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这话如刀-《三国:开局黄巾渠帅,掳夺二乔》

  “恭贺东阁祭酒。”

  诸葛瑾、刘晔、廖化等人纷纷起身致礼。

  贾诩曾任光禄大夫、宣义将军,今在大蜻仍居高位,众人并无异议。

  “有劳诸位同仁。”

  贾诩长舒一口气,回礼周全。

  “好了。”

  王炅挥手示意,登堂而立:“从今日起,文和将统管司天监对外军情,与军议司互通有无。

  今后凡调兵遣将、拟定征伐方略,皆须详尽周密。”

  “遵命。”

  荀攸躬身应诺。

  王炅转身走向墙边地图,沉声道:“大蜻学府所研三季稻,有人亲眼所见,有人耳有所闻。

  交州,必须掌握在我们手中!”

  “谨遵号令。”

  众人齐声应答。

  他目光如炬,继续说道:“曹操必将再攻宛城,一旦宛城失守,兖州战火势必蔓延至徐州。

  届时中原之地,唯其独尊。

  若我们在彼时仍未拿下交州,无法牵制荆南四郡,恐怕终其一生,都难踏出江东半步!”

  “嘶——”

  众将听罢,无不心头一震。

  至此,他们才真正明白夺取交州的战略深意。

  “主公。”贾诩皱眉进言,“交州虽可取,但群山环峙,地形阻隔,日后治理恐非易事。

  这些年来,名义上属汉,实则早已割据自立。”

  “正因如此。”王炅眼神凌厉,“我们必须以水师为主力,先取夷州,再以夷州为水军基地,全面进逼交州。

  除子义统领的第三军团外,元俭与汉升皆须参战!”

  “愿效死命!”廖化、黄忠起身抱拳。

  王炅又道:“潘璋、徐盛,此战你也二人不得缺席,可敢担任先锋?”

  “大蜻必胜!”潘璋、徐盛霍然起身,齐声怒吼。

  “不急。”王炅抬手笑道,“年前未必有战事,工部新造战船尚在赶工。

  你们先赴吴郡,整顿兵马,操练士卒。”

  “得令!”

  二人领命。

  “公达。”王炅转向荀攸,“大军枕戈待旦,工部加紧造船,年前军议司务必拟定完整方略,随后提交中枢共议。”

  “绝不懈怠。”荀攸肃然应诺。

  “就照此办。”王炅起身向外走去,最后叮嘱一句,“你们多与文和讲解大蜻的制度规矩,尤其是司天监事务,让他尽快熟悉。”

  “遵命。”

  众人再次拱手领命。

  交州之事,王炅屡次催促。

  荀攸、黄忠等人亦感受到紧迫之势,心中战意悄然升腾。

  三日之间,贾诩已将军议司的运作了然于胸,对内政六部也有了更深认知,而司天监的架构更是令他心生寒意。

  监正、监副、五院灵台郎、十三司辰,再到郡令使、县间曹长——这层层叠叠的情报网络如蛛网密布,森然可怖。

  与此同时,他也真正意识到大蜻之强,远超想象!

  八月底。

  第三期《大蜻辑报》正式发售。

  这一次,户部侍郎王朗亲撰长文,详述三熟稻谷对于民生国本的重大意义。

  消息甫一传至江东各郡,百姓奔走相告,街头巷尾欢呼雷动。

  许多人热泪盈眶,纷纷涌向各地学堂与学院,争购此报,唯恐错过。

  至九月上旬。

  这份辑报已悄然出现在各大诸侯的案头。

  颍川,许昌。

  司空府内,群臣神色震动,难以置信。

  曹操嘴唇干涩,双手微颤地捧着报纸,声音沙哑:“三熟稻谷……此乃逆天之术,诸位以为,可信否?”

  “断难成立。”

  夏侯惇立刻起身反驳,“末将主管屯田多年,稻谷不过一年一收,何来三熟?”

  “元让将军稍安。”

  程昱轻揉额头,叹息道:“荆州部分郡县早已实现两年三收,其米粒饱满胜过兖州所产。

  三熟虽奇,未必全虚。

  可惜的是,辑报中未言明耕作之法。”

  “大蜻学府……”

  “农业学院……”

  曹操指节发白,死死攥住报纸,愤然道:“如此奇才,为何尽数归于彼处?我许昌高举仁义之旗,竟不能招揽一二?”

  “荀缉……”

  “竟已至此?”

  荀彧眸光微黯,似有追忆。

  当年离别之时,那孩子尚不及他腰际。

  如今竟能推动农耕变革,实乃后辈惊世之才!

  “主公。”

  郭嘉神色淡然,缓缓开口:“三熟稻非人力可强求,须得天时、地利、人和俱备方可成事,不必强追。”

  曹操默然良久,终是一声长叹。

  荀彧沉吟片刻,正色道:“若大蜻境内全面推行此法,短期内必积粮如山。

  更可怕的是,四方流民必将蜂拥而至淮南、庐江二郡。

  此次辑报又极力宣扬大蜻学府之能,势必吸引更多士子投奔——这是在不动刀兵之下,夺我人才之根本,实为致命的战略压制!”

