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英伦迷雾 干草叉谜案-《四合院:拼夕夕的美好生活》

  “跑马地纸盒藏尸案”的成功告破,如同在香江社会投下了一颗震撼弹。各大报纸头版头条连篇累牍地报道,电视新闻滚动播出。王平安这个名字,从一个权势滔天的警界高官,瞬间又披上了“神探”的光环。他精准的指挥、对科学鉴证的前瞻性运用,尤其是那套“微物锁凶”的理论,成为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无数电视台的采访邀约如同雪片般飞来,都想邀请这位神秘的警界明星现身说法。然而,王平安对此一概回绝。他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破案是本分,过度曝光于他掌控全局的风格不符。他的拒绝,反而更增添了他的神秘感,引得公众好奇心更盛。

  最终,在王平安的授意下,由在此案中表现活跃、口才了得的陈百叻作为警署代表,接受了最具影响力的电视台专访。陈百叻不负众望,他将复杂的侦破过程,用生动形象、甚至带点江湖气的语言讲述出来,什么“纤维会说话”、“铜屑指方向”、“纸片拼出真相”,听得观众如痴如醉,节目收视率爆棚。陈百叻本人也因此一炮而红,其亲民又干练的形象深受市民喜爱。

  警队高层敏锐地看到了陈百叻在公共关系方面的潜力,一纸调令,任命他兼任香江警察总部的公关顾问。陈百叻欣然领命,这对他而言,无疑是打开了另一条晋升的通道,对王平安更是感激涕零。

  王平安在香江的声望和影响力借此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份卓越的能力,也引起了遥远的伦敦——大英帝国警察系统核心的注意。不久,一份来自苏格兰场的官方调令抵达香江警务处:邀请总警司王平安前往伦敦,进行为期半年的特训和交流。

  这既是荣誉,也是进一步融入英系警察核心圈子的绝佳机会。王平安自然不会拒绝。他简单交代了署内事务,由陆启昌暂代主持,李贤辅佐。考虑到半年的时间不短,他带上了温柔贴心、对他依赖日深的王港生一同前往,也好有个照应。

  远渡重洋,王平安和王港生抵达了雾都伦敦。苏格兰场(伦敦警察厅)方面给予了相当的礼遇。王平安没有选择住在安排的酒店,而是在伦敦市区租赁了一处舒适、带有典型英伦风格的联排别墅,为期半年,将王港生安顿下来。随后,他便全身心投入到了苏格兰场安排的紧张特训与交流之中。

  这半年的培训,对王平安而言,是一次系统性的梳理和提升。培训内容远不止是简单的警务技能,更侧重于宏观层面:

  现代警政管理与架构: 深入了解了苏格兰场乃至英国全国警察系统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预算编制和绩效考核体系。对比香江,他更清晰地看到了成熟警察体系在标准化、规范化方面的优势。

  重大案件协同指挥机制: 学习了英国在处理跨区域、全国性重大案件时的多警种、多部门协同作战指挥模式,包括情报共享、资源调配、媒体应对等标准化流程。

  刑事科学技术前沿: 接触了英国在法医毒理学、DNA技术(此时尚在早期研究阶段)、痕迹学、声纹鉴定等领域的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案例,拓宽了他的科学办案视野。

  犯罪心理学与行为分析: 系统学习了犯罪心理画像技术,了解如何通过犯罪现场的行为痕迹分析凶手的性格特征、动机、可能的社会阶层等,这对于侦破缺乏目击证人的悬案尤为重要。

  国际警务合作与情报交换: 了解了国际刑警组织运作机制,以及英国与欧美各国在打击跨国犯罪、恐怖主义等方面的情报合作模式。

  社区警务与公共关系: 探讨了如何通过有效的社区沟通和公共关系管理,提升警察公信力,获取民众支持,预防犯罪发生。这与陈百叻现在从事的工作不谋而合。

  除了课堂学习,王平安还积极参与研讨,就香江面临的特殊治安问题、华人社会犯罪特点等与英国同行进行深入交流。他凭借其丰富的实战经验、敏锐的洞察力和在“纸盒藏尸案”中展现出的能力,折服了不少苏格兰场的高官和专家,结识了一批有价值的人脉。

  培训日程紧张而充实。然而,就在培训进行到中途时,苏格兰场内部传来一个消息,吸引了王平安的注意——沃里克郡昆顿小镇发生了一起手段异常残忍、背景扑朔迷离的谋杀案,当地警方束手无策,已正式向苏格兰场请求支援。由于案件的特殊性,苏格兰场决定派遣一个由资深探员和正在受训的精英(包括王平安)组成的特别小组,前往实地进行案例分析和协助调查。

