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可是开战军令-《三国:开局黄巾渠帅,掳夺二乔》

  “嗯?”

  众人皆是一怔。

  谁也没想到,曹操竟未大举攻城。

  “主公。”

  刘晔捻着胡须,低声推测:“司空二次出兵宛城,显然志在必得。

  但他克制怒气,不屠城、不强攻,应当是顾忌政令信誉。”

  “正是如此。”

  王炅合上文书,轻笑道:“他前几个月才发求贤令,若此刻滥杀无辜,天下贤士岂敢前来投效?”

  “能忍人所不能忍。”

  贾诩轻叹:“只可惜张绣与他仇深似海,否则再降一次,未必不可。”

  话音刚落,四周目光齐刷刷落在他身上。

  不少人神色异样,心中暗疑。

  大蜻将士向来以死战为荣,人人坚信国运昌隆,从未有人如贾诩这般,动辄言降,令人侧目。

  “咳……”

  贾诩脸上微热,干咳两声掩饰尴尬。

  “行了。”

  王炅忍住笑意:“徐州大军已入沛国,谷阳、蕲县相继失守。

  吕布十日内连克十二城,刘备只能据守丰县、箫县与小沛,成犄角之势。

  你们看这一仗,结局如何?”

  “吕布必胜。”

  众人异口同声。

  荀攸分析道:“吕军兵锋锐利,尤其那八百陷阵死士,几乎无人可挡。

  刘备仅凭一郡之力供养万余兵马,粮饷器械难以为继。

  不出半月,必败无疑。

  届时徐州之危自解。”

  “确实。”

  刘晔感慨:“吕布出手迅猛,若小沛一旦失守,许昌将直面徐境,曹操不得不回师救援!”

  “嘶——”

  众人倒吸一口凉气。

  “嗒。”

  “嗒。”

  “嗒。”

  王炅指尖轻叩案几,语气低沉:“倘若刘备败于小沛,曹操短期内无力东顾,必然转而稳住司隶。

  这正是我们夺取交州、控制荆南四郡的良机!”

  “谨遵军令。”

  众人齐声应诺。

  荀攸起身禀报:“交州用兵方略已拟定。

  军议司建议两个出兵时机:二月,或八月。”

  “为何选此时?”

  张昭、乔蕤等人不解。

  荀攸苦笑解释:“关键在于海上补给。

  二月天寒,可用冰镇法保存粮水;八月正值鱼群涌动,沿途可捕鱼充作军粮。

  这是军议司查阅大量航录后定下的窗口。”

  “原来如此。”

  张昭、王朗等人豁然明白。

  心中也不由佩服军议司筹谋之细。

  换作他们决策,恐怕会选五六月阳光充沛时出兵,反陷险境。

  “主公。”

  荀攸继续道:“我等一致认为,可先于二月取夷州,作为屯兵据点;再收复东治,练水师、试航路,也为牵星术与新舰实战演练。

  待到八月,正式进兵交州——此战关乎数万将士性命,务必稳妥。”

  “赞同。”

  贾诩、刘晔、诸葛瑾齐声道。

  “可行。”

  张昭等人点头称是。

  “可以。”

  王炅沉吟片刻,抬眼环视众人:“征讨交州,少说需一年,甚至更久。

  诸位可有合适统帅人选?”

  荀攸愕然:“主公不亲征?”

  “什么?”

  张昭、刘晔也愣住了。

  以往凡重大战役,皆由王炅亲自督阵。

  此次南下,关系大蜻长远格局,他们本以为仍是主公挂帅,压根没想过另择主帅。

  “耗时太长。”

  王炅摇头,神情肃然:“且远征往返,若有变故,难以及时应对。

  若我不在朝中,曹操、刘表必趁虚而动。”

  “……”

  众人默然。

  统率一州战事,非雄才大略者不能胜任。

  甘宁、廖化、黄忠、潘璋、徐盛皆为骁将,却难当总帅之任。

  军议司中唯鲁肃可堪重任,却又需镇守淮南,不可轻离。

  “主公。”

  荀攸抬头,拱手请命:“我愿总领交州战局。”

  “不行。”

  王炅轻轻摇头,语气凝重:“公达,你是颍川人,身子经不起海上颠簸。

  再说交州不同于江东、荆州,此番出征,你不宜前往。”

  “主公!”

  刘晔上前一步,正要请命。

  王炅抬手制止,声音低沉却坚定:“公达,军议司已召回子敬,另举子义为两郡都督,并以大蜻符令调徐元直任都督参军,庞士元为都督主簿。”

  “遵命。”

  荀攸拱手领命。

  王炅再道:“擢西阁祭酒鲁子敬为大蜻都督,位在军谘祭酒之上,兼领交州刺史,总揽交州战事;调荀攸为兵部左侍郎。”

  “是。”

  张昭与荀攸齐声应诺。

  鲁肃辞去六部侍郎之职,升任大蜻都督,实为军议司首臣。

  而荀攸转任兵部左侍郎,亦使军议司与兵部之间权责均衡。

  然鲁肃身兼交州刺史与战场统帅,足见圣心独厚。

  “准备出征吧。”

  王炅挥了挥手。

  “喏!”

