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水浒:后周遗孤,开局撕诏书》

  布面甲,顾名思义是以布料作为外层的护甲。然而这并非寻常布料,而是经过反复捶打加工的特制厚棉布。其内层以铆钉固定金属甲片,形成独特的防护结构。

  与传统扎甲动辄需要两千余片甲叶不同,布面甲采用镶嵌工艺,仅需六百片稍大的甲片即可制成。这种设计不仅简化了制作流程,更大幅缩短了工期。令人称奇的是,其防护性能丝毫不逊于扎甲,在某些方面甚至更胜一筹。

  历史上,布面甲始见于蒙元时期,至明代得到广泛运用。当时火器日渐普及,传统扎甲难以抵御火器攻击,而布面甲却展现出良好的防护效果。能防御火器的甲胄,其对抗弓箭的能力自然更为出色。

  重量方面,布面甲的优势更为明显。一套完整的全身扎甲重约六十斤,无论步兵骑兵,长时间负重都会加速体力消耗。而布面甲仅重三十斤左右,重量减半却提升了防护性能,显着延长了士兵的持续作战能力。

  穿戴便捷性也是布面甲的突出优点。士兵可 完成穿脱,如同日常着装般简单,完全不同于需要专人协助的扎甲。在遭遇突袭时,这种快速穿戴的特性往往能决定战局走向。

  维护保养方面,布面甲同样优势显着。传统扎甲甲叶损坏时往往需要更换大片相连部件,而布面甲只需更换受损甲片并重新铆固即可,大大节省了维修成本和时间。

  此外,布面甲还具有出色的保暖性能。厚实的棉布外层配合填充的棉花,能在严寒中有效保持士兵体温,避免传统铁甲在冬季带来的不适,确保部队在寒冷环境下的战斗力。

  寒冬披挂冰冷的铁甲出征,未及交战便已冻得战力尽失!

  史册记载,多少将士未遇敌锋,先遭酷寒摧残,冻毙伤者不计其数,整支大军未战先溃!

  幽燕苦寒之地,自古冷逾中原。柴皓麾下将士得此棉甲护体,既可御凛冬之威,又能保杀伐之力。

  柴皓称此布面棉甲可抵十万雄师,绝非虚言!

  试想两军对垒之时,幽州士卒裹暖甲冲锋,锐气不减分毫。金兵却要忍受铁甲刺骨之寒,纵有貂裘护首,女真勇士再耐寒,也要战力锐减。

  这般彼长此消,即便女真铁骑正面冲阵,怕也要吃尽苦头!

  妙哉!此甲穿戴便利,单人即可披挂,重量不及铁甲之半!秦明火急火燎抢着试穿,抚摸着甲胄样品两眼放光,冬日作战既省力气又保暖,再不必咬牙硬扛铁甲冰寒!

  帐中诸将皆是行家,稍加摆弄便知此甲玄机,亲身试穿后更觉精妙。

  虽不合身却无碍防护。林冲套上同一套甲胄,较之魁梧的秦明显得松垮,不似扎甲需量体裁衣,尺寸不合便要害尽露。

  众将轮流试甲,初时惊诧,继而狂喜——这布面甲集轻便、保暖、易穿戴、强防护于一身!

  若遇恶战,猛士更可内衬锁甲,或双层棉甲加身。便是重锤利斧临头,也能硬接两三记!

  金钱豹汤隆!鲁智深声若洪钟,大手拍得匠师肩膀作响,这半年闭门造车,竟炼出如此神物!

  “这并非我的功劳,我只是依照主公提供的图纸照做而已!布面甲的制法全凭主公的奇思妙想,主公之才可谓神机妙算,巧夺天工!”

  汤隆不敢贪功,如实禀报。

  众将领闻言,对柴皓愈发敬仰,只觉得这位主公如同神明降世,无所不能!

  “能成功打造出来,便是你汤隆的功劳!哪有主公与部下争功的道理?”

  柴皓笑着摆手,随后对汤隆下令:“接下来调动工匠营全力赶制布面棉甲,人力、物力、财力,我全力支持你!去年八月,我们重创完颜宗望,令其损兵折将,如今又夺得金国三万匹良马,金人绝不会善罢甘休。眼下天气炎热,金人不耐酷暑,暂时不会出兵。但最迟九月,待秋凉之时,金军必会大举来犯!到那时,正是将士们需要布面甲御寒之际。所以,能造多少就造多少!”

  汤隆肃然领命:“末将遵命,必当竭尽全力!”

