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诸葛亮心中仍有执念。-《三国:开局逆袭,大小乔求嫁我!》

  “!

  李严面色微僵,强笑道:舒公子说笑了,侍奉陛下乃臣子本分。方才只是一时失言。

  正方多虑了。曹舒从容道,本公子向来明理。不过你放心,只要我在一日,定不会让人轻慢于你。

  这番话说得李严暗自咬牙。如今曹舒已是曹氏继承人,曹操正逐步移交大权。可要他去当个闲散文官,如何能甘心?

  送走曹舒后,李严终于沉下脸色。

  书房内,数名文武官员正静候着。自诸葛亮失踪后,李严便成了他们实际的倚仗。

  曹舒当众宣布,将派李严去侍奉小皇帝刘曦。这一决定令投降派众人心惊胆战——连他们的首领李严都落得这般境地,他们这些喽啰又能有什么好下场?

  当初在蜀汉时,他们仗着李严的庇护,即便诸葛亮看不惯,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鱼肉百姓、横行乡里都是家常便饭。如今归顺曹魏,连靠山李严都自身难保。在李严的召集下,这群墙头草纷纷聚首,不过也有明眼人婉拒了邀请。

  见人到得差不多了,李严清了清嗓子:曹舒欺人太甚!跟着他迟早要倾家荡产。既然他不仁,休怪我们不义!诸位可愿随我 大业?

  众人面面相觑——李严莫非想自立门户?可他现在哪有实力对抗曹舒?

  陛下尚在益州,曹操年事已高。李严压低声音,若让曹舒死在益州,我们拥立陛下复位,岂不美哉?

  这话让所有人都愣住了。片刻后才反应过来,李严口中的竟是刚被他逼着退位的刘禅。短短时日,这位投降派首领竟要带着众人把废帝重新扶上龙椅。当真是世事难料,翻云覆雨。对李严而言,忠君爱国都是虚的,唯有实利才是真。

  曹舒执意要让李严去侍奉年幼的刘曦,这分明是在当众羞辱李严。

  李严心中怒火中烧。在他看来,曹军能顺利进入成都,自己功不可没。如今曹舒这般对待功臣,实在令人心寒。

  在场的降臣们听完李严的谋划,纷纷暗自点头。李严的遭遇给他们敲响了警钟——若就此归顺曹营,恐怕永远都要仰人鼻息。对这些利己之徒而言,这比死还难受。

  不过李严没有发现,降臣中有个吴懿的妻弟正目光闪烁,似乎在盘算什么。虽然吴懿本人不在场,但这间议事厅里早已混入了眼线。

  主公,末将实在不解,为何要刻意激怒李严 ?邓艾忍不住问道,即便他们反复无常,也总有比逼反更好的处置之法吧?

  曹舒意味深长地笑了笑:士载所言不差。但本司空要的,不是一个派系林立的益州。若真心接纳李严等人,你想过会是什么局面?

  邓艾细想之下悚然一惊。李严身边多是益州本土世家豪强,这些人虽有能力,却必将成为统治的绊脚石。即便曹舒手握重兵,终究是外来者。要稳定益州就不得不倚重这些地头蛇,可一旦赋予权柄......

  这些世家豪强素来在益州作威作福,得了权势岂会安分?

  曹舒授予的权力非但未能约束益州世家,反而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指望这些盘剥百姓的世家大族体恤民情?简直是痴人说梦!

  曹舒终究不会久留益州。战事平息后,他要么挥师南下征讨南中,要么班师回朝许昌。他在时尚能震慑宵小,即便益州世家阳奉阴违也要掂量后果。可一旦他离开,那些把持地方的本土豪强岂会放过鱼肉乡里的机会?

  届时局势必将故态复萌。曹军这番征伐,倒像是专程来益州游历一番!以李严为首的降臣反倒能继续作威作福,甚至暗中培植武装势力。如此发展下去,益州俨然成为国中之国,最终获利的只有李严之流。

  为防患于未然,曹舒决定釜底抽薪。妄想独霸天府之国?就要有承受雷霆手段的觉悟!逼反李严这等首鼠两端之徒,不过是整治益州棋局的一步妙招。

  是夜,李严联合众多益州世家密谋夜袭。就在刀剑出鞘之际,一道意外身影拦住了去路。

  吴子远?!李严瞳孔骤缩,万万没想到会在府门前遇见本该远在雒城的吴懿。

  吴懿冷笑道:听闻李正方欲行大逆?就凭这群见风使舵的乌合之众?这番讥讽顿时激得李严怒发冲冠:竖子安知我心?曹舒竟要贬我去侍奉傀儡皇帝!我堂堂蜀汉托孤重臣,岂容黄口小儿如此折辱?

  原来吴懿早随诸葛亮在雒城归降,此刻现身绝非偶然。

  吴懿曾做过曹军俘虏,与曹营颇有渊源。如今吴觅成为曹舒的侧室,吴懿也因能力出众获得要职。曹舒为稳固益州局势,需要拉拢本地势力,吴懿便成为最佳人选,随曹舒一同进驻成都。

  见李严神色狰狞,吴懿叹息道:李严,你究竟图谋什么?是为公平正义,还是贪 位?

