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鹰眼训练(狙击手孵化)-《穿越1945:从狼牙到黎明》

  当大多数学员还在与潜行和观察的基础科目较劲时,一支更小的、被寄予厚望的队伍已经被悄然筛选出来,由林锋和水生亲自带领,开始了更为苛刻的训练——狙击手的孵化。

  选拔是无声而残酷的。林锋和水生像鹰隼一样,在之前的各项训练中,冷眼旁观着每一个学员的表现。他们寻找的不是单纯的枪法好,更是那种超乎常人的耐心、近乎偏执的专注力、冷静到近乎冷酷的心态,以及对距离、风速、光线有种天生直觉的人。

  最终,只有不到二十人进入了这个被称为“鹰眼组”的小圈子。他们被带到了远离主训练场的一处偏僻山谷,这里地形复杂,视野相对开阔,是理想的狙击训练场。

  第一课,不是射击,是“蛰伏”。

  “一个优秀的狙击手,首先得是一块有生命的石头。”林锋站在山谷的风口,寒风将他话吹得有些飘忽,“你们要练的,是在一个地方,以最不舒服的姿势,一动不动地待上几个时辰,甚至一整天。不能咳嗽,不能乱动,连眼皮都不能多眨一下!”

  他亲自示范,选择一个看似普通的灌木丛后的射击位置,缓慢地卧倒,调整身体姿态,将一支三八式步枪架好,然后用粗糙的麻布和积雪将自己从头到脚伪装起来。片刻之后,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几乎无法发现那里趴着一个人。

  学员们被要求各自寻找狙击点,进行长时间的潜伏训练。起初,没人能坚持超过一个小时。寒冷的侵袭、身体的僵硬、蚊虫的叮咬(虽然天冷已少见,但仍有耐寒的小虫)、以及心理上的枯燥和焦虑,都是巨大的考验。不断有人因为轻微的动作或无法忍受的刺痒而被水生冷酷地记录下“暴露”。

  “忘记你的身体,忘记寒冷,忘记时间。你的眼睛里,只有目标区域,你的大脑里,只有风速、距离和弹道。”林锋的声音如同催眠,在学员们几乎要放弃的边缘响起,“想象你就是雪的一部分,是泥土的一部分。你的呼吸,要慢得像冬眠的熊。”

  第二课,是“判距”与“读风”。

  没有先进的测距仪和风速仪,全靠经验和肉眼。林锋教他们用“跳眼法”估算距离,用参照物(如已知高度的树木、房屋)对比判断。他更细致地讲解如何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来判断风速和风向:旗帜的飘动、草尖的摇摆、雪沫飞舞的轨迹,甚至是耳边风呼声的大小。

  “同一距离,顺风、逆风、侧风,弹着点能差出一个人去!读不准风,你的子弹就是瞎的!”林锋让学员们反复练习,对不同距离的目标进行风速判断和修正量估算,并在沙盘上进行模拟推演。

  第三课,才是“击发”。

  但这击发,也与众不同。训练的初期,甚至不允许他们实弹射击。林锋强调的是“一致性”。从据枪的姿态、贴腮的位置、食指接触扳机的力度和方式,到呼吸的节奏(吸气-呼气-屏息-击发)、甚至心跳的控制,都要求做到每一次都完全相同。

  学员们用空枪,对着远处画着极小圆圈的白布靶,进行无数次枯燥的瞄准和击发练习。水生在旁边严密监视,用树枝轻轻拨动枪管,检查是否稳定;观察学员的呼吸是否在击发瞬间有屏息不足或过度的迹象。

  “感觉!找到那种人枪合一的感觉!让你的呼吸、你的心跳,都成为击发的一部分,而不是干扰!”水生的话不多,但每次都切中要害。他本身就是极优秀的射手,他的示范和点拨,让学员们受益匪浅。

  只有当基础动作形成肌肉记忆后,实弹射击才开始。而且,目标不再是固定的胸环靶,而是林锋和水生随机设置的各种目标:挂在树枝上随风摇摆的罐头盒、突然从雪地里抛起的木块、甚至是在极远距离上短暂出现的移动人影(由其他学员扮演)。

  射击条件也极为苛刻:在剧烈运动后立刻射击,在寒风凛冽中稳定瞄准,在光线昏暗的拂晓或黄昏捕捉转瞬即逝的机会。

  淘汰率高得惊人。有的学员枪法精准,但潜伏时缺乏耐心;有的能长时间蛰伏,却对风速变化反应迟钝;更有心理素质不过关的,在模拟实战的压力下,手抖得无法瞄准。

  每一天,都有人默默离开“鹰眼组”。留下的人,皮肤被冻得皲裂,眼神却越发沉静锐利,如同经过打磨的燧石。他们开始真正理解,狙击手并非仅仅是神枪手,而是集忍耐、观察、计算、心理素质和精准射击于一体的战场艺术家,是悬在敌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能在关键时刻用一颗子弹扭转战局的沉默杀神。

  林锋看着这些在严酷淘汰中逐渐显露出“鹰眼”潜质的学员,知道又一批致命的“狼牙”正在孕育。他们将来散入各部队,带来的将不仅是超远的射杀距离,更是一种对战场格局的精准掌控和强大的心理威慑。这支“鹰眼”小队,将成为他未来布局中,最为锋利的箭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