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终于抵达了那道蜿蜒于群山之巅的雄伟屏障——长城。
古老的城墙在苍茫的天地间沉默矗立,砖石斑驳,布满岁月的痕迹和战争的创痍。穿过坍塌的隘口,一股与关内截然不同的、更加酷烈狂野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一步之间,踏入了另一个世界。
这就是塞外。
天空变得极高极远,是一种冰冷的湛蓝色。太阳虽然明亮,却仿佛失去了温度,阳光照在身上,只带来些许光亮,却驱不散那无孔不入的寒意。风,成了这里绝对的主宰。它不再是关内那般偶尔呼啸,而是永无止息地、狂暴地从广袤的蒙古高原上席卷而来,发出令人心悸的呜咽与咆哮,卷起地上的沙砾和雪沫,劈头盖脸地砸向行军的队伍。
气温骤降。呵气成霜,眉毛、鬓角很快结起了白茫茫的冰凌。队员们身上那单薄的、甚至未能完全干透的棉衣,在这塞外的寒风面前,简直如同纸片一般脆弱。寒风轻易地穿透衣物,带走身体里可怜的热量,让人从骨头缝里往外冒凉气。
“嘶……好冷!”一个年轻队员忍不住打了个哆嗦,牙齿咯咯作响,下意识地裹紧了根本裹不紧的衣襟。
“快!把能穿的衣服都穿上!毛巾、布条,把头脸耳朵都包起来!别让皮肤露在外面!”林锋大声命令着,他自己也早已将一条破旧的毛巾围住了口鼻,只露出一双锐利如鹰隼的眼睛,警惕地扫视着四周,同时也密切关注着队伍的状态。
行军变得异常艰难。脚下的路不再是泥土,而是冻得硬邦邦、滑溜溜的冻土和碎石。狂风让人几乎无法直立行走,必须压低身体,侧着身,艰难地逆风前行。每一步都需要付出更大的力气,体力在以惊人的速度消耗。
非战斗人员和技术专家们更是苦不堪言。他们本就体质较弱,缺乏野外行军经验,很快就开始有人掉队,脸色发青,嘴唇发紫,不住地打着寒颤。
“快!互相搀扶着!别停下!停下就冻僵了!”林锋和水生等骨干不断在队伍前后奔跑,大声鼓励,甚至强行架起那些几乎要瘫倒的同志,拖着他们继续前进。
林锋现代特种兵的极端环境生存训练知识此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寻找着相对背风的洼地、山坳作为短暂的休息点,指导大家挤在一起互相取暖,搓揉冻得麻木的手脚,防止冻伤。
“活动手指和脚趾!绝对不能睡!睡着了就醒不过来了!”他一遍遍地吼着,检查着每一个队员的状态。
一次短暂的休息时,他发现一个学生干部蜷缩在石头后面,眼神已经有些涣散,身体微微发抖,这是失温的征兆!
“快!拿热水来!谁还有热水!”林锋冲过去,一把将那个学生搂在怀里,用力搓揉他的胸口和脸颊。
幸好后勤的同志用棉被紧紧包裹着的水壶里还有一点温乎气。林锋小心翼翼地将那点宝贵的热水喂进学生嘴里,又让人拿出最后一点辣椒粉,强行给他灌下去一点。
辛辣的刺激和微弱的热量让学生干部剧烈地咳嗽起来,眼神终于恢复了一丝神采。
“坚持住!我们很快就能找到避风的地方!”林锋鼓励道,心里却沉甸甸的。热水和辣椒粉都快没了,而前路漫漫。
塞外的夜晚来得更早,温度也降得更低。队伍必须找到合适的宿营地,否则一夜过去,不知要冻死多少人。
终于,在天色彻底黑透前,他们找到了一个背风的、废弃的烽火台残址。虽然只剩下半圈破墙,但总算能抵挡一些狂风。
“快!生火!快!”队员们几乎是扑进废墟里,迫不及待地想要获取一点温暖。
然而,问题又来了。塞外植被稀疏,能找到的枯草和灌木枝极其有限,而且都被冻得硬邦邦,难以点燃。好不容易升起的几簇小火苗,在狂风中摇曳不定,随时可能熄灭。
“节约燃料!围拢起来!轮流烤火!”林锋指挥着,将最需要温暖的重病号和伤员安排在离火堆最近的位置。
他自己则带着几个战士,冒着严寒,在废墟外围用冻硬的土块和石头垒砌简易的挡风墙,尽可能地为大家争取一丝喘息之机。
这一夜,格外漫长。狂风在残破的烽火台外咆哮了一夜,仿佛无数厉鬼在嘶吼。火堆几次险些熄灭,又被队员们拼命护住。人们挤作一团,依靠彼此的体温艰难地抵御着塞外的酷寒。
林锋几乎一夜未眠,不断巡视,检查岗哨,添柴(虽然无柴可添),确保没有人在这酷寒中无声无息地失去生命。
当黎明的微光终于再次照亮这片苍凉的土地时,队伍再次出发。每个人都像是被剥掉了一层皮,脸上带着疲惫和冻痕,但眼神却比昨日更加坚韧。
他们熬过了塞外的第一夜。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开始。前面的路,风寒更烈,环境更恶。
