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锋最终还是“服从”了调令,但并非立刻前往南京,而是以“旧伤未愈,需在驻地就近休养并熟悉部队情况”为由,暂时留在了位于上海近郊新组建的“陆军特种作战教导总队”第一大队的临时营区。
这个营区由原日军一处废弃仓库改建而成,铁丝网环绕,岗哨林立,充满了临战气氛。营区内,人员构成复杂:有从各部抽调来的所谓“精英”,脸上带着骄悍或油滑;有刚从军校毕业、满怀憧憬的年轻学生官;也必然混杂着军统安插的耳目,如同暗处的毒蛇,窥探着一切。
林锋挂着中校大队长的名头,却更像一个被架空的象征。上面派来的副大队长马彪(注:此马彪与前期173团军官并非同一人,此为常见姓氏),是个典型的旧式军官,对美械装备极度热衷,却对林锋强调的“思维训练”、“小组协同”、“敌后生存”等概念嗤之以鼻,认为那是“花架子”,一心只想着尽快练出能打硬仗的部队,好向上面请功。
训练场上,暗战无时无刻不在上演。
清晨,体能训练。马彪要求士兵背负沉重装备进行无休止的队列操练和长途奔袭,美其名曰“锻炼意志”。林锋则会在适当时候叫停,插入武装越野中的地形利用、小组交替掩护行进、体力分配技巧等现代特种作战基础科目。
“大队长,这跑来跑去躲躲藏藏,是不是太窝囊了?咱中央军就得有中央军的气势!正面击垮敌人!”马彪常常阴阳怪气地提出质疑,引来部分一心想着“正面交锋”的军官附和。
林锋面色平静,指着远处一处高低起伏的土坡:“马副大队长,气势很重要。但如果你的一个班,能利用地形提前发现敌人,以零伤亡的代价敲掉敌人一个机枪点,为后续部队打开通道,你觉得是窝囊,还是厉害?”他目光扫过那些满头大汗的士兵,“活下来,才能杀敌。无谓的消耗,是对士兵生命的不负责。”
话语有理有据,马彪一时语塞,只能冷哼一声走开,但训练科目总算被林锋掰回了一些。
战术课上,冲突更为明显。林教授基础的“三三制”进攻队形、夜间侦察技巧、简易爆炸装置制作与排除。马彪则更热衷于讲解如何突破坚固阵地、如何发扬火力优势,言语间总是不经意地指向“共军擅长的游击战术”,暗示未来的假想敌。
一次课后,一名年轻的学生官私下找到林锋,眼中闪着光:“林大队长,您讲的这些渗透、侦察,我觉得太有用了!就像…就像一把看不见的尖刀!”但他随即又压低声音,有些困惑,“可是,马副大队长说,以后主要是大兵团作战,这些…用处不大吧?”
林锋看着他尚显稚嫩的脸庞,心中微叹,只是淡淡道:“技多不压身。一名优秀的士兵,应该掌握在各种环境下战斗和生存的本领。至于用来对付谁,取决于命令,更取决于人心。”
学生官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林锋知道,军统的眼线必然将这些情况报告了上去。他偶尔能察觉到某些士兵异样的目光,或是在他讲解某些敏感内容时,有人格外专注地记录。他并不点破,有时甚至故意说些模棱两可、符合“党国”立场的话,但核心的训练理念,却像滴灌一样,悄无声息地渗透下去。
他格外注重挑选那些出身贫寒、识字的士兵,或者那些在训练中对新战术表现出浓厚兴趣、思维灵活的苗子。他会私下多指点他们几句,有时是更精深的战术技巧,有时则会看似无意地聊起家乡的情况,聊起抗战胜利后农民是否分到了土地,工人是否改善了生活。
“听说北边有些地方,搞了土改,穷苦人家真分到了地…”有时,他会这样看似随意地提起,然后观察对方的反应。认同、迷茫、或不屑,都成了他甄别和潜移默化施加影响的依据。
这场军营里的暗战,没有硝烟,却同样凶险。林锋如同在悬崖边行走,一方面要应付马彪的明枪暗箭和军统的监视,拖延训练进度;另一方面,又要小心翼翼地播撒思想的种子,并利用职务之便,默默记下营区兵力配置、武器型号数量、军官背景、以及偶尔听到的关于部队可能调动方向的只言片语。
每一天都精神紧绷,左臂的旧伤在疲惫时愈发酸痛,提醒着他所处的环境是何等脆弱。他知道,王耀武和张孝安都不会给他太多时间。这份暂时的“平静”,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最后的喘息。
他必须在平衡被打破之前,找到北上的最佳时机,并将尽可能多的有用情报,交给即将来接头的同志。夜幕下的营区,安静却暗流涌动,这场无声的较量,远比真刀真枪的战场更加考验 nerves of steel(钢铁般的神经)。
