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认知 - 我们如何沉沦,又如何觉醒
三点说透 改变自己
1. “畏”与被抛:焦虑的真相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把焦虑当成一种负面情绪,想尽办法逃避它。
工作压力大时,我会用刷短视频、打游戏的方式麻痹自己;
面对人生选择时,我会因为害怕选错而拖延,甚至让别人替我做决定。
直到我读到海德格尔对“畏”的论述,才发现焦虑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生存真相。
海德格尔区分了“怕”和“畏”这两种情绪。
“怕”是有具体对象的,比如怕蛇、怕黑、怕失业,这种恐惧可以通过躲避对象或者解决问题来缓解。
而“畏”则不同,它没有具体的对象,是一种弥漫在我们生活中的、莫名的不安。
就像站在悬崖边,我们不是怕某块石头掉下去,而是对“虚无”本身感到畏惧;
当我们深夜独处时,那种突如其来的空虚感,也不是因为缺少某样东西,而是对自身存在的不确定性感到迷茫。
我第一次深刻体验到“畏”,是在晋升为部门主管之后。
当时我以为升职加薪会让我感到满足,可事实恰恰相反。
站在新的岗位上,我突然失去了方向:我之前的目标是晋升,现在这个目标实现了,我接下来该做什么?
我所追求的成功,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这种没有具体对象的迷茫和不安,让我整夜失眠,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我读到《存在与时间》,才明白“畏”并不是一种需要逃避的情绪,而是一种重要的觉醒信号。
“畏”让我们从日常的麻木状态中惊醒,直面一个残酷的事实:
我们被毫无理由地抛到这个世界上,没有选择的权利,却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这种“被抛境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就像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出生的时代一样。
但正是这种“被抛”,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是独一无二的,也让我们有了主动塑造人生的动力。
当我接纳了自己的“被抛境况”,不再逃避“畏”的情绪时,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不再盲目追求别人眼中的成功。
我利用业余时间重新拾起了文学创作,虽然过程很艰难,但每一次写作都让我感到充实和快乐。
原来,“畏”并不可怕,它就像一个警钟,提醒我们不要在生活的洪流中迷失自己,要勇敢地承担起存在的责任。
2. 沉沦与“常人”的统治
在理解了“畏”与“被抛”之后。
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们会轻易放弃自己的选择,陷入迷茫和空虚之中?
海德格尔的“沉沦”理论,为我揭开了这个谜底。
他认为,我们之所以会迷失自己,是因为我们常常沉溺于“闲谈”“好奇”“两可”这三种状态,最终被“常人”所统治,过着非本真的生活。
“闲谈”并不是指日常的聊天,而是指那些没有根据、人云亦云的议论。
在网络时代,“闲谈”变得更加普遍:我们看到一篇文章,不经过思考就随手转发;
听到一个八卦,不加求证就到处传播;
面对社会热点,我们习惯用别人的观点代替自己的思考。
这种“闲谈”让我们失去了独立判断的能力,也让我们渐渐遗忘了对真相的追求。
我曾经就是“闲谈”的受害者,因为轻信了网上的“职场生存法则”,我在工作中变得小心翼翼、勾心斗角,不仅身心俱疲,还失去了很多朋友。
“好奇”则是指我们对世界的探索停留在表面,追求新鲜感却缺乏深度。
现在很多人都有“信息焦虑”,每天刷着短视频、浏览着新闻,生怕错过任何热点。
可这种碎片化的阅读并没有让我们变得更有智慧,反而让我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分散,无法静下心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我曾经沉迷于刷短视频,每天花好几个小时在上面,虽然当时觉得很快乐,但放下手机后,内心的空虚感却更加强烈。
后来我才明白,这种浅尝辄止的“好奇”,只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自我麻痹!
