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狱般的针对性训练将“利刃”小队的肉体与意志锤炼到当前极限时,另一场无声的战役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为这支承载着最后希望的尖刀,配装上游离于当前末世科技边界的最尖端单兵装备。陈浩领导的研发团队,几乎是不眠不休,将库存的珍宝、缴获的残骸、以及天马行空的创意,强行熔铸成一件件可能决定任务成败的利器。
一、 力量的延伸:初代“铁骨”外骨骼系统
首先交付测试的,是被命名为“铁骨”-1型的外骨骼助力系统。这是陈浩团队整合了从“鹰巢”商队缴获的部分精密传动部件、林凡势力遗留的少量高性能材料,以及堡垒自身在机械工程上的全部积累,呕心沥血之作。
它并非科幻电影中那种全覆盖的动力装甲,更像是一副略显粗糙的金属框架,主要覆盖下肢和腰部,辅以肩部承重结构。核心动力来自高密度电池组(技术部分逆向于商队设备),通过精巧的液压和电机传动,为穿戴者提供额外的负重能力和腿部力量。
陈锋和赵铁柱成为了首批测试者。
“感觉怎么样?”陈浩紧张地盯着正在负重奔走的陈锋。
陈锋感受着腿部传来的、近乎无形的助推力,原本沉重的战术背心和武器似乎轻了不少,跨越障碍时也更为轻松。“不错!能节省至少百分之三十的体力,尤其是在长途奔袭和攀爬后!”但他随即皱眉,“动作还是有细微的迟滞感,关节连接处有异响,隐蔽性不够。”
赵铁柱则兴奋地扛起了一个远超平时负重的弹药箱,咧嘴笑道:“好家伙!这下老子能多带一倍‘宝贝’了!”但他也发现了问题:“耗电太快,全力支撑下,这块电池估计只能顶四小时。而且这玩意儿动静还是有点大,潜行时是个麻烦。”
陈浩快速记录着:“动力输出平滑度需要优化,噪音控制是下一阶段重点,电池续航……暂时无法解决,只能配备备用电池,省着用。”这初代“铁骨”虽然问题不少,但已然为小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持续作战能力,尤其是在赵铁柱需要携带大量爆破物的情况下。
二、 隐形的幻影:“阴影”光学迷彩斗篷
更具挑战性的是光学迷彩技术。陈浩团队基于商队设备中发现的、原理不明的偏光材料碎片,结合大量实验,勉强制造出了几件“阴影”斗篷。
这种斗篷并非真正的隐形,而是通过捕捉背景光线并进行模拟折射,达到极高程度的视觉融合效果。在光线复杂、背景斑驳的环境下(如丛林、废墟),效果极佳,几乎与环境融为一体。但在光线单一、背景整洁的区域,或者快速移动时,就会产生明显的轮廓扭曲和光晕,容易被识破。
林婉儿和老周对这件装备最为看重。
“静止状态下,效果惊人。”林婉儿披着斗篷,蹲伏在一处灌木丛边缘,即使在近距离,她的轮廓也几乎消失,只有仔细分辨才能看到一丝不自然的空气扰动。
老周测试了慢速移动:“必须非常、非常慢,像蜗牛一样。而且对电力依赖极大,一块满电的微型电池,只能支撑不到三十分钟的‘全效’运行。”
陈默测试后,结合自己的空间感知,给出了关键评价:“能欺骗肉眼和普通光学观测设备,但恐怕骗不过高精度的热成像和动态捕捉传感器。只能作为特定条件下的辅助手段,不能依赖。”尽管如此,这有限的隐形能力,依然为潜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三、 生命的燃料:“熔炉”高能单兵口粮
后勤部门在李秀娟的亲自监督下,为小队特制了“熔炉”高能口粮。这不再是普通民兵食用的、仅仅为了果腹的压缩饼干和肉干。它采用了最高品质的原料,混合了提炼出的高纯度油脂、蛋白质粉、维生素和矿物质,压制成一块块仅有巴掌大小、却蕴含惊人热量的能量块。
一块“熔炉”口粮,足以提供一个成年男子在极端环境下近一天的能量消耗,并能快速补充体力。虽然口感如同嚼蜡,且需要大量饮水辅助消化,但其高效和便携性,对于需要长途渗透、无法生火做饭的“利刃”小队而言,至关重要。同时,还配备了特制的提神药剂和极少量用于关键时刻吊命的强效兴奋剂(由苏婉严格配给并说明副作用)。
