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娱乐:截胡少女杨蜜,她要到底》

  23

  过了许久,王博回来,悄无声息地坐在韩三屏旁边。

  前排的评估人员一边看一边小声交流。

  原本一个半小时的影片,最终评估用了两个多小时——若不是韩三屏在场,时间可能更长。

  灯光再次亮起,韩三屏问道:“评估结果怎么样?”

  付清立即汇报:“韩董,我们一致认为这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商业片。

  院线预估票房至少四千万。”

  “哦?这么看好?四千万应该能回本了。”

  付清额头渗出细汗,仍坚持专业判断:“只要排片和档期合适,我们有信心达成目标。”

  “好,去安排吧。

  唯一的要求是——加快进度。”

  “明白,韩董。”

  付清立刻带领团队整理资料,快步离开了放映室。

  这时,王博才走过来。

  “韩叔,是孙祺打来的。”

  “哼,这小子有什么事,急什么?”

  “不是,他说有重要的事想当面见您。”

  “哦?”

  韩三屏露出一丝好奇,转头问道:

  “见我?他没说是什么事吗?”

  王博轻轻摇头,回答道:

  “他说事情很重要,电话里不方便说。”

  “呵,这小子。”

  韩三屏沉思片刻。

  现在他是中影集团的董事长,对于相关领域的导演或制片人,见面必须小心,要注意影响。

  “听说他现在在滇南和俞家那姑娘一起拍戏?”

  “是的。”

  “能有什么事,搞得神神秘秘的。

  算了,毕竟是新晋坎城金棕榈得主,还是见一面吧。

  你告诉他,下周安排时间。”

  王博脸上露出为难之色。

  “呃,韩董,他说事情紧急,希望明天就能见您。”

  “明天?这个时候?”

  韩三屏眼神一变,看着王博:

  “他是不是听到什么风声了?”

  王博连忙摇头解释:

  “绝对没有,这是集团办公室按您的指示安排的,消息绝对没有泄露。”

  韩三屏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对王博还是信任的。

  “嗯,好吧,你去通知他,让他明天来横店见我。”

  “好的,我这就通知他。”

  “喂,王哥。”

  “嗯嗯…我知道了,我马上出发,不坐飞机了,直接开车,今晚就能到。

  好的,谢谢王哥。”

  孙祺挂掉电话,立刻开始收拾行李。

  “师姐,我得马上去一趟横店,如果顺利的话,这事就能解决。

  剧组的车我先开走了。”

  说完,没等俞非鸿回应,他就转身跑了出去。

  “老黎,跟我走一趟,开车送我。”

  “去哪里?”

  “横店。”

  “拜托,我是港岛人哎,你让我在内地开车送你?”

  “哎呀,有导航的,快点,我们轮流开,很急。”

  “真是服了你了!”

  横店,国贸大厦酒店。

  这是《功夫之王》剧组为全体演员安排的临时住所。

  国贸大厦在当时横店算是数一数二的,剧组在这方面确实符合中美合拍大制作的规格。

  而且这里离横店影视城的片场很近,演员们“上班”——在《功夫之王》剧组不叫开工,只能叫上班——非常方便。

  夜深人静,酒店外的街道寂静无声。

  昏黄的路灯下树影摇曳,借着朦胧的月光,隐约能看到五楼窗边坐着一个身形纤细的少女。

  刘一非又一次失眠了。

  她抱着膝盖,下巴靠在膝盖上,侧头望着窗外的夜色,眼神空洞。

  月光洒在她光滑的双腿上,却无人欣赏。

  这样的画面透着一丝忧伤。

  距离导演明可夫给出答复只剩下两天。

  自从刘妈妈上次和小王总通话后,华艺方面一直没有任何消息。

  华艺的意图显而易见。

  他们很可能不会插手,反而想借此机会控制她们母女,为将来签下刘一非的经纪约打基础。

  这五天来,刘一非过得并不轻松,心事重重,夜不能寐。

  虽然刘妈妈曾安慰她:《功夫之王》这类大型合拍片关系复杂,即使是导演明可夫也无法随意决定。

  这样受关注的项目,女主角人选不会轻易更换,否则会引起巨大反响。

  在这个圈子里,即便演员受影响更大,制片方也不可能完全脱身。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换人。

  刘小丽让她安心。

  但刘一非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她,她学会了**思考。

  即使不换人,对方也还有其他手段对付她,比如指责她耍大牌,或者大幅削减她的戏份。

  尽管一直被母亲保护着,刘一非也听说过娱乐圈的黑暗面。

  现在她对接下这部戏感到后悔,但合同已签,已经太晚了。

  忽然,她看到远处开来一辆越野车。

  车子驶入酒店停车场,停好后走出两个人,摇摇晃晃地朝酒店门口走来。

  其中一个人的身影似乎很熟悉,但夜色浓重,距离又远,看不太清楚。

  “丢雷老母,我可是今年金像奖最佳摄影师,不是出租车司机!”