  王平安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正是一个将所学理论与复杂现实相结合,并进一步展现能力、巩固人脉的绝佳机会。

  特别小组很快抵达了位于英格兰中部的昆顿小镇。这里宁静、古朴,与伦敦的喧嚣截然不同,但命案的发生给小镇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霾。

  受害者是74岁的老人查尔斯·沃尔顿,一个寡言少语的鳏夫,与33岁的侄女伊莎贝尔同住。1945年2月14日情人节当晚,伊莎贝尔下班回家发现叔叔未归,与邻居在农场寻找时,发现了骇人的一幕:沃尔顿倒在田埂边,一把沉重的干草叉贯穿了他的咽喉,深深钉入地面!他的胸口,还被利器刻上了一个清晰的“十字”伤痕!鲜血浸透了周围的土地。

  当地警方的初步调查陷入了困境。最后一位自称见到沃尔顿的目击证人,其证词出现了矛盾——他声称看到沃尔顿时老人穿着无袖衬衣,但尸体发现的却是长袖衬衣。这细微的差别,在王平安看来,可能意味着目击者在说谎,或者看到了不同时间点的沃尔顿。

  更奇怪的是小镇居民的态度。当警方试图走访了解沃尔顿的社会关系和可能的矛盾时,村民们表现得异常回避和警惕,要么三缄其口,要么直接摆手离开,仿佛在共同守护一个秘密。这种集体的沉默,往往意味着背后隐藏着更深的社区纠葛或恐惧。

  紧接着,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谣言在小镇迅速传播开来——沃尔顿的死可能与某个隐秘的邪教献祭有关!传闻指出,2月14日恰好是某个古老邪教进行“血祭”的传统日期。更有甚者,翻出了一本记载当地怪异传说的古籍,里面竟然描述了一百多年前的一桩旧案:一个懦弱的年轻人,同样用干草叉杀死了一名女子,并在其胸口刻下“十字”。而用干草叉处决“女巫”并在其胸口刻十字,正是中世纪英格兰迫害女巫时的典型手段!

  调查似乎一下子被引向了超自然的方向。然而,王平安保持着冷静。他仔细查阅了那本怪书,发现了一个更令人惊愕的关联:书中还记载了大约60年前,一个名叫沃尔顿的男孩声称在夜晚遇到了“无头女人与黑狗”的恐怖幻象,结果他的妹妹次日便离奇死亡。从时间推算,这个书中的“沃尔顿男孩”,极有可能就是刚刚遇害的74岁老人查尔斯·沃尔顿本人!

  “沃尔顿在童年时期,就可能与当地的某种迷信或诡异传说产生了关联?”王平安陷入沉思。这仅仅是巧合,还是他毕生都被某种阴影所笼罩?

  苏格兰场的探员调查了沃尔顿的财务状况,发现他生前积攒的一笔为数不少的存款,在案发后不翼而飞。那个时代的银行管理松散,没有监控,取款记录也模糊不清,这笔钱的去向成了一个谜。是为财杀人?但为何要用如此仪式化的残忍手段?

  案件似乎走入了死胡同,线索纷乱繁杂:矛盾的目击证词、集体沉默的村民、邪教献祭的传闻、关联诡异的古籍、失踪的存款、以及沃尔顿本人可能与古老传说纠缠的童年……

  特别小组内部也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应紧盯邪教线索,有人则认为这是熟人为了钱财制造的烟雾弹。

  王平安没有轻易下结论。他要求再次详细勘察现场,尤其是干草叉的来源、十字伤口的形成工具和角度。他重点关注沃尔顿的侄女伊莎贝尔,她的时间线、她对叔叔存款的了解程度、以及她是否从叔叔的死亡中获益(比如保险或其他隐藏遗产)。同时,他建议对那位证词矛盾的目击者进行测谎和更深入的背景调查,并尝试寻找可能存在的、与沃尔顿有经济往来或土地纠纷的“沉默”村民进行突破性谈话。

  他还特别注意到了一个细节:据后续调查,在案件发生15年后的1960年,当推倒沃尔顿旧居时,人们在其旧址发现了一块属于沃尔顿的怀表,表内镶嵌着一小块彩色玻璃。在当地民俗中,这种“女巫玻璃”被认为具有抵御邪灵的作用。

  沃尔顿为何会持有“女巫玻璃”?是为了抵御他童年时声称见过的“无头女人与黑狗”?还是暗示他本人就与某种民间巫术信仰有关联?

  干草叉、十字伤口、邪教传闻、失踪存款、女巫玻璃、沉默的村庄……所有的线索如同破碎的镜片,折射出光怪陆离的景象,却难以拼凑出完整的真相。昆顿小镇的迷雾,比伦敦的浓雾更加深沉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