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虽少有征战,但治军严谨,必是蜀军最后的倚仗。”
曹营众将纷纷请战,认为蜀汉名将凋零,诸葛亮不足为惧。
曹舒并未阻拦,正好借此磨砺诸将。
接下来的日子里,曹舒陆续派遣多位将领率军进攻雒城。
然而,在诸葛亮的严密防守下,雒城始终坚不可摧。
即便曹军将士使出全力,也未能踏入雒城半步。
攻城失利后,众将纷纷受到曹舒的责问。
“诸位现在明白什么叫人外有人了吧?”
此次被派去攻城的将领多为年轻一辈,如邓艾、姜维,而张合、夏侯渊、徐晃等老将并未出战。
面对曹舒的训诫,年轻将领们低头反思,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此前跟随曹舒征战,他们屡战屡胜,几乎未尝败绩,心态难免变得骄纵,甚至自以为天下无敌。
但曹舒的志向远不止于大汉内部,若众将始终如此轻敌,如何能征战天下?
见众人认错,曹舒不再多言,转而问道:
“败仗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你们现在可有破敌之策?”
众将沉思片刻,大多摇头。
诸葛亮精于守城,雒城在他手中固若金汤,曹军竭尽全力仍无法攻克。
然而,邓艾却昂首挺胸,自信道:
“主公,末将有一计,若能成功,诸葛亮纵使在前线死守,亦无济于事。”
众人目光齐聚邓艾身上。
姜维暗自不屑,认为他在夸口。
邓艾继续道:
“雒城附近山道纵横,虽狭窄难行,却能绕过雒城直抵成都。”
“末将之计,便是避开雒城,奇袭成都!”
“若主公应允,末将愿亲自领兵前往。”
邓艾脸上浮现出慷慨赴义般的决然神色。
他深知这条山路的艰险。
当时许多偏僻小路都未经修整。
即便是当地居民也鲜少踏足。
外来者更是茫然无措。
曹舒手中的精制地图虽标注众多路线。
但连地图都未记载的路径,其险峻程度可想而知。
邓艾决定率军取道山径奇袭成都,实乃兵行险着。
然而以邓艾的秉性,既然提出此策,便已抱定破釜沉舟之志。
士载,本司空信你。
若能功成,本公子许诺你的官阶永远高伯约一等!
姜维闻言一震。
刹那间,姜维的战意也被点燃。
虽在曹舒调解下结为异姓兄弟。
但这二人始终保持着亦敌亦友的微妙关系。
他们可以容忍他人位居己上。
却绝不能接受彼此之间存在官阶差距。
先前姜维因水袭京口立功,官职一度超越邓艾。
而后邓艾历经血战,终将差距追平。
此刻见邓艾又将建功,姜维岂能坐视?
当即 道:
主公,末将愿与邓艾同取成都。
曹舒见状莞尔。
他向来默许麾下将领的良性竞争。
邓艾与姜维这对冤家,常为曹营增添不少趣味。
二人尚有位结义兄弟毋丘俭。
只是此刻仍在辽东未归。
待平定公孙渊后,毋丘俭自当另有封赏。
邓艾、姜维心知此事。
此番主动请缨,亦有不愿落后于毋丘俭之意。
曹舒遂分拨兵马,令二人各率一军翻越山岭,绕过雒城直取成都!
......
雒城
丞相果真神机妙算。
曹军连日攻城,却始终未能撼动我军分毫。
即便是那曹舒,如今恐怕也已无计可施。
蒋琬立于诸葛亮身侧,拱手说道。
公琰,曹舒绝非庸碌之辈。
观其过往战事,每逢攻坚不利,他总能因势制宜,寻得破局之策。
诸葛亮素来谨慎,对曹舒多有研究,心中始终存有戒备。
这几日曹军虽仍在攻打雒城,但他深知曹舒绝非固执之人。
久攻不下,对方必在谋划变局。
只是具体何处有异,诸葛亮一时难以断言,唯有静待其露出破绽。
公琰,近日将士们士气如何?
诸葛亮侧首问道。
蒋琬含笑答道:
丞相放心,将士们斗志昂扬,皆欲力挫来敌!
诸葛亮微微颔首。
今年蜀地收成尚可,但比起地广物阜的曹魏,仍显不足。
然而,若能击退曹军,他深信下次北伐或南征时,蜀军必能储备更多粮草。
……
通往成都的山路上,邓艾与姜维竟再度相遇。
起初二人分道而行,如今却在此重逢,无非两种可能——
要么双双迷途,要么此路正是通往成都的正途。
商议之后,二人决定一前一后,率军继续前行。
行至半途,前方山路被数块巨石所阻。
邓艾与姜维立即下令全军止步。
将军,巨石拦路,我等该如何是好?