  “都到了,别罗嗦了。”

  孙祺没理他,自己活动着酸痛的四肢。

  这一晚真把他累坏了。

  两人上午从香格里拉出发,直接去了迪庆机场。

  查了航班,发现没有直达的,最快的也只能到义屋,还要转一次机。

  时间紧迫,只能选这个。

  飞了八个小时后,他们下了飞机租车,按导航直奔横店。

  又过了两个小时,终于到达。

  巧合的是,导航推荐的酒店正是刘一非和《功夫之王》剧组入住的地方。

  其实也不奇怪,横店地方不大,知名酒店就那么几家,导航推荐的重复率自然高。

  两人各自开了间标准间,进屋后几乎什么都没做,直接倒头睡了。

  第二天傍晚。

  “王哥,这次真是麻烦你了。”

  “别客气,韩董很重视你。

  他上午刚从帝都飞过来,刚开完会,晚上还有安排。

  中间这点休息时间都留给你了,我还从来没见过谁有这待遇。”

  孙祺暗自叹了口气,心里有些不好意思。

  “哎呀,我这不是耽误领导休息嘛。”

  “谁让你这么急呢。”

  “没办法,整个剧组都在等,一天就是十几万的开销。

  再说是我师姐,我也不忍心看她为难。”

  “确实,现在拍戏环境不容易,大家都不轻松。”

  两人边走边聊,来到一间房前停下。

  王博拍拍孙祺的肩膀,抬手敲了两下门。

  “韩董,孙祺导演来了。”

  “让他进来。”

  王博躬身推开门,朝孙祺眨了眨眼,然后关上了门。

  韩三屏住的是个套间,他正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手里拿着保温杯,低头吹了吹,喝了一口。

  “韩董好。”

  “坐吧。”

  韩三屏放下杯子,抬头看了他一眼,脸上竟露出一丝笑意。

  “你演的是什么角色?头发都剃光了,演和尚?”

  “让您见笑了,是俞师姐给的角色,就是个和尚。

  她要求严格,必须真的剃,说戴假发不自然。”

  “俞家那丫头确实这样,对电影特别认真。”

  “是。”

  韩三屏调整了一下姿势,显得放松了些。

  “我没记错的话,这是你第一次单独见我吧?”

  “您记性真好,确实是第一次。

  之前见过您,但都是在人多的地方。”

  “嗯。

  对了,恭喜你拿到戛纳最佳短片金棕榈。”

  能得到韩三屏亲自祝贺,孙祺一时有些受宠若惊。

  他知道这位在华语影视圈的地位有多高,用江湖话说,称一声“武林盟主”也不为过。

  “多谢领导夸奖,其实都靠您……”

  韩三屏笑着打断:“别说了,少拍马屁!是不是还想说‘在您的英明领导下’?年纪轻轻的,跟谁学的这一套?”

  孙祺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糟糕,以前跟领导汇报时的习惯话脱口而出,“感谢领导”一说出口,后面就收不住了。

  不过韩三屏嘴上拒绝,脸上却越来越有笑意。

  “行了,说正事,这次找我有什么事?”

  “哦对……”孙祺简要说明了《爱有来生》剧组的情况:香格里拉雨季提前两个月,拍摄被迫暂停,俞非鸿决定明年再拍,但全组两个月的档期眼看就要浪费。

  “领导,我师姐为这部电影筹备多年,很不容易。

  我刚出道时她帮过我,我不忍心看她多年心血白费,所以想帮一把。”

  韩三屏听了,对孙祺更加欣赏。

  身居高位的人往往更看重人品,孙祺这种知恩图报、重情义的性格,他很认可。

  “俞丫头有点倔,但确实不容易。

  说说你的计划。”

  “领导,我想接手我师姐团队现有的人员和剩余档期,抓紧时间拍一部新电影。

  这样既能减少她的损失,也算我为华语电影尽一份力。”

  听到要再拍一部电影,韩三屏有些动心,但仍追问细节:“这个想法不错,但电影从剧本到拍摄,两个月能完成吗?你可别糊弄,不然我饶不了你。”

  孙祺急忙摆手:“领导,我怎敢糊弄您?剧本我已经准备好了,是纯商业片,完成度很高。

  您先看看。”说着,他递上一本薄薄的剧本。

  听到“商业片”三个字,韩三屏眼睛一亮。

  他现在对商业电影正求之不得。

  那些知名导演拍片周期太长,一部动辄一两年,见效太慢。

  之前培养的年轻导演,没成长起来的不说,好不容易有个冒头的,转头就去搞艺术创作,不断试探底线。

  其他一些老导演的作品,别说票房了,集团还得贴钱,拍一部亏一部,再厚的家底也撑不住。

  再加上企业改革提出“自负盈亏”,他刚当上一把手,年底业绩报表不能太难看。

  想到去年贡献最大营收的竟然是孙祺的《那些年》,韩三屏不禁感慨。

  前几天刚看完《无名之辈》,除了院线的数据,作为出身导演、深耕市场多年的他,清楚这部电影有大卖的潜力。

  说不定今年中影的盈利重担,真要落在眼前这个年轻人身上。

  所以听到孙祺说还要拍一部纯商业片,他顿时心动。

  韩三屏接过剧本,从茶几上拿起眼镜准备翻阅。

  “什么题材?”

  “都市爱情喜剧,没什么深度,模仿好莱坞模式,就是让观众开心。”

  韩三屏抬眼看了他一眼,随口道:“你对好莱坞剧本挺研究的嘛。”

  “平时爱看,看得多了就摸出点门道了。”

  剧本不厚,只有十几页,采用典型的好莱坞三段式结构,有欢乐元素,也有爱情、反转和逆袭情节,整体感觉不错。

  看完后,韩三屏暗自惊讶,这小子脑子到底怎么长的?普通观众可能不懂,但他清楚,孙祺出道以来一直以剧本质量着称,短短两年间,从《送一朵小红花》到《那些年》,再到《无名之辈》,如今又拿出一个这么成熟的商业剧本。

  放下剧本,两人目光相碰,孙祺自信满满,毫不回避。

  韩三屏眯起眼,心里想着:这小子还有潜力,值得继续培养。

  “行,这部片子中影投了。”

  孙祺听后露出喜色,但还是补充道:“韩董,我不是为了投资,是想请您帮忙运作一下。”

  “运作?”

  “时间比较紧,备案立项、审核这些环节,您看能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