无法让我们真正理解世界和自己。
“两可”是指我们对事情的态度模棱两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总是随波逐流。
在面对人生选择时,很多人都会陷入“两可”的状态:既想追求自己的梦想,又害怕失败;
既想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又担心得罪别人。
这种犹豫不决,让我们错失了很多机会,也让我们渐渐失去了自我。
我曾经因为“两可”的态度,错过了一个去心仪公司工作的机会,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感到遗憾。
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常人”的统治。
“常人”不是指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匿名的、普遍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
它像一个无形的暴君,规定着我们该穿什么衣服、该找什么工作、该过什么样的生活。
我们为了融入社会,获得他人的认可,心甘情愿地服从“常人”的统治,渐渐丢失了自己的个性和选择的权利。
消费主义就是“常人”统治的典型体现。
“常人”告诉我们,拥有最新款的手机、最时尚的衣服、最豪华的房子,就是成功的标志。
于是我们拼命赚钱,盲目消费,以为这样就能获得幸福。
可事实是,当我们满足了一个物质需求,“常人”又会提出新的要求,让我们陷入无休止的追逐之中。
内卷现象也是如此,“常人”告诉我们,只有比别人更努力、更优秀,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于是我们加班加点,牺牲健康和休息时间,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潭。
海德格尔提醒我们,“常人”的统治虽然能让我们获得暂时的安全感,但却会让我们失去真正的自由和自我。
只有打破“常人”的束缚,摆脱“闲谈”“好奇”“两可”的状态,我们才能从沉沦中觉醒,过上本真的生活。
3. 向死存在:从终点思考当下的力量
在所有的哲学概念中,“向死存在”是最让我震撼的一个。
初次看到这个词时,我以为它是一种悲观厌世的观点,可深入理解后才发现,它恰恰是最积极、最有力量的生存智慧。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
首先,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终将面对死亡,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
其次,死亡是不确定的,我们不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死去。
最后,死亡是无法替代的,没有人能代替我们去死,我们必须独自面对这个终极结局。
这种对死亡的认知,曾经让我感到恐惧和绝望。
但海德格尔告诉我们,正是因为死亡的存在,我们的生命才变得有意义。
就像一场有时间限制的比赛,正因为有终点,我们才会全力以赴,追求卓越。
如果生命是无限的,我们可以无限期地拖延,反而会失去前进的动力。
我曾经认识一位朋友,他在年轻的时候一直浑浑噩噩,沉迷于游戏和享乐,对未来没有任何规划。
直到他被查出患有重病,医生告诉他生命可能只剩下一年时间,他才彻底醒悟。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放弃了以前的生活方式,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一直想成为一名画家,却因为害怕失败而迟迟没有行动。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每天都在画画,虽然身体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的眼神却充满了光芒。
他说:“以前我总觉得时间还很多,可以慢慢来,可现在我才明白,生命是如此短暂,我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虽然他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留下的画作却感动了我们这些朋友,他的生命也因此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这位朋友的经历,完美诠释了“向死存在”的力量。
当我们意识到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就会开始追问:什么对我来说是真正重要的?
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
这些问题会让我们摆脱对物质的执着,远离“常人”的影响,专注于自己的内心需求。
“向死存在”不是让我们消极地等待死亡,而是让我们以死亡为参照,更加珍惜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
它让我们拥有了生活的紧迫感和清晰度,让我们在面对选择时更加果断。
当我们纠结于是否要换一份工作、是否要追求自己的梦想时,不妨问问自己:如果我的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年,我还会像现在这样生活吗?
这个问题会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渴望。
对我来说,“向死存在”的理念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态度。
我不再为了迎合别人而勉强自己,不再为了追求名利而忽略生活的美好。
我开始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推掉没意义的应酬,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认真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虽然我依然会面临压力和挑战,但我知道自己正在过着有意义的生活,这就足够了。
三点说透 改变自己
1. “畏”与被抛:焦虑的真相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把焦虑当成一种负面情绪,想尽办法逃避它。
工作压力大时,我会用刷短视频、打游戏的方式麻痹自己;
面对人生选择时,我会因为害怕选错而拖延,甚至让别人替我做决定。
直到我读到海德格尔对“畏”的论述,才发现焦虑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生存真相。
海德格尔区分了“怕”和“畏”这两种情绪。
“怕”是有具体对象的,比如怕蛇、怕黑、怕失业,这种恐惧可以通过躲避对象或者解决问题来缓解。
而“畏”则不同,它没有具体的对象,是一种弥漫在我们生活中的、莫名的不安。
就像站在悬崖边,我们不是怕某块石头掉下去,而是对“虚无”本身感到畏惧;
当我们深夜独处时,那种突如其来的空虚感,也不是因为缺少某样东西,而是对自身存在的不确定性感到迷茫。
我第一次深刻体验到“畏”,是在晋升为部门主管之后。
当时我以为升职加薪会让我感到满足,可事实恰恰相反。
站在新的岗位上,我突然失去了方向:我之前的目标是晋升,现在这个目标实现了,我接下来该做什么?
我所追求的成功,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这种没有具体对象的迷茫和不安,让我整夜失眠,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我读到《存在与时间》,才明白“畏”并不是一种需要逃避的情绪,而是一种重要的觉醒信号。
“畏”让我们从日常的麻木状态中惊醒,直面一个残酷的事实:
我们被毫无理由地抛到这个世界上,没有选择的权利,却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这种“被抛境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就像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出生的时代一样。
但正是这种“被抛”,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是独一无二的,也让我们有了主动塑造人生的动力。
当我接纳了自己的“被抛境况”,不再逃避“畏”的情绪时,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不再盲目追求别人眼中的成功。
我利用业余时间重新拾起了文学创作,虽然过程很艰难,但每一次写作都让我感到充实和快乐。
原来,“畏”并不可怕,它就像一个警钟,提醒我们不要在生活的洪流中迷失自己,要勇敢地承担起存在的责任。
2. 沉沦与“常人”的统治
在理解了“畏”与“被抛”之后。
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们会轻易放弃自己的选择,陷入迷茫和空虚之中?
