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地下交通线-《穿越1945:从狼牙到黎明》

  黎明前的黑暗最为浓重,潮湿的雾气笼罩着蜿蜒的河道和茂密的芦苇荡。林锋和他的小队在这片天然屏障的掩护下,跟随着那名代号“船老大”的交通员, silent as ghosts, 快速移动。

  脚下的泥地湿滑难行,偶尔惊起的水鸟扑棱声都让众人瞬间紧绷,手指下意识扣近扳机。尽管成功脱身,但每个人都清楚,军统的追捕令绝非儿戏,此刻他们正身处真正的龙潭虎穴。

  “这边,快!”“船老大”压低声音,打了个手势,率先滑下一处陡峭的河岸。

  一条仅容小舢板通过的小河岔映入眼帘,水面上飘着淡淡的雾气,一艘其貌不扬、甚至有些破旧的乌篷船静静靠在岸边,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一个身影如同雕塑般蹲在船头,警惕地注视着来路。

  “是自己人。”“船老大”轻声确认,发出几声模仿蛙鸣的暗号。船头的身影微微颔首。

  “分批上船,动作轻!”林锋回头命令道。

  队员们训练有素,依次快速登船,尽量压低重心,避免船只晃动。水生和“夜莺”主动留在最后警戒,直到所有人都上去后才轻盈跃上船板。

  小小的乌篷船顿时显得有些拥挤,但无人抱怨。船夫用长篙无声地一点,小船便悄无声息地滑入河道中央,顺着水流,钻入更浓的雾气和更密的芦苇丛中。

  河水汩汩地拍打着船帮,除此之外,便是队员们压抑的呼吸声。所有人都保持着最高警戒,耳朵捕捉着一切异常声响,眼睛努力穿透迷雾,搜寻任何可能的危险。

  林锋坐在船头,靠近“船老大”和船夫。他的目光锐利地扫视着两岸飞速掠过的景物,大脑如同精密的地图,不断比对、记忆着路线和潜在的危险点。他知道,这种地下交通线是无数同志用生命和鲜血铺就的,每一段平静的水路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杀机。

  “前面有一段水路比较开阔,离一个伪军过去修的碉楼不远,虽然现在废弃了,但偶尔会有巡逻队路过,”“船老大”声音压得极低,对林锋说,“过了那段,就好走了。”

  林锋点点头,打了个手势,示意队员们做好隐蔽和战斗准备。队员们默契地将武器调整到最顺手的位置,身体伏得更低,用篷布和阴影遮掩身形。

  小船缓缓驶出芦苇荡,前方水面果然开阔起来,能见度也稍好了一些。远处,一座黑黢黢的碉楼轮廓依稀可见,如同蹲伏的野兽。

  突然,船夫撑篙的动作微微一顿,侧耳倾听。

  林锋也几乎同时听到了——远处传来一阵微弱但清晰的马达轰鸣声!

  “不好!是汽艇!”船夫脸色一变。

  “隐蔽!进芦苇!”林锋当机立断,声音低沉而急促。

  船夫立刻调转船头,长篙猛撑,小船如同受惊的鱼儿,猛地扎进旁边一片茂密的芦苇丛中。芦苇秆刮擦着船篷,发出沙沙的声响。

  所有人屏住呼吸,枪口对准了声音传来的方向。

  马达声越来越近,一道昏黄的光柱刺破雾气,在水面上扫来扫去。一艘挂着青天白日旗的旧式巡逻汽艇,引擎轰鸣着从不到百米外的河道主航道上驶过。艇上几名士兵的身影隐约可见,似乎还在懒散地交谈,探照灯漫无目的地晃动着。

  幸运的是,他们的注意力显然不在这种偏僻的小河岔上。汽艇并未停留,轰鸣声逐渐远去,光柱也消失在雾气中。

  直到声音彻底消失,船上所有人才缓缓松了口气,紧绷的肌肉稍稍放松。刚才那一刻,若是被发现,在这开阔水面上,他们将毫无还手之力。

  “妈的,这帮家伙鼻子真灵!”水生低声骂了一句。

  “是冲我们来的,还是例行巡逻?”“夜莺”冷静地问道。

  “说不准,”“船老大”面色凝重,“可能是收到了加强巡逻的命令。接下来更要小心了。”

  林锋没有说话,只是拍了拍船夫的肩膀,示意继续前进。他的眼神更加警惕。追捕的网已经开始收拢,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必须如履薄冰。

  小船再次悄无声息地驶出芦苇丛,继续它的使命。

  又经过近一个小时提心吊胆的航行,期间又避开了两次可能的巡逻队,天色开始蒙蒙亮时,小船终于在一个极其隐蔽的、长满灌木的河湾处靠岸。

  “到了,”“船老大”松了口气,“前面不远就是‘三棵树’交通站,那里相对安全,可以稍作休整,换陆路继续走。”

  一名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服、农民打扮的汉子早已等在岸边,再次核对暗号后,迅速引领他们离开河岸,钻进一片桑树林,七拐八绕后,来到一个看似普通的农家院落。

  院门悄无声息地打开又关上。院子里,一位中年妇女(交通站负责人)已经准备好了热水、简单的食物和干净的衣物。

  “同志们辛苦了,快吃点东西,处理一下伤口,换身衣服。”妇女话语简洁,眼神却透着关切和干练,“只能休息两个小时,然后必须出发。下一段路是旱路,要穿过一片‘白区’,不太平。”

  林锋感激地点点头。他知道,这种短暂的休整弥足珍贵。队员们默默接过食物和水,检查装备,处理一路上被芦苇刮破的细小伤口,换上当地百姓的衣服,努力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扎眼。

  林锋站在院墙边,透过缝隙观察着外面寂静的村庄。阳光逐渐驱散晨雾,但空气中的紧张感并未减少。这条地下交通线,每一站都是生命线,也是风险点。他回头看了看疲惫但眼神依旧坚定的队员们,心中清楚,穿越这条线的,不仅仅是他们这些人,更是他们所带来的战斗经验、战术理念,以及一份投向光明的坚定信念。

  短暂的休整结束后,他们将再次融入这片土地的褶皱之中,向着北方,继续这场沉默而坚定的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