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潜流暗涌-《国术起手,执掌混沌》

  永徽二年春,长安城似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朝堂之上,因“时疫”风波而引起的涟漪逐渐平息,长孙无忌集团与皇权之间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袁天罡称病不出,钦天监暂时沉寂。然而,在这片平静之下,潜流暗涌,各方势力都在重新审视和调整着自己的策略。

  陈昂彻底淡出了日常政务的视野。他谢绝了大部分虚衔和赏赐,只保留着“天策上将”这个尊贵却无具体职司的称号,大多数时间都待在永乐坊那看似寻常的宅院中,深居简出。在外人看来,这位功高震主的大将军或许是识趣地急流勇退,或许是因之前的风波而心灰意冷。

  但只有极少数人知道,陈昂的“隐退”,意味着另一种形式的“进取”。

  他的神识,如同无形的大网,以更加隐秘和精细的方式,笼罩着长安,乃至更遥远的区域。他不再直接干预具体事件,而是专注于信息的收集、分析,以及长远布局。他通过早年布下的暗子、发展的眼线,构建起一张独立于朝廷官方和不良人系统之外的情报网络。这张网络不追求即时效应,而是像播种一样,将一颗颗“种子”埋入军队、地方官府、商贾乃至市井之中,静待其在未来某个关键时刻生根发芽。

  同时,他开始系统地整理和传授一些超越这个时代的知识碎片——并非惊世骇俗的科技,而是经过伪装和改良的治理理念、算术方法、简易的工程原理等。这些知识,通过极其隐秘的渠道,流向那些被他看中、具有潜力且背景相对干净的寒门士子或低级官吏手中。这些人或许现在微不足道,但十年、二十年后,他们可能成为影响朝局的中坚力量。陈昂在做的,是潜移默化地改变这片土壤的“肥力”。

  李治对陈昂的“隐退”最初有些不解和失落,但在几次秘密召见,聆听陈昂对时局高屋建瓴却又不着痕迹的分析后,他逐渐明白了陈师的深意。陈昂是在教导他,真正的权力不在于事事亲力亲为,而在于掌控大势、识人善任。李治开始有意识地将陈昂传授的思维方式运用到朝政中,虽然依旧受到长孙无忌的掣肘,但处理起事务来,明显比初登基时沉稳、老练了许多。他与武媚娘的私下联系也更为紧密,武媚娘的智慧和见解,成了他应对复杂朝局时的重要参考。一股以皇权为中心,融合了寒门新锐和特殊智囊的新生力量,正在悄然凝聚。

  感业寺内,武媚娘的日子似乎依旧清苦。但若有心人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位“明空”师太的居所,书籍渐渐多了起来,不仅有佛经,更有史书、法典甚至一些地理志异。她阅读的批注,见解日渐深邃。李治偶尔派人送来的宫廷糕点或新奇物件,也不再引起她太大的情绪波动,仿佛这一切已是常态。她如同一只结网的蜘蛛,耐心而沉默地编织着自己的未来。

  而在钦天监深处,袁天罡的“病”自然也早就好了。他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他不再频繁现身朝堂,也不再轻易发动直接的攻击。他将自己沉浸在观星、推演和掌控不良人这架庞大机器之中。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与陈昂的较量,已经变成了比拼耐心、底蕴和对未来预判的长期战争。

  他通过星象和遍布各地的眼线,敏锐地察觉到了李治的成长、武媚娘影响力的渗透,以及那股正在滋生的、游离于传统门阀之外的新生力量。他知道,这一切的背后,都有陈昂那只无形的手在推动。

  “你想用时间来磨灭李唐的宿命?用新生代来取代旧门阀?”袁天罡对着星空冷笑,“本帅便与你比比,谁更能熬得过这悠悠岁月!”

  他不再试图立刻消灭陈昂或武媚娘,而是开始加固李唐王朝的“天命”壁垒。他利用不良人加强对各地藩王、重臣的监控,防范任何可能危及李氏江山的苗头;他更加注重培养对李唐皇室绝对忠诚的暗卫和奇人异士;他甚至开始秘密研究一些可以稳固气运、压制“变数”的古老阵法,准备在未来的某个关键时刻动用。

  他也注意到了陈昂散布的那些“知识”。虽然一时看不出直接危害,但他本能地感到警惕,下令不良人密切监控任何传播或使用这些“异端”知识的人和事,将其列为潜在威胁。

  时间,就在这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中悄然流逝。永徽二年、三年……朝堂上依旧有争斗,边疆依旧有战事,但都属于帝国运行的常态。陈昂与袁天罡,这两个决定未来走向的棋手,仿佛都陷入了沉寂,各自在属于自己的维度上,为那场注定在未来某个时刻爆发的终极对决,积蓄着力量。

  直到永徽四年,一场看似后宫争宠引发的风波——王皇后与萧淑妃失宠,武媚娘即将结束感业寺生涯,正式重返宫廷的迹象日益明显——才如同投入深潭的巨石,再次打破了表面的平静,预示着新一轮更加剧烈的动荡,即将来临。

  陈昂站在小院中,感受着空气中那因命运之弦被拨动而产生的细微震颤,他知道,布局的阶段即将过去,真正的历史大幕,正在缓缓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