海德格尔的“沉沦”理论,为我揭开了这个谜底。
他认为,我们之所以会迷失自己,是因为我们常常沉溺于“闲谈”“好奇”“两可”这三种状态,最终被“常人”所统治,过着非本真的生活。
“闲谈”并不是指日常的聊天,而是指那些没有根据、人云亦云的议论。
在网络时代,“闲谈”变得更加普遍:我们看到一篇文章,不经过思考就随手转发;
听到一个八卦,不加求证就到处传播;
面对社会热点,我们习惯用别人的观点代替自己的思考。
这种“闲谈”让我们失去了独立判断的能力,也让我们渐渐遗忘了对真相的追求。
我曾经就是“闲谈”的受害者,因为轻信了网上的“职场生存法则”,我在工作中变得小心翼翼、勾心斗角,不仅身心俱疲,还失去了很多朋友。
“好奇”则是指我们对世界的探索停留在表面,追求新鲜感却缺乏深度。
现在很多人都有“信息焦虑”,每天刷着短视频、浏览着新闻,生怕错过任何热点。
可这种碎片化的阅读并没有让我们变得更有智慧,反而让我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分散,无法静下心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我曾经沉迷于刷短视频,每天花好几个小时在上面,虽然当时觉得很快乐,但放下手机后,内心的空虚感却更加强烈。
后来我才明白,这种浅尝辄止的“好奇”,只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自我麻痹!
无法让我们真正理解世界和自己。
“两可”是指我们对事情的态度模棱两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总是随波逐流。
在面对人生选择时,很多人都会陷入“两可”的状态:既想追求自己的梦想,又害怕失败;
既想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又担心得罪别人。
这种犹豫不决,让我们错失了很多机会,也让我们渐渐失去了自我。
我曾经因为“两可”的态度,错过了一个去心仪公司工作的机会,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感到遗憾。
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常人”的统治。
“常人”不是指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匿名的、普遍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
它像一个无形的暴君,规定着我们该穿什么衣服、该找什么工作、该过什么样的生活。
我们为了融入社会,获得他人的认可,心甘情愿地服从“常人”的统治,渐渐丢失了自己的个性和选择的权利。
消费主义就是“常人”统治的典型体现。
“常人”告诉我们,拥有最新款的手机、最时尚的衣服、最豪华的房子,就是成功的标志。
于是我们拼命赚钱,盲目消费,以为这样就能获得幸福。
可事实是,当我们满足了一个物质需求,“常人”又会提出新的要求,让我们陷入无休止的追逐之中。
内卷现象也是如此,“常人”告诉我们,只有比别人更努力、更优秀,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于是我们加班加点,牺牲健康和休息时间,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潭。
海德格尔提醒我们,“常人”的统治虽然能让我们获得暂时的安全感,但却会让我们失去真正的自由和自我。
只有打破“常人”的束缚,摆脱“闲谈”“好奇”“两可”的状态,我们才能从沉沦中觉醒,过上本真的生活。
3. 向死存在:从终点思考当下的力量
在所有的哲学概念中,“向死存在”是最让我震撼的一个。
初次看到这个词时,我以为它是一种悲观厌世的观点,可深入理解后才发现,它恰恰是最积极、最有力量的生存智慧。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
首先,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终将面对死亡,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
其次,死亡是不确定的,我们不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死去。
最后,死亡是无法替代的,没有人能代替我们去死,我们必须独自面对这个终极结局。
这种对死亡的认知,曾经让我感到恐惧和绝望。
但海德格尔告诉我们,正是因为死亡的存在,我们的生命才变得有意义。
就像一场有时间限制的比赛,正因为有终点,我们才会全力以赴,追求卓越。
如果生命是无限的,我们可以无限期地拖延,反而会失去前进的动力。
我曾经认识一位朋友,他在年轻的时候一直浑浑噩噩,沉迷于游戏和享乐,对未来没有任何规划。
直到他被查出患有重病,医生告诉他生命可能只剩下一年时间,他才彻底醒悟。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放弃了以前的生活方式,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一直想成为一名画家,却因为害怕失败而迟迟没有行动。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每天都在画画,虽然身体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的眼神却充满了光芒。
他说:“以前我总觉得时间还很多,可以慢慢来,可现在我才明白,生命是如此短暂,我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虽然他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留下的画作却感动了我们这些朋友,他的生命也因此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这位朋友的经历,完美诠释了“向死存在”的力量。
当我们意识到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就会开始追问:什么对我来说是真正重要的?
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
这些问题会让我们摆脱对物质的执着,远离“常人”的影响,专注于自己的内心需求。
“向死存在”不是让我们消极地等待死亡,而是让我们以死亡为参照,更加珍惜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
它让我们拥有了生活的紧迫感和清晰度,让我们在面对选择时更加果断。
当我们纠结于是否要换一份工作、是否要追求自己的梦想时,不妨问问自己:如果我的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年,我还会像现在这样生活吗?
这个问题会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渴望。
对我来说,“向死存在”的理念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态度。
我不再为了迎合别人而勉强自己,不再为了追求名利而忽略生活的美好。
我开始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推掉没意义的应酬,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认真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虽然我依然会面临压力和挑战,但我知道自己正在过着有意义的生活,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