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观摩团带来的短暂喧嚣过后,宁安支队,特别是“雪狼”内部,并未完全恢复平静。那股由外人带来的、混合着威慑与审视的压力,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扩散到了队伍的深处,引发了一些不易察觉的波动。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文化教员在给战士们上识字课,讲解“人民军队为人民”时,角落里传来几声低低的嘀咕。
“……说得轻巧,看看人家老毛子,那坦克,那大炮,胳膊比咱大腿还粗。咱们这几条破枪,咋跟人家比?”
“就是,听说南边(指国统区)过来的,都叫咱们‘土八路’,连正规矩军饷都没有……”
“以前在山里打游击不觉得,现在眼看要跟那些大家伙碰,心里头……没底啊。”
说话的是几名刚补充进来不久的新兵,他们大多是被“反奸清算”和“土地改革”动员参军的年轻农民,怀着一腔热血,但见识过苏军展示的钢铁洪流(哪怕是间接感受)和听闻了国民党“美械装备”的传闻后,朴素的认识受到了冲击。
另一边,在老兵群体里,波动则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一次战术讨论会上,针对林锋强调的“小组协同”和“战术纪律”,一位原抗联出身、以勇猛着称的排长孙大勇,虽然没明着反对,却瓮声瓮气地嘟囔了一句:“林队长教的法子是好,可有时候,打鬼子凭的就是一股不要命的狠劲儿!咱们以前在林子里,没这么多讲究,不也把鬼子搅得鸡犬不宁?”
他的话引起了一些同样出身抗联的老兵的低声附和。他们信任林锋的能力,也认可训练带来的好处,但内心深处,对于过于“精细”和“程序化”的战术,仍保留着一丝本能的疑虑,觉得似乎少了点他们熟悉的、那股子快意恩仇的悍勇。
这些细微的杂音,自然逃不过王指导员和林锋的耳朵。
深夜,支队部的油灯下,王指导员眉头微锁,对林锋和李支队长说:“老李,林队长,下面的思想情况,有些复杂啊。新兵容易被表象迷惑,对困难估计不足,容易产生畏难和攀比心理。老兵呢,习惯了过去的斗争方式,对新的战术和纪律,还有个适应过程。苏军这一来一去,加上国民党那边的宣传,把这股暗流给搅动起来了。”
李满仓哼了一声,大手一挥:“这有啥?当年咱们从几个人几条枪发展到如今,啥阵仗没见过?思想不通?那就做工作!我老李就不信,还有捂不热的心肠!”
林锋沉吟片刻,开口道:“支队长,指导员,这种情况很正常。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武器的差距,更是两种军队理念、两种斗争方式的碰撞。新兵需要的是树立信心,明白我们为何而战,优势在哪里。老兵需要的是理解,理解严格的纪律和科学的战术,是为了让更多的兄弟活下去,更有效地消灭敌人,是为了应对未来更大规模、更正规的战争。”
他看向王指导员:“指导员,我建议,除了常规的政治学习,我们可以搞一次‘诉苦大会’,让老战士们,特别是原抗联的同志们,讲讲他们当年在极端困难条件下,是因为什么坚持下来的,是因为缺乏纪律、各自为战吃的亏多,还是因为团结一致、听从指挥打的胜仗多。让事实说话。”
王指导员眼睛一亮:“这个办法好!忆苦思甜,最能触动灵魂。”
林锋又转向李满仓:“支队长,对于新兵,光讲大道理可能不够。我们可以组织几次小规模的实战对抗演练,让新兵班组在老兵的带领下,用我们训练的新战术,去‘打败’扮演敌军的老兵班组。让他们亲身体会到,正确的战术和协同,能够弥补武器和经验的不足,建立起对我们这套战法的信心。”
“好!就这么干!”李满仓一拍桌子,“双管齐下!老王,诉苦会你来组织,要搞得生动,往心里去!林队长,演练的事你负责,要真打实练,打出效果!”
接下来的几天,宁安支队内部掀起了一场无声的思想整风。
在临时布置的会场,当一位原抗联的老兵声泪俱下地讲述当年因为缺乏统一指挥、小队各自为战,结果被日军包围,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他一人侥幸生还的经历时,台下许多新兵都红了眼眶。当另一位老兵讲述他们如何凭借严明的纪律和灵活的战术,一次次以弱胜强,打得鬼子晕头转向时,新兵们的眼中又燃起了光芒。
而在训练场上,林锋精心设计了几次红蓝对抗。他让周大海等老兵扮演骄横的“国民党搜索队”,让赵小川等新兵骨干带领新兵班组,运用“三三制”渗透和侧翼突击,一次次将“敌军”分割包围。当新兵们发现自己真的能用学到的方法,战胜以往觉得高不可攀的老兵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信,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
孙大勇在参加了一次对抗,亲身感受了小组协同火力带来的压制性效果后,找到林锋,挠着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队长,俺……俺以前想岔了。这法子,确实好!能少死好多兄弟!”
林锋拍了拍他的肩膀,没有多言。
波动渐渐平息,一种更加坚实的凝聚力在队伍中悄然形成。新兵们明白了手中武器虽然简陋,但为之奋斗的事业是光荣的,身边的战友是可靠的,学到的本领是管用的。老兵们则更加理解了严格训练和战术革新的必要性,将个人的勇武融入到了集体的战斗智慧之中。
林锋知道,思想工作绝非一劳永逸。但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这支人民的军队就能在不断的内外考验中,剔除杂质,淬炼成钢。眼前的这点波动,不过是成长路上必经的风雨。而经过这场风雨洗礼的“雪狼”,眼神变得更加坚定,步伐也更加沉稳。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文化教员在给战士们上识字课,讲解“人民军队为人民”时,角落里传来几声低低的嘀咕。
“……说得轻巧,看看人家老毛子,那坦克,那大炮,胳膊比咱大腿还粗。咱们这几条破枪,咋跟人家比?”