  文武群臣躬身退下。

  望着众人离去的背影,王炅轻叹一声:“将才难求啊……”

  上一世,东吴四大都督更替频繁,皆因统帅之才匮乏。

  如今大蜻虽英才云集,可周瑜仍在孙策帐下效力,吕蒙、陆逊尚隐于乡野,庞统与诸葛亮年纪尚幼。

  徐元直虽可用,却无大战指挥之经验,资历也难以服众。

  次日清晨。

  天光初透,朝霞映城。

  荀攸手持大蜻符令,来到城南一处宅院。

  “先生来了。”

  徐庶开门迎客,恭敬行礼。

  荀攸目光扫过院中忙碌的身影,笑道:“令堂正在做早饭?”

  “正是。”徐庶点头,“学府今日休沐,家中田地也已托人耕种。

  学生打算用过饭后抄些书卷,凑些来年的束修。”

  “元直。”荀攸眉头微皱,“我记得当初征淮南时,军议司和兵部对你多有赏赐,怎会如此拮据?”

  徐庶端茶递上,答道:“学生长年在学府读书,母亲年迈不便劳作,只得雇人代耕,花费不小,多备些银钱也好安心。”

  “唉……”荀攸摇头轻叹,神色复杂。

  这时,徐母走入厅堂,眼神明亮:“可是主公有差遣?若真用得上我儿,他绝不能推辞,否则老身定不饶他!”

  “娘!”徐庶无奈苦笑。

  “元直。”荀攸取出符令,正色道:“大蜻即将发兵交州,子敬需回中枢主持大局,故以子义掌两郡都督。

  此人善战,但谋略稍逊。

  主公特召你为都督参军,士元为都督主簿。

  你们熟悉淮南事务,此去务必协力稳固两郡防务!”

  “属下领命!”

  徐庶双手接过符令,神情肃然,宛如利刃出鞘,锋芒毕露。

  荀攸起身叮嘱:“记住,你们的任务只是辅佐子义守土安民。

  若此事得成,你不日便可入主军议司。

  至于士元,还需历练沉淀。”

  “学生铭记于心。”

  徐庶伏地叩首,行大礼谢恩。

  启用徐庶与庞统,实乃无奈之举。

  荀攸、刘晔本可镇守淮南,执掌都督之权。

  但他们需留在大蜻统筹交州战事后勤,故只能派遣徐庶、庞统为副,由太史慈出任两郡都督。

  四日后。

  司天卫快马加鞭,飞渡长江。

  寿春都督府内。

  太史慈与董袭同时赶到。

  “都督!”

  二人抱拳行礼,声如洪钟。

  鲁肃微微颔首,指向堂前使者:“这位是从大蜻来的司天卫,专程送来军议司军令,故召你们前来议事。”

  “子敬先生。”

  司天卫呈上两卷文书,言道:“宣读就不必了,我须尽快返程。”

  “也好。”鲁肃含笑应允。

  “告辞。”

  司天卫转身离去。

  太史慈目送其背影,皱眉问道:“曹操攻南阳,吕布动沛国,难道主公是要我们在淮南有所动作?”

  “莫急。”鲁肃笑着展开文书。

  刹那间,堂中似陷入死寂。

  “都督?”董袭焦急追问,“可是开战军令?”

  “非也。”鲁肃深吸一口气,面向大蜻方向深深一拜,“我原不过临淮一介商贾,蒙主公厚爱至此,何德何能,敢受如此重任!”

  “嗯?”太史慈与董袭面面相觑,满心疑惑。

  “子义。”

  鲁肃呈上另一份策令,神色肃然:“我已奉命调返大蜻,升任大蜻都督,兼领交州刺史,统掌交州战局。

  你则加授两郡都督之职,速召徐庶、庞统入幕府理事,务必稳守辖地,寸土不可有失!”

  “遵命。”

  太史慈心头一震,倒抽一口凉气。

  连董袭这位淮南总兵也难掩惊色。

  大蜻都督之位,权柄昭然若揭——凌驾于军谘祭酒荀攸之上,节制四大军团、两大卫营,何止是荣宠,实乃托付全军重器!

  “切记此事。”

  鲁肃再次郑重叮嘱。

  “都督但请放心。”太史慈目光如刃,语气凛冽,“今日两郡何貌,他日交州平定之时仍当如此。

  若有半寸疆土沦陷,子义自当提头来见主公!”

  “好!”

  鲁肃点头应允。

  此刻他是将淮南二郡交付太史慈之手。

  而他自己,则被王炅委以大蜻未来的担子。

  无论是淮南之地,还是交州战线,皆为大蜻必争之要冲。

  当日下午,鲁肃整束行装,直趋江畔渡口。

  年关将至,战船须在二月前启航出海,刻不容缓。

  与此同时,徐庶与庞统亦踏上淮南土地,跨马扬鞭,奔赴寿春。

  十一月末,距除夕仅余六日。

  鲁肃入吏部陈情,辞去兵部左侍郎之职。

  一封由豫州飞驰而来的密报,也在快骑疾驰中叩响大蜻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