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正面管教》底层逻辑-《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

  底层逻辑:归属感与价值感(孩子的隐形需求)

  1. 行为背后的密码

  为什么有些孩子会频繁出现不当行为?

  为什么家长和教师的批评教育往往收效甚微?

  其实,每个孩子的不当行为,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他们寻求归属感与价值感的扭曲表达。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提出了“四大错误目的理论”,为我们解读孩子的行为密码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归属感和价值感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需要明确地感受到“我是被爱、被接纳的”。

  “我在家庭和集体中是重要的”

  “我能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当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就会通过一些不当行为来试图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这四种错误目的分别是:

  (1)寻求过度关注:“请看见我”

  这类孩子的不当行为,本质上是在说:“请关注我,我需要你的重视。”

  他们可能会通过哭闹、调皮捣蛋、故意惹老师和家长生气等方式,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力。

  比如,有些孩子在课堂上会突然大声说话、做鬼脸,或者故意打翻文具,其实并不是他们故意捣乱,而是因为他们觉得老师和同学忽略了自己,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关注。

  (2)权力斗争:“我想说了算”

  这类孩子的不当行为,是在试图证明自己的自主权,他们想通过反抗来获得“我能掌控自己的生活”的感觉。

  比如,家长让孩子穿这件衣服,孩子偏要穿那件;

  老师让孩子这样做题,孩子偏要那样做;

  家长制定的规则,孩子故意违反。

  这些行为的背后,其实是孩子在说:“我有自己的想法,我想自己做决定,而不是被你控制。”

  (3)报复:“我受伤了”

  当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受到严重伤害时,他们可能会通过报复他人来寻求心理平衡。

  比如,有些孩子因为被老师公开批评、被同学嘲笑,就会故意破坏老师的教具、欺负嘲笑自己的同学;

  有些孩子因为觉得家长偏爱兄弟姐妹,就会故意惹兄弟姐妹生气、破坏他们的玩具。

  这些行为的背后,是孩子在说:“我受到了伤害,我也要让你尝尝被伤害的感觉。”

  (4)自暴自弃:“我不行”

  当孩子长期得不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并且多次尝试获得关注、争取权力、进行报复都失败后,他们就会陷入自暴自弃的状态。

  他们会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做都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可,于是放弃努力,表现为学习成绩差、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甚至会主动做出一些自毁行为。

  这类孩子的内心独白是:“我太没用了,我什么都做不好,你们不用管我了。”

  理解了这四大错误目的,家长和教师就不会再简单地将孩子的不当行为归因为“调皮”“叛逆”“笨”,而是能透过行为看到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从而采取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2. 从对抗到合作的转化

  一旦我们读懂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密码,就可以从“对抗”转向“合作”,用理解和支持代替批评和惩罚,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有一位小学老师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班里有个男孩总是顶撞老师,上课的时候故意违反纪律,老师批评他,他就和老师对着干,甚至会说出一些伤人的话。

  一开始,老师觉得这个孩子太叛逆了,对他采取了严厉的批评和惩罚措施,但情况越来越糟。

  后来,老师学习了《正面管教》的理念,才意识到孩子的行为背后可能有未被满足的需求。

  老师找了一个单独的机会,和孩子心平气和地聊天。

  一开始,孩子不愿意说话,老师没有强迫他,而是先表达自己的感受:“老师知道,你最近在课堂上经常和我对着干,我心里有点难过,也有点困惑,不知道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让你不开心了?”

  听到老师的话,孩子的态度慢慢软化了,他告诉老师,之前有一次,他因为一道题没做好,被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太笨了”,他觉得非常丢脸,也很生气,所以就想通过顶撞老师来报复。

  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老师真诚地向孩子道歉:“对不起,那天老师没有考虑到你的感受,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你,让你丢脸了,这是老师的错。”

  然后,老师和孩子一起讨论:“那我们以后在课堂上遇到问题,该怎么做呢?如果你觉得老师的批评让你不舒服,你可以课后告诉我;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你不会做,也可以及时向我请教,好吗?”孩子点了点头。

  从那以后,老师不再随意批评孩子,而是多了一份理解和耐心,孩子也逐渐改变了顶撞老师的行为,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急于批评和惩罚。

  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实现从对抗到合作的转化。

  “矫正错误的3R原则”:修复比完美更重要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也会犯错,比如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批评过度、误解孩子等。

  很多家长和教师犯错后,要么选择逃避,要么用“我都是为了你好”来为自己辩解,却不知道这样做会给孩子树立一个不好的榜样,让孩子学会逃避责任。

  而“矫正错误的3R原则”(承认Recognize、和好Reconcile、解决Resolve),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犯错后处理方式。

  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家长和教师,也适用于孩子,它告诉我们:错误是学习的机会,而不是用来指责和惩罚的理由。

  ? 承认(Recognize):首先要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用具体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模糊地说“我错了”。

  比如,家长因为孩子吃饭磨蹭而打骂了孩子,事后应该对孩子说:“宝贝,妈妈刚才因为你吃饭磨蹭而骂了你、打了你,这是妈妈的错。妈妈不应该用这种方式对待你,伤害了你的感情。”

  ? 和好(Reconcile):在承认错误后,要向孩子道歉,寻求孩子的原谅,修复彼此的关系。

  比如,家长可以继续向孩子说:“妈妈知道你刚才一定很害怕、很伤心,对不起,妈妈以后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再也不这样对你了,你能原谅妈妈吗?”

  当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真诚,往往会愿意原谅,亲子关系也能快速修复。

  ? 解决(Resolve):最后,和孩子一起讨论如何解决问题,避免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

  比如,家长可以问孩子:“以后你吃饭的时候,想怎么做得更快一点呢?是我们提前约定好吃饭时间,还是你自己定一个闹钟?”

  让孩子参与到问题解决中,既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也能找到更适合孩子的解决方案。

  家长主动示范“矫正错误的3R原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孩子会从家长身上学到,犯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敢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并且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面对错误的态度,会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更有勇气面对挫折和失败,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