“就是,听说南边(指国统区)过来的,都叫咱们‘土八路’,连正规矩军饷都没有……”
“以前在山里打游击不觉得,现在眼看要跟那些大家伙碰,心里头……没底啊。”
说话的是几名刚补充进来不久的新兵,他们大多是被“反奸清算”和“土地改革”动员参军的年轻农民,怀着一腔热血,但见识过苏军展示的钢铁洪流(哪怕是间接感受)和听闻了国民党“美械装备”的传闻后,朴素的认识受到了冲击。
另一边,在老兵群体里,波动则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一次战术讨论会上,针对林锋强调的“小组协同”和“战术纪律”,一位原抗联出身、以勇猛着称的排长孙大勇,虽然没明着反对,却瓮声瓮气地嘟囔了一句:“林队长教的法子是好,可有时候,打鬼子凭的就是一股不要命的狠劲儿!咱们以前在林子里,没这么多讲究,不也把鬼子搅得鸡犬不宁?”
他的话引起了一些同样出身抗联的老兵的低声附和。他们信任林锋的能力,也认可训练带来的好处,但内心深处,对于过于“精细”和“程序化”的战术,仍保留着一丝本能的疑虑,觉得似乎少了点他们熟悉的、那股子快意恩仇的悍勇。
这些细微的杂音,自然逃不过王指导员和林锋的耳朵。
深夜,支队部的油灯下,王指导员眉头微锁,对林锋和李支队长说:“老李,林队长,下面的思想情况,有些复杂啊。新兵容易被表象迷惑,对困难估计不足,容易产生畏难和攀比心理。老兵呢,习惯了过去的斗争方式,对新的战术和纪律,还有个适应过程。苏军这一来一去,加上国民党那边的宣传,把这股暗流给搅动起来了。”
李满仓哼了一声,大手一挥:“这有啥?当年咱们从几个人几条枪发展到如今,啥阵仗没见过?思想不通?那就做工作!我老李就不信,还有捂不热的心肠!”
林锋沉吟片刻,开口道:“支队长,指导员,这种情况很正常。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武器的差距,更是两种军队理念、两种斗争方式的碰撞。新兵需要的是树立信心,明白我们为何而战,优势在哪里。老兵需要的是理解,理解严格的纪律和科学的战术,是为了让更多的兄弟活下去,更有效地消灭敌人,是为了应对未来更大规模、更正规的战争。”
他看向王指导员:“指导员,我建议,除了常规的政治学习,我们可以搞一次‘诉苦大会’,让老战士们,特别是原抗联的同志们,讲讲他们当年在极端困难条件下,是因为什么坚持下来的,是因为缺乏纪律、各自为战吃的亏多,还是因为团结一致、听从指挥打的胜仗多。让事实说话。”
王指导员眼睛一亮:“这个办法好!忆苦思甜,最能触动灵魂。”
林锋又转向李满仓:“支队长,对于新兵,光讲大道理可能不够。我们可以组织几次小规模的实战对抗演练,让新兵班组在老兵的带领下,用我们训练的新战术,去‘打败’扮演敌军的老兵班组。让他们亲身体会到,正确的战术和协同,能够弥补武器和经验的不足,建立起对我们这套战法的信心。”
“好!就这么干!”李满仓一拍桌子,“双管齐下!老王,诉苦会你来组织,要搞得生动,往心里去!林队长,演练的事你负责,要真打实练,打出效果!”
接下来的几天,宁安支队内部掀起了一场无声的思想整风。
在临时布置的会场,当一位原抗联的老兵声泪俱下地讲述当年因为缺乏统一指挥、小队各自为战,结果被日军包围,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他一人侥幸生还的经历时,台下许多新兵都红了眼眶。当另一位老兵讲述他们如何凭借严明的纪律和灵活的战术,一次次以弱胜强,打得鬼子晕头转向时,新兵们的眼中又燃起了光芒。
而在训练场上,林锋精心设计了几次红蓝对抗。他让周大海等老兵扮演骄横的“国民党搜索队”,让赵小川等新兵骨干带领新兵班组,运用“三三制”渗透和侧翼突击,一次次将“敌军”分割包围。当新兵们发现自己真的能用学到的方法,战胜以往觉得高不可攀的老兵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信,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
孙大勇在参加了一次对抗,亲身感受了小组协同火力带来的压制性效果后,找到林锋,挠着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队长,俺……俺以前想岔了。这法子,确实好!能少死好多兄弟!”
林锋拍了拍他的肩膀,没有多言。
波动渐渐平息,一种更加坚实的凝聚力在队伍中悄然形成。新兵们明白了手中武器虽然简陋,但为之奋斗的事业是光荣的,身边的战友是可靠的,学到的本领是管用的。老兵们则更加理解了严格训练和战术革新的必要性,将个人的勇武融入到了集体的战斗智慧之中。
林锋知道,思想工作绝非一劳永逸。但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这支人民的军队就能在不断的内外考验中,剔除杂质,淬炼成钢。眼前的这点波动,不过是成长路上必经的风雨。而经过这场风雨洗礼的“雪狼”,眼神变得更加坚定,步伐也更加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