅不长,几十页很快就读完了。

  王进松合上书,调整了一下坐姿,放松身体,说道:

  “整体还不错,但情节有点平淡,冲突不够强烈。

  优点是书里描写的青春很真实,不夸张。”

  “说说你为什么选这个故事?”

  孙祺立刻坐直身子,向王进松解释道。

  表演系毕业大戏的意义,是给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们提供一次实践机会。

  他们学了四年,即将进入社会,也就是演艺圈。

  学校一方面要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也是给予支持,就像俗话说的,“扶上马,送一程”。

  孙祺用这个比喻,让王进松笑了出来,指着他说:

  “老一辈的传帮带传统,被你这么一说还挺形象。”

  仔细想想,“扶上马,送一程”确实很贴切。

  当天,王进松原则上同意了孙祺的想法,但叮嘱他尽快完成剧本。

  具体计划要根据剧本定,如果拍电影,就不只是表演系能完成的事了,还需要导演系田主任的帮助。

  有了剧本,才能去和他沟通。

  之前拍《送你一朵小红花》时,会议上提过这件事,表演系动用了教学经费补充到电影中,导演系主任田状自然会记下这份人情。

  所以这事应该没问题。

  孙祺听后很高兴,觉得事情已经基本稳妥。

  但他知道不能松懈,越接近成功越要谨慎。

  回家后,他立刻开始创作剧本,主题改编自小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这部小说是孙祺在2005年高考结束后的假期开始连载发表的,比现实中的原着早了一年多。

  原着是作者在2006年底发表的,而孙祺在2005年就已经动笔。

  因此,他没有改动书中女主角沈佳宜的名字。

  毕竟,谁规定初恋校花不能叫沈佳宜?不过男主角的名字必须改,因为柯景腾是原着作者的本名,不改的话容易引起争议。

  小说连载了三个月,反响不错。

  虽然纸质媒体的主流地位已被互联网取代,但仍有不少读者。

  即便在后世,也有很多人偏爱纸质书,比如刘一非。

  去年年底,小说连载完毕后,孙祺打算尽快出版,主要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避免版权问题。

  他原本想继续和连载时的出版社合作,但对方不同意在港台同步发行,最终没谈成。

  不是他能力不够,而是他不愿意妥协。

  毕竟孙祺还是个新人。

  他自己也挺无奈,必须找一家能在港台出版的大出版社,而且还要愿意同步推出繁体版。

  这件事让他一度很头疼。

  就在他毫无头绪的时候,父母出现了。

  孙祺写小说的事,一开始父母并不知道。

  他是在《神雕侠侣》剧组一边偷懒一边写的。

  后来杂志社寄来样刊,被张晴看到,这才暴露了。

  最后,出版的问题还是靠父亲解决了。

  回想当时的情景,孙祺至今仍觉得尴尬。

  老孙年轻时是个文艺青年,部队里当过宣传干事,不然也追不上当年青春靓丽的老妈。

  听说儿子写了小说,还发表了连载,他表面上装作若无其事,心里却激动不已。

  对老孙这样的文艺中年来说,出书是他年轻时的梦想,没想到竟然在儿子身上实现了。

  他立刻决定好好读一读。

  换衣服、泡茶,差点就“焚香沐浴”了。

  一切准备就绪后,他舒服地坐在沙发上,翻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边看边念出来:

  “我和这几个好朋友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