蜀军将士面露忧色,望向二人。
诸位,巨石虽巨,但若能将其击碎,前路自通。
姜维朗声激励道。
邓艾闻言一笑,当即率众挥刀劈石,誓要开辟前路。
邓艾深知单凭一己之力难以撼动这些巨石。
必须集合众将士的力量,才能真正将其击碎。
为激励士兵们全力以赴,邓艾高声喊道:
诸位皆有功在身,若能活着回去,至少官升两级!
此言一出,士气果然大振。
与姜维不同,邓艾自幼家境贫寒。
姜维虽非富贵子弟,至少还有父亲姜窘的疼爱。
而邓艾?
幼年丧父,
不久又失慈母。
正因如此,邓艾深谙激励将士之道——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奖赏!
即便没有金银财帛,也要以官职相许,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将士们的最大潜能!
姜维凝视着邓艾,
此刻他明白,自己在这方面确实不及邓艾。
但姜伯约终究是姜伯约,绝不会轻易认输。
在众人齐心协力下,
巨石很快被击碎。
随后,一条更宽阔的道路展现在邓艾和姜维面前。
这证明他们确实找对了方向,
而那些巨石,显然很可能是蜀军设下的障碍。
随我继续前进!
前方盆地已近在眼前!
攻下江油便可直取绵竹,成都指日可待!
邓艾厉声喝道。
将士们闻言,个个精神抖擞。
......
正如邓艾所料,
他们在山道上继续行进几个时辰后,终于走出山区,抵达盆地。
这意味着距离江油已不足五十里。
伯约,可记得主公说过江油守将是谁?
邓艾转身询问姜维。
姜维瞥了邓艾一眼,答道:
主公交代之事,我岂会忘记?不像某些粗人。
江油守将,可是那孟达?
哦,孟达?
邓艾眼中精光一闪。
他虽记不清孟达之名,却清楚记得曹舒临行前的嘱托。
蜀地不乏忠勇之士,却也少不了见风使舵之人。江湖纷争,向来如此。
孟达未被诸葛亮带往北伐前线,反而留守在偏僻的江油城,这本身就说明他在诸葛亮心中的分量。
邓艾与姜维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若能策反这位江油守将,必能事半功倍。
伯约,我想到个主意。邓艾兴奋地对姜维说道,孟达明显不受重用,若能劝降他,江油城唾手可得。
姜维却持不同看法:士载,若孟达不肯归降,我们的行踪就会暴露。江油虽小,终究是座城池。以我们现有的兵力,恐怕难以强攻。
确实,他们翻山越岭带来的六千兵马,经不起太大损耗。一旦折损过重,再想回到曹舒身边就难了。
不试试怎么知道?邓艾坚持道,孟达是关键突破口。若能拿下他,不仅能得到江油,还能增添进攻成都的兵力。
......
江油城内,孟达正在府中踱步。自从张松被俘、 失踪后,他在蜀地失去了靠山。原本与张松、 结成的铁三角,如今只剩他一人。
朝中派系林立,李严、吴懿等人各有背景,都在争夺权势。像孟达这样没有根基的人,自然被排挤出了权力中心。
他既没能随诸葛亮北伐,也没能在朝中谋得一官半职,只能窝在这江油小城虚度光阴。其实孟达正值壮年,还不到四十岁。
此刻退隐,心中实难平复。
然而孟达亦无良策。
朝廷选才,既重才干,更重出身与价值。
如蒋琬、费祎、杨仪等人,谁非荆州一派?
谁又非丞相府旧部?
李严麾下之人,亦是如此。
能入李严之眼的,除却私交甚笃者,余者非钱财开路,便是能为其所用。
而孟达,既无门路,亦无助力,只得困守江油,虚度余生。
“吾心不甘!”
孟达怒喝。
年未四十,便要归隐,岂非荒唐?
正此时——
一名亲卫匆匆奔入。
“将军,城外忽有箭书射入,不知从何而来。”
“请将军速览。”
言罢,亲卫将书信呈上。
孟达眉头紧锁。
以此隐秘方式传书,必是暗藏玄机。
果然——
阅毕书信,他当即挥退闲杂,仅留数名心腹。
“诸位以为,本将若投曹营,是否更佳?”
孟达直言相询。
亲卫们略作思量,多数皆表赞同。
毕竟——
若留蜀地,此生恐难出江油。
如此苟活,有何意义?
见众人附和,孟达眼中锋芒一闪。
随即,他展开书信,将内容告知众人。
众人览毕,皆露惊色!
未料曹营竟主动招揽!
莫非新立之蜀汉,气数将尽?