  宋代棉花虽未普及,但柴皓早已命人在领地内种植,并派遣商队从南方琼州及安南等地大量采购。许多棉花早已被制成厚棉布储备。因此,材料充足,只需汤隆这位兵器专家监督工匠将其制成合格成品即可。

  接下来的数月,幽州上下在柴皓的统领下厉兵秣马,全力备战。汤隆率工匠营日夜赶制布面甲,各军将士刻苦操练战阵武艺,坚壁清野、布置防线等事务亦有条不紊地推进。

  转眼九月已至。

  正如柴皓所料,秋寒渐起时,金国集结三万女真铁骑与七万仆从军,共十万大军浩荡南下!

  战报传来,柴皓的帅旗即刻飘扬于长城之上!

  宣和五年九月底,深秋与初冬交替之际。

  幽燕大地霜色凛冽,寒意肃杀。长城以北的金国境内,部分地区已飘落初雪。

  此时,金国二太子完颜宗望亲率三万女真精锐、七万各族仆从军,自黄龙府南下,裹挟凛冽寒潮,直逼幽州。

  一年过去,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仍率残部龟缩夹山,不敢露面。

  金国西征大军分为三路。

  一支继续在夹山追剿天祚帝,一支驻守云州边境防备宋军,同时攻取西境辽国城池。

  最后一支则撤回黄龙府休整。

  待到秋高马肥之时,完颜宗望便率领这支军队再度南下。

  与此同时,柴皓亲率五万幽州精锐北上迎敌。

  此次战场并非幽州边界,而是更北的燕山长城一线。

  御敌于国门之外!

  不让胡骑越过燕山!

  当完颜宗望十万大军抵达长城时,只见字大旗已在长城与燕山间猎猎飘扬。

  这座自石敬瑭割让燕云后便年久失修的长城,早已残破不堪,防御能力大不如前。

  完颜宗望望着城头旌旗,冷笑道:好个柴皓,不愧中原第一豪杰!竟敢主动出城迎战。当年耶律大石都守不住这千疮百孔的长城,我倒要看他如何守住!

  去年界碑之战败于柴皓的床弩阵后,这位女真名将痛定思痛。此番不仅携带缴获的辽国床弩,更命工匠打造了大量投石车,誓要一雪前耻。

  城寨之上,柴皓凝视着金军阵中正在组装的攻城器械,平静问道:此战必将尸山血海,诸位可惧?

  死战到底!

  幽州将士的怒吼震彻云霄,人人面含杀气,毫无惧色。

  柴皓坐拥幽蓟数州,本可轻易募集数十万大军,却始终坚持精兵之策。能站在此处的,皆是百战精锐。

  并非那数十万燕地壮丁不堪造就、贪生怕死,而是精兵需耗费大量钱粮。

  要维持强盛的战斗力与日常操练,必须保证士卒顿顿饱饭,肉食供应也不能短缺。

  尤其是战时,粮草与肉食的消耗更是惊人。

  以柴皓目前的势力范围及这个时代的农耕产出,供养五万精兵已是极限。

  然而,五万精兵足以横扫一方!

  正如对面的金军,虽号称十万之众,但真正的精锐仅有那三万女真铁骑。

  剩下的七万仆从军,不过是些只能打顺风仗的乌合之众。

  并非这些仆从军战力低下,其中许多人曾是辽军精锐,可自投降金人的那一刻起,他们的胆魄与尊严便已荡然无存。

  “柴皓!”

  “若你将我大金的三万匹良马归还,并归顺称臣,我大金便封你为幽州王,永镇幽州!”

  “听闻你与中原宋国有仇,我大金还可出兵助你灭宋,扶你登基称帝!”

  “你意下如何?”

  完颜宗望策马出阵,声如洪钟,向柴皓的幽州军寨喊话。

  声音在空旷的燕山脚下回荡,传遍四野。

  当然,完颜宗望并非真心招降。

  他深知柴皓乃当世豪杰,绝不会向金国低头,即便暂时屈服,也必是韬光养晦,伺机而动。

  这番喊话,不过是为了彰显名将气度,提振金军士气,同时打击幽州军的斗志。

  倘若柴皓当真畏惧金军威势,交还战马以求和解,完颜宗望便可先收回战马,再趁其势弱时一举歼灭!

  “完颜宗望,那三万匹战马早已分给我麾下一万铁骑!”

  “你若想要,便向我幽州将士讨要!”

  柴皓冷笑一声,高声回应。

  “哼!不知死活!”

  “区区幽州一隅,也敢与我大金天军抗衡!”

  完颜宗望目光阴沉,似乎全然忘却女真当年也不过是辽东山林中的一个小部族,曾以微末之力对抗万里辽国。

  “把那些汉人老弱押上来!”

  他猛然挥手,声音冰冷。

  随即,金军阵中传来阵阵凄厉的哭嚎。

  一群群衣衫褴褛的老弱妇孺被金国仆从军驱赶上前,哭声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