这个营区由原日军一处废弃仓库改建而成,铁丝网环绕,岗哨林立,充满了临战气氛。营区内,人员构成复杂:有从各部抽调来的所谓“精英”,脸上带着骄悍或油滑;有刚从军校毕业、满怀憧憬的年轻学生官;也必然混杂着军统安插的耳目,如同暗处的毒蛇,窥探着一切。
林锋挂着中校大队长的名头,却更像一个被架空的象征。上面派来的副大队长马彪(注:此马彪与前期173团军官并非同一人,此为常见姓氏),是个典型的旧式军官,对美械装备极度热衷,却对林锋强调的“思维训练”、“小组协同”、“敌后生存”等概念嗤之以鼻,认为那是“花架子”,一心只想着尽快练出能打硬仗的部队,好向上面请功。
训练场上,暗战无时无刻不在上演。
清晨,体能训练。马彪要求士兵背负沉重装备进行无休止的队列操练和长途奔袭,美其名曰“锻炼意志”。林锋则会在适当时候叫停,插入武装越野中的地形利用、小组交替掩护行进、体力分配技巧等现代特种作战基础科目。
“大队长,这跑来跑去躲躲藏藏,是不是太窝囊了?咱中央军就得有中央军的气势!正面击垮敌人!”马彪常常阴阳怪气地提出质疑,引来部分一心想着“正面交锋”的军官附和。
林锋面色平静,指着远处一处高低起伏的土坡:“马副大队长,气势很重要。但如果你的一个班,能利用地形提前发现敌人,以零伤亡的代价敲掉敌人一个机枪点,为后续部队打开通道,你觉得是窝囊,还是厉害?”他目光扫过那些满头大汗的士兵,“活下来,才能杀敌。无谓的消耗,是对士兵生命的不负责。”
话语有理有据,马彪一时语塞,只能冷哼一声走开,但训练科目总算被林锋掰回了一些。
战术课上,冲突更为明显。林教授基础的“三三制”进攻队形、夜间侦察技巧、简易爆炸装置制作与排除。马彪则更热衷于讲解如何突破坚固阵地、如何发扬火力优势,言语间总是不经意地指向“共军擅长的游击战术”,暗示未来的假想敌。
一次课后,一名年轻的学生官私下找到林锋,眼中闪着光:“林大队长,您讲的这些渗透、侦察,我觉得太有用了!就像…就像一把看不见的尖刀!”但他随即又压低声音,有些困惑,“可是,马副大队长说,以后主要是大兵团作战,这些…用处不大吧?”
林锋看着他尚显稚嫩的脸庞,心中微叹,只是淡淡道:“技多不压身。一名优秀的士兵,应该掌握在各种环境下战斗和生存的本领。至于用来对付谁,取决于命令,更取决于人心。”
学生官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林锋知道,军统的眼线必然将这些情况报告了上去。他偶尔能察觉到某些士兵异样的目光,或是在他讲解某些敏感内容时,有人格外专注地记录。他并不点破,有时甚至故意说些模棱两可、符合“党国”立场的话,但核心的训练理念,却像滴灌一样,悄无声息地渗透下去。
他格外注重挑选那些出身贫寒、识字的士兵,或者那些在训练中对新战术表现出浓厚兴趣、思维灵活的苗子。他会私下多指点他们几句,有时是更精深的战术技巧,有时则会看似无意地聊起家乡的情况,聊起抗战胜利后农民是否分到了土地,工人是否改善了生活。
“听说北边有些地方,搞了土改,穷苦人家真分到了地…”有时,他会这样看似随意地提起,然后观察对方的反应。认同、迷茫、或不屑,都成了他甄别和潜移默化施加影响的依据。
这场军营里的暗战,没有硝烟,却同样凶险。林锋如同在悬崖边行走,一方面要应付马彪的明枪暗箭和军统的监视,拖延训练进度;另一方面,又要小心翼翼地播撒思想的种子,并利用职务之便,默默记下营区兵力配置、武器型号数量、军官背景、以及偶尔听到的关于部队可能调动方向的只言片语。
每一天都精神紧绷,左臂的旧伤在疲惫时愈发酸痛,提醒着他所处的环境是何等脆弱。他知道,王耀武和张孝安都不会给他太多时间。这份暂时的“平静”,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最后的喘息。
他必须在平衡被打破之前,找到北上的最佳时机,并将尽可能多的有用情报,交给即将来接头的同志。夜幕下的营区,安静却暗流涌动,这场无声的较量,远比真刀真枪的战场更加考验 nerves of steel(钢铁般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