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带来的消息,如同在原本就暗流汹涌的湖面上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守望者”的每一个角落。恐慌如同无声的瘟疫,在部分新加入的成员间悄然蔓延。疾行种、冰尸、焦鬼……这些光是名号就令人不寒而栗的新型变异体,预示着末世生存的难度正在呈指数级上升。
然而,在堡垒的核心层,恐慌迅速被一种更加冷静、更加务实的情绪所取代——未雨绸缪。
陈默将自己关在指挥中心整整一天。他没有被动的恐惧,前世在末世底层挣扎求生的记忆,此刻成了他最宝贵的财富。那些零碎的、关于各种变异体的见闻、传闻乃至血淋淋的教训,在他脑海中不断翻涌、拼接、重组。
他不需要像其他人一样凭空猜测这些新型变异体的特性,他需要做的,是从纷乱的记忆碎片中,提取出最关键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
一天后,一份标注着“绝密”的《特殊变异体应对预案(初稿)》被分发到了陈锋、老周、陈浩、陈雪、苏婉和吴教授手中。预案的内容,让所有看到的人都倒吸一口凉气,却又不得不佩服陈默思虑之深远。
针对“疾行种”(高速变异体):
· 核心威胁: 超常速度,迅猛突袭,难以用常规远程武器锁定。
· 应对策略:
1. 预警前置: 扩大声波、震动传感器监控范围,尤其是在平坦或植被稀疏区域,力争提前发现其高速移动产生的异常信号。
2. 区域组织: 大量布设低成本、大范围的阻滞陷阱。陈浩被要求立刻研发改进型的“绊马索”(高强度透明纤维绳)、密集铁蒺藜带、以及利用弹性树干制作的“弹射刺网”。
3. 近战革新: 守军近战小组需配备更长的长柄武器(如加长长矛、拒马枪),并加强“结阵防御”训练,以应对其高速近身扑击。陈默甚至根据模糊记忆,画出了一款带有倒刺和卡槽的盾牌草图,旨在限制疾行种的抓挠和冲击。
4. 火力密度: 在关键防御节点,部署可快速形成弹幕的武器,如陈浩正在试验的、多管联装的霰弹弩或者利用气压原理发射钢珠的“风暴喷射器”。
针对“冰尸”(低温变异体):
· 核心威胁: 接触性冰冻伤害,可能造成局部组织坏死,行动区域伴随低温领域。
· 应对策略:
1. 绝缘防护: 紧急为所有一线战斗人员配发加厚的棉质或皮革手套、高帮绝缘靴。搜集一切可用的隔热材料,如石棉布、干燥的厚稻草捆,用于临时加固防御工事接触面。
2. 热能克制: 这是重点。陈默要求陈浩立刻着手研究如何将储备的燃油高效转化为可持续燃烧的“燃烧陷阱”或“火焰喷射装置”(哪怕是简陋版本的)。同时,大量制备燃烧瓶,并尝试在箭头、矛头上缠绕浸油布条,制造“火箭”、“火矛”。
3. 远程优先: 严格避免与冰尸近身接触。所有遭遇战,必须优先使用远程武器攻击,并保持安全距离。苏婉被要求研究快速解冻和处理冻伤的方法。
针对“焦鬼”(高温/毒气变异体):
· 核心威胁: 对普通弹药的较高抗性,近距离毒气喷射。
· 应对策略:
1. 破甲攻坚: 研发专门的破甲箭头和弹头。陈浩被要求试验在弩箭箭头加装高硬度钢芯,或研制简单的“破甲爆炸箭”(箭头内嵌微量炸药,撞击后引爆)。
2. 防毒准备: 这是最棘手的一环。陈默根据前世零碎记忆,提出了最原始的防毒思路:制作浸有碱性溶液(如石灰水、肥皂水)的多层棉布口罩,条件允许时,尝试寻找或制作简易的活性炭过滤罐。战斗时必须抢占上风位。
