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三十六年大年初一,晨光刚漫过紫禁城的角楼,东宫毓庆宫的铜铃就随微风轻晃——廊下的鎏金宫灯还亮着,昨夜守岁的烛泪凝在灯座上,像缀了层碎琥珀。朱徵妲是被窗外的爆竹声闹醒的,刚坐起身,张清芷就捧着温水进来:“郡主,今日大年初一,按规矩要先给太子殿下和太子妃请安,再去慈宁宫给太后娘娘拜年呢。”
她麻利地换上新做的红缎袄——领口绣着圈浅粉桃花,是太子妃特意让人给她赶制的,袖口不再有聊城磨出的毛边。刚梳好双.丫髻,就听见外头传来朱由校的喊声:“妲妹妹!快出来看雪人!”
一、慈宁宫拜年:太后的关切与草编
辰时刚过,朱常洛带着太子妃、朱徵妲、朱徵娟几个孩子,往慈宁宫去。雪后初晴,宫道上的积雪被太监们扫出一条窄路,踩上去咯吱响。朱徵妲走在最前,手里攥着个东西——是昨天聊城寄来的麦秆灯笼,她想给李太后看看。.
慈宁宫的门没关严,隔着门就听见里面的木鱼声。推门进去,殿内烟气袅袅,李太后正坐在佛堂前的蒲团上,手里捻着佛珠,身边站着两个穿素色宫装的老宫女。见他们进来,太后才放下佛珠,扶着宫女的手起身:“常洛来了?孩子们也来啦。”
朱常洛率众人行礼,太子妃上前扶着太后的胳膊:“母后,今日天好,儿臣带孩子们来给您拜年。”李太后的目光扫过几个孙辈,最后落在朱徵妲手里的灯笼上,笑着问:“妲儿手里拿的是什么?看着不像宫里的物件。”
朱徵妲连忙把灯笼递过去,小声音脆生生的:“回皇祖母,这是聊城流民小姊姊编的麦秆灯笼,灯架上还刻了‘福’字呢。戚将军说,暖幼棚里的灯笼都是漕帮叔叔编的,孩子们夜里就围着灯笼玩。”
李太后接过灯笼,枯瘦的手指摸着麦秆的纹路——编得虽不精细,却紧实,能看出编的人用了心。她叹了口气:“流民们能有心思编灯笼,就说明日子能过下去了。你在山东办的农课点、农学堂,哀家都听徐光启说了,是桩积德的事。”说着,她示意宫女取来个锦盒,打开是一对银质的小锄头、小镰刀,“这是哀家让银楼打的,给你和由校——你们一个心里装着农务,一个想着农学堂,拿着当个念想,盼着来年地里有好收成。”
朱徵妲接过小锄头,银柄上刻着“勤农”二字,心里暖烘烘的:“谢皇祖母!妲儿一定好好帮着办农学堂,让流民哥哥姐姐都学会种地!”李太后摸了摸她的头,又让宫女给每个孩子发了个“平安符”——黄绸子缝的,里面裹着晒干的艾草,是慈宁宫佛堂前种的。
约莫半个时辰后,见李太后面露倦色,朱常洛便率众人告退。行至宫门,朱徵妲正要跨过门槛,忽闻身后传来太后的声音:妲儿留步,回头让徐光启把薯种试种的消息,常跟哀家说说——北方百姓苦,若这薯能长好,就是救苦救难的庄稼。”
二、乾清宫朝贺:怠政下的年节仪轨
从慈宁宫出来,朱常洛要去乾清宫参加“正旦朝贺”——这是万历为数不多会露面的仪典。朱徵妲好奇,拉着朱徵娟的手,跟在太子妃身后,远远站在乾清门的廊下看。