四、 最后的联系:“星语者”卫星通讯电话
所有装备中,最具不确定性,也最具战略价值的,是通讯设备。陈浩和陈雪团队,围着一台从某个废弃军事指挥所深处找到的、破损严重的卫星电话,已经奋战了无数个日夜。
“硬件修复了七成,主要是替代元件性能不够稳定。”陈浩指着那台看起来依旧残破的设备,“最关键的是软件和权限。末世后,原有的卫星网络大多失效或被未知势力控制。我们无法确定能否连接到仍在运行的卫星,更无法确定连接后,信号是否会被‘天神’甚至其他未知存在截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陈雪接话道:“我们正在尝试利用破译的‘天神’通讯协议中的某些特征码,看是否能‘欺骗’某个尚在轨道的、权限要求较低的军用通讯卫星,建立一个极其短暂、加密的窄带通讯窗口。但这需要精确的星历和时间校准,成功率……不到百分之十。而且,即便成功,可能也只能传输极短的加密代码或几个单词。”
这意味着,“星语者”电话无法用于实时通话或数据传输,它更像是一个最后的保险——或许能在任务最关键、或最绝望的时刻,向堡垒发送一条极其简短的、代表成功、失败或需要特定支援的终极讯号。
五、 整体的磨合
当所有这些装备——略显笨重但力量感十足的“铁骨”外骨骼、光影扭曲的“阴影”斗篷、浓缩生命的“熔炉”口粮、以及充满不确定性的“星语者”电话——全部配发到“利刃”小队每一位成员手中时,新一轮的、人与装备的磨合训练开始了。
他们需要习惯外骨骼助力下的新节奏,掌握在光学迷彩状态下移动的极限,计算口粮和饮水的精确消耗,并模拟在绝境下使用卫星电话的流程。
陈默抚摸着那件“阴影”斗篷冰凉的表面,感受着“铁骨”框架贴合身体的坚实触感。他知道,这已经是“守望者”能在短时间内拿出的、科技与想象力的极限。这些装备存在着各种缺陷和风险,但它们代表的,是家园倾尽所有、为他们武装到牙齿的决心。
装备的极致化,并非为了炫技,而是为了在那九死一生的任务中,将每一个微小的生存和成功概率,放大那么一丝一毫。
随着装备逐渐熟悉,离别的时刻,也终于要到了。下一次集结,他们将不再是训练,而是真正踏上通往“鹰巢”的、不归的征途。
一、 力量的延伸:初代“铁骨”外骨骼系统
首先交付测试的,是被命名为“铁骨”-1型的外骨骼助力系统。这是陈浩团队整合了从“鹰巢”商队缴获的部分精密传动部件、林凡势力遗留的少量高性能材料,以及堡垒自身在机械工程上的全部积累,呕心沥血之作。
它并非科幻电影中那种全覆盖的动力装甲,更像是一副略显粗糙的金属框架,主要覆盖下肢和腰部,辅以肩部承重结构。核心动力来自高密度电池组(技术部分逆向于商队设备),通过精巧的液压和电机传动,为穿戴者提供额外的负重能力和腿部力量。
陈锋和赵铁柱成为了首批测试者。
“感觉怎么样?”陈浩紧张地盯着正在负重奔走的陈锋。
陈锋感受着腿部传来的、近乎无形的助推力,原本沉重的战术背心和武器似乎轻了不少,跨越障碍时也更为轻松。“不错!能节省至少百分之三十的体力,尤其是在长途奔袭和攀爬后!”但他随即皱眉,“动作还是有细微的迟滞感,关节连接处有异响,隐蔽性不够。”
赵铁柱则兴奋地扛起了一个远超平时负重的弹药箱,咧嘴笑道:“好家伙!这下老子能多带一倍‘宝贝’了!”但他也发现了问题:“耗电太快,全力支撑下,这块电池估计只能顶四小时。而且这玩意儿动静还是有点大,潜行时是个麻烦。”
陈浩快速记录着:“动力输出平滑度需要优化,噪音控制是下一阶段重点,电池续航……暂时无法解决,只能配备备用电池,省着用。”这初代“铁骨”虽然问题不少,但已然为小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持续作战能力,尤其是在赵铁柱需要携带大量爆破物的情况下。
二、 隐形的幻影:“阴影”光学迷彩斗篷
更具挑战性的是光学迷彩技术。陈浩团队基于商队设备中发现的、原理不明的偏光材料碎片,结合大量实验,勉强制造出了几件“阴影”斗篷。