3. 弱点攻击: 推测其喷毒器官可能集中于口腔或胸腔,集中火力攻击这些部位可能有效。同时,利用其移动相对缓慢的缺点,布置重型落石或陷坑陷阱。
除了针对特定变异体的策略,预案还强调了环境侦察的重要性。陈雪被要求利用无人机和所有可能的情报来源,重点标记周边区域可能孕育特殊变异体的环境——如常年背阴的寒冷山谷、废弃的化工厂、炼钢厂、发电站等。
吴教授则被赋予了新的研究方向:利用现有条件,培育或寻找可能对特定变异体有克制作用的动植物。例如,寻找燃烧值高、易点燃的油料植物用于对付冰尸;研究哪些植物对毒素有吸附或中和作用。
这份预案,并非完美无缺,许多细节还停留在设想阶段,甚至带有几分猜测。但它为“守望者”指明了一个清晰的方向,将未知的恐惧,转化为了一个个具体待解决的问题和待完成的项目。
命令下达后,整个势力再次高速运转起来,但这一次,目标不再是修复战争创伤,而是为了应对未来更诡异、更强大的敌人。
陈浩的技术工坊里,敲打声、试验爆炸声比以往更加密集。王铁带着战斗小组,开始演练针对疾行种的结阵防御和针对焦火的快速抢占上风位战术。苏婉和吴教授也频繁交流,一个从医学角度分析可能的中毒机制和急救措施,一个从生物学角度推测变异体的可能弱点。
陈默站在堡垒之巅,看着下方忙碌的景象,眼神幽深。
未雨绸缪,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他不知道这些新型变异体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出现,但他知道,当它们真正来临的那一刻,“守望者”绝不能像老赵的聚集地那样,在无知和恐慌中被摧毁。
他们必须做好准备,用智慧、勇气和充分的准备,去迎接这末世更加残酷的挑战。
而就在“守望者”紧锣密鼓地为应对新型变异体做准备时,陈雪的情报网络,再次捕捉到了一个可能改变区域格局的消息——关于第三个安全区的确切情报,终于浮出了水面。
然而,在堡垒的核心层,恐慌迅速被一种更加冷静、更加务实的情绪所取代——未雨绸缪。
陈默将自己关在指挥中心整整一天。他没有被动的恐惧,前世在末世底层挣扎求生的记忆,此刻成了他最宝贵的财富。那些零碎的、关于各种变异体的见闻、传闻乃至血淋淋的教训,在他脑海中不断翻涌、拼接、重组。
他不需要像其他人一样凭空猜测这些新型变异体的特性,他需要做的,是从纷乱的记忆碎片中,提取出最关键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
一天后,一份标注着“绝密”的《特殊变异体应对预案(初稿)》被分发到了陈锋、老周、陈浩、陈雪、苏婉和吴教授手中。预案的内容,让所有看到的人都倒吸一口凉气,却又不得不佩服陈默思虑之深远。
针对“疾行种”(高速变异体):
· 核心威胁: 超常速度,迅猛突袭,难以用常规远程武器锁定。
· 应对策略:
1. 预警前置: 扩大声波、震动传感器监控范围,尤其是在平坦或植被稀疏区域,力争提前发现其高速移动产生的异常信号。
2. 区域组织: 大量布设低成本、大范围的阻滞陷阱。陈浩被要求立刻研发改进型的“绊马索”(高强度透明纤维绳)、密集铁蒺藜带、以及利用弹性树干制作的“弹射刺网”。
3. 近战革新: 守军近战小组需配备更长的长柄武器(如加长长矛、拒马枪),并加强“结阵防御”训练,以应对其高速近身扑击。陈默甚至根据模糊记忆,画出了一款带有倒刺和卡槽的盾牌草图,旨在限制疾行种的抓挠和冲击。