辰时三刻,朝贺的钟鼓声响起。外廷官员按品级列队:一品官(如内阁首辅叶向高、兵部尚书李化龙)站在最前,身穿绯色官袍;二品至四品穿青色,五品至七品穿绿色,八品九品穿青色(注:明制品色略有调整,此处按万历朝常见规制)。他们手里捧着“朝贺表”,表文是翰林院拟的,无非“恭贺圣寿、国泰民安”之类的套话。
万历穿着十二章纹衮龙袍,坐在乾清宫的御座上,脸色淡淡的——比除夕家宴时更显倦怠。司礼监掌印太监高声唱喏:“百官拜贺!”众官齐刷刷跪下,三叩九拜,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万历没像往年那样说“平身”,只抬手挥了挥,声音沙哑:“罢了,都起来吧。”
叶向高上前一步,捧着山东巡抚李长庚的奏疏:“陛下,山东聊城流民安置妥帖,年节间各州县发粮到户,无一人饿死。李长庚奏请,开春后农课点即刻开课,恳请陛下准其动用州县常平仓储粮,作为农学堂师生口粮。”
万历的目光落在奏疏上,却没接,只慢悠悠道:“徐光启怎么说?”一旁的司礼监太监连忙回话:“回陛下,司农寺徐大人昨日递了折子,说‘以农养农’之法可行,常平仓储粮可动,但需派御史监督,免得有官吏克扣。”
“那就准了。”万历说完,便撑着御座扶手起身,“朕乏了,朝贺就到这。各官的年节赏赐,让户部按例发。”不等众官再奏,就转身进了后殿——连外官递上来的“地方年贡”清单(如江南的丝绸、福建的茶叶)都没看。
廊下的朱徵妲拉了拉太子妃的衣角:“娘,皇爷爷怎么走得这么快?”太子妃小声道:“皇爷爷身子不好,年节仪典耗神。”朱徵妲似懂非懂,却看见叶向高站在殿外,望着万历的背影轻轻叹气——她想起在聊城时,李长庚说“朝中大臣难,既要劝陛下理政,又要顾着百姓”,此刻才隐约明白这话的意思。
三、东宫闲日:年礼、草艺与农事牵挂
回到东宫,已是巳时。小太监们正忙着给各宫送“东宫年礼”:给司农寺徐光启的是两匹京郊织的粗布(徐光启说农学堂桌椅要用旧木料,粗布可做椅垫)、一坛绍兴黄酒;给戚报国在京的家人送的是十斤白面、两斤腊肉(戚报国在聊城值守,东宫替他照看家人);给漕帮陈九的,是朱徵妲亲手编的草兔子——用的是聊城带回来的草绳,比流民孩子编的精致些,张清芷帮着缝了个红布耳朵。
“郡主,陈九爷派人来接年礼了!”小太监的通报声响起,朱徵妲连忙跑到门口。来的是漕帮的一个小汉子,穿着新浆洗的蓝布短打,手里捧着个木盒:“郡主,俺们九爷说,多谢您惦记。这是俺们漕帮汉子在运河边捡的河蚌壳,打磨成的小玩意儿,给郡主和小殿下们玩。”
木盒里装着十几个河蚌壳,有的刻着小莲花,有的刻着漕船——都是汉子们夜里在船坞里磨的。朱徵妲拿起一个刻着漕船的,笑着说:“替我谢九爷,开春后运河化冻,农学堂的种子要劳烦漕帮的叔叔们运了。”小汉子连忙应下:“郡主放心!九爷说了,只要是山东的事,俺们漕帮赴汤蹈火!”