  李严冷笑回应:你吴懿如今飞黄腾达,而我李严迟早要死在曹舒手里。我不先下手,难道坐以待毙?只要除掉曹舒,扶刘禅复位,朝政大权就尽在我手!说到此处,他眼中闪过疯狂之色。

  吴懿摇头叹息,挥手示意。张合、徐晃二将率领大军突然现身。

  张合徐晃?!李严大惊失色,吴懿你竟通风报信?不对...你怎会知晓我的计划?

  吴懿冷笑道:李严,你找的那些同谋都是些不成器的货色。随着他的示意,亲兵押上来一群参与谋反的益州世家子弟。

  见同伙悉数落网,李严瘫软在地。当张合徐晃上前捉拿时,他突然拔剑自刎,鲜血喷涌而出,当场毙命。

  ......

  (鲜花符号省略)

  曹舒与邓艾、姜维、杨修等人齐聚成都皇宫,商议益州行政划分事宜。

  士载、伯约、德祖,我欲将益州分为两部分,诸位可有良策?曹舒指着地图问道。

  益州自古幅员辽阔,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为天府之国。然而此地贫富悬殊——成都、江州等地富庶繁华,建宁、金沙江沿岸诸郡及大凉山一带却民生困顿。若要开发益州,必须调整现有行政规划。

  杨修拱手道:主公,不妨将武都、阴平、凉山三郡与凉州南部合并为新州。成都周边及南中附近郡县仍属益州。待日后取得交州,再与凉州、巴州统筹规划。

  此议虽顾及贫富差异,曹舒却微微摇头。他思忖着行政区划还需考量风土民情,忽然想起一人——若得此人献策,必能妥善解决。

  孔明先生在家否?

  清朗嗓音打破草庐宁静,木门忽被推开。正捧卷读书的诸葛亮愕然抬头,只见曹舒已带着邓艾、姜维等人迈入堂中。

  诸葛亮压下心中诧异,整衣行礼:山野之人诸葛亮,见过舒公子。不知公子今日前来,有何见教?

  曹舒径自斟茶浅饮,看着诸葛亮疏离的姿态,眼中泛起笑意。

  “孔明,你才三十九岁,怎能就此归隐?”

  诸葛亮微微拱手:

  “舒公子此言,在下实在不解。”

  “在下不过戴罪之身,能在这乱世中保全性命,已是万幸。”

  “蒙先主知遇之恩,却未能助其成就霸业,此乃孔明之过。”

  曹舒轻叹道:

  “孔明此言差矣。”

  “何来苟全性命之说?”

  “恕我直言,此话用在你身上并不恰当。”

  “琅琊诸葛氏乃名门望族。”

  “况且你家嫡系如今在魏国也颇受重用。”

  “要论真正的平民百姓,当是那些食不果腹的黎民。”

  “而非似你这般饱读诗书的名门子弟。”

  曹舒所言确有依据。

  诸葛亮虽在《出师表》中自称布衣,实则出身名门。

  其姐夫乃荆州蔡瑁,岳父是名士黄承彦,妻子为才女黄月英。

  加之诸葛氏在各地皆有建树。

  这般家世,岂能称作平民?

  诸葛亮闻言长叹。

  确实如此。

  连年战火使百姓流离失所。

  世家大族虽常诉苦,但与百姓疾苦相比,不过是从锦衣玉食变为粗茶淡饭。

  而寻常百姓呢?

  饥寒交迫,家破人亡。

  殿内一时沉寂。

  曹舒忽然上前握住诸葛亮双手:

  “孔明,天下需要你,不可就此归隐。”

  “请以我私人名义出山相助。”

  “就像鲁子敬那般,既可成就功名,又能造福苍生。”

  诸葛亮默然不语。

  作为鲁肃挚友,他早已知晓其出任魏国尚书令之事。

  对于老友的选择,他内心其实颇为欣慰。

  比起刻薄寡恩的孙权。

  这位带着几分邪气的魏国公子,确实更值得托付。

  曹舒向来护短,对部下极为优待。

  追随他的文武官员,无不获得提拔与重用。

  然而,诸葛亮心中仍有执念。

  未能辅佐刘备成就霸业,始终是他最大的遗憾。

  蜀汉覆灭后,他常常回忆起隆中对时的情景。

  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的身影,仿佛仍在他眼前。

  可如今,这些人大多已不在人世。

  尽管张飞尚在,但那不过是曹舒看在夏侯娟和张星彩的情面上。

  昔日的桃园三兄弟,早已烟消云散。

  面对曹舒的邀请,诸葛亮内心有所动摇。

  曹舒并未强求,只是淡然一笑,与诸葛亮闲谈几句后,便带着邓艾、姜维等人离去。

  路上,邓艾忍不住问道:

  “主公,诸葛亮不过一介平民,您亲自拜访已是抬举,他竟敢推辞,何不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