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专业的锋芒 - 狙击手学校-《穿越1945:从狼牙到黎明》

  当大部分队员还在基础体能的泥沼中挣扎时,一部分通过了初步筛选、展现出射击天赋的队员,被带到了营地边缘一处相对僻静的山谷。这里,就是“雪狼”大队初具雏形的“狙击手学校”。

  负责人是水生。他的右臂依旧吊着绷带,无法进行实弹射击,但这并不妨碍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从林锋那里学来的系统知识倾囊相授。赵小川作为助教,负责大部分的实操演示和训练组织。

  山谷里设置了不同距离的靶位,有的固定,有的简易活动,还有模拟敌军哨兵和军官的半身靶。训练并非一开始就追求远距离精度。

  “都把枪放下!”水生的声音带着伤后的虚弱,但眼神却锐利如常,扫过面前站着的十几名选拔出来的队员,其中包括赵小川、胡老疙瘩,以及几个眼神沉稳、据枪姿势明显更扎实的老兵,甚至还有李文斌——他在摸底射击中展现出了出乎意料的稳定性和专注力。

  “觉得奇怪?”水生看着面露不解的队员们,“狙击手,不是神枪手那么简单!第一课,不是教你们怎么打得准,是教你们怎么‘看’和怎么‘藏’!”

  他让赵小川在三百米外插上一根细树枝,顶端系着一小块红布。“现在,告诉我,风向,风速,估算距离。”

  队员们面面相觑。胡老疙瘩眯着眼看了看,凭经验嘟囔:“有点小风,从左边来,距离…大概三百步?”

  “大概?”水生声音一沉,“战场上,你的‘大概’,就是战友的命!赵小川,报数据!”

  赵小川立刻回答:“目标距离,实测三百二十米。当前风向,东北偏东,风速约每秒三米,阵风可达四米。需要考虑轻度横风修正。”

  水生看向胡老疙瘩和其他人:“听到了吗?不是靠猜,要靠方法!观察草木摆动幅度,感受风向,利用参照物精确测距!这是保命和杀敌的基础!”

  接下来的几天,训练内容枯燥而繁重。队员们学习使用有限的工具(如拇指测距法)进行相对精确的测距,观察记录不同风力下的弹道影响,绘制简易的射程卡片。更重要的是伪装。

  “夜莺”也被请来指导。她示范如何利用积雪、枯枝、杂草,将自己完美地融入环境,甚至在近距离内不被察觉。她强调细节:“袖口的颜色,呼吸导致的身体微动,枪管的反光…任何一个疏忽,都会让你变成尸体。”

  胡老疙瘩起初很不适应。他习惯了凭感觉和本能,对这种条条框框的东西颇为抵触。在一次伪装潜行考核中,他自信满满地潜伏在选定的位置,却被“夜莺”轻易指出三处破绽。

  “老胡,你是个好猎手,”“夜莺”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但战场上的‘猎物’,比林子里的狍子警惕一百倍。你的经验是财富,但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来规范它。”

  胡老疙瘩看着赵小川近乎完美的伪装,又看看自己暴露的位置,闷着头没说话,但接下来的训练中,他开始默默观察和学习赵小川等人的做法。

  实弹训练终于开始后,重点也并非一味追求远距离。水生(通过赵小川演示)强调呼吸控制、击发时机、不同姿势的稳定性。他尤其重视“冷枪”射击——要求在身体极度寒冷、手指僵硬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基本的射击精度。

  “想象一下,你在雪地里趴了半夜,手脚都快冻掉了,目标突然出现,你只有一次机会!”水生嘶哑的声音在靶场上空回荡。

  李文斌在这方面遇到了困难。他的理论知识学得快,测距、伪装一点就通,但心理素质不够稳定,尤其在进行压力射击(限时、或教官在旁边制造干扰)时,成绩波动很大。

  一次抗干扰射击后,他看着自己脱靶的弹孔,沮丧地低下了头。

  水生走过去,没有责备:“李文斌,知道你缺什么吗?缺一股‘静气’。狙击手的心要像这雪原一样,外面再冷再乱,里面也得是稳的。别想着一定要打得多么惊艳,先求稳,再求准。”

  赵小川也拍了拍他的肩膀:“我刚开始也这样,手抖得厉害。多练,找到那种‘人枪合一’的感觉就好了。”

  训练中最艰苦的,是耐力与耐心。队员们被要求长时间潜伏在一个位置,保持观察,记录任何微小的变化,有时甚至一趴就是大半天,任凭寒风侵蚀,冰雪覆盖。这是对意志的极致磨练。

  胡老疙瘩在一次长达四小时的潜伏训练后,几乎是被赵小川从雪窝里拖出来的,四肢僵硬,嘴唇发紫,但他眼睛里却闪着光:“他娘的…这比打猎熬鹰还带劲!”

  而李文斌,在一次次的失败和鼓励中,也渐渐摸到了门道。他开始学会在扣动扳机前深呼吸,排除杂念,专注准星和目标之间的那条无形的线。

  山谷里清脆而稀疏的枪声,与其他营地传来的喊杀声和爆炸声格格不入。但在这里,一种更加冷酷、更加精准的专业锋芒,正在悄然成形。水生知道,这些苗子还需要更多的血火淬炼,但至少,他们已经踏上了通往顶尖狙击手的,那条布满荆棘与孤独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