送走来人,朱徵妲就拉着朱由校、朱徵娟在庭院里玩——她教他们编草编。朱由校学得认真,笨手笨脚编了个歪歪扭扭的草蚂蚱;朱徵娟没耐心,编了半截就跑去堆雪人,把草绳扔在雪地里;两岁的朱徵嫙看不懂,只捡起草绳往嘴里塞,被宫女连忙拦住。
太子妃坐在廊下看着,笑着对身边的东李选侍说:“妲儿这孩子,把山东的手艺都带回来了。”东李选侍道:“这手艺好,既不费钱,又能让孩子们懂生计——听说聊城流民的孩子,就是编草编换钱买糖吃。”太子妃点点头,让人找了些旧草绳,分给东宫的宫女太监:“你们也学着编,编好了送到流民棚屋去,给孩子们当玩物。”
午后,朱常洛在书房看徐光启送来的“农学堂师资名单”——德州农学堂请的老农叫王阿福,是聊城赈灾时最积极的,会种麦、懂薯苗;落第秀才叫张启,是山东本地人,科举失利后在家乡教蒙童,愿意去农学堂教书,只求官府给家人发两石口粮。
“妲儿,你来看看。”朱常洛招手让她进来,指着名单上的“王阿福”,“这人你在聊城见过,觉得他当农师可行?”朱徵妲凑过去,点头道:“王阿福爷爷说的农谚最清楚,流民都爱听他讲!张秀才呢?”“张启是叶首辅举荐的,说他性子温和,能教孩子们认字。”朱常洛摸着她的头,“开春后,你要不要再去山东一趟?看看农学堂开课,顺便看看薯种发芽没。”
朱徵妲眼睛一亮:“真的吗?妲儿想去!”朱常洛笑道:“但你得先把弟妹照顾好——你走了,由校和娟儿该想你了。”正说着,朱由校抱着他编的草蚂蚱跑进来:“爹爹!你看我编的!妲妹妹说,等开春去山东,要教流民哥哥编这个!”
四、市井年味:漕帮、工匠与流民的烟火
东宫的暖意,顺着宫墙飘到京城的街巷里。大年初一的大栅栏,比除夕更热闹——商户们都开了门,门楣上挂着“开市大吉”的红绸,伙计们站在门口,见人就拱手喊“拜年了”,手里递着刚炸好的“糖耳朵”(京味小吃,用面团炸制,裹着糖霜)。
1. 漕帮的年:运河边的酒与话
漕帮的船坞在通州运河边,离京城有二十里地。陈九没去京城凑热闹,正和十几个漕帮汉子围坐在船板上,喝着朱徵妲送的绍兴黄酒,吃着炖肉。船板上摆着个粗瓷碗,里面盛着麦秆灯笼——是朱徵妲给的那个,汉子们轮流拿着看。
“九爷,您说郡主真要去山东?”一个汉子问。陈九喝了口酒,点头道:“太子殿下都松口了,开春运河化冻,咱们就得把德州农学堂的种子运过去——得提前把船检修好,别误了农时。”另一个汉子摸了摸河蚌壳做的小漕船:“俺们磨这玩意儿的时候,还想着郡主是金枝玉叶,未必看得上,没想到郡主还真
她麻利地换上新做的红缎袄——领口绣着圈浅粉桃花,是太子妃特意让人给她赶制的,袖口不再有聊城磨出的毛边。刚梳好双.丫髻,就听见外头传来朱由校的喊声:“妲妹妹!快出来看雪人!”
一、慈宁宫拜年:太后的关切与草编
辰时刚过,朱常洛带着太子妃、朱徵妲、朱徵娟几个孩子,往慈宁宫去。雪后初晴,宫道上的积雪被太监们扫出一条窄路,踩上去咯吱响。朱徵妲走在最前,手里攥着个东西——是昨天聊城寄来的麦秆灯笼,她想给李太后看看。.