这种斗篷并非真正的隐形,而是通过捕捉背景光线并进行模拟折射,达到极高程度的视觉融合效果。在光线复杂、背景斑驳的环境下(如丛林、废墟),效果极佳,几乎与环境融为一体。但在光线单一、背景整洁的区域,或者快速移动时,就会产生明显的轮廓扭曲和光晕,容易被识破。
林婉儿和老周对这件装备最为看重。
“静止状态下,效果惊人。”林婉儿披着斗篷,蹲伏在一处灌木丛边缘,即使在近距离,她的轮廓也几乎消失,只有仔细分辨才能看到一丝不自然的空气扰动。
老周测试了慢速移动:“必须非常、非常慢,像蜗牛一样。而且对电力依赖极大,一块满电的微型电池,只能支撑不到三十分钟的‘全效’运行。”
陈默测试后,结合自己的空间感知,给出了关键评价:“能欺骗肉眼和普通光学观测设备,但恐怕骗不过高精度的热成像和动态捕捉传感器。只能作为特定条件下的辅助手段,不能依赖。”尽管如此,这有限的隐形能力,依然为潜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三、 生命的燃料:“熔炉”高能单兵口粮
后勤部门在李秀娟的亲自监督下,为小队特制了“熔炉”高能口粮。这不再是普通民兵食用的、仅仅为了果腹的压缩饼干和肉干。它采用了最高品质的原料,混合了提炼出的高纯度油脂、蛋白质粉、维生素和矿物质,压制成一块块仅有巴掌大小、却蕴含惊人热量的能量块。
一块“熔炉”口粮,足以提供一个成年男子在极端环境下近一天的能量消耗,并能快速补充体力。虽然口感如同嚼蜡,且需要大量饮水辅助消化,但其高效和便携性,对于需要长途渗透、无法生火做饭的“利刃”小队而言,至关重要。同时,还配备了特制的提神药剂和极少量用于关键时刻吊命的强效兴奋剂(由苏婉严格配给并说明副作用)。
四、 最后的联系:“星语者”卫星通讯电话
所有装备中,最具不确定性,也最具战略价值的,是通讯设备。陈浩和陈雪团队,围着一台从某个废弃军事指挥所深处找到的、破损严重的卫星电话,已经奋战了无数个日夜。
“硬件修复了七成,主要是替代元件性能不够稳定。”陈浩指着那台看起来依旧残破的设备,“最关键的是软件和权限。末世后,原有的卫星网络大多失效或被未知势力控制。我们无法确定能否连接到仍在运行的卫星,更无法确定连接后,信号是否会被‘天神’甚至其他未知存在截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陈雪接话道:“我们正在尝试利用破译的‘天神’通讯协议中的某些特征码,看是否能‘欺骗’某个尚在轨道的、权限要求较低的军用通讯卫星,建立一个极其短暂、加密的窄带通讯窗口。但这需要精确的星历和时间校准,成功率……不到百分之十。而且,即便成功,可能也只能传输极短的加密代码或几个单词。”
这意味着,“星语者”电话无法用于实时通话或数据传输,它更像是一个最后的保险——或许能在任务最关键、或最绝望的时刻,向堡垒发送一条极其简短的、代表成功、失败或需要特定支援的终极讯号。
五、 整体的磨合
当所有这些装备——略显笨重但力量感十足的“铁骨”外骨骼、光影扭曲的“阴影”斗篷、浓缩生命的“熔炉”口粮、以及充满不确定性的“星语者”电话——全部配发到“利刃”小队每一位成员手中时,新一轮的、人与装备的磨合训练开始了。
他们需要习惯外骨骼助力下的新节奏,掌握在光学迷彩状态下移动的极限,计算口粮和饮水的精确消耗,并模拟在绝境下使用卫星电话的流程。
陈默抚摸着那件“阴影”斗篷冰凉的表面,感受着“铁骨”框架贴合身体的坚实触感。他知道,这已经是“守望者”能在短时间内拿出的、科技与想象力的极限。这些装备存在着各种缺陷和风险,但它们代表的,是家园倾尽所有、为他们武装到牙齿的决心。
装备的极致化,并非为了炫技,而是为了在那九死一生的任务中,将每一个微小的生存和成功概率,放大那么一丝一毫。
随着装备逐渐熟悉,离别的时刻,也终于要到了。下一次集结,他们将不再是训练,而是真正踏上通往“鹰巢”的、不归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