非是他们多虑,实乃蜀汉根基未稳。
曹营众将纷纷请战,认为蜀汉名将凋零,诸葛亮不足为惧。
曹舒并未阻拦,正好借此磨砺诸将。
接下来的日子里,曹舒陆续派遣多位将领率军进攻雒城。
然而,在诸葛亮的严密防守下,雒城始终坚不可摧。
即便曹军将士使出全力,也未能踏入雒城半步。
攻城失利后,众将纷纷受到曹舒的责问。
“诸位现在明白什么叫人外有人了吧?”
此次被派去攻城的将领多为年轻一辈,如邓艾、姜维,而张合、夏侯渊、徐晃等老将并未出战。
面对曹舒的训诫,年轻将领们低头反思,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此前跟随曹舒征战,他们屡战屡胜,几乎未尝败绩,心态难免变得骄纵,甚至自以为天下无敌。
但曹舒的志向远不止于大汉内部,若众将始终如此轻敌,如何能征战天下?
见众人认错,曹舒不再多言,转而问道:
“败仗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你们现在可有破敌之策?”
众将沉思片刻,大多摇头。
诸葛亮精于守城,雒城在他手中固若金汤,曹军竭尽全力仍无法攻克。
然而,邓艾却昂首挺胸,自信道:
“主公,末将有一计,若能成功,诸葛亮纵使在前线死守,亦无济于事。”
众人目光齐聚邓艾身上。
姜维暗自不屑,认为他在夸口。
邓艾继续道:
“雒城附近山道纵横,虽狭窄难行,却能绕过雒城直抵成都。”
“末将之计,便是避开雒城,奇袭成都!”
“若主公应允,末将愿亲自领兵前往。”
邓艾脸上浮现出慷慨赴义般的决然神色。
他深知这条山路的艰险。
当时许多偏僻小路都未经修整。
即便是当地居民也鲜少踏足。
外来者更是茫然无措。
曹舒手中的精制地图虽标注众多路线。
但连地图都未记载的路径,其险峻程度可想而知。
邓艾决定率军取道山径奇袭成都,实乃兵行险着。
然而以邓艾的秉性,既然提出此策,便已抱定破釜沉舟之志。
士载,本司空信你。
若能功成,本公子许诺你的官阶永远高伯约一等!
姜维闻言一震。
刹那间,姜维的战意也被点燃。
虽在曹舒调解下结为异姓兄弟。
但这二人始终保持着亦敌亦友的微妙关系。
他们可以容忍他人位居己上。
却绝不能接受彼此之间存在官阶差距。
先前姜维因水袭京口立功,官职一度超越邓艾。
而后邓艾历经血战,终将差距追平。
此刻见邓艾又将建功,姜维岂能坐视?
当即 道:
主公,末将愿与邓艾同取成都。
曹舒见状莞尔。
他向来默许麾下将领的良性竞争。
邓艾与姜维这对冤家,常为曹营增添不少趣味。
二人尚有位结义兄弟毋丘俭。
只是此刻仍在辽东未归。
待平定公孙渊后,毋丘俭自当另有封赏。
邓艾、姜维心知此事。
此番主动请缨,亦有不愿落后于毋丘俭之意。
曹舒遂分拨兵马,令二人各率一军翻越山岭,绕过雒城直取成都!
......
雒城
丞相果真神机妙算。
曹军连日攻城,却始终未能撼动我军分毫。
即便是那曹舒,如今恐怕也已无计可施。
蒋琬立于诸葛亮身侧,拱手说道。
公琰,曹舒绝非庸碌之辈。
观其过往战事,每逢攻坚不利,他总能因势制宜,寻得破局之策。
诸葛亮素来谨慎,对曹舒多有研究,心中始终存有戒备。
这几日曹军虽仍在攻打雒城,但他深知曹舒绝非固执之人。
久攻不下,对方必在谋划变局。
只是具体何处有异,诸葛亮一时难以断言,唯有静待其露出破绽。
公琰,近日将士们士气如何?
诸葛亮侧首问道。
蒋琬含笑答道:
丞相放心,将士们斗志昂扬,皆欲力挫来敌!
诸葛亮微微颔首。
今年蜀地收成尚可,但比起地广物阜的曹魏,仍显不足。
然而,若能击退曹军,他深信下次北伐或南征时,蜀军必能储备更多粮草。
……
通往成都的山路上,邓艾与姜维竟再度相遇。
起初二人分道而行,如今却在此重逢,无非两种可能——
要么双双迷途,要么此路正是通往成都的正途。
商议之后,二人决定一前一后,率军继续前行。
行至半途,前方山路被数块巨石所阻。
邓艾与姜维立即下令全军止步。
将军,巨石拦路,我等该如何是好?