慈宁宫的门没关严,隔着门就听见里面的木鱼声。推门进去,殿内烟气袅袅,李太后正坐在佛堂前的蒲团上,手里捻着佛珠,身边站着两个穿素色宫装的老宫女。见他们进来,太后才放下佛珠,扶着宫女的手起身:“常洛来了?孩子们也来啦。”
朱常洛率众人行礼,太子妃上前扶着太后的胳膊:“母后,今日天好,儿臣带孩子们来给您拜年。”李太后的目光扫过几个孙辈,最后落在朱徵妲手里的灯笼上,笑着问:“妲儿手里拿的是什么?看着不像宫里的物件。”
朱徵妲连忙把灯笼递过去,小声音脆生生的:“回皇祖母,这是聊城流民小姊姊编的麦秆灯笼,灯架上还刻了‘福’字呢。戚将军说,暖幼棚里的灯笼都是漕帮叔叔编的,孩子们夜里就围着灯笼玩。”
李太后接过灯笼,枯瘦的手指摸着麦秆的纹路——编得虽不精细,却紧实,能看出编的人用了心。她叹了口气:“流民们能有心思编灯笼,就说明日子能过下去了。你在山东办的农课点、农学堂,哀家都听徐光启说了,是桩积德的事。”说着,她示意宫女取来个锦盒,打开是一对银质的小锄头、小镰刀,“这是哀家让银楼打的,给你和由校——你们一个心里装着农务,一个想着农学堂,拿着当个念想,盼着来年地里有好收成。”
朱徵妲接过小锄头,银柄上刻着“勤农”二字,心里暖烘烘的:“谢皇祖母!妲儿一定好好帮着办农学堂,让流民哥哥姐姐都学会种地!”李太后摸了摸她的头,又让宫女给每个孩子发了个“平安符”——黄绸子缝的,里面裹着晒干的艾草,是慈宁宫佛堂前种的。
约莫半个时辰后,见李太后面露倦色,朱常洛便率众人告退。行至宫门,朱徵妲正要跨过门槛,忽闻身后传来太后的声音:妲儿留步,回头让徐光启把薯种试种的消息,常跟哀家说说——北方百姓苦,若这薯能长好,就是救苦救难的庄稼。”
二、乾清宫朝贺:怠政下的年节仪轨
从慈宁宫出来,朱常洛要去乾清宫参加“正旦朝贺”——这是万历为数不多会露面的仪典。朱徵妲好奇,拉着朱徵娟的手,跟在太子妃身后,远远站在乾清门的廊下看。
辰时三刻,朝贺的钟鼓声响起。外廷官员按品级列队:一品官(如内阁首辅叶向高、兵部尚书李化龙)站在最前,身穿绯色官袍;二品至四品穿青色,五品至七品穿绿色,八品九品穿青色(注:明制品色略有调整,此处按万历朝常见规制)。他们手里捧着“朝贺表”,表文是翰林院拟的,无非“恭贺圣寿、国泰民安”之类的套话。
万历穿着十二章纹衮龙袍,坐在乾清宫的御座上,脸色淡淡的——比除夕家宴时更显倦怠。司礼监掌印太监高声唱喏:“百官拜贺!”众官齐刷刷跪下,三叩九拜,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万历没像往年那样说“平身”,只抬手挥了挥,声音沙哑:“罢了,都起来吧。”
叶向高上前一步,捧着山东巡抚李长庚的奏疏:“陛下,山东聊城流民安置妥帖,年节间各州县发粮到户,无一人饿死。李长庚奏请,开春后农课点即刻开课,恳请陛下准其动用州县常平仓储粮,作为农学堂师生口粮。”
万历的目光落在奏疏上,却没接,只慢悠悠道:“徐光启怎么说?”一旁的司礼监太监连忙回话:“回陛下,司农寺徐大人昨日递了折子,说‘以农养农’之法可行,常平仓储粮可动,但需派御史监督,免得有官吏克扣。”
“那就准了。”万历说完,便撑着御座扶手起身,“朕乏了,朝贺就到这。各官的年节赏赐,让户部按例发。”不等众官再奏,就转身进了后殿——连外官递上来的“地方年贡”清单(如江南的丝绸、福建的茶叶)都没看。
廊下的朱徵妲拉了拉太子妃的衣角:“娘,皇爷爷怎么走得这么快?”太子妃小声道:“皇爷爷身子不好,年节仪典耗神。”朱徵妲似懂非懂,却看见叶向高站在殿外,望着万历的背影轻轻叹气——她想起在聊城时,李长庚说“朝中大臣难,既要劝陛下理政,又要顾着百姓”,此刻才隐约明白这话的意思。
三、东宫闲日:年礼、草艺与农事牵挂
回到东宫,已是巳时。小太监们正忙着给各宫送“东宫年礼”:给司农寺徐光启的是两匹京郊织的粗布(徐光启说农学堂桌椅要用旧木料,粗布可做椅垫)、一坛绍兴黄酒;给戚报国在京的家人送的是十斤白面、两斤腊肉(戚报国在聊城值守,东宫替他照看家人);给漕帮陈九的,是朱徵妲亲手编的草兔子——用的是聊城带回来的草绳,比流民孩子编的精致些,张清芷帮着缝了个红布耳朵。
“郡主,陈九爷派人来接年礼了!”小太监的通报声响起,朱徵妲连忙跑到门口。来的是漕帮的一个小汉子,穿着新浆洗的蓝布短打,手里捧着个木盒:“郡主,俺们九爷说,多谢您惦记。这是俺们漕帮汉子在运河边捡的河蚌壳,打磨成的小玩意儿,给郡主和小殿下们玩。”
木盒里装着十几个河蚌壳,有的刻着小莲花,有的刻着漕船——都是汉子们夜里在船坞里磨的。朱徵妲拿起一个刻着漕船的,笑着说:“替我谢九爷,开春后运河化冻,农学堂的种子要劳烦漕帮的叔叔们运了。”小汉子连忙应下:“郡主放心!九爷说了,只要是山东的事,俺们漕帮赴汤蹈火!”