4. 火力密度: 在关键防御节点,部署可快速形成弹幕的武器,如陈浩正在试验的、多管联装的霰弹弩或者利用气压原理发射钢珠的“风暴喷射器”。
针对“冰尸”(低温变异体):
· 核心威胁: 接触性冰冻伤害,可能造成局部组织坏死,行动区域伴随低温领域。
· 应对策略:
1. 绝缘防护: 紧急为所有一线战斗人员配发加厚的棉质或皮革手套、高帮绝缘靴。搜集一切可用的隔热材料,如石棉布、干燥的厚稻草捆,用于临时加固防御工事接触面。
2. 热能克制: 这是重点。陈默要求陈浩立刻着手研究如何将储备的燃油高效转化为可持续燃烧的“燃烧陷阱”或“火焰喷射装置”(哪怕是简陋版本的)。同时,大量制备燃烧瓶,并尝试在箭头、矛头上缠绕浸油布条,制造“火箭”、“火矛”。
3. 远程优先: 严格避免与冰尸近身接触。所有遭遇战,必须优先使用远程武器攻击,并保持安全距离。苏婉被要求研究快速解冻和处理冻伤的方法。
针对“焦鬼”(高温/毒气变异体):
· 核心威胁: 对普通弹药的较高抗性,近距离毒气喷射。
· 应对策略:
1. 破甲攻坚: 研发专门的破甲箭头和弹头。陈浩被要求试验在弩箭箭头加装高硬度钢芯,或研制简单的“破甲爆炸箭”(箭头内嵌微量炸药,撞击后引爆)。
2. 防毒准备: 这是最棘手的一环。陈默根据前世零碎记忆,提出了最原始的防毒思路:制作浸有碱性溶液(如石灰水、肥皂水)的多层棉布口罩,条件允许时,尝试寻找或制作简易的活性炭过滤罐。战斗时必须抢占上风位。
3. 弱点攻击: 推测其喷毒器官可能集中于口腔或胸腔,集中火力攻击这些部位可能有效。同时,利用其移动相对缓慢的缺点,布置重型落石或陷坑陷阱。
除了针对特定变异体的策略,预案还强调了环境侦察的重要性。陈雪被要求利用无人机和所有可能的情报来源,重点标记周边区域可能孕育特殊变异体的环境——如常年背阴的寒冷山谷、废弃的化工厂、炼钢厂、发电站等。
吴教授则被赋予了新的研究方向:利用现有条件,培育或寻找可能对特定变异体有克制作用的动植物。例如,寻找燃烧值高、易点燃的油料植物用于对付冰尸;研究哪些植物对毒素有吸附或中和作用。
这份预案,并非完美无缺,许多细节还停留在设想阶段,甚至带有几分猜测。但它为“守望者”指明了一个清晰的方向,将未知的恐惧,转化为了一个个具体待解决的问题和待完成的项目。
命令下达后,整个势力再次高速运转起来,但这一次,目标不再是修复战争创伤,而是为了应对未来更诡异、更强大的敌人。
陈浩的技术工坊里,敲打声、试验爆炸声比以往更加密集。王铁带着战斗小组,开始演练针对疾行种的结阵防御和针对焦火的快速抢占上风位战术。苏婉和吴教授也频繁交流,一个从医学角度分析可能的中毒机制和急救措施,一个从生物学角度推测变异体的可能弱点。
陈默站在堡垒之巅,看着下方忙碌的景象,眼神幽深。
未雨绸缪,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他不知道这些新型变异体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出现,但他知道,当它们真正来临的那一刻,“守望者”绝不能像老赵的聚集地那样,在无知和恐慌中被摧毁。
他们必须做好准备,用智慧、勇气和充分的准备,去迎接这末世更加残酷的挑战。
而就在“守望者”紧锣密鼓地为应对新型变异体做准备时,陈雪的情报网络,再次捕捉到了一个可能改变区域格局的消息——关于第三个安全区的确切情报,终于浮出了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