古老的城墙在苍茫的天地间沉默矗立,砖石斑驳,布满岁月的痕迹和战争的创痍。穿过坍塌的隘口,一股与关内截然不同的、更加酷烈狂野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一步之间,踏入了另一个世界。
这就是塞外。
天空变得极高极远,是一种冰冷的湛蓝色。太阳虽然明亮,却仿佛失去了温度,阳光照在身上,只带来些许光亮,却驱不散那无孔不入的寒意。风,成了这里绝对的主宰。它不再是关内那般偶尔呼啸,而是永无止息地、狂暴地从广袤的蒙古高原上席卷而来,发出令人心悸的呜咽与咆哮,卷起地上的沙砾和雪沫,劈头盖脸地砸向行军的队伍。
气温骤降。呵气成霜,眉毛、鬓角很快结起了白茫茫的冰凌。队员们身上那单薄的、甚至未能完全干透的棉衣,在这塞外的寒风面前,简直如同纸片一般脆弱。寒风轻易地穿透衣物,带走身体里可怜的热量,让人从骨头缝里往外冒凉气。
“嘶……好冷!”一个年轻队员忍不住打了个哆嗦,牙齿咯咯作响,下意识地裹紧了根本裹不紧的衣襟。
“快!把能穿的衣服都穿上!毛巾、布条,把头脸耳朵都包起来!别让皮肤露在外面!”林锋大声命令着,他自己也早已将一条破旧的毛巾围住了口鼻,只露出一双锐利如鹰隼的眼睛,警惕地扫视着四周,同时也密切关注着队伍的状态。
行军变得异常艰难。脚下的路不再是泥土,而是冻得硬邦邦、滑溜溜的冻土和碎石。狂风让人几乎无法直立行走,必须压低身体,侧着身,艰难地逆风前行。每一步都需要付出更大的力气,体力在以惊人的速度消耗。
非战斗人员和技术专家们更是苦不堪言。他们本就体质较弱,缺乏野外行军经验,很快就开始有人掉队,脸色发青,嘴唇发紫,不住地打着寒颤。
“快!互相搀扶着!别停下!停下就冻僵了!”林锋和水生等骨干不断在队伍前后奔跑,大声鼓励,甚至强行架起那些几乎要瘫倒的同志,拖着他们继续前进。
林锋现代特种兵的极端环境生存训练知识此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寻找着相对背风的洼地、山坳作为短暂的休息点,指导大家挤在一起互相取暖,搓揉冻得麻木的手脚,防止冻伤。
“活动手指和脚趾!绝对不能睡!睡着了就醒不过来了!”他一遍遍地吼着,检查着每一个队员的状态。
一次短暂的休息时,他发现一个学生干部蜷缩在石头后面,眼神已经有些涣散,身体微微发抖,这是失温的征兆!
“快!拿热水来!谁还有热水!”林锋冲过去,一把将那个学生搂在怀里,用力搓揉他的胸口和脸颊。
幸好后勤的同志用棉被紧紧包裹着的水壶里还有一点温乎气。林锋小心翼翼地将那点宝贵的热水喂进学生嘴里,又让人拿出最后一点辣椒粉,强行给他灌下去一点。
辛辣的刺激和微弱的热量让学生干部剧烈地咳嗽起来,眼神终于恢复了一丝神采。
“坚持住!我们很快就能找到避风的地方!”林锋鼓励道,心里却沉甸甸的。热水和辣椒粉都快没了,而前路漫漫。
塞外的夜晚来得更早,温度也降得更低。队伍必须找到合适的宿营地,否则一夜过去,不知要冻死多少人。
终于,在天色彻底黑透前,他们找到了一个背风的、废弃的烽火台残址。虽然只剩下半圈破墙,但总算能抵挡一些狂风。
“快!生火!快!”队员们几乎是扑进废墟里,迫不及待地想要获取一点温暖。
然而,问题又来了。塞外植被稀疏,能找到的枯草和灌木枝极其有限,而且都被冻得硬邦邦,难以点燃。好不容易升起的几簇小火苗,在狂风中摇曳不定,随时可能熄灭。
“节约燃料!围拢起来!轮流烤火!”林锋指挥着,将最需要温暖的重病号和伤员安排在离火堆最近的位置。
他自己则带着几个战士,冒着严寒,在废墟外围用冻硬的土块和石头垒砌简易的挡风墙,尽可能地为大家争取一丝喘息之机。
这一夜,格外漫长。狂风在残破的烽火台外咆哮了一夜,仿佛无数厉鬼在嘶吼。火堆几次险些熄灭,又被队员们拼命护住。人们挤作一团,依靠彼此的体温艰难地抵御着塞外的酷寒。
林锋几乎一夜未眠,不断巡视,检查岗哨,添柴(虽然无柴可添),确保没有人在这酷寒中无声无息地失去生命。
当黎明的微光终于再次照亮这片苍凉的土地时,队伍再次出发。每个人都像是被剥掉了一层皮,脸上带着疲惫和冻痕,但眼神却比昨日更加坚韧。
他们熬过了塞外的第一夜。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开始。前面的路,风寒更烈,环境更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