送走来人,朱徵妲就拉着朱由校、朱徵娟在庭院里玩——她教他们编草编。朱由校学得认真,笨手笨脚编了个歪歪扭扭的草蚂蚱;朱徵娟没耐心,编了半截就跑去堆雪人,把草绳扔在雪地里;两岁的朱徵嫙看不懂,只捡起草绳往嘴里塞,被宫女连忙拦住。
太子妃坐在廊下看着,笑着对身边的东李选侍说:“妲儿这孩子,把山东的手艺都带回来了。”东李选侍道:“这手艺好,既不费钱,又能让孩子们懂生计——听说聊城流民的孩子,就是编草编换钱买糖吃。”太子妃点点头,让人找了些旧草绳,分给东宫的宫女太监:“你们也学着编,编好了送到流民棚屋去,给孩子们当玩物。”
午后,朱常洛在书房看徐光启送来的“农学堂师资名单”——德州农学堂请的老农叫王阿福,是聊城赈灾时最积极的,会种麦、懂薯苗;落第秀才叫张启,是山东本地人,科举失利后在家乡教蒙童,愿意去农学堂教书,只求官府给家人发两石口粮。
“妲儿,你来看看。”朱常洛招手让她进来,指着名单上的“王阿福”,“这人你在聊城见过,觉得他当农师可行?”朱徵妲凑过去,点头道:“王阿福爷爷说的农谚最清楚,流民都爱听他讲!张秀才呢?”“张启是叶首辅举荐的,说他性子温和,能教孩子们认字。”朱常洛摸着她的头,“开春后,你要不要再去山东一趟?看看农学堂开课,顺便看看薯种发芽没。”
朱徵妲眼睛一亮:“真的吗?妲儿想去!”朱常洛笑道:“但你得先把弟妹照顾好——你走了,由校和娟儿该想你了。”正说着,朱由校抱着他编的草蚂蚱跑进来:“爹爹!你看我编的!妲妹妹说,等开春去山东,要教流民哥哥编这个!”
四、市井年味:漕帮、工匠与流民的烟火
东宫的暖意,顺着宫墙飘到京城的街巷里。大年初一的大栅栏,比除夕更热闹——商户们都开了门,门楣上挂着“开市大吉”的红绸,伙计们站在门口,见人就拱手喊“拜年了”,手里递着刚炸好的“糖耳朵”(京味小吃,用面团炸制,裹着糖霜)。
1. 漕帮的年:运河边的酒与话
漕帮的船坞在通州运河边,离京城有二十里地。陈九没去京城凑热闹,正和十几个漕帮汉子围坐在船板上,喝着朱徵妲送的绍兴黄酒,吃着炖肉。船板上摆着个粗瓷碗,里面盛着麦秆灯笼——是朱徵妲给的那个,汉子们轮流拿着看。
“九爷,您说郡主真要去山东?”一个汉子问。陈九喝了口酒,点头道:“太子殿下都松口了,开春运河化冻,咱们就得把德州农学堂的种子运过去——得提前把船检修好,别误了农时。”另一个汉子摸了摸河蚌壳做的小漕船:“俺们磨这玩意儿的时候,还想着郡主是金枝玉叶,未必看得上,没想到郡主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