  “人才……”

  曹操脸色骤然阴沉。

  程昱上前一步,谏言道:“主公当务之急,唯有广开贤路!”

  “正是。”

  曹操抬眼望向厅中木架上的赤壁刀,目光如刃,决然道:“即日起,许昌设立求贤馆,于各郡县遍贴榜文——不论出身,不究过往,唯才是举!”

  “喏!”

  众臣齐声应命。

  “诸位。”

  曹操环视众人,眼神凌厉,“今日起,设霸府以统权要:文若入西曹,掌官吏与民政;仲德入东曹,主军事调度;奉孝并入校事曹,专司谍报军情;董昭领仓曹,理钱粮赋税;钟繇入户曹,管户籍农桑。”

  “喏!”

  群臣应声,眼中却闪过一丝惊惧。

  这霸府之制,竟与大蜻六部遥相呼应,分明是要绕开朝廷,自立中枢!

  “啪!”

  曹操猛然拍案,声震屋梁:“霸府下设军师、军谘祭酒、军谋掾、参军四职,分隶各军。

  即刻召汝南孙策入府听令!”

  “喏!”

  曹仁、夏侯渊等将领齐声领命。

  “仲德。”

  曹操起身俯视群臣,语气沉重:“秋收将近尾声,西曹须速拟出征南阳宛城之策。

  此战,只准胜,不准败!”

  “谨遵军令!”

  程昱躬身领命。

  “就此定议。”

  曹操握着那份《大蜻辑报》,缓步走向后院。

  他知道,大蜻学府中的年轻学子,正在无声壮大那个政权的根基。

  而他,如坐针毡。

  倘若不能一举攻克宛城,便将错失进取徐州的最佳时机。

  一旦落后一步,步步皆输。

  两日后,许昌求贤馆正式开张。

  一道求贤令传遍兖豫之地,无数饱学之士闻风而动,纷至沓来。

  与此同时,

  荆州。

  襄阳,州牧府内。

  荆楚群臣亦在激烈争论三熟稻谷的可行性。

  乱世之中,饥荒频仍,战火不息,黎民涂炭,白骨蔽野。

  而三熟稻谷,既是救民水火的良方,也是大蜻手中另一柄无形利剑。

  荆州地处南方,本就已有部分地区实现两年三收。

  若能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掌握三熟之法,便可握住这把斩落天下的利器。

  “绝无可能!”

  有人断然否定,“定是夸大其词,蛊惑人心!”

  蒯越翻着手中的大蜻辑报,眼神几近失控,声音颤抖:“这上面根本没提三熟稻的种植之法!王政南分明是在欺世盗名,天下哪有能一年收三季的稻子?简直是荒谬!”

  “异度!”

  蒯良沉声喝止。

  蒯越扬起手中纸页,愤然道:“兄长,我蒯家田产遍布荆楚,最肥沃的那一片也不过勉强种出两季稻,区区数亩而已。

  大蜻学府那几十个年轻学子,竟凭空造出三熟之术?岂非天方夜谭!”

  “神迹啊……”

  蔡瑁、张允面色灰败,闭目喃喃,仿佛已预见末日。

  曹操身处中原,受限于气候地势,仅能种一季稻。

  可荆州之地远胜江东,却也只能产出两季,如今听闻三季稻现世,心头如压巨石——比之曹军压境更令人窒息,更觉无望。

  “叔父。”

  刘磐颓然垂首,昔日锐气荡然无存,“我们与大蜻辖地接壤,王政南分田与民,又传出三熟稻的消息,百姓必会纷纷渡江投奔淮南、庐江。

  他不只是在争士人英才,更是在夺我百姓,动摇荆州命脉!”

  “嘶——”

  众人倒吸一口冷气,脊背发凉。

  这话如刀,直插肺腑!

  仗可以打,城可以争,粮可以囤,可若民心尽失,百姓争相离去,纵有雄兵百万又有何用?任由这般持续下去,不过几年,荆州便会成为空壳,谈何抵御曹操,抗衡大蜻?

  不止荆州如此。

  汝南亦陷动荡。

  郡府所在平舆,太守厅内,周瑜、程普等人齐聚一堂。

  孙策旧部如今所剩无几:程普、韩当、吴景、孙贲、陈武、凌操父子、蒋钦、周泰……虽将才不少,却兵微将寡,地盘狭小,难展拳脚。

  这些人或为孙坚旧属,或为当年依附袁术时招揽而来,忠心尚在,但局势艰险。

  “诸位。”

  孙策紧盯着手中辑报,眉头深锁。

  前两期他也看过,当时周瑜便断言曹操将攻宛城。

  “如今这三熟稻之事,你们以为如何?”

  “三季收成?”

  程普、吴景面面相觑,满脸不信。

  这等奇事,闻所未闻。

  “可信。”

  周瑜放下纸页,语气笃定,“这些辑报不仅卖于各州豪强,也发往大蜻治下民间。

  若王政南敢以此欺诳百姓,一旦真相揭穿,必将众叛亲离,身败名裂!”