蜀军将士面露忧色,望向二人。
诸位,巨石虽巨,但若能将其击碎,前路自通。
姜维朗声激励道。
邓艾闻言一笑,当即率众挥刀劈石,誓要开辟前路。
邓艾深知单凭一己之力难以撼动这些巨石。
必须集合众将士的力量,才能真正将其击碎。
为激励士兵们全力以赴,邓艾高声喊道:
诸位皆有功在身,若能活着回去,至少官升两级!
此言一出,士气果然大振。
与姜维不同,邓艾自幼家境贫寒。
姜维虽非富贵子弟,至少还有父亲姜窘的疼爱。
而邓艾?
幼年丧父,
不久又失慈母。
正因如此,邓艾深谙激励将士之道——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奖赏!
即便没有金银财帛,也要以官职相许,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将士们的最大潜能!
姜维凝视着邓艾,
此刻他明白,自己在这方面确实不及邓艾。
但姜伯约终究是姜伯约,绝不会轻易认输。
在众人齐心协力下,
巨石很快被击碎。
随后,一条更宽阔的道路展现在邓艾和姜维面前。
这证明他们确实找对了方向,
而那些巨石,显然很可能是蜀军设下的障碍。
随我继续前进!
前方盆地已近在眼前!
攻下江油便可直取绵竹,成都指日可待!
邓艾厉声喝道。
将士们闻言,个个精神抖擞。
......
正如邓艾所料,
他们在山道上继续行进几个时辰后,终于走出山区,抵达盆地。
这意味着距离江油已不足五十里。
伯约,可记得主公说过江油守将是谁?
邓艾转身询问姜维。
姜维瞥了邓艾一眼,答道:
主公交代之事,我岂会忘记?不像某些粗人。
江油守将,可是那孟达?
哦,孟达?
邓艾眼中精光一闪。
他虽记不清孟达之名,却清楚记得曹舒临行前的嘱托。
蜀地不乏忠勇之士,却也少不了见风使舵之人。江湖纷争,向来如此。
孟达未被诸葛亮带往北伐前线,反而留守在偏僻的江油城,这本身就说明他在诸葛亮心中的分量。
邓艾与姜维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若能策反这位江油守将,必能事半功倍。
伯约,我想到个主意。邓艾兴奋地对姜维说道,孟达明显不受重用,若能劝降他,江油城唾手可得。
姜维却持不同看法:士载,若孟达不肯归降,我们的行踪就会暴露。江油虽小,终究是座城池。以我们现有的兵力,恐怕难以强攻。
确实,他们翻山越岭带来的六千兵马,经不起太大损耗。一旦折损过重,再想回到曹舒身边就难了。
不试试怎么知道?邓艾坚持道,孟达是关键突破口。若能拿下他,不仅能得到江油,还能增添进攻成都的兵力。
......
江油城内,孟达正在府中踱步。自从张松被俘、 失踪后,他在蜀地失去了靠山。原本与张松、 结成的铁三角,如今只剩他一人。
朝中派系林立,李严、吴懿等人各有背景,都在争夺权势。像孟达这样没有根基的人,自然被排挤出了权力中心。
他既没能随诸葛亮北伐,也没能在朝中谋得一官半职,只能窝在这江油小城虚度光阴。其实孟达正值壮年,还不到四十岁。
此刻退隐,心中实难平复。
然而孟达亦无良策。
朝廷选才,既重才干,更重出身与价值。
如蒋琬、费祎、杨仪等人,谁非荆州一派?
谁又非丞相府旧部?
李严麾下之人,亦是如此。
能入李严之眼的,除却私交甚笃者,余者非钱财开路,便是能为其所用。
而孟达,既无门路,亦无助力,只得困守江油,虚度余生。
“吾心不甘!”
孟达怒喝。
年未四十,便要归隐,岂非荒唐?
正此时——
一名亲卫匆匆奔入。
“将军,城外忽有箭书射入,不知从何而来。”
“请将军速览。”
言罢,亲卫将书信呈上。
孟达眉头紧锁。
以此隐秘方式传书,必是暗藏玄机。
果然——
阅毕书信,他当即挥退闲杂,仅留数名心腹。
“诸位以为,本将若投曹营,是否更佳?”
孟达直言相询。
亲卫们略作思量,多数皆表赞同。
毕竟——
若留蜀地,此生恐难出江油。
如此苟活,有何意义?
见众人附和,孟达眼中锋芒一闪。
随即,他展开书信,将内容告知众人。
众人览毕,皆露惊色!
未料曹营竟主动招揽!
莫非新立之蜀汉,气数将尽?
非是他们多虑,实乃蜀汉根基未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