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人才峰会-《凤鸣重生:胜天半子》

  2064年深秋,瑞士日内瓦“全球绿色人才峰会”的现场,座无虚席。高小凤作为“全球矿业环保联盟”主席,站在台上发布“全球绿色人才计划”——面向全世界招募矿业技术、生态保护、跨文化沟通领域的人才,无论国籍、肤色、背景,只要认同“绿色共赢”理念,都能加入联盟,参与全球150个绿色矿业项目的建设。

  “我们需要的不是‘精英标签’,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高小凤指着大屏幕上的案例,“比如在刚果(金)研发‘矿渣种芒果’技术的卡隆加,他没读过名牌大学,却懂当地土壤;比如在冰岛优化‘地热采矿系统’的埃里克,他是挪威工程师,却能精准把控北极生态红线。联盟的大门,永远为‘有能力、有初心’的人敞开。”

  峰会现场,专门设置了“人才对接区”,来自28个国家的求职者排起长队。第一位求职者是26岁的肯尼亚女孩娜奥米,她拿着自己设计的“太阳能灌溉系统”图纸,眼里满是期待:“我在肯尼亚的村庄里试过这个系统,能让干旱地区的玉米产量翻一倍。我想把它用到联盟的光伏大棚项目里,帮更多非洲农民。”高小凤接过图纸,仔细翻看后,当场邀请她加入坦桑尼亚项目组,负责光伏农业技术优化。

  不远处,58岁的德国地质学家汉森正在与联盟技术总监交谈。他有着30年北极矿产勘探经验,曾参与过冰岛“地热采矿”项目的前期调研:“我反对破坏性采矿,联盟的‘只勘探、不开发’理念,和我坚持了一辈子的原则一致。我想加入南极冰下资源数据库项目,用我的经验保护南极生态。”当天下午,汉森就收到了联盟的录用通知,成为南极科考团队的技术顾问。

  为了让人才“找得到、留得住、用得好”,高小凤还设计了三项核心机制:

  - “项目制”任用:不设固定岗位,根据人才特长匹配项目需求。比如懂跨文化沟通的印度小伙拉吉,被派往A国加州氢能站,协调中西方团队的合作;擅长社区运营的巴西姑娘索菲亚,负责小D国“绿色技能学校”的招生与课程设计。

  - “本土化”培养:每个项目都设立“师徒制”,由国际专家带教当地人才。刚果(金)的青年技术员卢卡,在联盟矿业专家的指导下,仅用一年就掌握了“低能耗稀土提取技术”,如今已能独立带领团队开展工作。

  - “利益共享”激励:为核心人才提供项目收益分红,允许优秀人才自主发起“微创新项目”。挪威工程师埃里克提出的“地热储能优化方案”被采纳后,不仅获得10万美元奖金,还能享受该方案在全球项目推广后的长期分红。

  短短三个月,联盟就收到来自112个国家的8000多份申请,最终录用1200人,其中60%是发展中国家的本土人才,30%是女性从业者。这些人才很快成为项目的“生力军”:娜奥米优化的“太阳能灌溉系统”,让坦桑尼亚光伏大棚的用水量减少40%;汉森主导的南极生态评估报告,为冰下资源勘探划定了严格的“环保红线”;拉吉则化解了A国加州氢能站的多起文化冲突,让项目推进效率提升30%。

  2065年初春,联盟在香港召开“全球人才成果发布会”。会上,来自15个国家的优秀人才代表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巴基斯坦的工程师卡里姆,带着团队在当地建设了亚洲最大的“光伏 提锂”一体化电站,解决了20万人的用电问题;哥伦比亚的生态学家玛利亚,为联盟制定了“热带雨林矿区生态修复标准”,已在南美5个项目落地。

  “以前我觉得,像我这样来自小国家的人,很难参与全球级别的项目。”卡里姆动情地说,“但联盟告诉我,只要有能力、有初心,无论来自哪里,都能改变世界。现在,我的孩子说,长大了也要像我一样,为绿色发展做事。”

  发布会结束后,祁同伟找到高小凤,递来一份国家发改委的文件:“国家支持你们的‘全球绿色人才计划’,特意划拨了10亿元‘国际人才培养基金’,还会协调国内高校为联盟人才提供进修机会。”高小凤接过文件,心中满是温暖:“这不仅是联盟的人才计划,更是‘中国方案’向世界传递的‘开放共赢’信号——我们要聚全球之才,办全球之事,圆全球之梦。”

  这年夏天,高小凤带着联盟的“人才代表团”访问非洲。在布隆迪的稀土矿项目现场,她看到来自中国、布隆迪、德国的工程师们一起调试设备;在卢旺达的光伏电站,肯尼亚的娜奥米正带着当地青年安装太阳能板;在乌干达的技能学校,巴西的索菲亚在给学生们上“跨文化沟通课”。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因为同一个“绿色梦想”,紧紧凝聚在一起。

  站在非洲广袤的土地上,高小凤望着远处的落日,心中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信念:“中国方案”的核心,从来不是技术的输出,而是理念的共鸣、人才的汇聚。当全球的人才都为“绿色共赢”而努力时,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光明。

  她拿出手机,在“全球绿色人才群”里发了一条消息:“下一站,北极科考站。期待更多有梦想的人,和我们一起,把‘共赢之种’撒向更远的地方。”群里瞬间弹出满屏的“收到”和加油表情,不同语言的“加油”汇聚在一起,像一首跨越国界的赞歌,在非洲的夜空下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