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历史的岔路-《穿越1945:从狼牙到黎明》

  离开苏军哨卡后,队伍并未感到丝毫轻松,反而像是从一道无形的栅栏中钻出,投入了更加广阔而叵测的天地。情报如同破碎的纸片,从四面八方零散传来,却又常常互相矛盾,拼凑出一幅模糊而危险的东北现状图景。

  他们此刻,正站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岔路口。

  面前有两条路。

  一条是相对好走、沿途村落较多的辽西走廊通道。这条路较为平坦,便于队伍中非战斗人员行进,理论上也能更快地接近目标区域。但据零星传来的消息和“夜莺”小组前出侦察的反馈,这条路上国民党正规军的活动异常频繁,巡逻队、运输车队往来不绝,甚至可能已有小股中央军先头部队进驻了沿途要点。风险极大,一旦遭遇,以他们目前的实力,几乎不可能全身而退。

  另一条,则是向东北方向深入努鲁儿虎山余脉的崎岖山路。这条路地图上标识模糊,极其难行,要翻越数道山梁,穿过大片的原始林地和人烟稀少的区域。好处是能最大限度地避开国民党军的主力,隐蔽性强。但坏处同样明显:恶劣的地形和气候对队伍是严峻考验,补给获取困难,并且,这片区域历来是土匪“胡子”和各路山林队盘踞的老巢,敌情不明,危险性丝毫不低。

  临时召开的决策会议上,气氛凝重。

  “走大路太冒险了!”一位负责宣传工作的干部情绪激动,“我们这么多非战斗人员,还有技术专家,根本经不起任何碰撞!应该走山路,隐蔽第一!”

  “走山路?你看看大家现在的状态!”另一位负责后勤的同志反驳道,他指着外面疲惫不堪、许多人带伤的队伍,“粮食快见底了,药品几乎没有!再进山折腾,没等遇到土匪,自己就先垮了!大路上好歹能有村落,或许能搞到点补给,也能打听到更确切的消息。”

  “大路上那是往敌人枪口上撞!”

  “山路上就是摸黑跳崖!”

  争论僵持不下,双方都有道理,却又都无法说服对方。支队领导眉头紧锁,看着那份简陋得几乎只有几条线的地图,难以决断。这个选择,可能直接关系到这支历经千辛万苦才走到这里的队伍的存亡。

  所有人的目光,最终都不由自主地投向了会议以来一直沉默不语的林锋。这一路上的事实证明,在军事和生存决策上,他的判断往往最为精准和关键。

  林锋没有立刻说话。他走到摊开的地图前,手指先是在那条代表辽西走廊的线上缓缓划过,然后重重地点了点那几个标注着国民党军活动符号的区域。接着,他的手指移向那条蜿蜒曲折、代表山路的虚线,目光变得深邃。

  他抬起头,看向争论的双方,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析力:

  “走大路,速度快,补给可能稍易,但与我们遭遇国民党军主力或严密盘查的概率,超过七成。以我们目前的装备和人员构成,一旦发生正面冲突,结果很可能是毁灭性的。”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些非战斗人员,“我们承受不起这个风险。”

  主张走大路的同志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最终没能反驳。

  林锋的手指又点向那条山路:“走山路,艰难,补给困难,有遭遇土匪的风险。但是——”他加重了语气,“第一,地形复杂意味着我们更容易隐蔽和周旋,主动权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在我们手里。第二,土匪并非铁板一块,我们可以利用其内部矛盾,甚至必要时,以打促和,杀出一条路。第三,也是最关键的……”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我们的最终目的地是东北腹地,而不是在辽西走廊就和敌人拼消耗。保存力量,隐蔽接敌,才是上策。山路虽然难走,但更可能让我们达成战略目的。”

  他最后总结道:“我认为,应该走山路。风险可控,目标明确。”

  会议室内一片寂静。林锋的分析条理清晰,利弊权衡直指核心,尤其是那句“保存力量,隐蔽接敌”,说到了支队领导的心坎里。

  “我同意林锋同志的意见。”支队领导最终拍板,“走山路!通知下去,做好应对更艰苦环境的准备!侦察队前出范围再扩大五里,重点侦察山路入口及两侧高地情况!”

  “是!”

  命令下达,队伍开始转向,朝着那条更加坎坷未知的山路进发。

  站在岔路口,看着队伍缓缓没入丘陵的阴影之中,林锋深吸了一口塞外冰冷的空气。

  他知道,自己选择的这条路,或许正是历史上无数支奔赴东北的部队曾经走过、或未能走通的无数条小路中的一条。每一个岔路的选择,都可能导向截然不同的未来。

  但他别无选择,只能相信自己的判断,带着这支队伍,在这历史的迷雾中,踏出一条生路。

  前路山高林密,危机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